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英國之後身邊的人都漸漸開始說話帶起了英文。事實上留學圈的說話方式經常被人吐槽,甚至被拿到影視劇作品中當作『裝逼』的標準劇情。
劇情中的留學生在點餐的時候是這樣說的:
「那我們的前菜就要white anchovies(白鳳尾魚)
Roman hours(羅馬時光)and Crispy Ham(脆皮火腿)。
你一定要記住,Roman hours一定要fresh(新鮮的)我這個人對食材的要求很嚴格食材必須fresh。」
圖:電視劇《歡樂頌》截圖
聽了這樣的「散裝英語」,網友開啟了無限吐槽:
感覺留學生又被狠狠地黑了一次,對此留學生們表示:
不過也有人在評論區討論這是否屬於「文化不自信」。
有的時候,身披留學生的身份,我們說英語的這項技能會被列為一項才藝,從家庭聚餐的日常展示、到婚禮、典禮上突然被cue到的「表演」。
明明不想說,卻突然就塞過來一個麥克風,真的是每一次都讓我們尷尬到窒息...
而有的時候,明明我們依舊是不想說,但突然就有那麼幾個詞死活都不知道該怎麼說,一個不留神那些不聽話的單詞就是突然蹦出來了...
卻又被一通白眼,被無情的歸為裝B...
「唉喲喲,這齣個國連個話都不會說了?」
「不就懂兩句英文麼,得瑟什麼。」
「別再跟我說英語了,OK?」
每當這個時候,真的都是滿臉的尷尬,搭配一肚子的委屈...
其實出國出的久了,每當回國的時候,我們真的就會發現自己在「語言切換」的這個環節,會出現一些問題。
但我們真的發毒誓,這只是切換失敗,這不是裝B。
下面我就來幫大家總結一下,有哪些情況真的是屬於「勞資不是故意的」:
我第一見這個詞/東西的時候就是看的英文啊!
比如說一些吃的東西,什麼Mac & Cheese了,Nachos了,kebab了,還有澳洲神醬Vegemite了,這些東西我在出國之前都從來沒見過啊,更別說知道中文是什麼了。
還有就是一些在學校學到的新姿勢,比如Mood board,Activity cost driver,Negative house什麼的,這些東西就沒在中國學過不知道中文咋說啊!
在國內的小夥伴們你們別笑,甚至有些東西,即使就是在中國遇見的,他也沒有個中文名字(或者在你剛知道他的時候沒有)。比如像NBA,KPI,iPhone之類的。
「動態影像專家壓縮標準音頻層面3」有人知道是啥嗎?
說英文就都知道了,就是mp3。
中文翻譯太繞道了,而且也不準啊!以上的中文翻譯顯然都不如英文簡明和準確。好多說法在國外呆久了真的會習慣啊!
久而久之,留學生們就會覺得這種詞用英語說起來要比中文順多了,也就懶得去想怎麼中文怎麼說了。畢竟大家都這麼懶,憑什麼只要我動腦子啊喂!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的中英摻雜著說(zhuang)話(b)呢?
首先就是不要像這篇文章這樣,總是用沒有必要的英語去替換一些詞。
也就是說,一些詞明明用中文表達更加簡單明了,卻偏偏用英文。這樣說話的話是真的會let聽你speak的people感覺very難受了。
更具體一點的例子就是白雲大媽給黑土大叔打電話時說的:「哈嘍啊,飯已OK了,下來米西吧。」
留學生說英文就是裝逼?曾經有人舉過這樣的例子:
事實上,這種雙語夾雜的交流現象在全世界都很普遍,不僅僅在留學圈,所有接收過非單一語言環境的人都會出現在溝通中使用多種語言進行表達的情況。
在語言學領域還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語碼轉換(code-switching)。
圖:Google截圖
它還可以細分為這幾類:
句間轉換(Inter-sentential Switching)
指的是在一句話表述完成之後,轉而使用另外一種語言,或者是在一段對話之間變換多種語言,
比如說:
I dong't agree with you, 我這樣說話並不是在裝逼。
句內轉換 (Intra-sentential Switching)
句內轉換指的是發生在同一個句子或者同一個句子中間的片段的語碼轉換現象,比如說圈哥的那句:
明天我essay due所以真的好忙!!!
從語言學的角度上看,這種現象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解釋:
從語言現實的角度出發,有些詞語真的沒辦法完全用中文解釋,比如說essay,翻譯成論文也不太對,它沒有論文那么正式,英文中還有許多其他用來表達論文的詞彙
比如:畢業論文thesis, 學位論文dissertation。
比如說assignment,簡單理解成學校作業好像也不夠完整,它要求的工作量也許遠超於英文詞彙的homework。
從社會規約的角度出發,有些事情用中文說實在是太不好意思了,比如說女生去買內衣的時候會委婉的使用bra代替其中文詞彙。
從心理動機的角度出發,可以是出於身份認同,語言可以代表說話人的身份,比如在異國他鄉說兩句中文,別人立馬就能認出你是中國人。
也有可能為了獨立開外,比如說在一個全英文環境,兩個中文使用者使用中文溝通,只會有兩人可以理解,其他英文使用者就無法參與進來。
總而言之,語碼轉換需要在對話雙方都能理解該使用語言文化的環境下進行,不分時宜地進行中英夾雜只會令人尷尬。
這就要求使用者能對多種語言文化理解和運用,在符合當時溝通語境下使用語碼轉換,能夠幫助溝通雙方更好的理解彼此的語意意。
有些詞彙還『被』變成了英語,成為世界文化交融趨勢下的範例。總而言之,這樣說話可能真的不是在裝X!
歡迎小夥伴們一起在評論區吐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