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入展獲獎40餘次,獨家分享實戰秘訣:遠離「展覽體」,輕鬆塑造自我風格

2021-03-01 書法欣賞
有人說,國展無疑是一面鏡子,反映的是現階段書法整體水平和審美追求;同樣也是一根引繩,牽動著全國書法愛好者的目光和心緒。

從書法愛好者到入展獲獎40餘次,王志安老師曾在一年中入選15次國展,斬獲3次最高獎,還被提名為「當代中國行書十大青年書法家」...

在12屆國展中,王志安老師以楷、行二體入展。

王志安,1977年3月生,福建省泉州南安人,南安市第十三屆政協常委,南安市第七批優秀人才。

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南安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國學修養與書法•第二屆全國青年書法創作骨幹高研班」成員,中國書協「源流時代」「中國力量「大展參展者,國家藝術基金」2016書法創作人才,中國標準草書學社社員,北大方正「中華精品字庫工程」趙孟頫行書字庫審稿專家委員,南京藝術學院·江蘇省書法創作研究中心書法家,河北美術學院特聘教授,北京人文大學客座教授。個人書法作品獲獎入展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的全國展四十多次,其中最高獎四次。曾獲得福建省第七、八屆百花文藝獎二等獎,福建省第九屆百花文藝獎一等獎。

區別於楷書的靜態,行書是一種動態性書法,它既要有繼承楷書結體「平正」的一面,更要有破楷書結體「平正」的一面,最終呈現出行書的「動態之美」,其變化更是千變萬化的。

能把握住這兩者獨有的美,也是王志安老師多年的「厚積薄發」。

當今書壇,愈來愈多的人沉迷於「展覽體」。行草書「展覽體」的形成,更多是錯把古人書法皮相當作最終藝術追求的衛道精神,沒有把傳統「挖掘」到最深處!

太多人打著「敬」傳統的旗幟,卻更多時候在「再造經典」,脫離傳統。

尤其近年來「敬畏傳統」、「回歸經典」甚至「再造經典」的一再導引下,路越走越窄;或者也許是對傳統認識越來越「深入」、藝術創作越來越「純粹」所致,反正大家認識上越來越統一,創作上就必然越來越靠近。

王志安老師以12屆國展為例,對入展的行草書進行了3個方面的解讀。

一:雖然幅面都不小,大字行草書作品卻不多。

大字作品以米芾、王鐸風為主,估計是二者在「勢」的表現力上更足一些;顏體大字行書(包含一部分顏體衍生如何紹基等)次之,這也是近幾年異軍突起的風格,偶爾甚至還會出現倪元璐和黃道周風格的。

二:小字作品風格相對比較集中、接近。

現在純二王寫法的(含孫過庭《書譜》),很少能見到,更多的是宋元書風,尤其以米芾和蘇軾為主,最多間雜一點點黃庭堅風格;

創作能力強的,可能諸家體格有所融合,但多數不脫藩籬;另外也會出現小部分的趙孟頫筆調。

近些年,小字顏體行書出現的頻率呈現上升趨勢,一反「展覽必寫唐」、「行草必孫過庭《書譜》」的態勢,這其實是很有意思的現象。

碑派小字更是寥寥,多以趙之謙手札類風格為主,「碑帖合一」難度很高,那些碑派行草寫得好的,最終還是以帖學比重為主。

三:不少作品還處於集字式創作階段。

某個時期提倡作品最大限度接近於原帖,這樣的初衷能讓書友們更親近、更深入古帖,當然也會成為一把「雙刃劍」;

寫得越像就越顯示獨立、個性化創作能力不足。

王志安老師說:「12屆國展中,有幾件類似王鐸大軸風格的作品,倒不是說寫得不好,而是太仿真;集字式創作的頂峰也不過如此了。」

從整體綜合結果來看,在國展投稿中最有機會獲勝的應該是米芾了,書聖王羲之如果能看到此情此景,估計也要喟嘆不已了。

還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國展中,對聯作品極少,可能是因為格式的特殊性及局限性,能出彩的入展對聯作品屈指可數;對此,王志安老師認為:「少」才代表機會。

說了這麼多,或許還有很多從未投展過的書友,依舊不知道行書作品在展覽中的核心要素是什麼。

鑑於此,小編針對「如何打破格局,塑造自我,打造一幅出色的國展行書作品」,向王志安老師請教了諸多秘訣!

【王志安老師 打破格局,塑造自我——國展行書作品打造課程】

首節課試聽僅需1元

王志安老師:

這個問題詳細展開講是很大的,裡面包含了非常多的元素,如果連一些追本溯源也融合進去的話,估計用幾個課時的時間都講不完,所以只能簡明扼要地來說明。中國書法史從某個層面來說,其實就是一部書寫工具和材料的進化史。魏晉之後,書法材料基本是「紙」的時期,這樣就出現了兩種比較有代表性的形式,「卷」與「軸」。而在紙張寬度、高度很有限的情況下,「卷」佔據很長一段時間,明清以後大尺寸絹、紙的廣泛運用也大規模較集中地出現長條幅作品(至少180CM)。這是中國式高堂建築的演化,也是中國書法展示性的演化,更是書法作品發展的必然趨勢。「卷」的展示是一種不直接、不完全的展示,除非像二王、宋元小手札數字片紙的樣式可以一目了然,不然文本樣式的長卷觀看時必須要一點一點地打開,才能一窺全貌,冊頁作為「卷」的另一種形式也是一樣的。因此,對於「卷」的欣賞是漸進式的,須得細細品味的。而「軸」就不一樣了,懸掛式的展示是完全體的,全方位的,欣賞者可以一眼而窺得全豹,視覺體驗與「卷」截然相反如果說「卷」是泉眼無聲惜細流的話,「軸」就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感覺。這是二者欣賞方式及視覺觀感的不同也導致了二者在創作過程中的核心要素是不同的,「案頭品玩」式的文人自娛自樂性書法逐漸轉換成張掛於廳堂娛人的「壁上觀賞」的群體性書法,可以說從根本上改變了書法的性質。現代展廳環境的發展,在作品展示上也開始細化了,小作品更適合雅致風韻,需細品靜觀的小展廳;而類似於中國書協主辦的集中式、超多件數的展覽就需要一目了然式的,因此會出現很多徵稿啟事裡只要豎幅作品的現象;當然,這也是當代展覽的特定需求所致。為了適應當代展覽需求,投展作品的創作與「日常書寫」肯定是不一樣的,當然,以手卷、冊頁兩種形式投展的,另當別論!好比我就是這樣的,能用自己最舒服的書寫方式、書寫形式去投展何樂而不為?但這裡其實也暴露了我個人的一些短板,大字作品創作的力不從心,這可能和我平時書寫類型和書寫數量有關,我不避諱也不隱瞞,但我寫得不好不代表我不懂。勢又分筆勢與體勢,大字的書法方式和小字是完全不同的,筆畫行程長度的不同決定了運行軌跡的不同,3釐米和15釐米在紙上的行進肯定是不一樣的,筆勢是時間與節奏的統一,隨著行進時間的不斷展開,提按頓挫、輕重緩急、離合斷續的變化會產生節奏和韻律之美。在體勢上,帖學與碑派的處理方式是不同的,帖學更注重上下連綿,甚至數個字為一個整體,取縱勢;碑派更注重空間造型,多為字字獨立,穿插呼應細節營造,取橫勢。而組合是多方位的,筆墨表現與空間留白的綜合體,粗與細、正與側、濃與淡、幹與溼、密與疏、虛與實,運用高級者完全可以脫離文字內容而更傾向於圖像化的表現。小字作品的核心要素更注重漢字實質化的表現,單字精微筆法的掌控力和表現力,小空間和章法的營造以及作品整體格調的把控力;所以小字作品與大字作品不同的就是去圖像化,即使有視覺上的表現也是小範圍的經營,這種處理更接近於上面說的「卷」的處理方式,文人氣和書卷氣是最需要把控的,能夠耐得住細細品讀的。

王志安老師:

創作內容其實沒有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大字作品因為字徑、尺幅的限制選字不會太多,那些從小學課本就開始被要求背誦的,一般大家也不會去寫,除非你的大字表現力牛得一塌糊塗,此異類人等不在普通討論之列。大字內容的選擇只有一個標準,不是選內容,而是選可書寫的熟練度和流暢度,內容裡有的字你怎麼寫都寫不好,或者怎麼處理都和整體不協調,那麼這樣的內容應該果斷放棄。雖然,有些名家前輩會提出來書法要「文技結合」、要「書為心畫」,說法是沒錯但不可鑽牛角尖,即使大文豪如蘇軾、陸遊等人也不是每件作品都見情見性,寫個字沒那麼複雜,把自己搞得心力交瘁也不值得。因此,寫大字作品首重「流利」,然後再參以「生拙」。君不見很多以大字作品名於世的作者,有的內容一寫就是數十上百遍,無他,手熟爾。
小字作品的內容選擇會略微複雜一些,畢竟字數在那裡,早幾年的國展沒有特別說小字作品在四尺以內,所以大家都往大幅面整,六尺整、八尺整的「大被單」更有甚者書體還是小楷,動輒數千字。但實質上這種苦肉計的做法在我個人看來是不贊同的,畢竟寫作品字數多少不是目的,最終的目的只是入展獲獎,如果寫得足夠好一平尺小條照樣入,何必花費數倍、數十倍的時間和精力去搞那些呢?小字作品以文人氣和書卷氣取勝,在內容的選擇上也應該儘量往這方面靠攏,各類經典古代詩詞文賦都是可供選擇的,尤其以各種筆記、題跋、書論、畫論這類字數不等的內容更能滿足小塊面拼接且章法上有層次和跳躍感的要求,不建議一件作品就抄錄一篇完整長文或者抄錄每首都等量字數的詩詞,完全均勻的章法不利於行草書的表現。

王志安老師:

全篇構圖其實也是個比較複雜的話題,這裡面涉及到美學設計的問題,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去翻看各類國展作品集,應該說每一本國展作品集既是書寫的集合也是設計的集合,各路高手為了能在評審時一把抓住評委的心,在全篇構圖上可以說是處心積慮;

再好的構圖只是外殼,最後真正能制勝的還是書法本身,你只要寫得足夠好即使只有正文和窮款也照樣會得到評委的青睞。

請王老師針對多次入展獲獎的經歷,請分享分享您的心得。

王志安老師:

我入展獲獎的經歷其實已經說過很多次了,與我相熟的朋友們大概也都清楚,似乎也沒什麼好講的。我大多數的投展作品,都和日常書寫沒有太大的區別,其實就是一種自然書寫狀態,但是,要想做到這點必須建立在大量書寫的基礎之上。曾經有朋友說我一個晚上就能搞出一場小型個展,這當然是恭維且誇張的話,但如果沒有極大的書寫量、極穩定的書寫狀態是沒有辦法達到的;患得患失的心態是極端不可取的,展覽更多的是用來檢驗自身的水平。為了入展獲獎,千方百計打造一件作品並不是學習書法的正確態度,更需要做的則是自身的滋養和錘鍊。既然愛上了書法,那就是一輩子的事業,入展獲獎只是在你書法水平上去之後順其自然成果的一部分,而不是學習書法的全部。

展賽中不管是作品內容還是形式,對於投展的書友來說,都是嚴峻的考驗,尤其是行書作品。

不僅對單字的要求很高,字與字之間的關係,字組關係、行氣關係、塊面關係都是重中之重,這一系列的難題無疑是我們國展路上的考驗。

王志安老師憑藉多年豐富的國展經驗為大家開設本次行書國展課,課程內容首先會結合十二屆國展中的入展作品進行賞析,分析當前國展行書作品的大環境,從中獲取信息,為我們的行書創作確立正確方向

首節課試聽僅需1元

對於作品的整體來說,字不成篇的問題也是大家所迷惑的,要麼整體不和諧,要麼就是行氣關係不夠自然,課程的第二到第四課時,將會從單字的變化、字組的變化、行氣的變化到整個作品章法的變化進行逐步分析解讀;為大家的作品謀篇布局,還會教大家如何正確構思設計作品的章法草圖,創建獨一無二的章法體系。無論從用墨、還是塊面的營造、後期作品的打磨處理、投遞等問題,課程中都會為大家展現不一樣的小秘訣,幫助大家贏在起跑線上。
本次課程分6個課時,2月25日19:00第一節課,在微信群內以語音+圖片+小視頻的方式直播授課!第一節試聽課1元,後續5節正式課打包報名立享優惠,共198元。課程均會整理回放,供學員反覆觀看,回放永久保存在公眾號中。

相關焦點

  • 上海書法篆刻大展:呈現當下創作,獲獎入展者趨年輕化
    澎湃新聞在現場了解到,展覽分中華藝術宮與上海文聯兩個展區,共展出244件作品,反映了上海書法篆刻界的整體創作面貌。此次展覽80、90後作者共80名,佔總數的43%,比上一屆高11個百分點,大展獲獎入展作者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
  • 我市26件作品入展(獲獎)2020廣西藝術作品展覽
    我市26件作品入展(獲獎)2020廣西藝術作品展覽 2020-09-18 19: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入展要點
    比如你寫柳體,在蘭亭獎或全國展基本是不可能入展的,但在楷書展,那就有這個可能,因為評審得照顧風格的多樣化與書體的全面性。比如首屆楷書展黑龍江田毅銘的那件柳體楷書作品,就已經被提名獲獎了的,沒有獲獎,是因為獲獎名額太少。既然是楷書作品展,當然得遵偱楷書展評審規律與要求,因為他有一定的特殊性。
  • 美女30次入展中書協,40歲為清華大學書法教授,書法行雲流水
    搞書法的人都知道,想要在書法上取得一定成就,除了努力鍛造自己的書寫和創作水平外,還要通過參加中國書法家協會舉辦的書法展覽才行,這種形式是通過官方所認可的,也是公平公正的一種評選形式。十餘年來,諸葛麗娜曾經30餘次參加全國性的書法大賽,30餘次獲得入展和獲獎資格,很快加入到中書協,成為一名會員。如《全國書法大字展》、《全國草書展》、《全國婦女展》、《全國青年展》、《全國楹聯展》、《全國手卷展》、《全國扇面展》一直到《全國蘭亭展》,可以說,幾乎所有的書法項目上都有她的名字,可謂是一名全能型的青年書法家。
  • 「奇•愉分享季」藝術大展即將開幕!
    在歷經兩個月的海選徵集,共收到來自全國300餘名作者的400多份作品投稿。」 百奇藝術大展創作了獨具個人風格的創意作品都將在展覽現場同期展出。——李磊《奇妙の朋友》「工作之餘我用『央兒』這個筆名堅持一日一畫,記錄心情和隨想,每個人都生活不易,有各方面的壓力需要宣洩,畫些小畫愉己悅人。我的作品也是借Pocky棒這個元素展現一些奇思妙想,或荒誕或有趣,用毛筆和淡彩博觀眾輕鬆一笑。」—— 徐英《Pocky系列奇愉》
  • 「五體十家」亮相宜春!一定要去看…
    相約宜春 12月18日,全國獲獎書法家 五體十家精品展在宜春市畫院開展。本次展覽致力於展示和推介近年來在全國書壇脫穎而出的優秀中青年獲獎書法家。展覽以禪文化、竹文化為創作主題,涵蓋篆、隸、楷、草、行五種書體,每種書體特邀兩位代表性書家進行創作。據悉,本次書法精品展將持續到12月28日。
  • 從展覽的歷史到展覽製作的未來——第三次集會: 21世紀中國及東南亞地區的策展實踐
    ——第三次集會:21世紀中國及東南亞地區的策展實踐」關注中國及東南亞地區21世紀的展覽案例,通過參與者的展示、演講和討論,就策展實踐的深層危機探索一系列議題:該地區當代藝術的制度化和當代藝術實踐的標準化,使展覽成為展示的唯一終極形式,多樣化的策展實踐潛力為何?
  • 怎樣入國展? 看獲獎作者怎麼說>>
    九屆國展獲獎後,我嘗試探索隸書與篆書風格統一,篆刻與篆書風格一致,行楷與篆書風格協調。作品以篆書為主體,行楷、隸書和篆刻有機融合,形式上力求富有新意——十屆國展獲獎作品《百家姓》就是這樣的一件嘗試之作。感謝各位評委對我的厚愛和肯定,感謝歷年來各位師長對我的指導和鼓勵,感謝所有關心我的親友和讀者。
  • 五蓮縣青年書法家王波作品入展「全國第五屆青年書法篆刻作品展」
    中國民生新聞網12月28日訊 (記者 王建衛)日前,從中國書法家協會傳來喜訊,我縣青年書法家協會會長、縣第一中學書法教師王波創作的書法作品在中國書協舉辦的「第五屆全國青年書法篆刻展」中入展。「全國青年展」是僅次於「全國書法蘭亭展」「全國書法屆展」的一類書法賽事,全國高手盡出角逐,競爭激烈,能夠入圍此展實屬不易,堪稱是實力的較量和象徵。2020年12月21至24日,歷時四天的「全國第五屆青年書法篆刻作品展覽」評審工作在遼寧省瀋陽市圓滿結束。 本次大展共收到12117件投稿作品,經評審,僅304件作品入展,山東省入展25件,王波為我縣唯一入展作者。
  • 魔都觀展|12月上海竟然有這麼多免費的展覽,去打卡呀
    他以中為體、以書入畫,中西並包,將中國書法線質的審美理解,融入於中西繪畫的創作實踐與現代美術學校不斷拓展的社會實踐!劉氏青年時代即具有的胸懷視野和書藝天賦,可從他早年於康氏幾可亂真的一超直入,進衍至晚年裹鋒如篆、散卓如草,如蒼龍拏攫,如老藤盤曲的線質丕變,而最終以自我特質的書法線性,統御於他的油畫、國畫,顯然成為「劉海粟」式之中西藝術交融的最大底色!
  • 跨年魔都出行指南:用26個展覽打開屬於你的2021
    WAVELENGTH與藝倉美術館聯合打造 波普與街頭藝術碰撞的當代藝術體驗大展 籌備近三年,數百件獨家定製作品首次亮相中國
  • 誠品生活蘇州5周年慶獻禮 「國家地理經典影像大展」首登蘇城
    本次展覽作為誠品生活蘇州5周年慶獨家獻禮,將在10/31-2/28期間,全天候不間斷呈現《國家地理》雜誌的百年經典影像作品。「國家地理經典影像大展」是由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獨家授權,精心挑選了1888-2020年期間,近百幅跨越130年的傳世佳作,帶來一場人與自然的時空對話。
  • [看展]不會浪漫太OUT?成功秘訣
    我以親身經歷與大家分享成功秘訣,可舉一反三。此外,有許多美圖欣賞。 1)早期制定人生規劃和策略在1798年出生的我,本應成為拿破崙帝國的一名大畫家,誰知我敬佩的拿破崙1815年遭遇滑鐵盧。吸收大師的長處,創新自己的風格。我也喜歡善於描繪戰爭場面的安託萬-讓·格羅(Antoine-JeanGros),他的«拿破崙的埃勞戰役» 相當有氣勢,給了我啟發。
  • 「綠景·桃李春風」杯2019山東省青年書法大賽評審工作結束(附獲獎、入展名單)
    本次展覽共收到省內外山東籍作者投稿作品1540件,經過評委認真細緻的評審,最終有178件作品入展,其中獲獎作品13件。本次展覽由山東省青年書法家協會、山東省文化旅遊聯誼會主辦,寧陽縣文旅局承辦,寧陽縣復聖文化公司協辦。展覽擇日在寧陽舉行。
  • 清華校慶啟動雲展覽,200餘件窗口影像構成疫情時期圖像檔案展
    當天上午,一場特別的展覽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開幕,這就是「窗口2020—疫情時期圖像檔案展」。雖然該館暫未向公眾開放,但此次展覽的策展人蘇丹還是戴著口罩,為到場媒體做了詳細的導覽,這場特殊的開幕式也通過網絡平臺進行了直播。
  • 展覽預告 | 2019研究型展覽:策展方案入圍展
    在這種線性歷史觀的基礎上,西方意識形態的進步觀點定義了從嬰兒時期到成年的「生命體」發展,以及從原始到現代的「文化體」發展。 展覽將呈現、收集和編輯物件、研究文獻及藝術作品,在多樣的地理和歷史背景下,這些物件展示著對於「幼年」概念認知、理解的產生與變化,見證著不同文脈的文化起源,並且幫助我們重讀與重構歷史。
  • 全國第五屆正體書法作品展覽入展名單公布
    根據對全國第五屆正體書法作品展覽入展公示名單中抽查作者的面試考核情況和全國第五屆正體書法作品展覽入展名單公示期間舉報核查情況,現將292名入展作者名單予以公布。全國第五屆正體書法作品展覽入展名單(共入展292人,按省份排序)安徽(8人)顧可侖、崔興旺、楊厚春、杜鵬飛朱世豐、李雙根、許方俊、餘連創北京(7人)趙小亮、王騰巍、李超然、蘇科蔡德良、劉權、胡傳海
  • 北京八月必看展覽 | 現場直擊,拉開「邊界」的序幕!
    接下來,請跟隨我們的獨家VIP視角帶你搶先一步首發看展!這或許跟他的個人經歷有關,這個房間隱喻了性少數人群在南⾮傳統家庭和社會中的⽣活狀態。而裝置「主臥室:白色房間」與「第三臥室:紅色房間」,也同樣是藝術家皮埃爾對自我經歷與對童年記憶的再呈現。巨大的購物袋被空氣放大激活,標誌性符號「THANK YOU」等著所有到場觀眾去互動拍照!
  • 上海視覺藝術設計展——D&AD2017獲獎作品展
    AD2017獲獎作品展D&AD是世界範圍內最具影響力的設計獎項,它也是業界最難拿的創意獎之一。自1962年以來它評選出來的獲獎作品幾乎都成為了創意屆專業性上的標杆作品。如同展覽主題探討的開放性作品觀念,D&AD的堅持提醒了創作者在商業設計作品上的對藝術,審美及閱讀者的尊重。從D&AD2017獲獎作品來看,社會使命感成為創意者群體新的開放性主題。
  • 年度十傑攝影師|佘佳虎2020年國際攝影展覽獲獎作品展
    2020年度中國攝影在線「國際攝影展覽十傑」——佘佳虎          攝影,已經陪伴了佘佳虎超過四十年,如今,已過古稀之年的他仍在攝影路上孜孜不倦地耕耘著、收穫著。他以深厚的攝影功底創作出無數精彩的攝影佳作,為我們展現祖國大好河山的氣勢磅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