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復 邱曉剛:在每個朝聖者的心上,都有一片沙漠

2021-02-08 南大青年

我將在那兒

守護你疲憊的夢想

趕開一群群黑夜

只留下鐘鼓和太陽

              ——顧城《回歸(一)》

春去秋來,金陵古城又到了銀杏葉金黃的季節,每一次呼吸似乎都可以嗅到時間的味道。對於邱曉剛老師而言,時間的腳步似乎走得格外緩慢,不知不覺中,就是他與別人眼中的故紙堆成天打交道的第四十個年頭了。

「40年了,您寂寞嗎?」

「不寂寞啊。這個問題在於,如果是你不喜歡的事情,當然會寂寞;如果是發自內心喜歡的事情,你就不會感到寂寞。如果還有來生的話,我還會選擇古籍修復這件事。」

時間退回到1979年,席捲全國的文化大革命剛結束,新生的中國百廢待興,經歷了8年下農村和2年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邱曉剛老師回到了南圖工作。面對五花八門的圖書管理工作,邱老師選擇了當時最不為人關注的古籍修復。

「其實很簡單,主要是為了『迴避』,迴避和人打交道。我從前很內向,又經歷了文革,不願意和人打交道。我問什麼工作可以不和人打交道,領導說古籍修復,我說我能做好,就選擇了這個。做起來以後就越來越喜歡這個事情,這也和我們那個時代的教育有關,就是『做一行,愛一行,鑽一行』。慢慢有興趣了之後,就一直鑽這個事,一直做到現在,馬上40年了。」

(邱曉剛老師)

童年對人的影響往往深刻牢固,「我從小就生長在圖書館,父母都是南京圖書館的,從小也沒上過幼兒園,整天在書堆裡打轉。」談起這一段泛黃的幼時歲月,邱老師的語氣裡仍然有深深的懷念之情。

「80年的時候我參加了古籍修復的第一期培訓班,在上海圖書館,有15個省級圖書館工作人員參加,培訓了7個月,回到南圖開始工作。整天就是修書,整天都是和書打交道,我不抽菸不打牌不喝茶不看報,一上班坐著開始修書就不會再動了,南圖這10年對我的修復工作打下了一個很良好的基礎。」我們已經無法探知那是一段怎樣寂寞而清冷的日子,但正是日復一日的工作,讓邱老師對古籍的感情越來越深。

真正的轉折發生在1983年,邱老師從同學口中得知了國家圖書館的張士達先生在江西舉行培訓班,「我在南圖修書的時候看到一本書,館長和我們介紹說這是鎮館之寶,上面有修復人張士達的名字,這在古往今來是第一件,要是哪天你能做到這樣,就算是成功了。當時年輕,腦子裡就記得這句話,所以一聽到張士達的名字就很興奮,馬上和館長申請去江西學習。」懷著年輕的夢想和單純的熱情,邱老師到江西師從張士達先生學習了半年,正是這半年的學習讓邱老師重新思考了古籍修復的意義,也在之後的日子裡源源不斷地給他堅持與創新的動力。

「從江西學完以後回來,我發現修復工作不是人們想的那麼簡單,它有很多東西在裡面,我們現在說它是邊緣性科學,它不僅僅是人們所說的修書匠,如果真的能夠做到「匠」的程度,那也不得了。」


(還未完全修復的古籍)

張士達先生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也極大地影響了邱老師的人生道路選擇,老先生是開書店的,16歲在北京琉璃廠的一個舊書店當學徒,他的本事在於他會記書名,這個書流傳到哪裡,又賣給誰了,他能把這個脈絡搞清楚。他自己開書店,不僅是開書店,他還修書,把修好的書再賣給別人,他和解放前很多文人都是好朋友,比如郭沫若、鄭振鐸等等。解放以後,北京圖書館招募民間的高人,趙萬裡先生就選了他,選進去以後他就不再給外面的人修書了,「我問他為什麼,他說我再給別人修書我就說不清楚了,說不清楚時間和材料,誰能證明這個材料是你自己買的,所以他就此不給外面的人修書了。」

同張士達先生一樣,還有兩年退休的邱老師也想和一輩子與古籍打交道,寂寞於他們而言,不是英雄口中泛泛而談的夢想,而是平常生活中的一蔬一飯、一飲一食。正是由於寂寞的澆灌,才讓古籍修復這片沙漠一點一點生長出生命與希望的綠芽。

與我們談及南大古籍修復的現狀時,邱老師的眼角泛著淺淺的紅色,說話的聲音也有些哽咽,「我們不和中山大學比,不是不能比,他們現在是領跑全國文獻保護的,主要就是因為領導重視,我們的領導也在逐漸重視這個問題,但是還是要慢慢來。」

鼓樓的修復室比起正在建設的仙林修復室不算專業,但正是在這樣一個不夠專業的地方,邱老師和他的實習生們卻做出了很專業的東西,「2009年到2011年的三年間,中山大學13個人(做古籍修復),北京圖書館10個人,上海圖書館20個人,中大做了9萬,上海圖書館最多,做了26萬頁,我帶了4個實習生,做了11萬頁。」說到往事,邱老師的臉上還是浮現出了自豪的色彩。


(修復完成的古籍)

去年學校為古籍部新招了兩名古籍修復專業的研究生,仙林校區的古籍修復工作室也在修建中,大約11月底可以竣工投入使用,學校的古籍修復工作也越來越朝著好的方面展。但是在邱老師看來仍然有一些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才培養問題,這不僅出現在南大,全國其他高校也面臨同樣的困惑。具有研究生學歷的實習生沒有太多的實踐經歷,很多人進入圖書館的時候都是一張白紙,要從頭開始學,又需要五、六年;一些動手能力強的本科生、職業學校學生又不能進入相關單位工作,談到這一點的時候,邱老師連連嘆氣,臉上有這遮不住的焦急之情。


(晾曬過程中的古籍)

當然,學校在這十年間也為國家古籍修復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國家保護中心今年初把江蘇省古籍修復技術傳習所設立在南京大學,南大圖書館也是國內唯一申請古籍修復技術非遺保護的高校圖書館。

從89年由南圖調到南大圖書館工作到現在,邱曉剛老師見證了南大圖書館古籍修復的發展歷程,看著古籍修復一步步從一個邊緣性科學到今天逐漸受到領導的重視,邱老師心中也是百感交集,「重視程度的話,現在和以前相比已經是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想說的是前十年,前十年對於我們南大古籍修復來說就是停滯的十年。現在換了領導之後,也是可以看出,學校領導、館領導對這個事情有方方面面的支持,但別人已經走了十年了,我們再在後面趕,這就需要領導更多的支持,我們也只能做到我們能做的,所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雖然古籍修復在國內還屬於邊緣性科學,我們仍然應該相信,有邱老師這樣真正熱愛古籍修復的人在,那些被人們忽視的故紙堆也能煥發出新的生命之光。

師從張士達先生學習期間,受老先生的啟發,邱曉剛老師開始關注紙漿修復。從83年到92年,從南圖到南大,邱老師用了十年的時間來研究紙漿修復技術,終於憑此獲得了國家專利,並在研究結束後辦了一期培訓班,在社會上得到了極好的反響。

「國家圖書館現在也在推廣紙漿修復,但它是模仿外國的機器,本身有缺陷,我是手工的。我不願意和他爭,要麼我傷,要麼他傷,所以我選擇迂迴一下,先把紙漿修復用於民國文獻修復。近現代文獻修復現在只有南大在做,這也是我們的一個特色,但它還是有很多問題的,它比古籍修復更難,它的材料是酸性的,那個紙張是我們現在沒有的,古籍修復的紙我們是一直在生產,近10年國家投入大了,手工紙也越來越多,但是近現代紙沒有,所以我用紙漿來做,正好解決了這個問題。」

從83年開始,邱老師一直致力於推廣紙漿修復技術,但是這項技術在全國範圍內的普及程度仍然不高,「紙漿修復在一點點地被行業內的人認可、接受,但古籍修復畢竟是個傳統的行業,人們受傳統的影響太深了。打個比方,我的老師也是紙漿修復鑑定組專家之一,但是他還是不願意用紙漿來修復,這是一個傳統觀念的問題。如果我的老師能改方法,那就好辦了。」


(實習生在修復室工作)

「為什麼我要用近40年來推紙漿這個事,因為我相信自己在退休之前一定能看到紙漿修復技術的推廣。國家保護中心花了那麼多錢,培養人、添置設備,但有一個東西它沒有捕捉到點上,傳統修復效率低、速度慢是一個死結,大家關注的是一個結果,他沒有關注這個過程,他認為你效率低、速度慢是正常的,我覺得就是不正常的,有快的方法為什麼不用呢?所以我要推廣紙漿修復。」面對我們對於紙漿修復前景的疑問,邱老師給出了這樣信心滿滿地回答。

將自己的大半輩子投身於一項事業,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有些難度的,但對邱老師來說,卻是樂在其中,「在修復的這個行業裡面,我是在玩兒,我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而且在這個圈子裡面,大家都認可,所以我覺得我已經值了,已經心滿意足了,也沒有更多的追求和要求了。」

邱老師現在的生活極其簡單,周一、周二下午去南京藝術學院開課,周三、周四上午去莫愁職業學校開課,「這些學生可能進不了南大圖書館做古籍修復,但社會還需要他們。」剩下的時間,邱老師幾乎都獻給了古籍修復。有時帶著實習生,有時一個人,修修補補,與書為伴,大半天的時間也就過去了。


(實習生在進行脫酸工作)

工作之餘,邱老師還會每天去遊泳,這一習慣他已堅持了20多年,「書籍上的灰塵有100多種,你在年輕的時候可能感受不到,我現在明顯就覺得身體方方面面在下降,最明顯的就是我的手,我稍微碰一點鹽水就裂口了,但我們的這個又是必須要用手來做的事情,還有就是呼吸道上的問題和眼睛的問題,遊泳還可以鍛鍊頸椎,我還是我們學校教職工運動會100m的冠軍。」一邊說著,老師還一邊把獲獎證書翻出來給我們看。

還有兩年,邱曉剛老師就要從他工作了20多年的南大圖書館退休了,談及退休後的生活,老師最想做的是去一個需要他的地方做志願者,繼續在古籍修復的事業上發揮自己的餘熱。

「不僅是南大,中國整體的古籍修復事業也會越來越好的。」臨走的時候,邱老師不忘這樣和我們說。

【記者手記】

從鼓樓圖書館出來以後,我的腦子裡一直迴響著邱老師的一句話:「我是發自內心地想對古籍修復這個事業做一點推動。」

是什麼讓一個人願意放棄大千世界的光怪陸離,一生與書蠹抗爭?是什麼讓一個人可以用四十年的歲月修補時間的漏洞?是什麼讓一個人在談及自己熱愛的事業時會激動得流下眼淚?

至今我仍然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答案,但我想,我能做的,是像邱老師一樣,矢志不渝地去做一件我認為正確的事,去尋找我心中認定的真理,去做一個看似愚蠢但內心強大的朝聖者。

也希望這篇文章,與諸君共勉。


南大青年

轉載請聯繫後臺

文/譚栩睿

採訪/譚栩睿 胡睿

美編/郭向潔

責編/秦晉王祺康



相關焦點

  • 布達拉宮古籍文獻修復記
    布達拉宮古籍文獻既是文物,又是檔案,具有極高研究價值和歷史意義,也正因如此,布達拉宮古籍文獻整理保護一直都在進行。據布達拉宮管理處文物保管科科長邊巴洛桑介紹,20世紀70年代,布達拉宮組織成立古籍文獻整理小組,保護修復了部分古籍文獻,整理出版了四部古籍文獻文集目錄。
  • ...用補天之手為古籍續命|古籍|武漢大學圖書館|古籍修復|張士達|...
    古籍修復師的定力: 擇一事,終一生為古籍「問診」,查出「疑難雜症」,並進行「手術」,使其能夠正常供讀者翻閱——這是武漢大學圖書館6名修復師的日常工作。「全國古籍修復技藝競賽」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舉辦全國範圍的古籍修復技藝競賽,匯集了全國21個省43家單位推選的103冊件參賽作品。修復前,《穀梁補註》的情況有多糟糕呢?
  • 探秘雲南省古籍保護中心 楊利群和他的弟子們這樣修復古籍
    ,要先用手術刀剔除焦煳處,遇有字跡的地方,就保留不動。分開的書頁,蟲蛀明顯,舉到光線下能看到幾百個孔洞,小的有如針眼,更多的孔洞則奇形怪狀。「不管什麼樣子的洞,我們都要一點點補起來。」楊利群說,補洞過程是先大洞後小洞,修補時,要做到筆不離手,手不離紙。
  • 古保論壇丨邱曉剛、邱敏:論宋代蝴蝶裝兩種改裝形式
    關鍵詞:黃丕烈;「黃裝」;張士達;「蝴蝶裝金鑲玉」作者/邱曉剛,南京大學圖書館古籍修復師,副研究館員;邱敏,南京藝術學院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2018年底,上海圖書館與南京圖書館分別舉辦了大型珍貴古籍文獻展覽活動「縹緗流彩———中國古代書籍裝潢藝術館藏精品文獻展」 和「冊府千華———2018江蘇省藏國家珍貴古籍特展」。展覽中,宋代蝴蝶裝的兩種改裝形式引起了筆者關注。
  • 入行近60年的古籍修復專家:中國古籍再修100年也修不完
    走到天下古籍修復手藝比賽結果展上1件文章前,他指指修復師的名字說。這個行業人不多,10幾年前天下才1百來人,現在增加到了1千多。入行近60年,好多人他都熟識。上海圖書館與國度圖書館(前身為北京圖書館)是天下古籍收藏兩大重鎮,上海圖書館收藏有「4歐寶笈」(即歐陽詢《化度寺》《九成宮》《虞恭公》《皇甫誕》4碑宋拓本)為代表的170萬冊古籍文獻。京滬兩館也是古籍修復最早發源之地,在兩館老大師部下學藝的趙嘉福,兼採南北兩派之長,精於修復、裝裱、石刻、碑拓。
  • 棗強古籍修復師陰秀根:毫米中「復活」歷史千年
    陰秀根供圖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郎海江、翟一杉)塵封的文字、古老的歷史,隨著時間的流逝不少古籍已經變得支離破碎、千瘡百孔……而在河北衡水市棗強縣卻有著有這樣一位「名醫」,他手持「手術刀」卻從不醫人,一本本古籍卻能在他的巧手中獲得「新生」,他終日與古籍為伴,幾十年如一日為古籍「探病治療」,「毫米」與「千年」全在指尖……他就是古籍修復師陰秀根。
  • 古籍修復不得不知的那些手工紙
    古籍對現代文明具有重要考古意義和參考價值,前不久,藏於南京圖書館距今300多年的顧炎武手稿《天下郡國利弊病書》部分破損嚴重,古籍修復師正仔細修復中。說到古籍修復離不開古法造紙,豐富的造紙原料,使得我國古代紙張種類繁多,但用於書寫的主要是麻紙、皮紙、竹紙這三類。第一種麻紙,原料有薴麻、大麻、亞麻等,主要可分為白麻紙和黃麻紙。白麻紙正面潔白、光滑,背面稍粗糙,有草稈、紙屑粘附。質地堅韌、耐久,只要不受潮,不會變質。
  • 行攝東莞|古籍修復師:用指尖與時間交手
    這裡是文物修復師張笑豔的文物修復與保護工作室。東莞中學特邀張笑豔為特藏書庫裡的古籍文獻進行整理,工作量相當大工作中的張笑豔一本古籍的修復,可能是十天半月,也可能是三年五載。開始工作前,張笑豔對要修復的古籍進行小心的整理,視破損情況制定修複方案。
  • 身患癌症兩次手術仍在復旦育新人,新中國第一代古籍修復專家趙嘉福...
    坐熱了,你的年紀大了、身體不好了……」 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復旦大學圖書館副館長楊光輝也在座。2014年起,趙嘉福受聘擔任該院首批特聘教授。在此之前已因肺癌動了一次大手術的他任教不到一年,再次因病動手術,僅僅調養半年,又回到了學校。趙嘉福說,從事這一行一輩子,有責任把手上的東西毫無保留地傳給年輕人。
  • 天一閣舉行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揭牌暨拜師儀式「圖」
    首先,天一閣博物院院長莊立臻致歡迎詞,對國家古籍保護中心領導和同仁的到來表示歡迎,對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在天一閣設立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表示感謝。莊立臻指出,天一閣具有豐富的古籍藏品資源,修復、保護好這些珍貴古籍是我們的責任,也是一項持久、艱巨的任務。
  • 今日寧波|天一閣設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以「師帶徒」方式傳授技藝
    呈拜師帖、鞠躬、敬茶、獻花……昨天下午,伴隨著悠揚古樂聲,天一閣博物院的年輕古籍修復師謝龍龍、周文斌,按傳統禮儀向端坐於天一閣晝錦堂的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導師王金玉行拜師禮。當天,「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天一閣博物館傳習所」揭牌暨拜師儀式舉行。莊秀芬研究館員代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宣讀關於成立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天一閣博物館傳習所的批覆文件。隨後,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蘇品紅和天一閣博物院院長莊立臻共同為傳習所揭牌,並為傳習所導師王金玉頒發聘書。
  • 沙漠都是死亡之地?地球上仍然有一片潔白如雪,生機勃勃的沙漠
    沙漠也被稱為死亡之地,特別是世界上最大的撒哈拉沙漠,地域遼闊、環境惡劣、水資源缺乏,這三個特點如果單獨出現在某個地方,都不至於讓人把它跟死亡聯繫在一起,但如果同時出現,想要徒步穿越則是一個十分大的挑戰了。當然,除了非洲有讓人膽寒的撒哈拉沙漠以外,在南美洲還有一片美麗的沙漠,它也是我們文章今天的主角,叫做拉克伊斯馬拉赫賽斯沙漠,這片沙漠所在的地方也成為了南美洲的一處國家公園。
  • 《岡仁波齊》:在實現天命的路上,每個人都可以是朝聖者
    時正馬年,正好是神山岡仁波齊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裡很多人都希望加入這支朝聖隊伍。於是,隊伍裡就有了即將臨盆的孕婦、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殘疾的少年,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人生故事也懷揣著各自的希望。為了去岡仁波齊,他們踏上了歷時一年,長達2000多裡的朝聖之路。
  • 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公布 讓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
    中華古籍浩如煙海,在千百年的流傳中,成為中華民族歷史記憶、思想智慧和知識體系的一種載體。對珍貴古籍的保護、修復和活用,關乎中華文脈的延續和傳承。  自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以來,我國古籍保護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
  • 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公布——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
    五代後唐天成二年刻本《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一卷》中華古籍浩如煙海,在千百年的流傳中,成為中華民族歷史記憶、思想智慧和知識體系的一種載體。對珍貴古籍的保護、修復和活用,關乎中華文脈的延續和傳承。自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以來,我國古籍保護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
  • 命名古籍保護單位有何深意?國圖館長:針對古籍分布不均衡現狀
    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11月13日,文化和旅遊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發布《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封面新聞記者了解到,孔子博物館《乾隆御定石經》等752部古籍入選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 西北地區珍貴古籍
    為了推動沿絲綢之路西北線各省古籍保護工作向縱深發展,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過來」,陝西省文化廳牽頭聯合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四省區文化廳和圖書館,在陝西西安共同舉辦過一場「絲綢之路西北地區珍貴典籍展」。 展覽分三大板塊:一是以展板文配圖形式介紹絲綢之路。
  • 《東邪西毒》:過往是一片沙漠,人們總是想到沙漠的另外一邊看看
    他想去沙漠的那邊看看。我告訴過他,沙漠的另外一端還是沙漠。可他還是走了。這種定時清理是為了能夠讓大腦有足夠的空間來接受現在,未來的事情。但是凡是過往,皆有一些怎麼也忘不掉的事情,它們時常刻骨銘心,記憶猶新。不是大腦不讓我們忘記,是我們不想忘記。
  • 蘇萊曼山的朝聖者們
    路邊的灌木叢上有朝聖者系的布條,那是祈求好運用的,同樣是伊斯蘭教的傳統。(聖山上的博物館) 蘇萊曼山並不算高,周圍也沒有其他山脈,只是平地上突兀地隆起五個山包。我花了微不足道的門票進去,沿著發卡一般別在山體上的石階往上爬。朝聖的人群早已將石階踩得十分光滑。我在路上不時遇到穿著長袍的烏茲別克大媽,朝聖之路讓她們呼哧帶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