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非常時期「非常兩會」,必有「非常之策」。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而延期的2020年全國兩會,將於5月21日拉開大幕。與此同時,今年是中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以及「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召開的「兩會」,100多位在滬全國政協委員,聚焦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聚焦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謀劃「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等重大戰略任務,聚焦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互相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大問題,努力提出真知灼見,交出高質量履職答卷。本報輯選部分在滬全國政協常委和委員的「兩會建言」,以饗讀者。
上海要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要建設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平臺,必然要「海聚」更多的人才。上海的發展要拿得出基礎研究的成果,特別是「從0到1」原創性的研究成果,必須依靠人才。與此同時,精英人才的匯聚必將帶來城市影響力的提升。精英人才的科技創新不僅能夠觸發某個產業在全國、在全球的爆發性增長,起到引領的作用,也會幫助上海「打響」在產業的聲譽。某個領域的「大咖」,是不是在上海生活工作,是不是我們上海成長起來的科學家,這些都是城市影響力的體現。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支撐作用,其取得的成就在全世界範圍也是絕無僅有的。未來產業要走向中高端,更離不開技術創新。沒有高素質人才,肯定行不通。高等教育承載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使命,而本科生的教育是根本。高校,特別是頂尖大學,要「以本為本」。只有不斷提升本科生的素質與能力,才能為我們國家輸送更加優秀的創新人才,我們國家的未來才能更加美好。(丁奎嶺,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