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探本3.13:讀孔子,猶如讀一壺溫厚純正的老酒

2021-02-08 易經通

3.13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終於脫離了魯國的那些破事。可是不幸的是,好像哪個國家都存在著同樣的問題。

這是孔子的不幸,也是時代的不幸。

王孫賈在衛國做官是沒錯的。到了這一章,就像電視劇的鏡頭一樣,一下子從魯國切換到了衛國。

場景是王孫賈和孔子的對話。也許在樹林裡,也許在堂奧上。

孔子的服裝的風格恐怕沒換,但王孫賈的衣著風格應該明顯區別於來自魯國的孔子的。

這個奧,無論怎麼考證,在西南角是不妥的。關於這一點就不多說了。總之,明白奧比灶高級就可以了。這是邏輯的出發點。

但既然奧比灶高級,為何王孫賈卻說與其諂媚於奧,不如諂媚於灶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還有一個有趣的細節,不能不知。

那就是孔子曾說過類似的話,那就是為政篇的最後一章節,非其鬼而祭之,諂也。

這裡王孫賈用的是媚。和諂的意思差不多。或許知道孔子曾說過這句話吧,王孫賈拿來說事,顯然有譏諷孔子去拜見衛國國君或其南子的事。言外之意,你魯國的人跑到衛國來,所拜非其人,顯然有諂媚之意,或者說有私心。越位了。

王孫賈的這個心態和我們很多人讀論語的心態實際上是一樣的。不知其本末終始,望文生義,斷章取義,以己之私意揣度孔子之心。

實際上孔子只是為了實現它教化更多人的夢想,不是為當官才去拜見衛靈公的。是想實現王道之治。

再回來說說王孫賈問話的意思。高級的奧不去諂媚,反而諂媚於灶。為何呢?

顯然,灶有實權,管著吃飯問題。或許是王孫賈暗示孔子自己有實權吧。你該來找我啊。我最少能讓你吃上飯額。你去拜見衛靈公或者衛靈公的愛妾南子,也不一定給你官做啊。

很心酸。!把孔子當作喪家之狗,要飯的了。

哎,誰讓孔子是被從魯國趕出來的呢?又提到了魯國,實在繞不過去啊。

還好,跟隨孔子學習的弟子還都在身邊。這或許是孔子唯一的慰藉,也是唯一能得意的事情吧。

孔子何嘗不知王孫賈的用意呢?!但孔子有孔子的風度,無論世人如何看待他,孔子的初心從不會變。這就是他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吧。

「不是你認為的那樣,(先否定他)若是得罪於天,那就啥禱告也沒用的。言外之意,拜誰都沒用。「

孔子為何提到天。因為孔子懂周易。周易正是以天道立教的。

言外之意就是,我孔子正道而行,尊天而行,以天道之天行健為標準,從不會為私意去拜見諂媚於誰的。

這就是孔子!達於中庸之道的一位君子,也是聖人!

猶如一壺淳厚的老酒,後勁大,且又溫厚餘味不盡。於綿軟濃香的酒味中,顯出酒的地道和正道。

相關焦點

  • 切問近思:讀《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
    作為當代日本最重要的一位思想史家,子安宣邦先生歷時六年,與市民一道重讀《論語》,從而完成《思想史家が読む論語——「學び」の復権》(巖波書店2010年),其中譯本《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於2017年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印行。切問近思:以古學之法重讀《論語》大概可以說,《論語》是先秦諸子中最容易讀進去的一部典籍。
  • 莫把《論語》作書讀,這個外國人這樣讀孔子
    原創 小北 北京大學出版社「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可謂是國人的經典啟蒙讀物。《論語》同時也在東亞的儒家文化圈中久負盛名,朝鮮、日本乃至東南亞的一些國家中的高知階層都曾按照孔孟之法治學治國。而在西方社會,人們也讀孔子、讀《論語》。
  • 論語探本2.17:知之為知之,非言智也,乃言人之表裡如一也
    可能孔子在講學的時候,看到子路有不一樣的神情或者動作,欲言又止的樣子,所以,孔子才對子路說了這樣一段話。其實論語的很多話都是日常行為。無需過多的訓詁考證,想想生活的樣子就行了。但是,也恰恰是這些習以為常的生活言行,到了孔子這裡,實際上都賦予了儒學義理的微言大義在其中。讀論語,明白這些日常生活言行的微言大義,才算是真正讀出味道了。
  • 《論語》不是博物館裡的陳列品——讀周志文《論語講析》
    是書讀來親切有味,愛不釋手,卻又不捨得一口氣讀完——每天讀一點,斷斷續續花了一周時間才通讀一過,不能不讚嘆作者對這部傳世典籍的解讀精彩紛呈,涵詠再三,不覺唇齒生香。下面就把粗淺的讀後感敷衍成文,聊盡紹介之責,與博雅君子佳作共賞。兼採眾家之長。
  • 「我讀《論語》微徵文」投票 心屬誰家
    ,就有機會獲得「中華書局95周年限量紀念版《論語譯註》(楊伯峻 譯註),禮物共送出20份。比如:你回復「趙、李、周、王」,就表示你投了這幾個「姓」對應代表的作品各一票(順便熟悉一下百家姓:))。投票截止時間:2016年3月3日23:55。
  • 《論語》求知|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注釋】(1)楊伯峻:君子、小人,這裡的「君子」、「小人」是指在位者,還是指有德者,還是兩者兼指日 ,孔子原意不得而知。《漢書 楊惲傳》「報孫會宗書」曾引董仲舒的話說工:「明明求仁義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財利常恐睏乏者,庶人之事也。」只能看作這一語的漢代經師的註解,不必過信。
  • 對話孔子|如何用哲學方式去思考和閱讀《論語》?
    我們又嘗試比較一下《論語》和《莊子》,後者在〈人間世〉篇提出這樣的觀點:「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不要用耳聽,要用心來聽;不要用心聽,要用氣來聽。我們讀著,馬上就會意識到「心」和「氣」、「聽之以心」和「聽之以氣」的含義很值得注意,亟待釐清。
  • 論語·初讀|尋春
    來源:翰瀾書院要問隨先生初讀論語是何感受?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讀《論語》,不是用我們有限的頭腦和有限的知識去解釋,也不是把論語當成工具,而是懷著敬畏心,從三達德明了儒家正義;以四端之心之儒者氣質,時時照耀自己的心靈畫像。然而自我是那麼高高在上,自我作為神(點擊連結:我帝神君)統據著我們的思想。時不時的,我們又退回到自以為是,退回到傲慢,退回到滿心糾結。
  • 孔子的風採:溫、良、恭、儉、讓
    孔子的弟子,小孔子40歲。陳亢為宰時,施德政於民,頗受後人好評。北宋大中祥符元年 (1008年),宋真宗贈封孔子為「玄聖文宣王」,陳亢同時被贈封為「南頓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封孔子為「至聖先師」,陳亢被陪祀於孔廟。陳亢擔任魯國單父邑宰時,遵循無為而治。
  • 讀論語:公冶長第五·孔子評價弟子正是修身的尺子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孔子談到子賤說:君子就是這樣的!魯國沒有君子,那子賤從哪裡取得的?】
  • 孔子《論語》全集:15個才貌雙全的女孩名字,讓你看見起名的別樣風採
    《論語》言簡意賅,句短情長,十分符合中國國情,在民眾中口頭流傳也很廣泛。在古代典籍裡,論普及度之高、影響力之大,《論語》當居榜首。孔子和記錄他言論的《論語》,在中國,稍有文化的人都不會沒有讀過。一、《論語》中才貌雙全的女孩名字自古以來,人們給孩子取名尤其是給男孩取名就有參考《論語》的傳統,因為一個意蘊豐富、大氣吉祥,出自經典、擁有厚重文化積澱的好名字,會讓人平添幾分敬意。《論語》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繞不過的一本書,是大成至聖先師孔子思想精華的結晶,只要句子選的好,名字組合的好,就會是一個不錯的名字。
  • 一起學《論語》13.3子路篇——必也正名乎
    》13.3子路篇——必也正名乎【原文】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以上從理上說,以下從事上說)《論語稽求篇》曰:衛自哀公二年至十四年,蒯瞶入戚,而衛人拒之,其相持之久至十二年。而夫子以哀公六年返衛,則此時名義未決,正須辨定,故夫子以正名為先,誠是要事。全祖望曰:孔子以世子稱蒯瞶,則其嘗為靈公所立無疑矣。
  • 讀懂《論語》,就讀懂了人生,只讀一遍,獲益終生!|孔子|論語·陽貨|...
    孔子晚年修訂了《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了儒家經典《論語》。
  • 楊絳:孔子是一位可敬可愛的人,《論語》是一本有趣的書.
    「四書」裡我最喜歡《論語》,因為最有趣。讀《論語》,讀的是一句一句話,看見的卻是一個一個人,書裡的一個個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個一個樣兒,各不相同。——楊絳文/楊絳我很羨慕上過私塾的人,「四書五經」讀得爛熟。
  • 讀論語:八佾第三·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論語前導——孔子一罵千古聞名 作者:王威
    宰我又名宰予,字子我,是孔子學生裡很有個性的一位,敢和老師犟嘴的除了子路就是他了。可是子路和宰我不同,子路和孔子年齡相仿,亦師亦友。而宰我小孔子29歲,這樣的年齡差距給老師犟嘴好像就有點不知天高地厚了。作為老師的孔子對宰我的評價還是很高的,列為「孔門十哲」之言語科第一,高於鼎鼎大名的子貢。
  • 領導人要謹言慎行《論語子路第十三(15)》讀解:一言興邦,一言喪邦
    孔子回答說:「話不可以這樣說啊。不過,人們說:「做國君很難,做臣下也不易。」如果真能知道做國君的艱難,不就近乎一句話可以使國家興旺了嗎?」魯定公又問:「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滅亡,有這樣的話嗎?」孔子回答說:「話不可以這樣說啊。不過,人們說:「我做國君沒有別的快樂,只是我說什麼話都沒有人敢違抗我。」如果說的話正確而沒有人違抗,不也很好嗎?
  • 從孔子的《論語》來解讀,我們的優秀品質
    我們很早就知道「孔曰成仁,孟曰取義」,那麼這裡的「仁」該如何理解呢,今天我們從《論語》出發來了解一下。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者,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女寶寶取名:25個機靈聰明的論語女孩名字,每一個都很小清新
    大家的老熟人——美國思想家愛默生,自己本已是個金句製造機了,卻常常把孔子的名言掛在嘴邊:「朝聞道,夕死可矣。」不僅把孔子比作是哲學上的國父華盛頓,還盛讚他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一、《論語》名言佳句,修身養性,道盡人生哲理1.
  •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讀完之後有這些感悟
    最近這段時間我看了很多古代的經典文章,尤其是重點看了《論語》,給我帶來了很大的觸動,也有一些感悟。論語不愧為經典,蘊含著做人的道理,蘊含著閃光的思想。讀懂了《論語》,能夠讓我們取得更大的收穫。我們在追求智慧,智慧在哪裡呢?就在這些經典著作中,主要我們去品讀就可以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