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晨野,著名男中音歌唱家,中央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教授。畢業於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皮博迪音樂學院和休斯頓大歌劇院歌劇中心。
他在國家大劇院主演的歌劇包括華格納「唐豪瑟」中的沃爾弗蘭;「這裡的黎明靜悄悄」的瓦斯柯夫準尉;「卡門」中的鬥牛士;「阿依達」中的阿莫那斯羅;「安德烈謝尼艾」中的傑拉德;「趙氏孤兒」中的程嬰;「山村女教師」中的周洛平以及「弄臣」「納布科」和「葉甫根尼 奧涅金」中的劇名主角。
他在美國,加拿大和英國的20多家歌劇院中演出了30多部歌劇的主角。 跨度從十六世紀的蒙特威爾迪直到二十世紀末的馬克·阿達莫。他還和費城交響樂團;芝加哥交響樂團;底特律交響樂團;巴爾的摩交響樂團;德國班貝格交響樂團等頂級樂團演出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D大調莊嚴彌撒》海頓的《創世紀》勃拉姆斯的《德語安魂曲》德沃夏克的《感恩贊》阿達姆斯的《尼克森在中國》以及葉小剛的《大地之歌》。他近來還在美國休斯頓大歌劇院;舊金山歌劇院;聖地牙哥歌劇院及紐西蘭奧克蘭愛樂樂團的歌劇製作「尼克森在中國」中飾演周恩來總理,和安託尼奧帕帕諾合作在「威爾第歌劇詠嘆調音樂會」中擔任獨唱;和廣州交響樂團演出潘德列斯基的三首中國歌曲(由大師本人執棒);在美國卡羅來納歌劇院普契尼的三聯歌劇「外套」中飾演米凱來和「佳尼斯基基」的劇名主角;在聖達菲歌劇院的「中山逸仙」中飾演梅屋莊吉。
他的國際聲樂比賽獎項包括每五年舉行一次的芬蘭「米麗婭姆·海林國際聲樂比賽男聲組第一名;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大獎;休斯敦大歌劇院第一名及觀眾獎;1994年,他參加在莫斯科舉行的被譽為「音樂界奧運會」的第十屆柴科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並獲得金獎,成為至今獲此殊榮唯一的華人音樂家, 2015年6月,受指揮大師傑捷耶夫的邀請,他重返莫斯科和聖彼得堡作為第15屆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的聲樂評委和頒獎嘉賓。
接下來的演出包括和廣州交響樂團在2017-18樂季開幕式上世界首演潘德列茨基的第六交響曲並隨後亮相北京國際音樂節,和俄羅斯柴可夫斯基交響樂團合作為中俄兩國總理演出,和中央歌劇院合作演出原創歌劇「瑪納斯」的劇名主角,並再次在國家大劇院演出「這裡的黎明靜悄悄」。
他如是說,
《瑪納斯》這部戲的體驗很特別,我第一次接觸的時候音樂沒有寫出來,先和歌劇院的人一起去了克州阿圖什,去體驗生活,去看去聽音樂舞蹈樂器風俗民情博物館等,先從整體的文化去了解《瑪納斯》這部史詩和這個人,而我們歌劇演員一般是先從譜子去了解,這是完全不同非常特別的一個過程。在拿到譜子前,進入這部戲之前,已經對於我自己飾演的角色和他所處的時代有了很多了解,他們的文化、感情、審美、服裝,一舉一動,他們的民族樂器庫姆茲、口弦琴……由於有了這樣的文化認知,當我對卡妮凱歌唱,「白雲雪山是你嚮導,夕陽沉墜是你路徑。聽到庫姆茲和口弦聲,就有白氈帽的柯爾克孜人」,我就理解了歌詞中所醞釀的來自瑪納斯靈魂中的對民族的深沉的愛。
我們在柯爾克孜族的採風受益良多,我還在當地試唱了作曲寫的詠嘆調,和當地的歷史教育人文等方面的人士進行交流,聽取了他們對於音樂的意見和建議,我自己對於角色也有了更多的自己的想法,和編劇作曲家進行了交流,對人物的塑造更加豐滿和豐富。
瑪納斯是傳奇的,也是歷史的真實的,是人也是神。他又不僅僅是一個人,是史詩,是瑪納斯和他的子孫後代,他們都叫瑪納斯,這是一個民族傳承的幾百年的傳統、歷史、文化。我在劇中飾演瑪納斯這個人物,是他的一部分,一個馳騁疆場,戰無不勝的君王,他勇敢而智慧,同時還仁慈悲憫,是人也是傳奇。這部戲兩個半小時,要把這個故事講清楚很了不起,我們是取其精華,通過父子兩代人來展開,瑪納斯在第一幕是作為英雄的人的存在,在後面則是通過夢授,作為線索穿插,作為神的存在,最後還是正義戰勝邪惡。我是懷著對瑪納斯的尊敬,感受到他人格中的正義勇敢悲憫來表現他的。他不僅僅是勇敢,不是武夫,是君王,是聖人,是了不起的人。一個民族能夠把這樣一個人流傳下來,藝人們唱的時候都是懷著崇敬的,是聖人,是民族的英雄。
這部戲主創三次深入柯爾克孜族,對《瑪納斯》的認知之深在別的戲中不多見,體現了文化部和歌劇院對民族史詩歌劇的重視,對少數民族藝術的尊重,對藝術的尊重,真正地把藝術通過歌劇這一綜合門類來豐富和發揚。創作的時候主創們要考慮很多方面,史詩的真實性,民族的傳統,他們表達藝術的方式,還要結合歌劇的藝術方式,歌聲音樂,綜合到一起去,這對主創是一個挑戰,對我們演員來說也是一個挑戰。
我進入劇組比較早,能夠親身體會到這幾個月大家的努力,勁一起使,心一起想,和導演作曲充分地交流,經常在排練場靈感一現,暢所欲言,我相信通過我們的努力,能夠把這部戲弄好。
一個歌劇作品從開始到首演,一定是不斷完善的,要成為舞臺上的成熟作品,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作為演員要盡力把人物刻畫好,唱好,把想表達的東西磨合好,儘自己的努力演出彩,這是我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這次和歌劇院合作,我也算是回家,我是從歌劇院走出去的演員,21年後回來和歌劇院合作,非常高興,看到歌劇院這幾年來的變化和各方面長足的進步,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