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實是知乎上的一個問題,自然也有很多回答。這裡編發的,是其中一個。
讓我們想想,「偉大」的標準是什麼?在我們說「偉大的科幻小說」,可能包含以下內容:
時間。毫無疑問,時間越久遠的作品越容易獲得「偉大」的讚譽。凡爾納威爾斯這些人就不說了,美國六十年代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作品也能稱為「偉大」。那麼八九十年代的作品呢?21世紀以後的作品呢?保羅·巴奇加盧皮的《發條女孩》是2009年發行的作品,獲得星雲雨果雙獎,它能稱為「偉大」嗎?
美國(英文)作品的優勢。美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科幻市場,並且擁有世界最具影響力的科幻獎項雨果獎和星雲獎,英文作品更容易獲得關注。日本、俄羅斯、法國等就容易被忽視。
長篇作品的優勢。因為長篇小說更易於塑造恢宏的場景、構造複雜的情節和人物。這樣一來,以短篇小說見長的作者就被無視了。特德·姜(國內最初引入作品時將其翻譯為特德·蔣)的作品皆為短篇,不涉獵長篇小說,但他是雨果、星雲、坎貝爾等科幻大獎的常客。
由上一點引申而來,中國的科幻作家,尤其是八九十年代開始寫作的科幻作者群比較尷尬,因為這批作者主要依託於《科幻世界》雜誌,發表的作品大多為短中篇,鮮有長篇小說。大家都在念叨大劉的《三體》,但年級稍長的科幻迷(而非主流文學讀者)都知道,大劉最早以短篇小說成名。九十年代知名的科幻作家王晉康風頭一時無兩,但缺乏攻入主流文學市場的長篇科幻小說,論影響力還是較大劉差一疇。
由上述特點歸納,這道問題的答案大都是這樣:年代久遠的(至少是四十年前的作品)、英美作者為主的、人所共知的長篇小說。
這樣的回答未免太無聊了,千篇一律不說,還忽略了八九十年代以來、尤其是21世紀以來的科幻作品及成就。有句話說得好:「粉絲講究時效性」。凡爾納威爾斯老先生乃至黃金時代的諸位在我出生前就已去世,作為讀者,我接觸的作品多為九十年代後國內發表出版,於己有更深刻的體會。所以我將標準稍微放寬一些,既有蓋棺論定的「偉大」作品,也有「以後是否偉大很難說但很有潛力」的作品(主要指九十年代以後的作品)。
菲利普·K·迪克
代表作品《高塔中的男人》,《機器人夢見電子羊嗎?》,《少數派報告》、《流吧,我的眼淚》。
PKD是位很有意思的作者,在其豐厚的作品中,只有一部《高塔中的男人》拿過雨果獎,而且這還是他的早期作品。單拎一部作品看,會發現PKD的作品中有很多瑕疵。因為他寫的太快了,缺乏雕琢。而「快」的原因在於,一,他有藥癮,在藥物作用下能夠不眠不休地寫作;二,他結了五次婚離了五次婚,有沉重的經濟包袱,而科幻小說的版稅太低,他只能以量取勝。但作品中的濃濃藥味以及缺陷感卻成為其獨特標誌,也就說,這種小說只能PKD寫出來。PKD的作品可能難說偉大,但PKD是位偉大的作家,他去世後有一項科幻獎項即以其名字命名。
傑克·萬斯
代表作品《瀕死的地球》,《靈界之眼》。
傑克·萬斯以《瀕死的地球》開創了科幻小說中的新流派:科學奇幻。H·P·洛夫克拉夫特的《瘋狂的山脈》也可以歸於該類型。《瀕死的地球》講述地球末日時代,地球上出現各種奇異生靈,科學蛻變為魔法。這部小說寫的是「仿佛舊日重現的遙遠未來世界」,科幻與奇幻的界限很模糊。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中的魔法釋放方式是以「記憶」的方式,釋放後記憶消失——看著很眼熟吧?對,龍與地下城系統就借鑑了這一設定。DND甚至為傑克·萬斯安排了一個神位。
厄休拉·K·勒古恩
代表作《黑暗的左手》(雨果星雲雙獎作品),《一無所有》(雨果星雲雙獎作品)。
經歷過黃金時代的厄休拉老奶奶堪稱「活著的傳奇」,星雲獎、雨果獎、軌跡獎等等等等獎項拿到手軟,2008年還以年近八十的高齡拿到星雲最佳長篇獎。寫作領域跨越科幻和奇幻,奇幻代表作「地海」系列被吉卜力改編為動畫——雖然反響很差。厄休拉老奶奶喜愛在科幻作品中討論政治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等議題,她的小說類似某種思想試驗,因此賦予作品獨特的深度。
雷·布拉德伯裡
代表作《火星編年史》,《華氏451度》,《冰霜與烈火》。
黃金時代代表作者,奇怪的是他沒有獲得過星雲獎和雨果獎,1989年才獲得星雲大師獎。雷·布拉德伯裡老爺子語言優美行如散文,帶有詩般的韻律感——他發表過詩集。年少時看《火星編年史》、《冰霜與烈火》和《雨一直下》,除了奇妙的構思,語言風格也給我深刻印象。老爺子還寫奇幻小說,今年《科幻世界譯文版》發表了他的長篇奇幻小說《必有惡人來》。
喬治·R·R·馬丁
代表作《光逝》、《沙王》(星雲雨果雙獎)、《萊安娜之歌》。
喬治老爺子在國內的名望多來自《冰與火之歌》,但他早年以科幻小說出道。1971年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說《英雄》發表於科幻雜誌《銀河科幻小說》,由此走上作家之路。80年代以前他寫了大量科幻小說。喬治老爺子寫作領域橫跨科幻、奇幻和恐怖小說,而且在這三個領域都拿過獎,其中不乏星雲雨果雙獎作品。
噢對了,他還幹過編劇和電視劇製片人,因為「更來錢」。喬治老爺子是新聞寫作系出身,沒有理工科背景,他的科幻小說偏向「軟科幻」,展示出過人的寫作技巧,人物塑造、節奏控制、敘事能力都值得稱道。有趣的是,以他在短篇小說中的氛圍渲染能力,他並沒有成為類似麥可·克萊頓(代表作《侏羅紀公園》,《重返中世紀》)的驚險小說家,而讓他轉向恐怖小說。即使是看似平常的構思,比如太空歌劇、比如狼人、比如吸血鬼,他也能寫出「人無我有」的新奇感。《科幻世界》曾登載了他不少短中篇小說,水準都很高。
特德·姜
代表作《巴比倫塔》(星雲獎),《你一生的故事》(星雲獎),《商人與鍊金術士之門》(星雲雨果雙獎)。
特德·姜二十多年來僅發表了十四篇短篇小說,沒有長篇小說。但幾乎每一篇都引起反響,而且獲得各種獎項。他的小說也類似思想試驗:以一個科學構思出發構建小說,而不是先構建情節,再加上科技要素。而且科學構思精巧,非常人能為。相對而言情節性一般。早年《科幻世界》發表了他的科幻處女作《巴比倫塔》,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是那種「啊,他的小說一般人真寫不來」的感覺。他還寫過幻想小說,探討信仰問題的《地獄是上帝不在的地方》是星雲雨果雙獎作品。
賽博朋克
賽博朋克類型小說出現於80年代初,它宣告了一種新的科幻類型誕生。這其中有幾部長篇小說不得不提:威廉·吉布森的《神經浪遊者》、弗諾·文奇的《真名實姓》、尼爾·史蒂芬森的《雪崩》。尤其是《神經浪遊者》和《雪崩》,幾乎包含了日後賽博朋克小說中的各個特點。
在八十年代初,電腦還是奢侈品,而作家們在那時即已設想電腦成為必需品,並構建出與現實世界平行的虛擬空間。值得一提的是,後來國內許多作家也嘗試了賽博朋克作品,比如星河的短中篇小說《決鬥在網絡》,可能是國內最好的賽博朋克小說;柳文揚後期有不少作品轉向賽博朋克。
麥可·斯萬維克
代表作《潮汐站》(星雲獎),《地球龍骨》(星雲獎)。
麥可·斯萬維克也是一位拿獎拿到手軟的科幻作家,他的風格有些類似喬治RR馬丁,節奏緊湊、情節抓人、寫作技巧出眾,同時保證科幻構思的「硬度」。他真正擅長的其實是短篇小說,速度快質量高,甚至能以一周一篇的速度寫作。他有數篇短篇小說獲獎。
保羅·巴奇加盧皮
代表作《發條女孩》(星雲雨果雙獎)。
2009年由於《發條女孩》的大獲成功,保羅·巴奇加盧皮成為炙手可熱的科幻作家。我承認我不是很喜歡他,因為他總喜歡在小說中描述陰暗的、毫無希望的未來,這與我「理性樂觀派」的價值觀相悖。再者,他的筆力凝滯,有為追求沉重而沉重的嫌疑,看著很累人。不過《發條女孩》及與此作品世界觀相通的短篇小說如《黃卡人》和《卡路裡人》,想像力的確非凡,涉及無政府主義、生物朋克、末日情結等各個要素。
印象深刻的短篇小說。
查理·簡·安德斯的《六個月零三天》,獲得雨果獎。講述一對具有預知能力的男女的愛情故事,它既討論了自由意志,又有愛情小說的框架,最後的結局傷感而耐人尋味。
傑弗瑞·A·蘭迪斯的《迪拉克海上的漣漪》,獲得星雲獎。一個被困於著火旅館的人為避免燒死,不得不反覆進行時間旅行的故事。他將時間旅行和美國六十年代聯繫起來,作品籠罩著懷舊的傷感氛圍。
麥可·斯萬維克的《漫漫長旅》。一名解剖死人的法醫受命解剖一具外星生物屍體,由此引發的故事。這篇短篇小說充分體現了作者的特點,在短篇幅內有紮實的科幻構思,有出人意料的情節,有直指人物內心的探索。結局也令人感慨。
特德·科斯瑪特卡的《觀察者》。這篇小說在國內引起不小反響,一個基於楊氏雙縫實驗下的自由意志謎題而產生的故事,換言之,也是一種思想試驗。當時有不少人以特德·姜類比這位特德。不過特德·科斯瑪特卡進軍長篇小說領域的《基因角鬥》寫的很一般,他似乎更適合短篇小說。
厄休拉·K·勒古恩的《塞格裡紀事》。一個星球上的男女生育比例為一比數百,男性成為珍貴物種,被好吃好喝供養起來,每年定期巡迴配種。女性成為技術勞動者,但地位低下。這是厄休拉老奶奶以「不正常的男女比例」進行的思想試驗。
羅伯特·裡德的《億萬個世界》,獲雨果獎最佳中篇獎。由於跨時空機器被濫用,世界上存在億萬個平行宇宙,但是一旦進入平行宇宙,即無法返回原有世界。羅伯特·裡德在長篇、短篇皆有涉獵,他的寫作技巧較喬治啊啊馬丁和麥可·斯萬維克略遜一籌,短篇小說水平起伏不定,不過有時也能貢獻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說完國外作者,說說國內的吧,我主要談談九十年代的成名作者。
王晉康
如果說21世紀中國科幻小說界的格局是劉慈欣對所有作者的碾壓,那么九十年代就是王晉康對所有作者的碾壓。怎麼個碾壓法呢?他獲得9屆銀河獎後宣布退出評選,「把機會讓給年輕人」~~~~從1993年他在《科幻世界》上發表《亞當回歸》,至21世紀初期大劉崛起以前,王晉康是中國科幻作者中的第一人。
王晉康的作品帶有嚴肅文學的特點,同時科學構思奇巧,語言能力、敘事節奏都非常出色。他在《科幻世界》上發表了大量短篇小說,巔峰時期幾乎每兩三個月就能完成一篇:《天火》、《生命之歌》、《生死平衡》、《養蜂人》、《豹人》、《水星播種》、《七重外殼》....
由於時代原因,王晉康的作品帶有某些奇怪的...傾向,比如大國情結(「21世紀世界未來的希望在中國」),比如對以色列的態度,比如對同性戀的歧視...考慮到大劉也寫過《全頻帶阻塞幹擾》,這也算是時代特色吧。王晉康較大劉吃虧的地方在於,他寫過長篇小說,但沒有打入主流市場,所以影響力僅限於科幻迷中。
何夕(何宏偉)
何夕於1991年發表處女作《一夜瘋狂》,那時他還用自己的本名何宏偉。1994年至1996年他在《科幻世界》上發表了《小雨》、《本原》和《盤古》——我是從1994年開始看《科幻世界》,當時對何宏偉的作品印象很深,因為...看不太懂...此後他消失了一段時間,到1999年復出,以「何夕」為筆名發表了《異域》、《田園》、《禍害萬年在》、《愛別離》、《缺陷》、《傷心者》、《六道眾生》等作品,引起很大反響。
他的寫作有流行小說的技法,懸念強烈,讀來很吸引人,而且也不乏宏大背景的作品——當年《六道眾生》真看得人熱血沸騰啊。但是在更大尺度的宏觀層面,何夕較大劉不及,而且他沒有長篇小說。
潘海天
大角在成為九州七天神前,是以科幻小說作家出道。早在1994年他就在《科幻世界》上發表了《選擇》。1996年他在《科幻世界》上每期一星欄目發表《克隆之城》,獲得銀河獎。《克隆之城》的故事挺俗套的:克隆帝國領袖的繼承人(也就是主角)愛上了複製人反抗軍成員(也就是女主角),最終覺醒反抗意識。但故事寫的很好看,以他當時21歲的年齡來看頗為難得。我覺得他寫的最好的科幻小說是《黑暗中歸來》,發表於1999年第12期《科幻世界》:一艘飛船在完全黑暗的宇宙中不知目的的飛行,飛船上的少年們由基因工程誕生,小說即描寫他們在飛船上發生的故事。
大角對於人類處於極端環境的描寫非常吸引人。我甚至幻想將《黑暗中歸來》改寫成劇本。在轉向奇幻小說創作後,他淡出了科幻領域。
劉慈欣
終於說到大劉了。在大家談論《三體》以前,讓我們先看看大劉寫過什麼。1999年第6期《科幻世界》的每期一星欄目發表了大劉的《鯨歌》,此外還有一篇《微觀盡頭》。
《鯨歌》是一篇非常普通的短篇科幻小說,幾無亮點可言,連大劉自己都承認「《鯨歌》根本不該存在」。看完《鯨歌》後我想,這又是一顆流星吧,反正很多作者在「每期一星」上露一臉就銷聲匿跡了。
有趣的是《微觀盡頭》,這是丁儀這一人物第一次出現在他作品中。《微觀盡頭》情節性一般,但已有大劉後續作品的雛形:宇宙情結、宏大場面、硬科幻主題。但是《微觀盡頭》太短了,還不足以顯示他的功力。
接下來大劉在99年發表了《宇宙坍縮》、《戴上她的眼睛》——請注意這一篇,它是大劉第一篇引起強烈反響的作品,獲得當年銀河獎一等獎;特等獎是趙海虹的《伊俄卡斯達》。
2000年是大劉碾壓時代的開端,他發表了《地火》、《流浪地球》——又一篇引起轟動的短篇小說,獲得銀河獎特等獎。
2001年,發表《鄉村教師》——把女同學感動落淚,銀河獎讀者提名獎、《微紀元》、《全頻帶阻塞幹擾》——獲得銀河獎。
2002年第1期,《科幻世界》推出劉慈欣特輯,《中國太陽》——銀河獎獲獎、《夢之海》、《朝聞道》三連發,這一年還有《天使時代》、《吞食者》——這是《三體》中保衛地球的雛形。
2003年,《詩云》、《光榮與夢想》、《地球大炮》——獲得銀河獎、《思想者》,推出長篇小說《超新星紀元》。
2004年以後,大劉開始轉向長篇小說創作,短篇小說數目減少,但還是發表了《圓圓的肥皂泡》和《鏡子》,這兩篇不再是宏觀大場面主題,而是更生活化、更貼近現實,你可以看到《三體》第一部的影子。《鏡子》獲得銀河獎。
2005年,發表《贍養上帝》、《贍養人類》——獲得銀河獎。噢對了,馬親王的《寂靜之城》也是這一年在《科幻世界》上發表的,獲得讀者提名獎。推出長篇小說《球狀閃電》。
2006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是的,《科幻世界》第5至第12期連載了《三體》第一部,傳奇開始了...
從2000年開始,大劉碾壓了全國的科幻作者,他和「其他作者」的差距太大了,是那種「顯而易見」的差距。雖然王晉康和何宏偉在21世紀後還在持續推出作品,但在大劉面前依然是被碾壓的命...
對於我這個經歷過九十年代王晉康巔峰期的科幻讀者來說,這是很令我震驚的事。我們在《三體》中看到的一切,在他此前的短篇小說中都能看到影子。《三體》達到前無古人的高度:第一部在主流市場引起轟動的、嚴格意義上的科幻小說,它吸引了大批非科幻迷讀者。這一歷史地位是無可撼動的。
最後談一部我以前安利過現在還要再安利一遍的日本長篇科幻小說:飛浩隆的《廢園天使》。感謝譯者丁丁蟲,他克服了日本作者獨有的語言問題。剛開始我以為這是賽博朋克作品:一個被人類廢棄很多年的網絡虛擬小鎮,小鎮居民是一群AI,多年按照程序運行良好。突然有一天小鎮被不明敵人入侵...這部小說獲得「日本十年最優秀科幻小說」第二名。當年看完後我被殘酷的畫面感震得七葷八素,完全無法想像還有人能寫出這樣的科幻小說。作者並非兜售殘酷和暴力,文中還隱藏著複雜的世界觀設定。看這部小說時我老是想到EVA。國內已經有引進版,如果你對黑暗主題感興趣,不妨試試這部小說。
本文轉載自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