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患癌症兩次手術仍在復旦育新人,新中國第一代古籍修復專家趙嘉福...

2020-12-27 騰訊網

「我是上海圖書館培養出來的,進上圖那年十幾歲,還像個孩子。」1944年出生的趙嘉福指向後排家人的位置,「比我兩個外孫女現在的年紀還小。」

趙嘉福1961年進入上圖,從事古籍書畫修復裝裱、碑刻傳拓等工作,經手修復大量古籍善本、名人尺牘、碑帖拓片、民國輿圖、盛富懷檔案等,並參與眾多國家重大修復項目,包括國家圖書館善本《趙城金藏》、明代《西廂記》,嘉定太倉古墓出土古籍,清華大學抗戰時期受損古籍等珍貴文獻。長達半個多世紀的修復師生涯中,趙嘉福帶領團隊搶修了大批飽含中華民族寶貴歷史記憶、思想智慧和知識體系的文獻資料,令眾多命懸一線的歷史文獻「起死回生」。

今天(8日)上午,上海圖書館為趙嘉福舉辦古籍修復從業六十周年座談會,「當時做這個工作,用上海話說,哪能想到會噶紅?過去是默默無聞的。怎麼堅持60年?可能今天說起來有些落伍,那就是『幹一行,愛一行』。當初學這門技藝,完全沒有名利思想,安排你做什麼就做什麼。不但要做,還要做好。」

一旁,趙嘉福的夫人、同樣在上海圖書館工作多年的姚衛笑他:「坐了50年冷板凳。坐熱了,你的年紀大了、身體不好了……」

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復旦大學圖書館副館長楊光輝也在座。2014年起,趙嘉福受聘擔任該院首批特聘教授。在此之前已因肺癌動了一次大手術的他任教不到一年,再次因病動手術,僅僅調養半年,又回到了學校。趙嘉福說,從事這一行一輩子,有責任把手上的東西毫無保留地傳給年輕人。

從二胡手到修古籍的人

趙嘉福是上海人,小時候喜歡音樂,1960年初中畢業,考進上海民族樂團拉二胡。三年困難時期,文藝單位壓縮編制。1961年,他面臨轉崗。當時有兩個選擇,一是上海博物館,一是上海圖書館。這一年,趙嘉福17歲,對兩家單位了解不多,以為到博物館是當講解員,到圖書館就是處理借還書。因為普通話不好,他自覺無法勝任講解員的工作,於是進了上圖,被分配到古籍修復小組,這才知道圖書館不單是借書還書。

古籍修復行當由來已久,以往主要存在於民間書畫裝裱作坊。新中國成立後,上海圖書館作為當時全國最重要的文獻公藏機構之一,匯集了一大批古籍修復名家,包括古籍修復大師曹有福、碑刻傳拓聖手黃懷覺,古籍版本學名家潘景鄭、瞿鳳起等,可謂臥虎藏龍。

在全國業界,趙嘉福以掌握古籍修復、碑刻傳拓、碑帖書畫裝裱等技藝之全面而聞名,碑刻傳拓尤其擅長,他的師父就是黃懷覺。「我跟黃先生學習,是傳統師父帶徒弟的模式。剛開始學習,師父給了兩把刀,先磨幾個月刀,哪天師父看你刀磨得不錯,允許你幫他磨刀了,那才是認可了。師父幹活的時候,在旁邊看,打下手、遞工具,然後自己再慢慢上手。反覆模仿、揣摩師父的手法、刻碑的節奏,甚至聲音。到最後關著門,我在裡面刻碑,外邊人聽聲音、節奏都跟師父一樣。這就算可以了。」

青年趙嘉福修復古籍

「我受這些老先生的影響很大。」趙嘉福一直感念上圖老館長顧廷龍的知遇之恩。除了學習古籍修復專業技術,顧廷龍館長還特別注意培育年輕人的文化修養,親自教他們寫毛筆字,並請館裡的潘景鄭、瞿鳳起兩位老專家輪流授課,講古代漢語,教版本目錄。

1964年,中央圖博文物局面向古籍修復人才開培訓班,趙嘉福得以跟隨北京圖書館古籍修復專家張士達先生學習了兩年。新中國成立之初,古籍修復、碑刻傳拓的「南派」代表人物即上海圖書館的曹有福、黃懷覺,北派的代表人物正是北京圖書館的張士達,被版本目錄學家趙萬裡稱為「國手」。趙嘉福則屬於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古籍修復專家,南派、北派的古籍修復技藝在他的心中、手中糅合。用上海圖書館副館長周德明的話來說,「從北京歸來,趙嘉福就成為當時上海圖書館古籍修復的當家小生」。

除了修復古籍,趙嘉福還在上海各地留下了眾多石刻作品。碑刻是一門古老的傳統藝術,並非機械地將書法作品複製到石碑上,而是要在篆刻過程中體現出原作的精神氣韻,需要刻碑者有深厚的書法功底與藝術理解力。每次接到碑刻任務,趙嘉福反覆揣摩原稿,力求百分百還原原作的筆勢、藝術特徵。

碑刻也是一門艱辛的室外長期作業。趙嘉福帶領團隊冒著嚴寒酷暑,頂著石灰粉塵,在刻刀敲擊巖石的叮叮聲響中,創作了一塊又一塊蘊含著上海文化精神、紀念意義的石刻作品。如上海龍華烈士陵園革命英雄紀念碑、華東師大碑、顧廷龍書沈鈞儒生平碑、鄒容墓志銘「革命軍中馬前卒」、徐光啟的碑廊、以及由黨和國家領導人題寫的「陳雲故居暨青浦革命歷史紀念館」「世紀大道」「上海市民主黨派大廈」等,累計上百塊,成為上海一道新時代的文化景觀。

趙嘉福與徒弟鐫刻大夏大學「遷校碑」

「上世紀80年代,趙老師來嘉定刻碑,不僅分文不取,都是自己坐公交車來的。」原嘉定博物館文保部主任、趙嘉福的學生金蓉回憶。華東師大有一塊「大師石」,石長10.8米,高3.2米,重110噸,正面刻「師大」二字,也可讀作「大師」,2011年落成時是上海最大的獨體石刻,亦出自趙嘉福之手。「這麼大的石刻,陰刻好還是陽刻好?趙大師想出了『不陰不陽』的刻法,先陽刻再四面勾印。這是大家沒見過的刻法。」周德明說。

從師徒相授到多種培養模式

2015年,上海圖書館「碑刻傳拓及拓片裝裱技藝」入選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017年,趙嘉福被確定為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趙嘉福從業的近60年,背後正是新中國古籍修復事業發展歷程的縮影。「從小生到老生再到新生。」周德明如此概括。

「趙嘉福的手也曾挑過擔、挖過土,開過防空洞,那段時間也是古籍修復的低潮期。」即便是在那段「角落裡的時期」,趙嘉福始終沒有放棄這門手藝。1989年,文化部圖書館司委託上圖舉辦古籍修復培訓班,面向全國招生。趙嘉福擔任培訓班主講老師,由上圖指派參加培訓班的張品芳、邢躍華拜趙嘉福為師,由此成為該館最後通過師徒相授習得技藝的古籍修復師,也就是新中國的「第二代」、上圖的「第三代」古籍修復從業者。

張品芳、邢躍華向趙嘉福贈送師徒留影紀念相冊

53歲的張品芳如今是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文獻保護修復部主任,也是全國不多見的能獨立完成從篆刻到傳拓和拓片修復的專家,與古籍已經打了30多年交道。

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文獻保護修復部主任張品芳

她所帶領的團隊則是更年輕的上圖「第四代」。其中年齡最小的王欣出生於1995年,是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2019屆碩士畢業生,去年入職上圖。

座談會上,眾人為她究竟該算第幾代「爭」了起來。如果按趙嘉福授業,年輕的王欣似乎與張品芳、邢躍華算得上「平輩」。楊光輝則補充,「品芳主任也幫我們帶學生。我們的學生到了上圖,也是品芳的學生帶。」

上圖新一代古籍修復師與趙嘉福

「在學校的兩年,基本上是學理論知識。要真正上手、獨立『上路』,可能要五年、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本科學理,因為對古籍修復的興趣「改行」的王欣說。

盛宣懷檔案修復前後

模糊的「第幾代」背後,是古籍修復人才培養模式的變化。趙嘉福說,過去大學裡沒有古籍修復這個專業,現在很多院校開設了專業,不僅培養本科、碩士研究生,還有博士點。「像中山大學、復旦大學、北師大、天津師大、遼寧大學、中科院等,現在都動起來了。」

「為什麼要設古籍修復的專業碩士乃至博士點?」楊光輝直言,一些中大專院校也有相關人才的培養,「但往往學生並不知道自己修的是什麼,很難對自己手裡的事業培養起責任和感情。我們希望培養不光會古籍修復,也懂書的人才。」

趙嘉福指導徒弟碑刻技術

趙嘉福補充:「從事古籍修復,看不懂文言文不行。上圖從顧廷龍館長時代起,從來就不是單純培養技術的。最基本的要求是能句讀,版本要能搞清楚。」他至今記得當時修復明代《西廂記》,「午休時,我就讀《西廂記》,張生跳牆的情節,太有趣了。」

周德明所說的「新生期」,是2007年國家實施「中華古籍保護計劃」以來,古籍修復保護日益得到重視。一方面是大量亟待修復的古籍,另一方面是當時全國不足百人的修復力量。作為新中國培養出的第一代古籍書畫修復裝裱、碑刻傳拓大師,趙嘉福擔任起大量教學任務。每次全國碑刻傳拓培訓班在各地舉辦,趙嘉福都作為特邀導師。他每年長駐遼寧、重慶兩地的古籍修復傳習中心,為當地培養古籍修復與碑拓行業的新生力量。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成立後,趙嘉福成為研究院特聘教授。

趙嘉福為學生演示指導

2013年6月,國家圖書館成立國家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並在湖北、重慶、上海等6個省、直轄市成立傳習所。2015年,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復旦大學傳習所揭牌。經過5年學習,傳習所第一批學員明天(9日)下午將接受包括趙嘉福在內的專家考核,正式「出師」。

面向社會招生、重視「口傳心授」的傳習所,與大學本科、研究生教育結合,形成了目前古籍修復人才培養的「兩條腿」模式。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已有三屆、30多位古籍保護與修複方向碩士畢業生,其中半數進入相關機構。「流失的一半,非常遺憾。有些學生希望留在本地,但本地可能提供不了那麼多相關崗位。」楊光輝透露,復旦正在籌備建立「紙質文物修復醫院」,希望培養「書籍醫生」「藝術品醫生」,為全世界的紙質文物和藝術品提供服務。「上海正在構建國際重要藝術品交易中心,修復保護力量加入,是一個很大的支撐。」

「古籍修復不是一家、一個單位的事,而是整個國家和人類文明需要傳承的事業。」這是趙嘉福和眾多古籍保護從業者的共識。

相關焦點

  • 入行近60年的古籍修復專家:中國古籍再修100年也修不完
    全 文2234字 ,閱讀約 需4分鐘 視覺映象1記者 倪偉陳超攝影記者浦峰 編纂 陳思 核對 盧茜 ▲人物簡介:趙嘉福,國度古籍愛護中心培訓導師,復旦大學中華古籍愛護研究院特聘教授。新華夏造就的第1代古籍修復人才,修復了大批國度1、二級古籍文獻,參與搶救「山西趙城藏經卷」、明代《西廂記》修復。視覺映象1記者浦峰 攝 年近8旬的趙嘉福從上海來,拄著手杖,在國度圖書館的展廳裡認真地看,10分鐘才挪動了幾步。
  • 趙嘉福:在指間完成時光對話的修書人
    趙嘉福,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古籍修復人才,1961年進入上海圖書館,從事古籍書畫修復裝裱、碑刻傳拓60年,主持重大文獻修復和拓片製作項目,先後修復大批國家一、二級古籍文獻;退休後,擔任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古籍修復培訓導師,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特聘教授,重慶圖書館、遼寧省圖書館傳習所導師。  趙嘉福博採南北兩派之長,以「博雅」聞名,堪稱一代「國手」。
  • ...用補天之手為古籍續命|古籍|武漢大學圖書館|古籍修復|張士達|...
    由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舉辦的「全國古籍修復技藝競賽」近日落幕,武漢大學圖書館古籍保護中心完成修復的古籍——館藏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南菁書院刊《皇清經解續編》本《穀梁補註》獲優秀獎。古籍修復是一個古老的行業,伴隨紙張、書籍的出現而產生;這也是一個永無止境的行業,亟待修補、保護的圖書浩如煙海……古籍修復保護承擔著修護、整理中華民族數千年文明成果的重要使命。
  • 布達拉宮古籍文獻修復記
    布達拉宮古籍文獻既是文物,又是檔案,具有極高研究價值和歷史意義,也正因如此,布達拉宮古籍文獻整理保護一直都在進行。據布達拉宮管理處文物保管科科長邊巴洛桑介紹,20世紀70年代,布達拉宮組織成立古籍文獻整理小組,保護修復了部分古籍文獻,整理出版了四部古籍文獻文集目錄。
  • 棗強古籍修復師陰秀根:毫米中「復活」歷史千年
    「搶救修復這些瀕臨『死亡』的古籍前,必須仔細審查古籍的年代、裝幀形式、破損情況和紙張等,根據具體破損情況而制定修複方案。」陰秀根對自己要求極為嚴格,在古籍修複方面,他的技巧細膩多樣,經他手修復的古籍,必須保證做到「整舊如初」。
  • 探秘雲南省古籍保護中心 楊利群和他的弟子們這樣修復古籍
    古籍修復面對的是動輒上百年乃至數百年的珍寶,而少數民族古籍的修復,又在古籍修復中獨樹一幟。雲南是少數民族大省,自然,少數民族古籍數量巨大,修復工作任務艱巨。 雲南少數民族古籍是如何修復的?近日,記者走進雲南省古籍保護中心,近距離感受了修復少數民族古籍的繁複和獨特之處。
  • 卸任復旦校長後的楊玉良,為什麼一頭鑽進故紙堆
    曾經,他是追著未來向前「跑」的材料科學家;但是在過去兩年中,他卻常常「回溯」歷史——他的大量時間都耗在古籍上,致力於為中華古籍保護和修復尋找科學的方法。要找到楊玉良在復旦大學光華樓的辦公室並不難。熟悉他的人說,只要找那個樟木香味最濃的樓層,一定就能夠找到他。
  • 上海專家提出「復旦版」改良胰腺癌分期系統,有助於個體化治療
    專家肯定地說,第8版中對於胰腺癌臨床病理分期較之前的第6、7版有重要突破,特別是對淋巴結轉移數目與分期的關係進行了分層和細化,反映出不同淋巴結轉移情況對胰腺癌患者預後存在重要影響,這是一項重大進步。 針對這一問題,虞先濬教授通過分析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SEER資料庫和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的近5萬名胰腺癌患者的數據,提出「復旦版」的改良胰腺癌分期系統。
  • 行攝東莞|古籍修復師:用指尖與時間交手
    這裡是文物修復師張笑豔的文物修復與保護工作室。東莞中學特邀張笑豔為特藏書庫裡的古籍文獻進行整理,工作量相當大工作中的張笑豔一本古籍的修復,可能是十天半月,也可能是三年五載。開始工作前,張笑豔對要修復的古籍進行小心的整理,視破損情況制定修複方案。
  • 帶著國寶古籍和近百款文創產品,上海圖書館亮相長三角文博會
    圖片來源:長三角文博會作為國家一級圖書館和首批國家重點古籍保護單位,上海圖書館遴選了各類古籍精品進行展出,包括張柯輯、張元濟續輯《涉園圖詠手卷》、清內府四色鈔本《江流記》、《進瓜記》,也有宋拓本《九成宮醴泉銘》、泉州本《淳化閣帖》卷九等「國之重寶」。泉州本《淳化閣帖》卷九。圖片來源:長三角文博會展覽期間,上圖還將傳統技藝再現。
  • 古籍修復 邱曉剛:在每個朝聖者的心上,都有一片沙漠
    (修復完成的古籍)去年學校為古籍部新招了兩名古籍修復專業的研究生,仙林校區的古籍修復工作室也在修建中,大約11月底可以竣工投入使用,學校的古籍修復工作也越來越朝著好的方面展。(晾曬過程中的古籍)當然,學校在這十年間也為國家古籍修復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國家保護中心今年初把江蘇省古籍修復技術傳習所設立在南京大學,南大圖書館也是國內唯一申請古籍修復技術非遺保護的高校圖書館。
  • 連續兩次修復手術後,姐妹倆...
    在眾多愛心人士的關心幫助下,姐妹倆先後進行了兩次修復手術,目前恢復得不錯,疤痕攣縮的問題得到了明顯改善。已於昨天上午出院,轉到康復醫院進行後續的康復治療。在這裡,我們要對所有的愛心人士說一聲「謝謝」!近4萬元愛心款幫助姐妹倆完成手術治療姐姐小雨和妹妹小珍的病情牽動著許多愛心讀者的心。快報報導後,有不少愛心讀者聯繫快報記者希望捐款。
  • 被忽略的癌症,胸腺癌離你有多遠?
    常言道韓劇有三寶,車禍、癌症、治不好,雖然近年來長腿、歐巴、愛洗澡成為韓劇新三寶,但是大家對韓劇中主角們身患癌症的苦情劇碼仍記憶猶新,藍色生死戀中恩熙被病痛折磨的畫面,無數次讓人潸然淚下。(圖片來源於網絡)2015年國內又將抗癌鬥士熊頓搬上大銀幕,《滾蛋吧,腫瘤君》不僅讓我們看到了熊頓積極樂觀的一面,也感受到了癌症對人類健康的巨大威脅。
  • 三姐妹同一年確診卵巢癌,復旦專家用基因檢測揭秘「真兇」
    在癌症治療和預防領域,基因檢測越來越多地發揮出作用。12月16日,澎湃新聞記者從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以下簡稱腫瘤醫院)獲悉,在該院接受卵巢癌手術的三姐妹在同一年確診卵巢癌。她們的主診醫生、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婦科主任吳小華教授表示,三姐妹同為典型的遺傳性卵巢癌症候群患者,這類卵巢癌的主要特徵就是家族聚集發病。吳小華進一步解釋說,「導致遺傳性卵巢癌症候群的『真兇』則為BRCA1/2基因突變;研究表明超90%的遺傳性卵巢癌由BRCA1/2基因突變引起。」
  • 又一位明星身患癌症已經晚期,不肯說出實情,就怕家人擔心
    據最新消息,又有一位臺灣的著名演員安迪身患癌症,已經到了晚期,這個為了不讓家人擔心,這個消息一直被安迪埋在心裡,誰都不曾告訴過,害怕讓家人擔心。                  在臺灣提起安迪這個名字可謂是人盡皆知,安迪在臺灣的人氣是非常棒的,是臺灣非常有名的一名實力演員,憑藉著《鳥來伯與十三姨》這部戲在臺灣出名,成名後的安迪利用這麼多年來演出賺到的錢,過上了非常舒心的生活,找了一個貌美如花的老婆,夫妻之間非常恩愛,老婆還給安迪生了一對龍鳳胎,這原本是一個非常恩愛和諧的家庭,但是上天就是這麼的殘忍,今年安迪卻突然被告知身患癌症
  • 高齡老人查出癌症晚期 勇闖高齡手術「禁區」腹腔鏡下精細作業...
    前幾天,浙江省立同德醫院胃腸胰外科的專家們勇闖高齡手術禁區,為93歲的結腸癌患者成功實施了微創手術,讓老人重獲新生。 高齡老人查出癌症晚期 手術風險很大呂爺爺平時很少去醫院,有一天他無意中摸到自己右側的腹部下方有一個腫塊,並且那段時間總是因為排便不暢而吃不下飯。在家人的陪同下,他找到了浙江省立同德醫院胃腸胰外科。
  • 抗癌鬥士、兩岸醫學專家:拒絕癌症沒那麼難!
    現場笑聲掌聲叫好聲不斷,臺北觀眾紛紛爭搶話筒向上海專家提問。 18日下午,由解放日報社、旺旺中時媒體集團主辦的「2016上海臺北雙城健康講壇暨第32屆解放健康講壇」,在臺北市的民生社區中心成功舉辦。作為2016滬臺雙城論壇的系列交流活動之一,滬臺兩地四位嘉賓和臺北觀眾共同探討「拒絕癌症的奧秘」。
  • 古籍修復不得不知的那些手工紙
    古籍對現代文明具有重要考古意義和參考價值,前不久,藏於南京圖書館距今300多年的顧炎武手稿《天下郡國利弊病書》部分破損嚴重,古籍修復師正仔細修復中。說到古籍修復離不開古法造紙,豐富的造紙原料,使得我國古代紙張種類繁多,但用於書寫的主要是麻紙、皮紙、竹紙這三類。第一種麻紙,原料有薴麻、大麻、亞麻等,主要可分為白麻紙和黃麻紙。白麻紙正面潔白、光滑,背面稍粗糙,有草稈、紙屑粘附。質地堅韌、耐久,只要不受潮,不會變質。
  • 一人身患3種癌!醫生:全切!原來這些癌症可以治癒
    食管、胃部和肺部同時患癌,手術難度非常大,不僅需要考驗胸科醫生和胃腸外科醫生的配合,而且患者需要將部分胃切掉,用腸子代替食管和胃,而很多醫院都沒有做過結腸代替食管的手術。最後,醫院的醫生團隊經過多次討論,為劉叔「量身定製」了一套手術方案:只做一次手術,先做肺葉切除,再做全食管切除、全胃切除和甲狀腺切除,並且用大腸代替被切除的食管和胃。手術順利進行,術後,經過精心護理和康復保健,劉叔的精神狀態不斷變好,目前,已經順利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