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建言|丁奎嶺:頂尖大學要「以本為本」為國育才

2020-12-28 政協頭條

【編者按】非常時期「非常兩會」,必有「非常之策」。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而延期的2020年全國兩會,將於5月21日拉開大幕。與此同時,今年是中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以及「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召開的「兩會」,100多位在滬全國政協委員,聚焦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聚焦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謀劃「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等重大戰略任務,聚焦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互相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大問題,努力提出真知灼見,交出高質量履職答卷。本報輯選部分在滬全國政協常委和委員的「兩會建言」,以饗讀者。

上海要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要建設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平臺,必然要「海聚」更多的人才。上海的發展要拿得出基礎研究的成果,特別是「從0到1」原創性的研究成果,必須依靠人才。與此同時,精英人才的匯聚必將帶來城市影響力的提升。精英人才的科技創新不僅能夠觸發某個產業在全國、在全球的爆發性增長,起到引領的作用,也會幫助上海「打響」在產業的聲譽。某個領域的「大咖」,是不是在上海生活工作,是不是我們上海成長起來的科學家,這些都是城市影響力的體現。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支撐作用,其取得的成就在全世界範圍也是絕無僅有的。未來產業要走向中高端,更離不開技術創新。沒有高素質人才,肯定行不通。高等教育承載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使命,而本科生的教育是根本。高校,特別是頂尖大學,要「以本為本」。只有不斷提升本科生的素質與能力,才能為我們國家輸送更加優秀的創新人才,我們國家的未來才能更加美好。(丁奎嶺,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

相關焦點

  • 大家| 丁奎嶺院士:未來的創新應該更加「硬核」
    15歲考上大學,24歲博士畢業,29歲成為當時河南省最年輕的正教授,47歲當選中科院院士,前年又從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轉型」為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丁奎嶺覺得「從教育到科技再回歸教育」的人生,讓他對人才培養、人才發展有了更深切的感悟和思考。
  • 我為兩會建言 基層群眾談兩會
    本刊記者 郭慧 王仁鋒 陳蓉  今年兩會前夕,黨建網、黨建微信平臺開通「今年兩會,你有什麼建言」欄目,反映基層群眾的聲音和期盼。廣大讀者、網友踴躍參與,為兩會建言,這裡選登其中的一部分。 作為一名學生,我也比較關注教育改革的問題,我認為教育不能以應試為目的,而是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從小培養好每位學生的價值觀。
  • 【賽先生】丁奎嶺:保持初心的「最美」科學家
    「要『擠水鑄金』,塑造『金課』。」 「頂尖大學,更要『以本為本』。」 2018年的金秋,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正式從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轉型」為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在那之後的近一年時間裡,他一直在和上海交通大學的同事們一起,努力打造一批真正具有含金量的「金課」。 雖然職位有所變動,但丁奎嶺科學報國的情懷和培養人才的初心始終未曾改變。
  • 丁奎嶺院士的傳奇印記:24歲博士畢業,從有機所所長到上海交大副校長
    丁奎嶺在日本做訪問教授時,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名古屋大學野依良治教授實驗樓的玻璃幕牆上,滿是教授發明的手性配體BINAP的分子結構,野依良治稱其為心中的「美女」分子。「如果沒有麻醉劑,這過程多痛苦……」53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在因工作繁忙多次錯過例行體檢後,最近一個上午終於得空安排在麻醉下接受胃腸鏡檢查。
  • 東北育才弘揚紅色傳統為黨為國育人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洪亮激昂的朗誦聲迴蕩在東北育才學校的禮堂裡,育才學子在這裡喊出青春的理想,誓言為祖國擔當。「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在這所與共和國同齡的學校裡,不但是黨員幹部的學習實踐、自我提升,也是教師、學生和家長合力育人的多渠道創新,充分體現了東北育才「弘揚紅色傳統,堅持立德樹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不變初心。
  • 「快樂的大學」?北工大新生建言校長開設「通宵自習室」
    「一入大學萬事輕鬆。」——在大眾傳統的觀念裡,對於高等教育「嚴進寬出」的誤判已經存在多年。在今年的「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河南農業大學校長張改平院士就提出《關於為中小學生減負、大學生加壓的提案》。
  • 上海交通大學丁奎嶺:科技創新與高等教育
    上海交通大學的學者率先提出「科技人文命運共同體」 的概念,試圖通過一系列的學術研究和活動,探索打破學科壁壘、消解科技與人文「融通赤字」的有效路徑。基於此,《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推出「院士跨界高端訪談」欄目,圍繞「面向未來的科技人文」的諸多方面,展開深入交流。本期訪談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丁奎嶺,聚焦科技創新與高等教育問題。
  • 多益網絡唐憶魯兩會建言:以網絡娛樂為抓手 促廣州轉型升級
    廣州市政協委員、廣州多益網絡股份有限公司CEO唐憶魯在兩會上建言以網絡娛樂為抓手,加快廣州發展成為數字經濟創新引領型城市。網絡娛樂產業逆勢增長受疫情影響,我國經濟增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與此同時,居家休閒為主的生活方式帶動網絡娛樂獲得了逆勢增長,並為年輕群體就業提供強大支撐。
  • 兩會邀您來建言!傾聽您對這座城市的期盼,聊聊九江百姓生活中的事!
    九江的發展離不開網友們的民間智慧, 九江論壇一直是九江網民參政議政、 建言獻策的網上平臺。 值此2021年九江「兩會」之際, 九江論壇邀廣大網友為九江發展建言獻策。
  • 上海交通大學丁奎嶺等四教授榮獲全國創新爭先獎
    上海交通大學丁奎嶺、黃震、張志願、陳德昌四位教授榜上有名,榮獲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丁奎嶺,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基於有機金屬催化的不對稱反應和綠色化學研究,提出並成功實踐了手性催化劑設計的新概念和新方法,發展了具有特色骨架的新型手性配體與催化劑。
  • 黨派成員為新冠肺炎英文名建言
    2月8日,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人宋樹立宣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暫命名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英文簡稱「NCP」。當九三學社社員、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趙宇,九三學社社員、電子科技大學講師張維莎看到這一消息時,感到十分振奮。
  • 上海交通大學變革性分子前沿科學中心舉行首屆學術委員會聘任儀式...
    程津培、丁奎嶺、樊春海、馮小明、何鳴元、林國強、劉昌勝、錢旭紅、譚蔚泓、唐勇、田禾、佟振合、塗永強、吳驪珠、席振峰、謝毅、顏德嶽、姚建年、嶽建民、張希、趙東元、周其林(按姓名拼音順序)等二十二位院士齊聚,為上海交通大學變革性分子前沿科學中心建設建言獻策。
  • 瀏陽兩會·代表委員風採|楊可:建言推動花木產業高質量發展
    瀏陽兩會·代表委員風採 | 楊可:建言推動花木產業高質量發展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5月12日訊(通訊員 羅方平)「與本職工作緊密結合,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建言獻策,才能掌握第一手資料、把準問題的根源,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
  • 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要為新一代科創人才「仰望星空」創造環境
    身為上海交通大學(下稱「上海交大」)常務副校長的丁奎嶺認為,中國要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成為創新的一極,歸根結底是要培養出科學領域「未來的大師」。「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正是依靠數以千萬計的高素質人才做出創新貢獻實現迅猛發展。
  • 劉暢:建言獻策,讓改變發生
    劉暢來自湖南弘一(株洲)律師事務所,是一名執業律師,為第八屆和第九屆市政協委員。他說,願意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做好委員履職,以推動城市法制建設,促進民生保障。提案關注民生熱點劉暢說,成為委員之前,平時所關注的事情,大都只限於自己的行業。直到成為一名市政協委員後,才把自己的視野進一步擴大,努力成為黨和政府聯繫各界人士的橋梁、紐帶,為老百姓所關注的民生熱點發聲。
  • 為什麼要關注2020兩會 2020兩會要關注啥
    為什麼要關注2020兩會 2020兩會要關注啥 2020兩會馬上就要召開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將在5月21日召開,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將在5月22日召開,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最特殊的一次兩會,必然引起全世界矚目,
  • 第67期簡報:【兩會捎句話】西部計劃,助力大學生就業「突圍」
    【編者按】為迎接2020年全國兩會,人民網《領導留言板》近日上線「兩會來了,我託書記省長捎句話」專題活動,即日起至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每日留言簡報》將聚焦網友最關心的話題,諮政建言,推動問題有效解決。
  • 鄭建新率隊訪問上海交通大學
    衡陽日報訊(記者陳潤)11月29日,市委書記鄭建新率隊考察了上海交通大學,拜會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林忠欽,並與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丁奎嶺
  • 西大附中VS重慶育才?你看好哪個
    教育也是一樣的,選擇一所合適的高中,對考上一所理想大學是非常重要的,南開、巴中招收的人數是有限的,並不是所有學生都能就讀的。西大附中和育才中學也是很好的學校,高考表現也是十分的優異,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一下這兩所學校。
  • 月季開遍五月天——全國公安美協副主席陳友創作月季花喜迎兩會-騰訊
    月季花是北京的市花,在桃李芬芳盡,海棠滿樹綠,牡丹也落紅的五月立夏時節,全國兩會即將召開之際,月季花五彩繽紛,笑逐顏開。你看,京城的街頭巷尾、庭院門前,街心公園,環路兩旁,紅的耀眼,白的純潔,黃的和暖,紫的祥瑞。就像北京市民和全國百姓對兩會召開的喜悅和期待。"處處招展迎兩會,朵朵綻放欲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