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科幻小說堪稱偉大?

2021-02-14 文匯教育

這其實是知乎上的一個問題,自然也有很多回答。這裡編發的,是其中一個。

讓我們想想,「偉大」的標準是什麼?在我們說「偉大的科幻小說」,可能包含以下內容:

時間。毫無疑問,時間越久遠的作品越容易獲得「偉大」的讚譽。凡爾納威爾斯這些人就不說了,美國六十年代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作品也能稱為「偉大」。那麼八九十年代的作品呢?21世紀以後的作品呢?保羅·巴奇加盧皮的《發條女孩》是2009年發行的作品,獲得星雲雨果雙獎,它能稱為「偉大」嗎?

美國(英文)作品的優勢。美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科幻市場,並且擁有世界最具影響力的科幻獎項雨果獎和星雲獎,英文作品更容易獲得關注。日本、俄羅斯、法國等就容易被忽視。

長篇作品的優勢。因為長篇小說更易於塑造恢宏的場景、構造複雜的情節和人物。這樣一來,以短篇小說見長的作者就被無視了。特德·姜(國內最初引入作品時將其翻譯為特德·蔣)的作品皆為短篇,不涉獵長篇小說,但他是雨果、星雲、坎貝爾等科幻大獎的常客。

由上一點引申而來,中國的科幻作家,尤其是八九十年代開始寫作的科幻作者群比較尷尬,因為這批作者主要依託於《科幻世界》雜誌,發表的作品大多為短中篇,鮮有長篇小說。大家都在念叨大劉的《三體》,但年級稍長的科幻迷(而非主流文學讀者)都知道,大劉最早以短篇小說成名。九十年代知名的科幻作家王晉康風頭一時無兩,但缺乏攻入主流文學市場的長篇科幻小說,論影響力還是較大劉差一疇。

由上述特點歸納,這道問題的答案大都是這樣:年代久遠的(至少是四十年前的作品)、英美作者為主的、人所共知的長篇小說。

這樣的回答未免太無聊了,千篇一律不說,還忽略了八九十年代以來、尤其是21世紀以來的科幻作品及成就。有句話說得好:「粉絲講究時效性」。凡爾納威爾斯老先生乃至黃金時代的諸位在我出生前就已去世,作為讀者,我接觸的作品多為九十年代後國內發表出版,於己有更深刻的體會。所以我將標準稍微放寬一些,既有蓋棺論定的「偉大」作品,也有「以後是否偉大很難說但很有潛力」的作品(主要指九十年代以後的作品)。

菲利普·K·迪克

代表作品《高塔中的男人》,《機器人夢見電子羊嗎?》,《少數派報告》、《流吧,我的眼淚》。

PKD是位很有意思的作者,在其豐厚的作品中,只有一部《高塔中的男人》拿過雨果獎,而且這還是他的早期作品。單拎一部作品看,會發現PKD的作品中有很多瑕疵。因為他寫的太快了,缺乏雕琢。而「快」的原因在於,一,他有藥癮,在藥物作用下能夠不眠不休地寫作;二,他結了五次婚離了五次婚,有沉重的經濟包袱,而科幻小說的版稅太低,他只能以量取勝。但作品中的濃濃藥味以及缺陷感卻成為其獨特標誌,也就說,這種小說只能PKD寫出來。PKD的作品可能難說偉大,但PKD是位偉大的作家,他去世後有一項科幻獎項即以其名字命名。

傑克·萬斯

代表作品《瀕死的地球》,《靈界之眼》。

傑克·萬斯以《瀕死的地球》開創了科幻小說中的新流派:科學奇幻。H·P·洛夫克拉夫特的《瘋狂的山脈》也可以歸於該類型。《瀕死的地球》講述地球末日時代,地球上出現各種奇異生靈,科學蛻變為魔法。這部小說寫的是「仿佛舊日重現的遙遠未來世界」,科幻與奇幻的界限很模糊。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中的魔法釋放方式是以「記憶」的方式,釋放後記憶消失——看著很眼熟吧?對,龍與地下城系統就借鑑了這一設定。DND甚至為傑克·萬斯安排了一個神位。

厄休拉·K·勒古恩

代表作《黑暗的左手》(雨果星雲雙獎作品),《一無所有》(雨果星雲雙獎作品)。

經歷過黃金時代的厄休拉老奶奶堪稱「活著的傳奇」,星雲獎、雨果獎、軌跡獎等等等等獎項拿到手軟,2008年還以年近八十的高齡拿到星雲最佳長篇獎。寫作領域跨越科幻和奇幻,奇幻代表作「地海」系列被吉卜力改編為動畫——雖然反響很差。厄休拉老奶奶喜愛在科幻作品中討論政治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等議題,她的小說類似某種思想試驗,因此賦予作品獨特的深度。

雷·布拉德伯裡

代表作《火星編年史》,《華氏451度》,《冰霜與烈火》。

黃金時代代表作者,奇怪的是他沒有獲得過星雲獎和雨果獎,1989年才獲得星雲大師獎。雷·布拉德伯裡老爺子語言優美行如散文,帶有詩般的韻律感——他發表過詩集。年少時看《火星編年史》、《冰霜與烈火》和《雨一直下》,除了奇妙的構思,語言風格也給我深刻印象。老爺子還寫奇幻小說,今年《科幻世界譯文版》發表了他的長篇奇幻小說《必有惡人來》。

喬治·R·R·馬丁

代表作《光逝》、《沙王》(星雲雨果雙獎)、《萊安娜之歌》。

喬治老爺子在國內的名望多來自《冰與火之歌》,但他早年以科幻小說出道。1971年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說《英雄》發表於科幻雜誌《銀河科幻小說》,由此走上作家之路。80年代以前他寫了大量科幻小說。喬治老爺子寫作領域橫跨科幻、奇幻和恐怖小說,而且在這三個領域都拿過獎,其中不乏星雲雨果雙獎作品。

噢對了,他還幹過編劇和電視劇製片人,因為「更來錢」。喬治老爺子是新聞寫作系出身,沒有理工科背景,他的科幻小說偏向「軟科幻」,展示出過人的寫作技巧,人物塑造、節奏控制、敘事能力都值得稱道。有趣的是,以他在短篇小說中的氛圍渲染能力,他並沒有成為類似麥可·克萊頓(代表作《侏羅紀公園》,《重返中世紀》)的驚險小說家,而讓他轉向恐怖小說。即使是看似平常的構思,比如太空歌劇、比如狼人、比如吸血鬼,他也能寫出「人無我有」的新奇感。《科幻世界》曾登載了他不少短中篇小說,水準都很高。

特德·姜

代表作《巴比倫塔》(星雲獎),《你一生的故事》(星雲獎),《商人與鍊金術士之門》(星雲雨果雙獎)。

特德·姜二十多年來僅發表了十四篇短篇小說,沒有長篇小說。但幾乎每一篇都引起反響,而且獲得各種獎項。他的小說也類似思想試驗:以一個科學構思出發構建小說,而不是先構建情節,再加上科技要素。而且科學構思精巧,非常人能為。相對而言情節性一般。早年《科幻世界》發表了他的科幻處女作《巴比倫塔》,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是那種「啊,他的小說一般人真寫不來」的感覺。他還寫過幻想小說,探討信仰問題的《地獄是上帝不在的地方》是星雲雨果雙獎作品。

賽博朋克

賽博朋克類型小說出現於80年代初,它宣告了一種新的科幻類型誕生。這其中有幾部長篇小說不得不提:威廉·吉布森的《神經浪遊者》、弗諾·文奇的《真名實姓》、尼爾·史蒂芬森的《雪崩》。尤其是《神經浪遊者》和《雪崩》,幾乎包含了日後賽博朋克小說中的各個特點。

在八十年代初,電腦還是奢侈品,而作家們在那時即已設想電腦成為必需品,並構建出與現實世界平行的虛擬空間。值得一提的是,後來國內許多作家也嘗試了賽博朋克作品,比如星河的短中篇小說《決鬥在網絡》,可能是國內最好的賽博朋克小說;柳文揚後期有不少作品轉向賽博朋克。

麥可·斯萬維克

代表作《潮汐站》(星雲獎),《地球龍骨》(星雲獎)。

麥可·斯萬維克也是一位拿獎拿到手軟的科幻作家,他的風格有些類似喬治RR馬丁,節奏緊湊、情節抓人、寫作技巧出眾,同時保證科幻構思的「硬度」。他真正擅長的其實是短篇小說,速度快質量高,甚至能以一周一篇的速度寫作。他有數篇短篇小說獲獎。

保羅·巴奇加盧皮

代表作《發條女孩》(星雲雨果雙獎)。

2009年由於《發條女孩》的大獲成功,保羅·巴奇加盧皮成為炙手可熱的科幻作家。我承認我不是很喜歡他,因為他總喜歡在小說中描述陰暗的、毫無希望的未來,這與我「理性樂觀派」的價值觀相悖。再者,他的筆力凝滯,有為追求沉重而沉重的嫌疑,看著很累人。不過《發條女孩》及與此作品世界觀相通的短篇小說如《黃卡人》和《卡路裡人》,想像力的確非凡,涉及無政府主義、生物朋克、末日情結等各個要素。

印象深刻的短篇小說。

查理·簡·安德斯的《六個月零三天》,獲得雨果獎。講述一對具有預知能力的男女的愛情故事,它既討論了自由意志,又有愛情小說的框架,最後的結局傷感而耐人尋味。

傑弗瑞·A·蘭迪斯的《迪拉克海上的漣漪》,獲得星雲獎。一個被困於著火旅館的人為避免燒死,不得不反覆進行時間旅行的故事。他將時間旅行和美國六十年代聯繫起來,作品籠罩著懷舊的傷感氛圍。

麥可·斯萬維克的《漫漫長旅》。一名解剖死人的法醫受命解剖一具外星生物屍體,由此引發的故事。這篇短篇小說充分體現了作者的特點,在短篇幅內有紮實的科幻構思,有出人意料的情節,有直指人物內心的探索。結局也令人感慨。

特德·科斯瑪特卡的《觀察者》。這篇小說在國內引起不小反響,一個基於楊氏雙縫實驗下的自由意志謎題而產生的故事,換言之,也是一種思想試驗。當時有不少人以特德·姜類比這位特德。不過特德·科斯瑪特卡進軍長篇小說領域的《基因角鬥》寫的很一般,他似乎更適合短篇小說。

厄休拉·K·勒古恩的《塞格裡紀事》。一個星球上的男女生育比例為一比數百,男性成為珍貴物種,被好吃好喝供養起來,每年定期巡迴配種。女性成為技術勞動者,但地位低下。這是厄休拉老奶奶以「不正常的男女比例」進行的思想試驗。

羅伯特·裡德的《億萬個世界》,獲雨果獎最佳中篇獎。由於跨時空機器被濫用,世界上存在億萬個平行宇宙,但是一旦進入平行宇宙,即無法返回原有世界。羅伯特·裡德在長篇、短篇皆有涉獵,他的寫作技巧較喬治啊啊馬丁和麥可·斯萬維克略遜一籌,短篇小說水平起伏不定,不過有時也能貢獻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說完國外作者,說說國內的吧,我主要談談九十年代的成名作者。

王晉康

如果說21世紀中國科幻小說界的格局是劉慈欣對所有作者的碾壓,那么九十年代就是王晉康對所有作者的碾壓。怎麼個碾壓法呢?他獲得9屆銀河獎後宣布退出評選,「把機會讓給年輕人」~~~~從1993年他在《科幻世界》上發表《亞當回歸》,至21世紀初期大劉崛起以前,王晉康是中國科幻作者中的第一人。

王晉康的作品帶有嚴肅文學的特點,同時科學構思奇巧,語言能力、敘事節奏都非常出色。他在《科幻世界》上發表了大量短篇小說,巔峰時期幾乎每兩三個月就能完成一篇:《天火》、《生命之歌》、《生死平衡》、《養蜂人》、《豹人》、《水星播種》、《七重外殼》....

由於時代原因,王晉康的作品帶有某些奇怪的...傾向,比如大國情結(「21世紀世界未來的希望在中國」),比如對以色列的態度,比如對同性戀的歧視...考慮到大劉也寫過《全頻帶阻塞幹擾》,這也算是時代特色吧。王晉康較大劉吃虧的地方在於,他寫過長篇小說,但沒有打入主流市場,所以影響力僅限於科幻迷中。

何夕(何宏偉)

何夕於1991年發表處女作《一夜瘋狂》,那時他還用自己的本名何宏偉。1994年至1996年他在《科幻世界》上發表了《小雨》、《本原》和《盤古》——我是從1994年開始看《科幻世界》,當時對何宏偉的作品印象很深,因為...看不太懂...此後他消失了一段時間,到1999年復出,以「何夕」為筆名發表了《異域》、《田園》、《禍害萬年在》、《愛別離》、《缺陷》、《傷心者》、《六道眾生》等作品,引起很大反響。

他的寫作有流行小說的技法,懸念強烈,讀來很吸引人,而且也不乏宏大背景的作品——當年《六道眾生》真看得人熱血沸騰啊。但是在更大尺度的宏觀層面,何夕較大劉不及,而且他沒有長篇小說。

潘海天

大角在成為九州七天神前,是以科幻小說作家出道。早在1994年他就在《科幻世界》上發表了《選擇》。1996年他在《科幻世界》上每期一星欄目發表《克隆之城》,獲得銀河獎。《克隆之城》的故事挺俗套的:克隆帝國領袖的繼承人(也就是主角)愛上了複製人反抗軍成員(也就是女主角),最終覺醒反抗意識。但故事寫的很好看,以他當時21歲的年齡來看頗為難得。我覺得他寫的最好的科幻小說是《黑暗中歸來》,發表於1999年第12期《科幻世界》:一艘飛船在完全黑暗的宇宙中不知目的的飛行,飛船上的少年們由基因工程誕生,小說即描寫他們在飛船上發生的故事。

大角對於人類處於極端環境的描寫非常吸引人。我甚至幻想將《黑暗中歸來》改寫成劇本。在轉向奇幻小說創作後,他淡出了科幻領域。

劉慈欣

終於說到大劉了。在大家談論《三體》以前,讓我們先看看大劉寫過什麼。1999年第6期《科幻世界》的每期一星欄目發表了大劉的《鯨歌》,此外還有一篇《微觀盡頭》。

《鯨歌》是一篇非常普通的短篇科幻小說,幾無亮點可言,連大劉自己都承認「《鯨歌》根本不該存在」。看完《鯨歌》後我想,這又是一顆流星吧,反正很多作者在「每期一星」上露一臉就銷聲匿跡了。

有趣的是《微觀盡頭》,這是丁儀這一人物第一次出現在他作品中。《微觀盡頭》情節性一般,但已有大劉後續作品的雛形:宇宙情結、宏大場面、硬科幻主題。但是《微觀盡頭》太短了,還不足以顯示他的功力。

接下來大劉在99年發表了《宇宙坍縮》、《戴上她的眼睛》——請注意這一篇,它是大劉第一篇引起強烈反響的作品,獲得當年銀河獎一等獎;特等獎是趙海虹的《伊俄卡斯達》。

2000年是大劉碾壓時代的開端,他發表了《地火》、《流浪地球》——又一篇引起轟動的短篇小說,獲得銀河獎特等獎。

2001年,發表《鄉村教師》——把女同學感動落淚,銀河獎讀者提名獎、《微紀元》、《全頻帶阻塞幹擾》——獲得銀河獎。

2002年第1期,《科幻世界》推出劉慈欣特輯,《中國太陽》——銀河獎獲獎、《夢之海》、《朝聞道》三連發,這一年還有《天使時代》、《吞食者》——這是《三體》中保衛地球的雛形。

2003年,《詩云》、《光榮與夢想》、《地球大炮》——獲得銀河獎、《思想者》,推出長篇小說《超新星紀元》。

2004年以後,大劉開始轉向長篇小說創作,短篇小說數目減少,但還是發表了《圓圓的肥皂泡》和《鏡子》,這兩篇不再是宏觀大場面主題,而是更生活化、更貼近現實,你可以看到《三體》第一部的影子。《鏡子》獲得銀河獎。

2005年,發表《贍養上帝》、《贍養人類》——獲得銀河獎。噢對了,馬親王的《寂靜之城》也是這一年在《科幻世界》上發表的,獲得讀者提名獎。推出長篇小說《球狀閃電》。

2006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是的,《科幻世界》第5至第12期連載了《三體》第一部,傳奇開始了...

從2000年開始,大劉碾壓了全國的科幻作者,他和「其他作者」的差距太大了,是那種「顯而易見」的差距。雖然王晉康和何宏偉在21世紀後還在持續推出作品,但在大劉面前依然是被碾壓的命...

對於我這個經歷過九十年代王晉康巔峰期的科幻讀者來說,這是很令我震驚的事。我們在《三體》中看到的一切,在他此前的短篇小說中都能看到影子。《三體》達到前無古人的高度:第一部在主流市場引起轟動的、嚴格意義上的科幻小說,它吸引了大批非科幻迷讀者。這一歷史地位是無可撼動的。

最後談一部我以前安利過現在還要再安利一遍的日本長篇科幻小說:飛浩隆的《廢園天使》。感謝譯者丁丁蟲,他克服了日本作者獨有的語言問題。剛開始我以為這是賽博朋克作品:一個被人類廢棄很多年的網絡虛擬小鎮,小鎮居民是一群AI,多年按照程序運行良好。突然有一天小鎮被不明敵人入侵...這部小說獲得「日本十年最優秀科幻小說」第二名。當年看完後我被殘酷的畫面感震得七葷八素,完全無法想像還有人能寫出這樣的科幻小說。作者並非兜售殘酷和暴力,文中還隱藏著複雜的世界觀設定。看這部小說時我老是想到EVA。國內已經有引進版,如果你對黑暗主題感興趣,不妨試試這部小說。

本文轉載自知乎

相關焦點

  • 哪些科幻小說堪當偉大之名?
    凡爾納威爾斯老先生乃至黃金時代的諸位早在我們出生前就已去世,那麼作為讀者,我們接觸的作品多為九十年代以後國內發表出版的,於己有更深刻的體會。所以我們可將評價標準稍微放寬一些,既有蓋棺論定的「偉大」作品,也有「以後是否偉大很難說但很有潛力」的作品(主要指九十年代以後的作品)。菲利普 K 迪克。代表作品《高塔中的男人》,《機器人夢見電子羊嗎?》,《少數派報告》、《流吧,我的眼淚》。
  • 除了科幻電影,你還可以看的四部偉大科幻小說
    其實吧,最初的動機,就是看到朋友圈國內無數人熱議諾蘭的《星際穿越》,而我作為偽科幻迷,竟然無法加入討論的戰團,我在美國洛杉磯爾灣的大農村,附近的電影院也許上映,但英文蹩腳的我,再去看這麼搞腦子的影片,不是找死?無論我看或者不看,都知道電影,不管是諾蘭還是其他什麼大神,都無法用電影表達偉大科幻小說的萬一!
  • 周末快樂 沒看過這四部偉大科幻小說,不足以談人生
    只有你沉浸入文字的世界,才有機會體會那想像力超越歷史和宇宙的博大精深。沒看過這四部偉大科幻小說,不要說你懂得科幻,更不要說你懂得人生。因為你坐標放置的空間本身不對。「沒有看過世界,哪裡有什麼世界觀!」我要說的這四部偉大科幻小說,分別是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丹.西蒙斯的《海伯利安》系列,威爾森的《時間迴旋》三部曲和劉慈欣的《三體》。
  • 世界終於追趕上了科幻小說,但科幻小說已不在那裡
    世界終於追趕上了科幻小說的腳步。這句話在2018年顯得更為合適。科幻小說與世界。它們創造了彼此。外部世界對科幻小說的影響顯然更加巨大,但科幻小說對世界的影響卻更有針對性。兩者扯平了。況且,我們生活在一個科幻的世界裡,這一點毫無爭議。
  • 2020年科幻巨製都有哪些?
    現在,讓我們放下疑慮,把心靈從床上或沙發上解放出來,展望一下2020年我們可以期待的科幻電影都有哪些吧。《全民超人漢考克2》《全民超人漢考克2》既然上文提到了威爾·史密斯,我們就先來看看今年這位好萊塢影星在2020年可能會參演的片子吧。
  • 這5本科幻小說,絕對能讓你震驚且念念不忘!
    我知道,很多人都在想,已經推薦了這麼多科幻書了,書單狗肚子裡還有存貨嗎?
  • 想寫科幻小說,這些科幻經典一定要讀
    所以,科幻創作和我們平時的作文寫起來是不同的,他需要有豐富、廣泛的閱讀量以及前沿科技知識來激發靈感。老師經常對我們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言外之意,創作的前提要有豐富閱讀量的積累。接下來,給大家推薦一個書單,這個科幻書單,從入門級到骨灰級,都是大劉親自推薦,來跟隨這位科幻大牛一起進入科幻文學的世界吧。
  • 劉慈欣同名科幻小說改編,《三體》科幻電視劇殺青特輯公布
    (12月14日),根據劉慈欣同名科幻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三體》的官方微博宣布,第一季正式殺青,並公布殺青特輯,張魯一、李小冉、于和偉、林永健、王子文等主演的造型也首次曝光。《三體》劇集殺青特輯:導演楊磊在殺青特輯中表示,一個好的科幻一定是有現實意義的,看了這個科幻,也許就是明天的現實。總製片人白一驄則表示,科幻一定要用更加現實主義的手法、更加真實的細節去表達,才能把科幻呈現得更真實。
  • 有哪些國漫「慘遭」動畫化?堪稱毀原著!
    「有哪些國漫「慘遭」動畫化?堪稱毀原著!」大多數的動畫都是改編自小說和漫畫,所以在劇本上基本已經是定了,需要的是只是將角色之間的互動更加的融洽,和動畫的設計質量上,因為決定動畫化肯定是挑選其中較為優秀的漫畫或者小說!所以,最近看到網友們弄的一個投票,「那些慘遭動畫化的國漫」,簡單說就是毀原著!
  • 六本超硬核星際文明科幻小說,熱血+硬科幻,星際爭霸,扭轉世界
    魔改全世界燃冷光155 萬字完結老作者新書,幕後黑手流,在完本了一本百萬字的書後,作者的筆力有了明顯的進步,這本書寫得比上一本有意思多了,主角三觀正,大隱隱於朝,暫時化身科學家,以科學為名,設定並且發掘或者扭轉世界大環境
  • 電影 | 《2001太空漫遊》:最偉大的科幻電影
    許多人以為《2001太空漫遊》是2001年後的電影,其實影片於1968年上映的,它是由斯坦利·庫布裡克執導的一部科幻片,根據科幻小說家阿瑟·克拉克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被譽為「現代科幻電影技術的裡程碑」。影片獲得當年最佳美術指導、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4項奧斯卡獎提名,獲最佳視覺效果獎,獲1968年英國電影學院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最佳美工獎。
  • 劉慈欣再獲國際科幻大獎,卻對當今科幻小說很失望
    ;以及多次獲得雨果獎和星雲獎、代表作有《火星三部曲》的美國科幻小說家金斯坦利羅賓森。《2001:太空漫遊》美國首版封面△可以想像獲得這個獎大劉會有多麼激動,他的答謝致辭顯然也準備得很認真,其中飽含著他對科幻文學的深情,以及對當下科幻小說發展困境的探討。
  • 有哪些經典科幻電影是小說改編的?成功改編的這幾部你看完了沒?
    科幻小說在早年間是極為小眾的一類小說題材,這也導致大部分科幻小說家難以憑藉寫作為生,飛利浦·迪克便是其中之一。出生於1928年的飛利浦·迪克一生寫作過大量科幻作品,知名科幻作家斯坦尼斯拉夫·萊姆, 羅伯特·海因萊因和 羅伯特·西爾弗伯格等人都對他讚賞有加,只是他生前一直貧困潦倒,直到他去世之後他的作品才漸漸得到人們的認可,這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機器人會夢見電子羊嗎》。
  • 劇本與小說雙棲科幻新星 ——專訪冷湖獎獲獎者段子期
    這中間有什麼故事可以分享嗎?你朋友圈裡發過一句「佛法是最科幻的」,你覺得佛教的世界觀中有哪些很科幻的地方? A:不敢說是有研究,只是喜歡,跟喜歡科幻一樣。最開始接觸是因為市面上的一些佛學書,它們被放在勵志、心靈雞湯類的展架上,看了一些之後發現,佛學完全不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
  • 我吃西紅柿又一完本小說爆紅,完結十年後再登科幻第一,堪稱經典
    我吃西紅柿又一完本小說爆紅,完結十年後再登科幻第一,堪稱經典 大家好,我是八丈河。
  • 影史50部最偉大的科幻電影
    最好的科幻電影將我們帶到了我們自己無法想像的地方,夢想著不可能的未來,這些未來將不可避免地影響著我們自己的技術進步。出色的科幻小說提供了令人嘆為觀止的視覺效果,融合了令人震撼的創意,探索了從人類體驗到人類未來的一切事物。
  • 科幻想像與人間情懷 ——從王曉達的科幻小說《波》談起
    王曉達老師是我十分敬重的長輩和老朋友,我在主持《百年中國科幻小說精品賞析》時,與王老師有過密切的交流;後來,在成都開會的時候,王老師專程到會場來看我,我與王老師聊了很久,仿佛彼此都有說不完的話,非常開心愉快。此刻,這美好的記憶,都閃現出來,歷歷在目。謹以此文表達對王老師的無限懷念,願他在天堂繼續為中國科幻貢獻自己的力量,願他在天堂快樂!
  • 有哪些經典科幻電影值得推薦
    科幻片是類型片的一種,該類作品採用科幻元素作為題材,以建立在科學上的幻想性情景為背景,在此基礎上展開敘事的影視作品。——百度百科。既然是幻想的,顧名思義,那就是假的,是人想像出來的。一部科幻電影除了劇情的嚴謹、人物的塑造、影片的意義這些元素能給人帶來的深刻的映像外,還有一種元素更直擊人們內心,那就是CG特效,視覺衝擊。下面我羅列了一些電影特效發展史上算的上是「裡程碑」的一些電影。
  • 世界終於追趕上了科幻小說的腳步丨詹姆斯·岡恩去世
    至今,他已發表80多則故事,出版了19本書,短、中、長篇皆有。詹姆斯·岡恩(1923年7月12日—2020年12月23日),美國著名科幻小說作家、編輯、學者和評論家。曾任美國科幻作家協會主席和美國科幻小說研究會主席,堪薩斯大學英文系名譽教授,以及堪薩斯大學科幻小說研究中心主管。「科幻之路」系列和《交錯的世界》是其最重要的學術著作。
  • 科幻小說筆下的2020年代:他們預測對了嗎?
    可是,你知道40年前的科幻小說是怎麼預測2020年代的嗎?看看《銀翼殺手》、賽博朋克以及奧克塔維婭·巴特勒(Octavia Butler)筆下的我們正在進入的2020年代,你會對那種預測的準確性感到害怕。Tim Maughan為我們回顧了若干描寫到2020年代的科幻小說,但就像他最後總結那樣,科幻小說從來都無關未來,而關乎的是現在。寫未來顯然會折射講述的那個時期的願望、關切和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