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講話的ONE讀君 | didi
最近,你有上網衝浪嗎,有get到一些京彩絕倫的笑點嗎?
等一下,沒有錯別字,「京」是「吳京」的「京」。
吳京的微博有多好笑,沒有從頭翻到尾的人不會知道。微博上有博主稍微扒拉了一下,總結出了「和死鬼段奕宏打情罵俏合集」「那些年剩男的苦悶發言」「登山勇奪第一太興奮不幸徹夜頭痛合集」「和呂建民喝酒掰車筐合集」「和孫楠錄歌始末」等等。
在「剩男的苦悶發言合集」中,吳京轉發了一位雞湯博主寫的「白羊座的愛」,大概就是講這個星座如何地長情,如何地踏實,如何地純粹。興許是被自己的一往情深打動了,他情緒激昂地講了句:So TM true!!!
還有人(那個人就是我)翻出了他跟演員馬麗的互動,開口也是「誰扶?誰不服?so tm what啊!」
網友被逗樂了,覺得這種「英文+中文拼音」的說話方式簡直不要太有趣,於是紛紛模仿京式英語造句:
——so tm true!
——笑tm死!
——So Tm 搞笑!
大傢伙兒都笑暈了,真是so tm happy!
其實這種中文夾英文的造句,已成為一種很常見的說話方式,不知道你身邊是否有人這樣講話:
——完蛋了,我明天有個Assignment要Due!
——Fiona,下午的會議室幫我Cancel一下!
——我很討厭她,But她真的很努力。
更古早的句式還有:
——Hello啊,飯已經OK了,下來米西吧。
很多人不喜歡這種講話方式,甚至對此深惡痛絕,覺得大家都是中國人,完全不使用英文很難嗎?但當事人也會委屈,覺得自己只是說成習慣,當下脫口而出了,並沒有其他意思。
So,為什麼有些人講話喜歡中文夾英文單詞,這是出於什麼心態?以及,這就是傳說中的zhuangbility嗎?
中文英文,看誰跑得更快
在中文裡夾英文單詞,其實是一種常見的語言現象,叫語碼轉換(Code-switching),是指一個人在一個對話中交替使用多於一種語言或其變體。
這種現象經常發生在多語言者的日常說話中,譬如回國不久的留學生、雙語工作環境的白領、被英語四六級折磨的學生群體等。他們在溝通中,常常會面臨使用哪種語碼更得體的問題,即使嘴上沒有表現出來,但大腦卻經常在兩種語碼中跳躍和轉換。
那麼大腦是如何選擇使用哪種語碼的,母語or第二語言?
答案是,看速度。
語言的作用只是要表達人們大腦裡的內容,當你說話時,其實是一種內在的翻譯機制,把你自己的思想翻譯成了一種具體的語碼,說出來成言語,讓對方聽到和理解。不同的語言之間會有衝突。當你學習和使用了一門新的語言,那麼勢必會對你原來的語言系統產生影響,因為語言之間的衝突不可調和。
當你掌握了兩種及以上的語言之後,就意味著你擁有了兩種翻譯方式,真正講話時,哪一個翻譯速度更快,先說出口的就是哪一種語言,因為這種語碼在你大腦裡跑過了另一種。而中英文混雜,是因為不同語言在大腦中的翻譯速度不同,譬如」So Tm True!」就是要表達「真他媽的對!」 ,但「so」跑過了「真」,「Tm」跑過了」他媽的」,「True」跑過了「對」,最後講出來就成了這樣。
在英語地區待得久的人,講英文成為了習慣,一下子反應過來就是它了。譬如在遲到的時候講一句「sorry啊」,點餐的時候「請給我一個combo(套餐)」,分別的時候禮貌地say「那,See you later啦」等等,可能真不是要拿小學英語臭顯擺,而是中英文在大腦裡賽跑,某些英語單詞跑得比中文快,所以就脫口而出了。
這種速度並不是你能完全控制的,更像是潛意識的行為,有時你甚至意識不到自己講了英文。換個角度,其實老外在中國待久了也會語碼轉換失敗,回國後也會英文夾中文。
臺灣有一檔綜藝節目《請問你是哪裡人》,節目組採訪了來自義大利、德國、美國、法國等地的嘉賓,他們都在中國待了很久,中文講得非常棒,棒到已經不會好好講母語了,很多事情就回不去了。
譬如來自美國的杜力,回國後媽媽問他想要吃點什麼:
——Do you want somecake,or some pie?
杜力想了一下,回答道:
——嗯…cake 吧!
老外在國內待久了,尚且會形成臺灣腔的散裝英語,Anyway,我們也就沒必要苛責留學生的散裝中文了吧?
沒有的詞兒讓我怎麼造?
除了習慣之外,有時候中文夾雜英文,是因為壓根兒就沒有另一種翻譯,或者翻譯的中文反而更加生僻,所以為了效率,我們會直接講英文。
有些東西,如「Google」「FaceBook」「WTO」「KPI」等,我們第一次接觸的就是英文,日常使用的也是英文表達,在講話時,一定是英文語碼跑得比中文快得多,所以自然而然就夾在中文裡說了。如果還要專門在腦內翻譯成中文再講出來,實在是太麻煩了,而且溝通效率也很低。
想像你在工作的時候,同事突然滑到你旁邊,告訴你:
——我的微軟辦公電子表格處理軟體突然崩了,你能幫我看一下嗎?
每個人都要反應好幾秒,才能莫名其妙地回過神來,Excel就Excel,幹嘛突然講中文?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大家一般默認用英文,去他的中文翻譯,如果有人連英文都聽不懂,那麼中文他更加聽不懂。
更極端的情況是,有些單詞在中文裡沒有,沒有就是沒有,所以英文是唯一準確的翻譯。譬如你回國後跟朋友聊天,house可以說是別墅,townhouse是聯排別墅,apartment是公寓,那麼unit怎麼說?
在國外,Unit一般是指三層到五層的小戶型公寓,樓層不高但很長,一層樓有3、4戶人家,沒有電梯、洗衣房等設施,所有住戶一起分享樓下的院子。Unit有點像國內的安置房,但又不完全是一回事,所以當你想講這個東西時,不是大腦裡哪種翻譯更快的問題,是你只剩下英語這一種翻譯模式,自然會脫口而出「unit」這個單詞。
unit長這樣
這種翻譯的困境在於,中文和英文並不是一一對應的,有些單詞很相似,有些詞卻存在差異性,怎麼翻譯都無法彌補,如果硬要把英文說成中文,只能造成意義的缺失。
翻譯家和語言學家Nida曾提出了「文化詞語」這個概念,認為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文本的意義都直接或者間接地反映源語言的文化,所以詞語的最終意義也只能在相應的文化中去尋找答案。
Language is part of the culture, themeaning of any text, directly or indirectly, anti -Picture a correspondingculture, words meaning ultimately only to find its corresponding culture.
由於文化的不同,不同語言系統裡的詞語也是不盡相通的,有些詞看起來相似,但詞語背後承載的民族信息卻不相同;有些詞在其他文化框架裡不存在,只能用源語言表達。說到底,你不能憑空造個詞出來。
譬如留學生們很常用的presentation、assignment、essay、paper等詞,由於國內外的教育方式不同,英文單詞能夠微妙且清晰地分辨出是哪一種作業;如果硬要翻譯成中文,「小組展示」「課堂作業」「文章」「論文」等,則會失去很多框架意義。
除了英文,其他語言系統裡也有一些中文無法表達的詞語。
譬如丹麥語的「Smørhul」,是英文「butter hole」的意思,喝粥的時候扒開一個小洞,加一些黃油進去。這個詞還有一些引申意義,是指兩個好朋友窩在床上,會有小朋友或者貓貓狗狗特別愛湊過來,填滿床的一個間隙,這個間隙也叫「Smørhul」。非常微妙和軟萌的一個詞,中文沒有對應的單詞,要表達這個感覺,可能得寫一首詩。
德語也有一些比較中二的表達,譬如「Heimweh」是指思念家鄉的痛苦,「Lebensmüde」指厭倦了生活本身而產生的疲憊感, 「Torschlusspanik」是指由於年齡增長,對自己夢想無法完成的恐懼。
總而言之,語言和語言之間並不相通,如果非要把所有英文單詞翻譯成中文,那我只能感到「Weltschmerz」(指因為世界的不完美而感覺到的心痛)。
聊得多歡啊
正如上文所言,語言的目的就是讓對方明白你的意思,所以很多中英夾雜的主要原因,就是為了提高交流的效率與溝通的速度。當然,要講術語之前,首先得確認對方是圈內的人,畢竟你效率再高,對方也要能解碼才行。Anyway,如何分辨對方是裝逼還是正常講話呢?
——明天我朋友有個Assignment要Due。
這是講話。
——Tomorrow我的Friend要交個作業。
#吳京的微博有多好笑#來自偶像包袱走失中心 - 微博 https://weibo.com/6967304132/IaphF1nw1?type=comment#_rnd1570689089098為什麼有些人喜歡中文夾英文單詞?這是出於什麼心態?-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9293448生活在高語境國家,擁有低語境思維該怎麼辦?-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103695為什麼大家不喜歡中文夾英文的說話方式?-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208250關臣. 框架語義下中英文化詞語的翻譯策略[J]. 英語廣場, 2019(8).王榮富, 唐祖蓮, WANGRong-fu, et al. 英語文化在翻譯中的失落和不達[J]. 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3).點擊圖片閱讀 | 絲襪誘惑真的那麼吸引人嗎?
點擊圖片閱讀 | 婚前真的很焦慮啊啊啊啊啊啊啊
點擊圖片閱讀 | 最扎心,出國旅遊發個朋友圈還沒人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