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連看了兩部電影,西班牙恐怖片導演奧利奧爾保羅的《看不見的客人》和臺灣小成本電影《目擊者》,兩者同屬於犯罪懸疑,就放在一起講,
兩部電影劇本都不錯,也有很多共通之處:車禍、陰謀、多層反轉……
雖然目擊者更多的還有吸毒,小三,3P,上位,綁架,撕票,車禍,臥底,偷竊,性虐,碎屍等元素。
先來講講目擊者。
在今春上海國際電影節上,《目擊者》獲提名亞洲新人獎最佳導演和最佳攝影。
這是一部R級片,R級的意思就是如果你看了刪減版,等於沒看。
導演程偉豪自任編劇,他沒有同時獲得最佳編劇倒是有點可惜。這位84年生的臺灣新銳導演,資訊不多,但令人矚目。
攝影較為生猛,鏡頭多有晃動處理,現場感和視覺衝擊很強。有個別畫面,比如碎屍鏡頭,在場景處理上,深得邪惡暴力美學之精髓。
(因為太害怕,不敢配圖)
這多少也體現出,該片不僅在故事上十分用心,在視覺上也相當用力!
在講電影之前先來講一個小明的故事。
小明愛搜集鬼故事,去一家專賣鬼故事的書店,問老闆,哪一本最恐怖。老闆拿出一本說,這本,但不要翻到最後一頁,因為最後一頁最恐怖;賣一千元。小明掏錢買下,抱回家,還是忍不住好奇,翻到最後一頁……上面寫著:建議售價15元。
這是影片中男主在劇終處講的一個深度冷笑話。
沒有看過電影的是完全感受不到其影射之意的:
人啊,好奇心不要太重,有些事,不知道對自己更好。
影片故事詭譎、場景驚悚,和笑話沒有一毛錢關係。
劇情從9年前一起撞車事故開始,講了三樁罪案、三條故事線索。
三條線分別是:甲線酒駕車禍、乙線搶劫撕票、丙線(目擊者)涉竊贓款,三線因目擊者而糾纏在一起;
男一號莊凱勳飾車禍目擊者,我在觀影過程中一直疑慮他的追兇動機,它直到片尾才顯露。就懸疑度而言,此角色設置和表現很成功。
女一號許瑋甯,中美混血美人,演技純熟。她所飾報社女主管,不是省油的燈,為了自保和上位可謂處心積慮。
飾變態警察的李淳,那小眼神把陰暗猥瑣之人演活了。此人有來頭,他竟是大導李安的次子,雖然有個別鏡頭略顯稚嫩,但感覺是個潛力股來的。
還有李銘順,飾演報社總編及酒駕案中人。也就是新加坡版《神鵰俠侶》楊過,他演過無數的爛片,我感覺這是他終於不矯情做作的一部,在本片中形象是一個胸有城府、和下屬大搞師生情的蜀黍。
以上的這些人物,都是有著道貌岸然的外表,極其禽獸的內心。
從上帝視角看,片中幾乎沒有一個好人!而且,沒有一個掉進體製法網,完全是人心博弈、黑暗混戰。
為「李銘順」頂包的車行老闆被滅口;
綁票案畸戀女(柯佳嬿飾)被剁;
「李淳」黑吃黑被戮;
其他人均得保全,繼續面帶微笑,在職場中遷升——這算是一黑到底。
該片的黑色風格可見一斑。
但《看不見的客人》主角就沒那麼幸運了。
當一次事件成了幾人各執一詞的「羅生門」,就是人性有待大考的時刻了。
主角按照對自己有利的方式進行表述,精心編織著他的謊言,而缺乏有力的證據致使這個事實真相撲朔迷離,難以水落石出。
他本可以用謊言來保全自己,卻做賊心虛,還是被套路了。
這就是這部戲的特點之一:反轉。
所謂反轉,就是你以為孩子是自己的,結果是隔壁老王的,而這部劇裡面大小反轉共用了43次,
所以,你看看你被帶了多少頂綠帽子。
一般電影反轉多了觀眾會覺得在侮辱自己的智商,但這部既然能夠達到豆瓣8.7分,在於它的反轉點與觀眾情緒點的契合度非常高。
影片幾個精彩的反轉:一是律師是被受害者母親假扮了,逆天大反轉,另一個優秀的反轉是男主才是殺害情人的兇手,還有就是男主發現當時受害人沒有完全死透。
這幾個反轉都釋放或者調動了觀眾強烈的情感,對人性的審視,對人物社會身份的反思,對於男主虛偽謊言的憎惡,對自我抉擇的拷問,對於復仇夫妻的敬畏等。
為了劇情的自洽,《看不見的客人》細節安排非常密集,甚至二刷三刷也能發現不一樣的精彩。比如偽造的合影,受害人母親職業的交代等等。
有些細節雖然對直接結果沒有作用,但他強化了人物言行的動機,就比如目擊者的信,讓一向縝密的男主驚慌中露出的破綻變變的合情合理,符合觀眾的期待。
《看不見的客人》中男主詮釋了一個所謂社會成功人士的虛偽、自私、狡猾和心狠手辣,這就可以把一個事故上升到性格悲劇或者社會悲劇的層面,從而提升影片品位。
最後受害者母親的大反轉更是讓人五味雜陳,這些帶給觀眾的,遠遠比反轉技巧本身更重要。
正如《目擊者》阿吉面對「還魂車」時那句「凡走過,必留痕跡」所言,在逐漸被揭開的真相之中,我們追到的是醜惡而貪婪的人性。
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掩飾得很好,但早已潰爛的真相,其實時刻在腐蝕著自己。
寫到最後,我想起薛之謙的動物世界裡的歌詞:
螳螂委屈的展示舊傷疤
求偶時候一驚一乍
因為害怕時常倒掛
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捨棄了尾巴
如果不能將它同化就寄生於它 大不了一同腐化……
以上,回復「懸疑」,給兩部片子資源;
測試下打賞小程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