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攝東莞|古籍修復師:用指尖與時間交手

2020-12-22 瀟湘晨報

在東江邊的一棟普通民居裡,隱藏著一間特別的工作室,取名「遂初書房」。這裡是文物修復師張笑豔的文物修復與保護工作室。

東莞中學特邀張笑豔為特藏書庫裡的古籍文獻進行整理,工作量相當大

工作中的張笑豔

一本古籍的修復,可能是十天半月,也可能是三年五載。開始工作前,張笑豔對要修復的古籍進行小心的整理,視破損情況制定修複方案。蟲蛀、鼠齧、黴蝕、粘連、酸化、老化……古籍的問題多種多樣,修復工序也多達二十多道,從拆分到最後裝訂要經過編號、修補、溜口、噴水、倒葉、折葉、修剪、整理、壓平、釘紙捻、穿線等工序,這些都極為考驗修復師的體力和耐性。

衝漿糊,這是修復古籍前的第一步

精準的修復才能把原書封面還原

修復前的《英漢雙解韋氏大學字典》,蟲蛀、黴蝕、老化

修復後的《英漢雙解韋氏大學字典》,這是張笑豔目前修復過的最厚的書

修復後的《英漢雙解韋氏大學字典》其中一頁

擺在案臺上的是一本《英漢雙解韋氏大學字典》,1923年出版,1768頁,東莞籍歷史名人王寵惠為書作序,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存在蟲洞、絮化、缺頁等現象。書要一頁一頁地處理,民國機製紙的工藝與傳統手工紙有異,西文古籍的修復更講究結構的恢復,修復師需有綜合全盤的考慮。修復使用的材料很有講究,張笑豔用的都是經過嚴格篩選達到修復級別的古法手工紙,破損地方用顏色接近的手工紙補上,再用薄如蟬翼的皮紙加固。修復工作完成後,再用純天然的亞麻線把書頁根據原孔裝訂起來,一切根據原書痕跡而進行修舊如舊的原樣恢復。

修補書頁,桌面要噴水,鋪一層薄膜,防止頁面與桌面粘連

起書脊背的機器重達70多斤,對於張笑豔來說是個大傢伙

修復工作完成後,再用純天然的亞麻線把書頁根據原孔裝訂起來

2007年大學畢業後,張笑豔曾經做過記者,在一次採訪中認識原廣東省博物館文物修復專家鍾衛平,深深被文物修復的職業所吸引,遂拜其為師,專攻紙本修復;2010年張笑豔入職莞城圖書館,2015年受命成立東莞市首個古籍文獻修復室,成為一名修復師;2018年到故宮文物醫院徐建華工作室進修字畫修復。

古籍修復要用到的工具,被張笑豔整齊地安放在牆上

修復過程要一頁一頁地處理

修復工作室的休息間,擺滿了與修復相關的書籍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把一份工作當做事業般熱愛,才能做得更好更長久。」憑藉著信念,張笑豔不僅僅專攻古字畫、中西文古籍的紙本文物修復,也在師父的用心指導下開始涉獵其他種類的修復工作。在文物修復這條路上,她越走越深,越做越寬。

張笑豔用鑷子清理舊文獻上的鐵鏽

修復用的手工皮紙

「修復這個行業,可能對於很多人來說很冷門,很多人都認為神秘,這個職業很崇高,但這只是身份的一個轉變,我還是那個我。」張笑豔說道。在學習修復的道路上,張笑豔找到了一個全新的自己。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淡泊,吃得了苦頭。張笑豔,一名年輕的東莞籍文物修復師,用指尖與時間交手,通過靈巧的雙手延續著一本書的生命。

修復前要拆書,一把小鑷子,用得得心應手

分離書頁得小心翼翼

在時間高度碎片化的網絡年代,古籍修復就像「時間的守護者」,對張笑豔來說,一個抬頭一個低頭,可能一天時間就過去了。在心無旁騖的修復工作中,時間在指縫中溜走,歲月似乎也在時間沉澱裡慢了下來。

張笑豔對要修復的古籍進行小心地整理,視破損情況制定修複方案

用專用的無酸白乳膠進行漿背、定型

原書頁線位有扯斷或紙張老化需加固,加固完原洞扎孔,再用純麻線進行鎖線

文字/程永強

攝影/程永強 視頻/程永強

編輯/鍾彥亮

【來源:東莞日報社i東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棗強古籍修復師陰秀根:毫米中「復活」歷史千年
    陰秀根供圖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郎海江、翟一杉)塵封的文字、古老的歷史,隨著時間的流逝不少古籍已經變得支離破碎、千瘡百孔……而在河北衡水市棗強縣卻有著有這樣一位「名醫」,他手持「手術刀」卻從不醫人,一本本古籍卻能在他的巧手中獲得「新生」,他終日與古籍為伴,幾十年如一日為古籍「探病治療」,「毫米」與「千年」全在指尖……他就是古籍修復師陰秀根。
  • 入行近60年的古籍修復專家:中國古籍再修100年也修不完
    新華夏造就的第1代古籍修復人才,修復了大批國度1、二級古籍文獻,參與搶救「山西趙城藏經卷」、明代《西廂記》修復。視覺映象1記者浦峰 攝 年近8旬的趙嘉福從上海來,拄著手杖,在國度圖書館的展廳裡認真地看,10分鐘才挪動了幾步。
  • ...用補天之手為古籍續命|古籍|武漢大學圖書館|古籍修復|張士達|...
    古籍修復師的定力: 擇一事,終一生為古籍「問診」,查出「疑難雜症」,並進行「手術」,使其能夠正常供讀者翻閱——這是武漢大學圖書館6名修復師的日常工作。「全國古籍修復技藝競賽」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舉辦全國範圍的古籍修復技藝競賽,匯集了全國21個省43家單位推選的103冊件參賽作品。修復前,《穀梁補註》的情況有多糟糕呢?
  • 今日寧波|天一閣設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以「師帶徒」方式傳授技藝
    呈拜師帖、鞠躬、敬茶、獻花……昨天下午,伴隨著悠揚古樂聲,天一閣博物院的年輕古籍修復師謝龍龍、周文斌,按傳統禮儀向端坐於天一閣晝錦堂的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導師王金玉行拜師禮。當天,「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天一閣博物館傳習所」揭牌暨拜師儀式舉行。莊秀芬研究館員代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宣讀關於成立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天一閣博物館傳習所的批覆文件。隨後,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蘇品紅和天一閣博物院院長莊立臻共同為傳習所揭牌,並為傳習所導師王金玉頒發聘書。
  • 探秘雲南省古籍保護中心 楊利群和他的弟子們這樣修復古籍
    雲南省古籍保護中心古籍修復專家、副研究館員,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導師楊利群在這裡工作了40多年,他正帶領徒弟們修復一部已有上百年歷史的古籍。 幾名年輕的修復師正在補破。在她們的書桌上,一邊擺放著小碗、毛筆、鑷子、糨糊、尺子、鉛筆、構皮紙等常用的工具,一邊是歷史悠久的古籍。
  • 文物修復師 相比高學歷專業知識儲備更重要
    南京市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所文物保護部主任李瑋介紹,「金鑲玉」是一個形象的說法,這種裝幀形式是從清代就開始流行起來的,一般對珍貴的古籍殘本採用這種修複方法還是比較多的,它對於槽朽嚴重書頁的保護作用還是十分明顯的。一般一本古籍,基本是有七八十張書頁,要完成「金鑲玉」所有工序,就要花上近一個月的時間。
  • 古籍修復不得不知的那些手工紙
    古籍對現代文明具有重要考古意義和參考價值,前不久,藏於南京圖書館距今300多年的顧炎武手稿《天下郡國利弊病書》部分破損嚴重,古籍修復師正仔細修復中。說到古籍修復離不開古法造紙,豐富的造紙原料,使得我國古代紙張種類繁多,但用於書寫的主要是麻紙、皮紙、竹紙這三類。第一種麻紙,原料有薴麻、大麻、亞麻等,主要可分為白麻紙和黃麻紙。白麻紙正面潔白、光滑,背面稍粗糙,有草稈、紙屑粘附。質地堅韌、耐久,只要不受潮,不會變質。
  • 布達拉宮古籍文獻修復記
    布達拉宮古籍文獻既是文物,又是檔案,具有極高研究價值和歷史意義,也正因如此,布達拉宮古籍文獻整理保護一直都在進行。據布達拉宮管理處文物保管科科長邊巴洛桑介紹,20世紀70年代,布達拉宮組織成立古籍文獻整理小組,保護修復了部分古籍文獻,整理出版了四部古籍文獻文集目錄。
  • 身患癌症兩次手術仍在復旦育新人,新中國第一代古籍修復專家趙嘉福...
    長達半個多世紀的修復師生涯中,趙嘉福帶領團隊搶修了大批飽含中華民族寶貴歷史記憶、思想智慧和知識體系的文獻資料,令眾多命懸一線的歷史文獻「起死回生」。 今天(8日)上午,上海圖書館為趙嘉福舉辦古籍修復從業六十周年座談會,「當時做這個工作,用上海話說,哪能想到會噶紅?過去是默默無聞的。怎麼堅持60年?可能今天說起來有些落伍,那就是『幹一行,愛一行』。
  • 天一閣舉行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揭牌暨拜師儀式「圖」
    首先,天一閣博物院院長莊立臻致歡迎詞,對國家古籍保護中心領導和同仁的到來表示歡迎,對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在天一閣設立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表示感謝。莊立臻指出,天一閣具有豐富的古籍藏品資源,修復、保護好這些珍貴古籍是我們的責任,也是一項持久、艱巨的任務。
  • 與時間賽跑的電影修復師,如何讓老電影「重生」?
    胡曉彬說,近年來,電影資料館聯合中國傳媒大學與東莞理工學院,利用人工智慧展開對聲音修復的專項課題研究,正在努力嘗試結合新技術攻克之前解決不了的問題。「修舊如舊」的藝術當物理修復和數字修復結束後,電影修復還要達到一個更高的境界:藝術修復。畫面越亮越鮮豔,就算修得好嗎?
  • 古籍修復 邱曉剛:在每個朝聖者的心上,都有一片沙漠
    雖然古籍修復在國內還屬於邊緣性科學,我們仍然應該相信,有邱老師這樣真正熱愛古籍修復的人在,那些被人們忽視的故紙堆也能煥發出新的生命之光。師從張士達先生學習期間,受老先生的啟發,邱曉剛老師開始關注紙漿修復。從83年到92年,從南圖到南大,邱老師用了十年的時間來研究紙漿修復技術,終於憑此獲得了國家專利,並在研究結束後辦了一期培訓班,在社會上得到了極好的反響。
  • 揭秘鄭州文物修復師如何修復時光碎片
    杜安藉助放大燈,用刀尖輕點,檢查腐蝕的藍點河南商報記者 鄧萬裡/攝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高雲《我在故宮修文物》,一部紀錄片,火了兩年。最近,電影版《我在故宮修文物》上映,熱度延續。故宮文物科技部,這個幕後部門成了聚光燈下的舞臺,而王津等文物修復師們,成了網紅。
  • 二十四節氣裡的東莞,我們花了一年時間幫你記錄
    過去一年,我們帶著這樣的想法走遍東莞二十餘個鎮街。企圖用每兩周一次「田野調查」,感受二十四節氣裡的東莞。氣溫差異、物候遷移和對傳統習俗的沿襲,是時令在東莞的幾大變量。在適用於黃河流域的農耕方法裡,有時也找不到東莞的身影。但換一種目光去觀察那些隱匿在四季裡的生長收藏,卻也收穫了屬於這座南方城市的別樣視角。一年之計在於春。
  • 行攝東莞⑤
    我連忙用無人機在空中將這一美景定格了下來。這一幕發生在風景秀美的銀山市級溼地公園,藍天白雲鳥兒飛,好一派生機勃勃的田園勝景。銀山市級溼地公園坐落在謝崗銀瓶山腳下,銀山溼地公園項目是東莞市2019年十件民生實事之一,是謝崗鎮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建設項目,也是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的重大生態建設項目之一。
  • 王津:情有獨"鍾"的故宮文物修復師
    圖片來源:CFP身懷絕技 火眼金睛修鐘錶王津自帶一種溫潤儒雅的氣質,看到他專心地修復鐘錶的畫面,你會發現這與靜謐的故宮很是和諧。如今,故宮珍藏著西洋鐘錶1500座左右,王津作為故宮第三代鐘錶修復師,從他手中修復過的就達300餘座。
  • 王津:一位將細緻做到極致的文物修復師
    《我在故宮修文物》一檔紀錄片火了以後,隨之走入人們視線的還有被稱為「故宮男神」的鐘表修復師王津,同時文物修復師這個冷門的職業也逐漸為人所知。仰望歷史星河,在指尖凝香的時光裡,靜聽流年,鋪陳記憶的紙張將靈魂深處印染成彩,繪畫成冊,剪一段年華,望一涯行路,撣一身風塵,於歷史的長河中,瞥見中華文化的剪影。而那些剪影的創造者就是文物修復師。
  • 上海「文物醫生」奇缺,26位修復師面對逾200萬件文物
    民進上海市委建議從培養機制、建立健全科研機構等方面著手改善,加快本市文物修復人才隊伍建設《我在故宮修文物》掀起了「文博熱」:螢屏上,「文物醫生」用匠心和妙手演繹「化腐朽為神奇」的絕活,細膩展現中華文明的精妙;螢屏外,原本冷門的文物修復師成為受關注的職業。
  • 山東博物館「文物修復師」:修復時光碎片,匠心守護古人智慧
    魯元良有兩位師父,一位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書畫修復專家張志紅,她曾說,書畫修復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過程,每一步都要精益求精,如果前面有問題,到後面就會逐漸放大。這句話在修復工作中不停地被印證;另一位是館裡已經退休的修復師張光同,因為長年累月在身邊,不斷從細節上規範魯元良,比如貼覆背紙,要用棕刷用力「刷死」,否則會出現「空鼓」;要豎著用刷,否則紙張會被棕刷破壞等等。
  • 古籍善本收藏知識品鑑
    四、古籍善本的保存1.如果古籍善本有所損壞,一定不要用化學品修復。常用的化學品有漿糊、玻璃膠等。2.古籍善本一定要和其他品類分開保存。3.防止蟲害侵蝕古籍善本。宋代開始用竹子造紙,由於竹子顏色是發微微的黃色,因此竹紙也稱之為黃紙。皮紙是以樹皮製造的紙。宣紙也是一種皮紙。六、古籍善本的印章從古至今,藏書一般都會在書籍上加蓋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