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熱、暴雨、乾旱……世界經歷了一系列極端天氣的洗禮。全球變暖已經導致不可逆轉的氣候變化了嗎?
| 被焚毀的村莊 |
大火前的那個周一,彥·珀爾德曼在電視裡接受採訪,觀眾們清楚地看到了一切來得多麼令人猝不及防。利頓村的這位村長笑著告訴記者,隔壁利洛厄特村的同僚欠他一杯啤酒。那時他們打賭,位於加拿大卑詩省的這兩個地方今夏哪個更熱。珀爾德曼很驕傲自己贏了。他完全不知道,僅僅48小時之後,他的小村就將不復存在。利頓村天氣熱是出了名的。加拿大1號公路邊牌子上寫著「歡迎來到加拿大『熱區』」。儘管如此,6月底發生的事情仍然打了利頓村居民一個措手不及:6月27日那個周日,當地氣象站的溫度計升到了46.6攝氏度,比近80年來的最高紀錄還高2攝氏度;一天後,氣溫繼續爬升到47.9攝氏度,但仍未觸頂;周二達到49.6攝氏度。所以說,加拿大的這個峽谷地區出現了本該存在於沙漠中的天氣。然後,大火來了,極度乾旱為其助勢。後來有人猜測,是行駛的火車產生的火星點燃了鐵軌旁的灌木。18點左右,村長籤署了撤離文件。大火在這塊乾旱的土地上瘋狂蔓延。「僅僅15分鐘過後就已殃及全村。」村長珀爾德曼在接受採訪時講述道。人們逃離時透過車窗拍攝下地獄般的恐怖景象,全世界的人們都在網絡直播平臺上觀看,畫面上濃煙密布、火光滿天,樹木、房子和汽車在煙霧中若隱若現。幾個小時後,大部分建築都已化為灰燼。北美西部海岸熱浪和乾旱的規模超出所有預期。在加拿大卑詩省和美國的華盛頓州、俄勒岡州,新的高溫紀錄大量湧現,一些高溫紀錄被超出5攝氏度。這番熱浪在全世界引發了恐慌:當加拿大山間突然變成沙漠氣候,我們還將面對什麼?一夜之間,有250個居民的利頓村就成為了氣候變化的象徵。太平洋島國吉里巴斯正沉入大海,西伯利亞凍土層融化,建在上面的房子倒塌,這些新聞被人們口口相傳。但是,加拿大的一個山村也會發生這樣的事情?那不就意味著哪裡都有可能發生嗎?| 咕嚕作響的地球「天氣廚房」|
就在利頓村被火燒盡兩周後,德國哈根和伍珀塔爾市的水位上漲了。德國西部出現強降雨,一些地方24小時內的雨量達到每平方米150升。就在艾菲爾山區的推土機還在清理街上的淤泥時,南歐地中海沿岸也發生了氣候災難,溫度不斷攀升,希臘和土耳其都出現了超過40攝氏度的高溫,一些地方就連夜間也無法降到30攝氏度以下。消防隊和消防飛機很難控制住在多處熊熊燃燒的大火。
地球的「天氣廚房」咕嚕作響。目前,雖然加拿大的情況有所緩解,但在美國加州、亞利桑那州、內華達州和猶他州,高溫和乾旱仍然長久盤踞。美國西南部的「大乾旱」已經持續了20年之久。在加州,高溫天氣甚至使得響尾蛇「闖入」居民區。在俄勒岡州,還有蝗災給情況火上澆油。
今年夏天,火災高發季還沒到來,美國西部大火釋放的二氧化碳量就已經接近新冠疫情以來省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總和。因乾旱一年年越燒越猛的大火,讓所有減排成果化為烏有。
赫爾辛基和莫斯科也出現了新紀錄。這兩地往年從未在6月出現如此高溫。在西伯利亞,數千名消防員和火災作戰,超過100萬公頃森林著火,一些地區的泥炭土全年都在冒煙悶燃。
中東地區的「熱穹頂」現象使得波斯灣海岸的氣溫才到6月就超過了50攝氏度的門檻。在阿富汗,由於乾旱,數百萬人面臨食物短缺。在馬達加斯加島,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警告將出現前所未有的饑荒,蝗蟲成了一些地方的人們唯一的食物來源。在安哥拉,民眾也深受40年未遇的大旱災之苦,大部分農田顆粒無收,牛群渴死。
而巴西正在擔憂其供電。6月中旬,伊瓜蘇大瀑布的水量減少到只有原來的1/5。而在建有世界上最大水電站之一的巴拉那河,水位也出現了歷史新低。
通常降水豐富的臺灣去年卻沒有迎來帶來強降雨的颱風登陸,反而出現了自1964年以來從未有過的嚴重乾旱。如果臺灣的水庫乾涸,全世界的計算機產業都會受到影響,因為晶片生產商要從中取工業用水。
而中國最大的沙漠地區卻在一個月內達到了以往兩年才有的降水量。在黃河沿岸的鄭州,地鐵遭雨水倒灌,數百人被困在車廂裡。
當然,天氣從來都變化無常,自然災害也自古便有,但這次,世界各地的天氣顯然同時陷入了瘋狂,不管是頻繁還是猛烈程度都讓我們意識到,地球氣候似乎開始動蕩、失衡。
持續約20年的乾旱使得猶他州鮑威爾湖的水位下降了43米。
| 氣候變化歸因研究 |
在幾年前召開的巴黎氣候峰會上,190多個國家的政府首腦給出承諾,要將全球變暖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甚至儘可能在1.5攝氏度以內。可再生能源佔比終於明顯上升,街道交通的電氣化進程開始了。在四年錯漏百出的川普政策「間奏曲」之後,美國重返《巴黎氣候協定》。歐盟、美國和中國制定了嚴格的減排目標:歐盟承諾到2030年相較1990年減排55%,美國總統拜登承諾到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目標,中國承諾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韓國、日本、加拿大和英國也給出了各自的承諾。但所有這些足以避免出現更糟糕的情況嗎?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報告給出的答案不容樂觀:氣候變化正在加速,達成巴黎氣候目標的先機已失。即使是快速減排,要最終達成降溫的效果也需要很長時間,所以情況還很久都不會改善,反而會不斷惡化。目前氣候變化的主要趨勢是變暖,高溫熱浪比其他任何一種極端天氣都出現得更加頻繁。對於如今仍是百年一遇的夏天,十年後的人們可能已經見慣不驚。但是,不只有溫度上升了。在一個更加溫暖的世界,有更多水分蒸發並在雲中冷凝,因此會有更多降雨。而且,降雨的分配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在很多國家,能夠引發洪水的驟雨增多了,而在一些比較乾旱的地區,人們急需的雨水卻不再落下。艾菲爾山區和黃河流域的洪水,阿富汗和馬達加斯加的乾旱,加州、希臘和西伯利亞的大火……所有這些真的能用目前流行的氣候變化理論來解釋嗎?一些科學家擔心,人類對氣候的幹預可能會啟動人類還未充分了解的全新氣候變化進程。尤其是6月底北美太平洋沿岸的超高溫天氣讓研究者們傷透了腦筋。這樣的事情怎麼可能發生啊?難道那裡的大氣已經發展出新的規律,不再遵循原有的天氣模式了嗎?為回答這些問題,近年來,一個新的學科分支應運而生:所謂的「歸因研究」試圖解釋,單一的極端天氣事件是否可以預見,它們有多大可能是人類活動導致的氣候變化的結果。加拿大卑詩省的高溫打破紀錄一周後,世界氣候歸因組織(WWA)的成員發布了研究結果:此地出現如此高溫是千年一遇,而且前提是受到了因人類溫室氣體排放導致的全球變暖的影響;如果沒有人類活動導致的氣候變化,這樣的事情「根本不會發生」。研究者們說到氣候變化的語調已經發生了變化。長期以來,他們要在每次洪水、暴雨和熱浪來襲後思考這個問題:這只是天氣的一次無常變化,還是已經是氣候變化的後果?之前他們的答案總是:雖然這些極端天氣顯然正變得更加頻發,但仍無法在個例中明確其因果關係;沒有人能夠排除,這是儘管難以想像但仍然可能發生的偶然事件。而現在,WWA的研究者們認為,美國西北部的熱浪並非偶然。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人為造成的氣候變化,如今利頓村仍會存在。來自牛津大學的弗裡德裡克·奧託認為,因果問題很明顯,「氣候變化引發熱浪,就像吸菸致癌一樣證據確鑿。」不甚明確的是,太平洋海岸的創紀錄高溫天氣是否還和目前的氣候模式保持一致。換句話說,由人類改變的氣候展現出了出人意料的新行為模式。奧託在WWA的同事格爾特·奧爾登博格說,加拿大的熱浪不禁讓人懷疑,我們是否真正理解了氣候變化是如何讓熱浪變得更熱、更致命的。IPCC的報告也提出疑問——氣候系統是否可能存在不穩定性。全世界的科學家們都在尋找全球變暖進程加快導致氣候變化「自我增強」的地方。研究者們提出了氣候「臨界點」的概念,它們可以觸發不可阻止並且可能是不可逆轉的氣候變化。比如,融化的凍土層釋放出大量溫室氣體甲烷,導致大氣溫度不斷上升,而這又加速了凍土層融化。又比如,極地海冰融化,白色的雪地變成能吸收更多陽光的水面,結果水溫升高,海冰消失的速度加快。一些研究者認為,這樣的情況潛伏在地球氣候體系各處,「臨界點」位於北大西洋、亞馬孫雨林、西伯利亞泰加地區和珊瑚礁等地。由於「臨界點」之間存在相互聯繫,如果喚醒其中一個「氣候惡魔」,就可能解鎖一堆,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我們仍生活在伊甸園中。」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的科學家約翰·洛克斯特羅姆說。自上次冰河時期以來,地球氣候一直保持著天堂般的穩定狀態,「全球氣溫在近1萬年間都在14攝氏度的均值上下約1攝氏度的範圍內波動。」多虧了地球氣候這種獨特的穩定性,人們才能從事農業生產,發展出高度發達的文明。而這並不是理所當然的,實際上很久以前,地球氣候常常劇烈動蕩。從格陵蘭島的冰芯可以讀出近幾十萬年的某種編年史。它顯示,地球氣溫時常在少數幾十年內升高或降低5攝氏度甚至更多,地球似乎是一座「氣候精神病院」。難怪人類很長時間都沒有嘗試耕作,因為瘋狂的天氣會讓收成變得一團糟。洛克斯特羅姆警告道,冰河時期那樣的氣候混亂也可能出現在將來,如果人類繼續向大氣排放溫室氣體,就會損害目前氣候的穩定性,造成失衡。但並非他的所有同事都有這樣的擔憂。「關於『臨界點』,說得太多了。」牛津大學歸因研究者奧託說。漢堡馬普所的專家馬洛茨克也表示,雖然「自我增強效應」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它大多基於過度簡化的設想。他認為這位波茨坦同事的警告太過誇張,但同時也承認,可能有超級計算機至今沒有準確畫出的重要氣候過程,尤其是冰河時期的氣溫劇變讓我們有理由謹慎小心,因為迄今沒有天氣模式有能力正確解讀它們。如果這些模式在重構過去時失靈,誰還會相信它們能用來可靠地預測未來?強降雨造成了德國自1962年洪災以來的最嚴重洪水災難。| 當雨林變成溫室氣體排放源 |
如果最糟糕的預言成真,巴西的亞馬孫雨林將來很大一部分都會變成草原氣候,數千種動植物都會滅絕,同時還會釋放出大量的碳。「巴西雨林的情況比格陵蘭島複雜得多,因為在這裡,最重要的是生態學,而不是物理學。」科爾斯滕·託尼克說。她在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研究雨林中的大火、根系深度、壓力、微氣候、物種多樣性和區域氣象狀況如何互相影響。
科學家們觀察得越仔細,就越清楚:雨林變了,變化的影響遠至巴西南部的農業地區也能感受到。「今年的天氣完全不典型。」在巴拉那州穆尼奧斯–迪梅盧領導農民合作社的吉爾貝託·羅德裡格斯說。1月,這裡不同尋常地下了很多雨,而乾旱自4月就開始了,那之後就缺水,7月還出現了霜凍天氣。「這種事以前從來沒有過。」羅德裡格斯說。大部分玉米收成都被毀了。
村裡的老者還能清楚地記得,以前的天氣有多麼不同。「1951年我們剛來這裡時,經常雨一下就是幾周。」82歲的安託尼奧·蒙卡爾沃說,「現在是有時下午會來場暴雨,但很快就停了。」
有專家表示,在亞馬孫地區南部,每過十年乾旱就會延長七天。焚林開墾、建居民區、採礦和雨林毀壞之間有直接聯繫,因為下在巴西農業區的大部分雨水都來自亞馬孫河。來自綠色叢林的水蒸氣上升,聚集成雲,被風吹到南邊,這就是「天空之河」,蘊藏的水量和亞馬孫河本身差不多。一旦這種在巴西被稱為「飛行的河流」的現象不再出現,不僅南部的農民會缺水,森林自身也會缺水。當樹木開始枯萎,「天空之河」就會徹底乾涸,而這又會進一步加速荒漠化進程。
安託尼奧·諾布雷是巴西國家太空研究院的氣候研究員,是他讓「飛行的河流」理論為人所知。「如果焚林開墾無法馬上停止,那麼氣候變化不僅會對巴西的農產品造成巨大損失,還會殃及玻利維亞、巴拉圭、阿根廷等鄰國。」諾布雷說。
他的同事和兄弟卡洛斯·諾布雷計算得出,如果亞馬孫地區40%的原始森林被開墾,荒漠化就會不可遏止地向前發展。氣溫上升4攝氏度有同樣的效果。由於開墾和變暖同時作用於雨林,再考慮到街道建設、經濟林木採伐和採礦活動帶來的壓力,卡洛斯·諾布雷估計雨林萎縮的關鍵門檻為25%——如果高出這個比例,雨林的存在就會受到威脅。而如今,已經有約20%的雨林被毀,我們離關鍵節點並不遙遠了。
不久前公布的衛星圖分析甚至顯示出更加灰暗和令人恐懼的圖景。「砍伐樹木會讓臨近的森林也大面積受損,」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的研究員託尼克說,「這會危害物種多樣性和生物數量,毀掉生態系統的抵抗力。」
作為這種發展趨勢的結果,目前熱帶雨林在世界碳循環中扮演的角色發生了巨大變化。尤其是在「厄爾尼諾年」,熱帶雨林排出的二氧化碳比它吸收的多得多,地球上最大的碳儲存地之一成為了溫室氣體的一個排放源。
所有這些意味著什麼呢?如果格陵蘭島的冰和巴西的原始森林都消失了會怎麼樣?我們可能會像冰河時期一樣面對一場氣候大混亂嗎?
有一點可以確定,那就是世界碳排放量必須減少,而且要儘快。將來,極端天氣會讓人類越來難以承受。歸因研究者算出了在如今的氣候條件下,今年加拿大這樣的超級熱浪會有多大可能發生,以及這種可能性在將來的溫室世界會如何快速增長。他們的發現令人害怕:全球平均氣溫只需繼續升高0.8攝氏度,就達到了變暖2攝氏度的門檻值。到那時,利頓村千年一遇的高溫幾乎會成為日常:根據研究者們的計算,今夏這種沙漠氣候將每5—10年就到訪加拿大西南部一次。
我們不願設想,在這個並不遙遠的未來,千年一遇的夏天會是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