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請就位》第二季一開播,爾冬陞導演就火了!
為啥?因為他是個「狠角色」,在鏡頭前懟哭多人,小鮮肉演員眼眶全紅。
很多網友認為爾冬陞的辛辣點評,「太過」、「太狠」、「太不留情面」。
首場表演中,陳宥維搭檔演員王楚然演繹經典影視劇《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的片段。
表演完畢,爾冬陞點評陳宥維:
「你的弱點是非常多的,你連五官的控制都還沒有知道怎麼樣用技巧控制」,甚至還說,你一定要找個敢說真話的老師告訴你:你沒有演戲的天分。
因為陳宥維是男團偶像,爾冬陞後面又說了句更狠的話:
「過幾年你就會被淘汰,連男團都回不去。「
「年紀大了沒粉絲會看你的,很快你就老了。或者你談戀愛了,那些女粉絲就會覺得你背叛了她們,就立馬去追另一個偶像了。「
這也讓在場的導師以及演員選手們覺得爾冬陞導演太嚴格了,「說得太狠了。」
在點評王楚然的時候,爾冬陞的點評更直接:你的外形很漂亮,但漂亮女演員太多太多,最糟糕的是你沒有性格,其實能讓你脫穎而出的只有演技。
看的出,王楚然已經委屈到流淚了。
張大大和王智出演了《我和我的祖國》,張大大直接被爾冬陞點評:無語!
原因是:當我看的時候,我就留意你那個眼神,為什麼令我留意呢,因為你沒眼神。
後來又補了一句,「如果你來試我的戲,我會直接把選角統籌罵一頓。」
聽到這番點評,張大大形容自己有被刺痛到。
正是由於爾冬陞的辛辣點評,他一次次被推上熱搜,「太過」、「太狠」、「太不留情面」。
有人說,《演員請就位》這次終於請對人了。相比另外三位導師的「圓滑」與「客氣」,爾冬陞的耿直與嚴厲,或許才是能真正激發演員表演潛能的重要動力所在。
正如某位觀眾所言:「陳宥維應該感謝爾冬陞做了一個'惡人',幫他點了一下粉絲,移除了一個偶像轉演員的障礙。」
爾冬陞出生在一個演藝世家。
他的媽媽是演員,藝名叫做紅薇,北京出生,上海出道,最終落戶香江;爸爸爾光是電影製作人,而紅薇在嫁給爾光之前還有過一次婚姻,所以爾冬陞有兩個同母異父的哥哥,分別叫做秦沛與姜大衛。
1975年,剛剛高中畢業、不到20歲的爾冬陞放棄繼續升學的機會,到邵氏電影公司當演員,演了一系列根據古龍小說改編的古裝電影。
有人評論說這張像王思聰= = 嗯 反正都長了一張老公臉
《三少爺的劍》(1977)就是爾冬陞主演的第一部邵氏武俠片,這部電影改編自古龍的同名小說,至今在豆瓣上的評分都不低。
這片放現在看,陣容絕對不一般。它的導演楚原後來被譽為「第一武俠導演」,也是拍過古龍電影最多的一位。
配角幾乎全是邵氏熟臉:餘安安、凌雲、谷峰、元華……友情客串的狄龍和姜大衛,更是當時的大牌。
電影中的爾冬陞很漂亮,是劍眉星目的美少年,當年憑藉該片一炮而紅,成為邵氏當家小生,各種鮮衣怒馬,各種舞刀弄槍,各種武林豪強,各種江湖守望,儼然成為了香港電影界最紅的武打小生,迷妹成群、粉絲扎堆,很長一段時間人們提起「三少爺」,腦海裡還是小寶(爾冬陞小名)當年俊朗的模樣。
但舊式武俠片的拍攝技巧與敘事模式讓當時那個穿著喇叭褲、聽搖滾樂的爾冬陞無法忍受,他覺得一切都是荒謬又無趣,而那些亂七八糟打打殺殺的武俠電影,更讓他萌生出
「一想到要戴頭套演大俠,我就想吐。」
「如果將來我有錢,真想全部買回來一把火燒掉」的想法。
年少成名的他,也曾被人指責為只會扮靚裝酷,但他用實力證明了自己也有深刻的一面。
1986年,爾冬陞從演員轉型做導演,他更加注重對現實社會的觀察與表達。和他早期作為演員拍攝的一系列武俠片不同,作為導演的爾冬陞,更擅長以平實無華的故事,向觀眾講述世間的人情冷暖。
拍攝的第一部電影——《癲佬正傳》講述的就是一個關於義工和精神病人的故事。
片子的主題很沉重,結局也很黑暗:從精神病院康復歸來的全仔,最終因老婆的離開和周圍人的歧視而成了嗜血狂魔,一直幫助他的義工徐先生則在鄰居驅趕全仔的混戰中中槍身亡。爾冬陞寫實的手法令人震撼,批判的態度中又體現著深深的人文關懷。周潤發、梁朝偉等多位一線明星參演了這部電影。
之後,從《新不了情》裡的廟街藝人到《色情男女》裡的風月片導演,再到《早熟》中的早戀少年……他一直以一個觀察者的角度,用鏡頭探索社會底層的悲歡離合。
近幾年,隨著大陸電影市場的興起,香港導演紛紛「北上」,爾冬陞是北上的香港導演成績突出、新作頻現的一位。
《門徒》、《忘不了》、到《我是路人甲》...
雖不見得總能票房大賣,卻始終溝通著兩地電影業,也以自己頗具個性、內在也相當嚴肅的方式呈現著內地與香港電影文化的互通交流,社會問題的複雜面向。
像2015年的《我是路人甲》,這種「無明星陣容」的片子,即便再有情懷,也很難在現在的電影市場上存活。他笑稱自己「有錢任性、少虧當贏」——他自己就是投資方之一。
這已經不是爾冬陞第一次這麼任性,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打組合拳」是爾冬陞在唯金錢論的電影市場裡,玩得風生水起的「養生之道」。
▲《千杯不醉》與《早熟》
2005年,爾冬陞導演的《早熟》和《千杯不醉》同時上映,前者賺口碑,後者贏票房,分工明確,皆大歡喜。爾冬陞坦言,「我當時自己做老闆,拎得很清,《早熟》更完整一點,那就用《千杯不醉》的錢來補貼,我就知道沒有《千杯不醉》的話《早熟》一定虧本,所以我兩個一起拍」。
爾冬陞笑著說:「老闆們都不傻,《我是路人甲》賠了,我大不了再跟他們籤幾部監製約,他們不會只看重一部片子的得失的。」
這就是爾冬陞,對電影那種獨有情懷的執著。
曾因誤會和爾冬陞相互冷淡多年的王晶,在文中的心悅誠服地寫道——「不往來的日子中,我暗地裡還是很佩服他對電影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