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 丁奎嶺院士:未來的創新應該更加「硬核」

2020-12-28 澎湃新聞

編者按

千秋基業,人才為本。在習近平總書記人才觀的引領下,近日,本市推出「海聚英才」系列品牌活動,聚焦人才發展,優化人才服務。青年報將陸續推出「海聚英才」系列報導,彰顯人才風貌,盡顯城市品格。

人物名片

丁奎嶺

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課題組長。主要從事基於有機金屬催化的不對稱反應和綠色化學研究。

寄語

如果算上攻讀碩博的時間,一個人工作時間大概就是30年。現在進入大學的都是00後,「第二個一百年」目標的實現,就是看這代人的擔當。我希望,上海永遠都是創業者的樂園,有著創新者賴以滋養的沃土,能夠讓一代又一代人在這片土地上各盡其才,各展其能。

15歲考上大學,24歲博士畢業,29歲成為當時河南省最年輕的正教授,47歲當選中科院院士,前年又從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轉型」為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丁奎嶺覺得「從教育到科技再回歸教育」的人生,讓他對人才培養、人才發展有了更深切的感悟和思考。

上海「海聚」人才素來領全國之先

「要說重視人才,上海一直在全國引領風氣、開創先河。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上海就首創『青年科技啟明星計劃』。現在,這個計劃已經成為上海科技人才工程的知名品牌了。」不疾不徐,丁奎嶺以這段歷史回顧開啟了話匣子。

作為現任的啟明星聯誼會理事長,丁奎嶺院士對此深有感情:「1991年啟動的上海『青年科技啟明星計劃』,成為激勵青年學者啟迪創新思想、開拓科研徵程的第一桶金,為青年學者的成長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作為一種制度創新,它走在全國人才計劃前列,甚至早於中國科學院的『百人計劃』、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

丁奎嶺自身就是這個計劃的受益者之一。他不僅親歷「啟明星計劃」成為人才培育「風向標」,全國各省競相參考效仿,助力青年科技人才的啟航;也見證了「啟明星」成長為一支令人矚目的創新生力軍。數據顯示,該計劃累計資助的2000人中,已產生13位兩院院士,在滬國家傑青1/3來自這個群體……

而今,上海要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要建設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平臺,必然要「海聚」更多的人才。「我們必須依靠自主創新,創造出自己的東西,解決關鍵領域的卡脖子問題,讓我們國家的發展更有底氣。」丁奎嶺強調,上海的發展要拿得出基礎研究的成果,特別是「從0到1」原創性的研究成果,必須依靠人才。

與此同時,精英人才的匯聚必將帶來城市影響力的提升。精英人才的科技創新不僅能夠觸發某個產業在全國、在全球的爆發性增長,起到引領的作用,也會幫助上海「打響」在產業的聲譽。某個領域的「大咖」,是不是在上海生活工作,是不是我們上海成長起來的科學家,這些都是城市影響力的體現。

頂尖大學要「以本為本」為國育才

親歷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的高等教育,又從教育到科技再回歸教育,丁奎嶺表示,現在的高等教育早已和過去不可同日而語。高等教育的發展為國家的科技創新帶來了日新月異的變化。

「201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總量達到了99.1萬億元,接近100萬億元。沒有高等教育的發展,沒有每年培養出來的數以百萬級的各類高素質人才,何以支撐這個規模的GDP?」丁奎嶺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支撐作用,其取得的成就在全世界範圍也是絕無僅有的。未來產業要走向中高端,更離不開技術創新。沒有高素質人才,肯定行不通。

在丁奎嶺眼中,高等教育承載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使命,而本科生的教育是根本。高校,特別是頂尖大學,要「以本為本」。只有不斷提升本科生的素質與能力,才能為我們國家輸送更加優秀的創新人才,我們國家的未來才能更加美好。

「作為65後,我們有幸親歷國家『第一個一百年』建設,並在這個過程中一起推動祖國的發展。現在,建黨百年已經近在眼前。大家齊心協力,一定能夠完成既定目標。『第二個一百年』目標的實現,就要看現在入校的00後這代人的擔當了。對此,我們的本科生教育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時代發展,我們的教育理念要隨著形勢的發展做相應的調整和改變,這也是未來高等教育要做的。」丁奎嶺說。

「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使命。當下,各個高校都把立德樹人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為分管本科教學的常務副校長,丁奎嶺覺得上海交大在這方面有其自身特色。「我們通過長期的實踐,形成了「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理念,將『價值引領』貫穿教育全過程,強調『選擇交大,就選擇了責任』,就是希望通過教育,引領學生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讓學生承擔起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歷史使命。」

交大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大重要抓手是,鼓勵優秀的教授、老師為本科生上課。「過去,優秀的教授、老師可能更專注於科技創新,希望發表好的論文、產出優秀的成果,為學校、為國家做出創新貢獻。這是研究型大學必不可少的一方面,但我們也非常期待這些教師能夠站在更高的位置,發揮引領作用,將自己對某個領域未來發展的洞察以及自己的理念、視野和格局傳達給學生。」

教師的水平決定著未來培養的學生們的水平。丁奎嶺期待的是,交大樹立一批專心備好課、上好課的教師榜樣,打造一批真正具有含金量的「硬課」,培養一批兼具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優秀人才。「人才強校」作為學校的發展主戰略,正通過分類評價,讓人才引得來、留得住、用得上、發展得好,讓優秀人才能夠脫穎而出,在不同的崗位上做出貢獻。

期待湧現具真功夫有實力的硬核創新

關於創新,丁奎嶺一直堅持,科技創新要引領社會的價值取向,年輕一代要始終保持對世界科技前沿的好奇心,始終和國家的需求相結合。

丁奎嶺坦言,作為全國政協委員,他曾經好幾次在小組討論時談到,我們有許多科研人員申請了很多的專利,但驅動力是什麼?是真的創造了需要智慧財產權保護的成果,還是因為評價體系需要通過專利來評職稱、進行項目結題?這個問題值得深思。

他認為,專利申請不應該只關注數字,更要注重專利的有效性、內涵、價值和實際的成果轉化。「所幸,我們的大環境在改變,評價體系漸漸回歸理性、變得更加科學,許多企業內在創新需求越來越強烈。」

「未來的創新,不能是花架子、花拳繡腿式的創新,而應該是真功夫、硬實力構成的硬核創新。」丁奎嶺認為,「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就是要讓研究成果服務於國家、社會和人類。這應該是未來的創新導向和評價取向。

「希望上海永遠都是創業者的樂園,有著創新者賴以滋養的沃土,能夠讓一代又一代人在這片土地上各盡其才,各展其能。」丁奎嶺始終期待,各類人才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下,按照自主的想法,靜下心來,發揮智慧、創造價值,用我們自己的原始創新影響和改變世界。

劉昕璐/文 施培琦/圖、視頻 楊誠/剪輯

來源:青年報·青春上海

大家

原標題:《大家 | 丁奎嶺院士:未來的創新應該更加「硬核」》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走出考場的後浪,常務副校長丁奎嶺院士告訴你報考交大的理由!
    走出考場的後浪,常務副校長丁奎嶺院士告訴你報考交大的理由!因圖強而生 因改革而興 因人才而盛 百年名校——上海交通大學 交融天下 通達萬向 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院士丁奎嶺帶你走進上海交大
  • 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要為新一代科創人才「仰望星空」創造環境
    中國新聞網報導 「在當前複雜的國際環境下,中國的科技創新也應打造『雙循環』格局,即要以『我』為主,堅持自主創新,同時絕不排斥與國際的交流合作,」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指出:「只要教育、科技穩步發展,建立起科創的『青藏高原』,出現原始創新的『珠峰』將是自然而然的事。」
  • 丁奎嶺院士的傳奇印記:24歲博士畢業,從有機所所長到上海交大副校長
    丁奎嶺在日本做訪問教授時,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名古屋大學野依良治教授實驗樓的玻璃幕牆上,滿是教授發明的手性配體BINAP的分子結構,野依良治稱其為心中的「美女」分子。「如果沒有麻醉劑,這過程多痛苦……」53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在因工作繁忙多次錯過例行體檢後,最近一個上午終於得空安排在麻醉下接受胃腸鏡檢查。
  • 【賽先生】丁奎嶺:保持初心的「最美」科學家
    葉叔華、丁奎嶺、張文宏都是前期經由上海市科協進行申報並榮獲創新爭先獎狀的科技工作者。 丁奎嶺 中國科學院院士、有機化學家,主要從事基於有機金屬催化的不對稱反應和綠色化學研究。現任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
  • 上海交通大學丁奎嶺等四教授榮獲全國創新爭先獎
    未來網高校頻道6月1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張文清)5月30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協、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公布了《關於表彰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獲獎者的決定》,隆重表彰在疫情防控、脫貧攻堅、基礎研究和前沿探索、重大裝備和工程攻關、成果轉化和創新創業、社會服務等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
  • 上海交通大學丁奎嶺:科技創新與高等教育
    基於此,《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推出「院士跨界高端訪談」欄目,圍繞「面向未來的科技人文」的諸多方面,展開深入交流。本期訪談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丁奎嶺,聚焦科技創新與高等教育問題。  訪談正文:  彭青龍:感謝丁院士能夠在百忙中接受訪談。今天訪談的第一個問題從科學技術談起。
  • 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期待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參與到科普工作中
    新華網上海11月24日電  「如果『未來的大師>』的標準之一是能夠成為諾貝爾獎獲得者,那是很好的事情,但絕不應該僅僅局限於獲得諾貝爾獎。」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在參加「解讀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科普活動中表示,「未來的大師」一定是在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過程中,能夠發揮重要作用的人。
  • 疫情防控發布會|上海交大常務副校長丁奎嶺院士:用好這段時光,期待...
    上海市教委主任陸靖,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上海市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鄭錦,長寧區綠苑小學校長王晶,市政府新聞發言人徐威介紹上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工作情況。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介紹,上海交大對課程團隊及主講教師優中選優,按需優化課程大綱,選擇最適合線上教學的上課模式。
  • 兩會建言|丁奎嶺:頂尖大學要「以本為本」為國育才
    上海要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要建設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平臺,必然要「海聚」更多的人才。上海的發展要拿得出基礎研究的成果,特別是「從0到1」原創性的研究成果,必須依靠人才。與此同時,精英人才的匯聚必將帶來城市影響力的提升。精英人才的科技創新不僅能夠觸發某個產業在全國、在全球的爆發性增長,起到引領的作用,也會幫助上海「打響」在產業的聲譽。
  • 丁奎嶺:弘揚科學家精神 肩負起科技創新重任—新聞—科學網
    青年科技工作者是國家科技發展的未來,他們正處於人生中體力與精力最充沛的時期,也是最具創造活力的時期,有潛力、有能力創造出重大科技成果。但青年科學家的成長不可能一蹴而就,資深科學家要充分發揮「傳幫帶」作用,「以大師孕育未來大師」,做好青年科學家的引路人。
  • 丁奎嶺: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 肩負起歷史賦予的科技創新重任
    從外部看,全球正處於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前夜,科技競爭愈加激烈,各國在能源與資源、信息網絡、新材料、醫藥健康等研究領域持續發力,期望通過重大科技突破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同時,新冠肺炎疫情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產生巨大衝擊,國際科技合作的重要性越發凸顯。可以預見,未來科技發展將呈現競爭與合作共存、自主創新與開放融合併行的局面。
  • 「十三五」教育發展大家談|打造創新人才培養「高地」 助力科技...
    在上海深化教育綜合改革這一大背景下,上海交大也通過一系列舉措,為探索創新人才培養,助力科技強國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上海交大1949屆造船系校友黃旭華院士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同時,作為第一完成單位,上海交大還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項,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
  • 「十三五」教育發展大家談|打造創新人才培養「高地」助力科技強國...
    在上海深化教育綜合改革這一大背景下,上海交大也通過一系列舉措,為探索創新人才培養,助力科技強國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上海交大1949屆造船系校友黃旭華院士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同時,作為第一完成單位,上海交大還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項,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
  • ...院士,「百變刀馬」谷好好×創新未來之星邵洋洋,邀您聆聽「她對…
    雲直播 | 小提琴演奏家俞麗拿×王恩多院士,「百變刀馬」谷好好×創新未來之星邵洋洋,邀您聆聽「她對… 2020-06-05 02: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抗疫「硬核」女院士李蘭娟,從赤腳醫生到國之重器!
    2月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帶領團隊一行5人再度出發,馳援武漢。作為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這已經是她近期第二次奔赴武漢防疫前線。此次她帶領了一個經驗比較豐富的團隊來,希望可以進一步降低病死率。個人榮譽李蘭娟,1947年出生於浙江紹興,目前已經73歲,她是國家傳染病重點學科帶頭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在國內相關領域極具影響力。
  • 賀林院士《解碼生命》新書發布,陳群主委視頻祝賀
    「在此,我向賀林院士和參與新書編纂的各位專家學者,以及上海交通大學Bio-X研究院表示熱烈的祝賀。」《解碼生命》(第二版)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韓啟德院士作序,在發布會上,韓啟德院士也通過視頻對新書的發布表示祝賀,並介紹了兩版《解碼生命》的寫作背景,以及賀林院士和同仁們創作的初衷。
  • 2020網易未來大會6大院士領銜 馮侖樊剛等同臺主講
    出席大會的六大院士分別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陳世卿;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王江舟;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張平;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政協委員、湖南工商大學校長、中南大學商學院名譽院長陳曉紅;以及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醫藥學部主任段樹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