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終於脫離了魯國的那些破事。可是不幸的是,好像哪個國家都存在著同樣的問題。
這是孔子的不幸,也是時代的不幸。
王孫賈在衛國做官是沒錯的。到了這一章,就像電視劇的鏡頭一樣,一下子從魯國切換到了衛國。
場景是王孫賈和孔子的對話。也許在樹林裡,也許在堂奧上。
孔子的服裝的風格恐怕沒換,但王孫賈的衣著風格應該明顯區別於來自魯國的孔子的。
這個奧,無論怎麼考證,在西南角是不妥的。關於這一點就不多說了。總之,明白奧比灶高級就可以了。這是邏輯的出發點。
但既然奧比灶高級,為何王孫賈卻說與其諂媚於奧,不如諂媚於灶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還有一個有趣的細節,不能不知。
那就是孔子曾說過類似的話,那就是為政篇的最後一章節,非其鬼而祭之,諂也。
這裡王孫賈用的是媚。和諂的意思差不多。或許知道孔子曾說過這句話吧,王孫賈拿來說事,顯然有譏諷孔子去拜見衛國國君或其南子的事。言外之意,你魯國的人跑到衛國來,所拜非其人,顯然有諂媚之意,或者說有私心。越位了。
王孫賈的這個心態和我們很多人讀論語的心態實際上是一樣的。不知其本末終始,望文生義,斷章取義,以己之私意揣度孔子之心。
實際上孔子只是為了實現它教化更多人的夢想,不是為當官才去拜見衛靈公的。是想實現王道之治。
再回來說說王孫賈問話的意思。高級的奧不去諂媚,反而諂媚於灶。為何呢?
顯然,灶有實權,管著吃飯問題。或許是王孫賈暗示孔子自己有實權吧。你該來找我啊。我最少能讓你吃上飯額。你去拜見衛靈公或者衛靈公的愛妾南子,也不一定給你官做啊。
很心酸。!把孔子當作喪家之狗,要飯的了。
哎,誰讓孔子是被從魯國趕出來的呢?又提到了魯國,實在繞不過去啊。
還好,跟隨孔子學習的弟子還都在身邊。這或許是孔子唯一的慰藉,也是唯一能得意的事情吧。
孔子何嘗不知王孫賈的用意呢?!但孔子有孔子的風度,無論世人如何看待他,孔子的初心從不會變。這就是他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吧。
「不是你認為的那樣,(先否定他)若是得罪於天,那就啥禱告也沒用的。言外之意,拜誰都沒用。「
孔子為何提到天。因為孔子懂周易。周易正是以天道立教的。
言外之意就是,我孔子正道而行,尊天而行,以天道之天行健為標準,從不會為私意去拜見諂媚於誰的。
這就是孔子!達於中庸之道的一位君子,也是聖人!
猶如一壺淳厚的老酒,後勁大,且又溫厚餘味不盡。於綿軟濃香的酒味中,顯出酒的地道和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