古籍善本收藏知識品鑑

2020-12-23 紫色百合香

中國的古籍善本歷史悠久,是我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積澱和精華。今天紫色百合香與您一起品鑑、賞析古籍善本的精華收藏知識,通這篇文章能使您更加珍視古籍善本、更好地傳承國之精粹文化。

一、何謂古籍善本

古籍善本是指具有一定的文物性、學術性和藝術性的古代珍貴書籍。

二、古籍善本的分類

古籍善本一般分為原刻本、重刻本和影刻本。

三、古籍善本的收藏價值

1.年代越久遠的古籍善本,收藏價值越高。

2.插圖、文字等精美的古籍善本,收藏價值高。

3.名人名家撰寫的或者批註過的古籍善本,收藏價值高。

4.古籍善本中的內容具有參考價值的,或者對現代具有指導性意義的,收藏價值高。

5.歷代古籍善本中,以宋刻本為上品。清刻本如果各方面精良的也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四、古籍善本的保存

1.如果古籍善本有所損壞,一定不要用化學品修復。常用的化學品有漿糊、玻璃膠等。

2.古籍善本一定要和其他品類分開保存。

3.防止蟲害侵蝕古籍善本。

五、古籍善本的紙張種類

眾所周知,東漢時期的蔡倫發明了造紙術後,紙被廣泛用於書寫及印刷。我國古代的古籍善本紙張種類非常之多,但是用於書寫的,一般是麻紙、竹紙和皮紙等。

唐代,起草詔書時一般會用到麻紙。

宋代開始用竹子造紙,由於竹子顏色是發微微的黃色,因此竹紙也稱之為黃紙。

皮紙是以樹皮製造的紙。宣紙也是一種皮紙。

六、古籍善本的印章

從古至今,藏書一般都會在書籍上加蓋印章。古籍上的印章一般分為:

1.名章

表示古籍善本的歸屬地。

2.鑑賞章

表示對古籍善本的珍愛。

3.閒章

表示自己的心情,沒有具體的意義。

4.訓誡章

表示對讀者加以約束及要遵守的規定。

七、古籍善本的避諱

避諱一詞在古代的封建社會中並不稀奇。凡是遇到當代帝王的名字,在古籍中一定要想辦法避開。這種習俗起源於我國周代,距今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了。這樣的顧忌對後世閱讀古籍善本產生了很多困擾,但是有時也是鮮明的鑑定特徵。

八、古籍善本的時代特點

1.宋刻本

宋刻本用墨精良,刀法嫻熟,一絲不苟,非常有神韻。宋代書籍裝幀主要是蝴蝶裝,少數是經折裝。

2.元刻本

元刻本墨色稍淡,刀法無力。元代以包背裝為主流,蝴蝶裝較少見,佛經一般用經拆裝。

3.明刻本

明代的官刻本、家刻本多用棉紙;坊刻本多用竹紙。裝幀方面,嘉靖以前多為包背裝,至萬曆時逐步變成線裝。

4.清刻本

清代印書用紙,種類非常多。清代裝幀,多用線裝。

九、古籍善本的裝幀形式

1.捲軸裝2.龍鱗裝3.旋風裝4.經折裝5.梵夾裝6.蝴蝶裝7.包背裝8.線裝

十、古籍善本的鑑定

古籍善本的鑑定可以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1.字體2.墨色3.刀法4.紙張5.版式6.題跋7.印章8.批註9.避諱10.行款11.刻工姓名12.書目著錄

我是紫色百合香,請您點擊關注,每天與您分享各類精華收藏知識。感謝您的每一次瀏覽、轉發及收藏文章!

相關焦點

  • 古籍善本成交TOP30 究竟什麼書這麼貴?
    >雅昌藝術網)在較為直觀的2017年春拍古籍善本成交TOP30榜單中,從千萬元級別到百萬元級別的古籍善本都有涵蓋,筆者選擇了從2017年1月1日到7月20日之間的達標拍賣公司的數據,分為寫本寫經、書札文牘、歷代刻本、碑帖印譜等四個板塊,這也是當下拍賣市場中較為常見的關於古籍善本的劃分。
  • 【博古齋·秋拍】古籍善本專場精品臚列(上)
    著錄:《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圖錄》No.1494。《中國古籍善本總目》P261。據《中國古籍善本總目》,此書國內僅有元至正二年(1342)日新書院刻本,現藏國家圖書館,《第二批國家珍貴名錄圖錄》2927條有書影可作參考。元代福建刻書,字體點劃流變,歷代鑑賞家已述其大略。
  • 「緗素飄香——鐵琴銅劍樓收藏特展」開展,國寶級珍貴古籍回常熟「省親」
    2019年10月20日,「緗素飄香——鐵琴銅劍樓收藏特展」開幕
  • 1.104億元,古籍善本拍賣世界紀錄!嘉德春拍宋刻孤本,回顧它的千年傳奇
    此後,「大姑」又在嘉德賣出不少宋元珍本古籍,如宋版《鬳齋考工記》、元版《須溪先生校本韋蘇州集》等等。她的藏品非常乾淨,收藏又有來歷,所以都賣得非常好,尤其是古籍和碑帖。 熟悉書畫的讀者,都了解《中國古代書畫圖目》在古代書畫領域的權威地位——《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便是古籍善本領域分量相當的一套叢書。全目按照四庫經、史、子、集、叢五部分類,收錄近八百個單位所藏的古籍善本十幾萬部,是中國前所有的、大型的、全國性的古籍善本聯合目錄。
  • 為什麼中國古籍這麼貴?
    古籍善本正以「天價」的吸引眼球方式回歸大眾的視野。古籍善本都有著什麼樣的價值?為什麼會這麼貴?  在此前很長一段時間內,古籍善本收藏遠遠盛於書畫。但是由於古籍善本入門門檻較高,且存世量少等問題,在建國後的幾十年間,一直處在小眾收藏的狀態。  不過隨著人們文化水平提高,以及藏家、國企、文博機構對古籍善本的認識出現轉變,有更多歷史和藝術價值使得古籍善本越來越受到重視。
  • 中國嘉德2020秋拍丨古籍善本 金石碑帖
    2020嘉德秋拍「古籍善本 金石碑帖」專場攜六朝以來唐宋元明清各朝各代高古寫經、御賜文獻、佳槧善拓、內府檔案二百餘件向各位藏家鄭重奉獻。
  • 新書|張寶三撰《美國芝加哥大學圖書館藏中文古籍善本書志·經部...
    書中配有珍貴書影,每篇提要不僅詳列該書作者、卷帙、版本、序跋、凡例、版框、行款、名人校跋及附錄等信息,對作者生平、每卷內容及序跋凡例內容等均作介紹,尤其對該書版本始末、遞刻情況有詳細介紹和考證,並有海內外各大公藏機構收藏情況,《四庫全書總目》《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等重要古籍目錄的著錄情況,遞藏印鑑、名人批校、扉頁牌記、紙墨字體等義項的詳細介紹。
  • 影印出版、數位化回歸……海外中文古籍加速回流
    國家圖書館共收藏有《永樂大典》224冊,約佔存世的一半,其餘被海外收藏。資料圖片近代以來,大批古籍流散海外,不少珍本、善本、孤本為國內罕見。據研究,美國現存中國善本線裝古籍不少於70萬冊,古籍總數量接近400萬冊;歐洲粗略估算古籍有200萬冊;流入日本的中國古籍更多,「日本所藏中文古籍資料庫」中便可檢索到91萬條漢籍書目。國外各大公共圖書館、大學和研究機構圖書館以及民間收藏的典籍文獻至今尚無系統的明確統計數據。「保護仍是整理中文古籍的首要任務,而要保護首先就必須摸清底數。」
  • 古籍作假那些事
    在古籍收藏中,有哪些作偽方式需要提防?在版本鑑定中需要注意哪些細節?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山東大學杜澤遜教授給大家講講古籍作偽的那些事。撤去序跋現存古籍,以《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為例,刊刻年月清清楚楚的,大都是根據刻書序跋判斷的。撤去年代較晚的序跋,保留年代較早的序跋,以較晚的版本冒充較早的版本,從而誤導收書人,從中獲利,在古書版本造偽中亦屬司空見慣的現象。由於明前期刻本保留了宋元時期福建刻本的某些風格,所以撤去明代前期的刻書序跋,冒充宋元版,較為常見。
  • 拓曉堂:古籍拍賣會買家行規經驗敘談
    一本好的古籍拍賣圖錄,就是一部有學術價值的書目,如果將拍賣圖錄簡單地視為廣告和一次性的讀物,那就錯了。圖錄裡面凝結著編撰者的經眼錄和過手錄,是用專業的術語記錄下來的一份古籍善本的歷史,包括版本、收藏記錄、題跋和現存狀況,有資料價值和參考價值。對於買家來說,首先看到的就是古籍拍賣圖錄的封面。
  • 古籍影印理念的變遷
    這些都是不尊重底本原貌的行為,之所以如此,正是由於當時的版本學僅僅為少數高級知識分子和古書商販的絕學,而且版本研究以原件考察為(試看當時版本學著作,無一以商務的縮小影印本為證據),因而影印的心理不是也出現不了專門為了供人做版本研究的資料,而是作為一般的閱讀善本出版。
  • 2019西泠春拍 | 古籍善本·金石碑帖專場精賞
    西泠印社二〇一九年春季拍賣會古籍善本·金石碑帖專場
  • 西泠2017秋拍·古籍善本專場綜述 | 芸臺盈帙,東西交輝
    本次2017西泠秋拍·古籍善本專場,薈萃南北朝至唐宋時期珍貴佛經寫本、刻本,明清版畫、印譜、稿鈔本、精刻本以及域外善本等一百四十件
  • 文物文獻同展:古籍解讀「唐宋八大家」家國情懷
    「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在遼寧省博物館展出的同一天,「文道:唐宋八大家古籍文獻展」 在遼寧省圖書館開展。此展展出省圖書館(省古籍保護中心)收藏的「唐宋八大家」重要古籍和有代表性版本32部,用古籍解讀「唐宋八大家」的家國情懷,同時讓更多的觀眾了解省圖書館館藏國寶。
  • 臺北故宮新展「院藏善本古籍」裡有答案
    澎湃新聞獲悉,從昨天(6月13日)起,「院藏善本古籍選粹」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開幕展出,展覽分「清宮藏書」及「訪舊搜遺」兩大單元。前者旨在說明前清宮廷圖書庋藏與分布概況,兼及其卷帙之浩繁、裝幀之考究;比如清代皇帝究竟看些什麼書?殿閣內又收藏了哪些書?
  • 抄本中何為善本?
    《金口訣》高麗抄本民國藏書家周越然在其《論抄本》一文中,對於抄本中何為善本提出了如下幾條標準:1、名家所抄,為一般人所認定者。2、有名人手跋或收藏印記者。3、經名手校正,其校正之文字又較刻本為佳者。4、字句與刻本不同,其不同處較刻本為佳者。
  • 烽火連天護古籍
    為了詳細了解國家圖書館前身國立北平圖書館在抗戰時期將珍貴古籍南遷、運美寄存的過程,國家圖書館研究館員林世田專程赴美拜謁錢存訓先生,聆聽了他對往事的回憶,繼而寫下《鐵肩雄心擔道義,履危蹈險顯擔當——記善本南遷與運美寄存事宜》的文章,詳細描述了善本古籍南遷及運美的十年曆程,讀來令人不禁動容。
  • 南江濤丨《螺螄殼中的曼陀羅:古籍影印蠡探》後記
    隨著數位相機、高清專業掃描儀的出現和不斷升級,以及古籍保護工作影響的日益擴大,高像素掃描或拍攝底本,成為古籍數位化和影印的第一步。目前,用於出版的古籍圖片,基本標準都在300DPI以上,有的圖書館為了保護善本,減少提書和掃描損傷,直接掃描為600DPI甚至更高,便於長期保存使用。在這樣的背景下,古籍影印也在不斷提升質量。
  • 伍倫「微拍堂」第三期古籍善本專場圖錄
    孫承澤(1592-1676),明末清初的書畫收藏大家。字耳北,一作耳伯,號北海,又號退谷,一號退谷逸叟、退谷老人、退翁、退道人,山東益都人,世隸上林苑籍。明崇禎進士,官給事中;李自成克北京,任為四川防禦使;入清,官至吏部左侍郎。富收藏,精鑑別書、畫。著有庚子消夏記、九州山水考、學典、閒者軒帖考、溯洄集、研山齋集。
  • 2020西泠秋拍 | 古籍善本·金石碑帖專場 部分精賞
    ▲2020西泠秋拍 古籍善本·金石碑帖專場 Lot 383 初印本宋版磧砂藏《大作為江南私刻大藏經,歷來為佛教收藏和研究者所重。此藏始刻於南宋嘉定九年(1216),至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刊刻完成。其中近百分之八十的經卷為元代以後刊成,另南宋寶佑六年(1258)磧砂延聖寺遭火災,包括《大般若經》、《華嚴經》等經典在內的部分經板被燒毀,促使妙嚴寺本補入其中,後又經明代補版,傳世面目多樣,故呂澄先生曾言:「在宋、元各種大藏經刻板中再沒有像磧砂版這樣關係複雜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