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奎嶺:弘揚科學家精神 肩負起科技創新重任—新聞—科學網

2020-12-24 科學網

 

近平書記指出:「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國大地上樹立起一座座科技創新的豐碑,也鑄就了獨特的精神氣質。」「我國科技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報國的科學家前赴後繼、接續奮鬥的結果。」在中華民族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進程中,科技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兩彈一星」、核潛艇等大國重器,令中國人民挺直腰杆;高鐵、跨海大橋等基礎設施,夯實了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石;5G、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的發展,助推中國技術創新由「跟跑」向「並跑」轉變,並逐漸向「領跑」發起衝擊。這些輝煌成就背後,凝結著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智慧與心血,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精神品質得以彰顯、傳承和發揚。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擔當。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相互交匯、彼此影響,我們在內外環境上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從內部看,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發展前景向好,同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實現人民美好生活必須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創新成果;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也需要科技實力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從外部看,全球正處於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前夜,科技競爭愈加激烈,各國在能源與資源、信息網絡、新材料、醫藥健康等研究領域持續發力,期望通過重大科技突破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同時,新冠肺炎疫情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產生巨大衝擊,國際科技合作的重要性越發凸顯。可以預見,未來科技發展將呈現競爭與合作共存、自主創新與開放融合併行的局面。在此背景下,弘揚科學家精神,就要讓科學技術更好服務國家發展需要,推動我國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並通過營造科學氛圍和科學環境,在全社會集聚起不懈攀登的力量,實現科學精神的代際傳承,助力科技事業不斷取得新突破。

 

 

近平書記指出:「希望廣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秉持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弘揚『兩彈一星』精神,主動肩負起歷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學追求融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中去。」這一重要論述,為新時代弘揚科學家精神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弘揚科學家精神,就要倡導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持之以恆加強基礎研究。今天的中國處在科技發展最好的時期,今天的中國是做科學研究最好的地方,今天的中國是對科技創新需求最強烈的國家。黨的十八大以來,以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基礎科學研究和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各地各有關部門積極破除束縛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瓶頸,著力解決科技成果轉化難點堵點。除了天時地利,要想在世界科技發展浪潮中實現跨越式發展,關鍵在於人,在於科技工作者自身對科學研究的價值追求。2019年我國通過《專利合作條約》途徑提交的專利申請量達5.899萬件,超過美國躍居世界首位,但其中真正能轉化為國民經濟發展動力的有價值的專利仍然較少。專利的商業轉化率和長期續費的發明專利,與發達國家相比尚存較大差距,這折射出我國的科學研究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結合度還不夠,其根源在於評價體系的價值取向以及原始創新能力與創新質量等存在問題。對此,科技工作者應保持清醒認識,腳踏實地、立足現實、面向未來,堅持重大需求導向和重大科學問題導向,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服務國家需要、引領時代發展中展現科學研究的價值。

 

應當認識到,科學研究有其自身規律,特別是一些基礎研究投入大、周期長,甚至從成果誕生到得到廣泛認可,需要經受很長時間考驗。科技工作者要耐得住寂寞,不被熱點左右、不因難點退縮,堅持不懈、久久為功。本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賴因哈德·根澤爾與同事堅持探索幾十年,致力於更好、更精確的實驗,為研究緻密和超大質量天體開闢了新天地。無論是否得到諾獎,都不曾改變根澤爾持續探索的恆心。做研究就要有這樣的精神,真正紮根在有價值的研究領域,不斷激發創新活力、矢志作出不負時代的創新貢獻。

 

弘揚科學家精神,就要鼓勵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將育人作為重要職責,加強創新人才教育培養。青年科技工作者是國家科技發展的未來,他們正處於人生中體力與精力最充沛的時期,也是最具創造活力的時期,有潛力、有能力創造出重大科技成果。但青年科學家的成長不可能一蹴而就,資深科學家要充分發揮「傳幫帶」作用,「以大師孕育未來大師」,做好青年科學家的引路人。2010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王振義院士,不僅應用全反式維甲酸誘導分化治療,攻克了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為人類健康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培養了陳竺、陳賽娟、陳國強三位院士,創造了「一門四院士」的佳話。王振義院士90多歲高齡仍然堅持與學生探討、分析臨床上遇到的疑難病例,受惠的學生不勝枚舉,其為人師表、言傳身教堪稱楷模。我們要弘揚和傳承這種育人精神,為中國科學事業薪火相傳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大學是人才聚集的高地,也是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大學時期是青年開啟科學探索道路的起步階段,這一時期接受的教育,形成的學習習慣、研究理念與方法對未來從事科學研究影響深遠。近年來,教育部響應國家培養創新人才的需要,實施了「六卓越一拔尖」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等,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也在積極探索和推動基礎學科、交叉學科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除學校層面設立教學試點特區、完善專業培養計劃、優化課程設置,創新人才培養的真正落地更離不開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互動、教研相長。因此,應鼓勵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熱愛講臺、熱愛課堂,把立德樹人、教書育人作為第一職責,在培養青年學生學術志趣上發揮更大作用,鼓勵有志於從事科學研究的本科生到實驗室參與研究,引領更多有潛力的優秀學子走上學術發展道路。

 

弘揚科學家精神,就要鼓勵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積極投身科學普及,在全社會營造尊重科學、崇尚科學、理解科學的環境。國民科學素質的整體提升是孕育科技革命的基礎土壤。例如,16世紀中葉開始,英國民間就掀起學習歐洲大陸科學成果的風潮。民間的科學思想傳播,為18世紀工業革命發生埋下了伏筆。目前,世界正處於新科技革命前夜,重大顛覆性技術創新正在創造新產業新業態,同時也在改變經濟社會的運行方式與人們的生活方式。要想在科技革命浪潮中取得先機,國民科學素質的整體提升不可或缺。有關研究顯示,在世界創新型國家發展過程中,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達10%後,創新實力、人才培養才能達到相應水平,為創新發展提供持續支撐。據統計,2018年我國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達8.47%,比2015年提高了近2.3%,但這一數據相比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和地區依然差距較大,且我國不同地區、不同群體之間的公民科學素質存在很大差異。

 

未成年人是科普的重點對象。近平書記指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使他們更多了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主動走向基礎教育,為基礎教育師生授課、做講座,是培養未成年人科學精神的重要途徑。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鍾南山、李蘭娟、張文宏等專家的發聲,對大眾正確認識新冠肺炎、配合做好疫情防控產生了重大積極影響,這讓我們充分意識到科學家在引導科學風尚上的權威性以及科學普及所能夠企及的高度。面向未來,應創新有效機制,擴大主體參與範圍,進一步探索發揮組織優勢與宣傳優勢的有效路徑,為人民群眾科學素質整體提升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丁奎嶺,系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市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相關焦點

  • 丁奎嶺: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 肩負起歷史賦予的科技創新重任
    本版今天刊發兩篇文章,聚焦弘揚科學家精神和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深入學習闡釋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  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號召廣大科技工作者要肩負起歷史賦予的科技創新重任。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
  • 上海交通大學丁奎嶺等四教授榮獲全國創新爭先獎
    未來網高校頻道6月1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張文清)5月30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協、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公布了《關於表彰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獲獎者的決定》,隆重表彰在疫情防控、脫貧攻堅、基礎研究和前沿探索、重大裝備和工程攻關、成果轉化和創新創業、社會服務等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
  • 上海交通大學丁奎嶺:科技創新與高等教育
    其實,探索未知世界也是人類的精神需求,所不同的是科學家或者科技工作者既有「社會需求驅動」的探索,也有「個人好奇心驅動」的探索。他們所取得的成就給人類社會帶來便利,這種成就感又進一步激發他們或者年輕一代繼續探索,從而滿足人們更大或更多的需求。因此,儘管不同時代人們的需求不同,但其規律或者特點基本一致,就是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需要。
  • 「新時代北鬥精神」主題宣講會舉行—新聞—科學網
    上海市科技工作黨委書記劉巖出席會議並講話,市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馬興發,團市委副書記丁波等各主辦單位的相關領導出席會議。   劉巖在宣講會上表示,新時代北鬥精神,是「兩彈一星」、載人航天精神的血脈賡續,更是一代代北鬥人數十載風雨兼程、數千天集智攻關的具體體現。
  • 【賽先生】丁奎嶺:保持初心的「最美」科學家
    「全國創新爭先獎」是繼「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之後,國家批准設立的又一重要科技獎項,是國家科技獎勵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補充,是國家科技獎項與重大人才計劃的有機銜接,是僅次於國家最高科技獎的一個科技人才大獎。本屆獲獎者中,上海榮獲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章的有3位,榮獲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狀的有17位。
  • 「平語新時代」用科學家精神涵養時代新人培育
    本文轉自【中國社會科學網】;2020年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立足新時代,展現新作為,科學家精神蘊含著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以及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新時期,廣大青年肩負沉甸甸的歷史使命,要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特別需要學習傳承科學家精神。
  • 弘揚傳承科學家精神!《唐啟升文集》首發 400餘萬字再現50餘載學術...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漁業取得了歷史性變革和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譜寫出一部科技支撐產業發展的歷史,探索出一條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路子,為世界漁業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培養出一批具有戰略眼光的漁業科學家
  • 大家| 丁奎嶺院士:未來的創新應該更加「硬核」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上海就首創『青年科技啟明星計劃』。現在,這個計劃已經成為上海科技人才工程的知名品牌了。」不疾不徐,丁奎嶺以這段歷史回顧開啟了話匣子。作為現任的啟明星聯誼會理事長,丁奎嶺院士對此深有感情:「1991年啟動的上海『青年科技啟明星計劃』,成為激勵青年學者啟迪創新思想、開拓科研徵程的第一桶金,為青年學者的成長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 中國科協致信女科技工作者:勇做排頭兵—新聞—科學網
    信中指出,每位女科技工作者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勇做排頭兵。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李蘭娟、陳薇、喬傑等女科學家和一批女醫護工作者逆風而行,是「國有召、召必應」的最佳詮釋。廣大女科技工作者要以她們為榜樣,牢記「創新科技、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初心,把愛國奉獻的熱情轉化為創新創造的不竭動力,。
  • 評論丨矢志報國,讓科學家精神恆遠流傳
    矢志報國,讓科學家精神恆遠流傳——三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湖南日報評論員「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廣大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歷史賦予的科技創新重任,強調要大力弘揚以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為內涵的科學家精神,為「十四五」時期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凝聚起精神動能。
  • 中國科協組織人事部黨支部開展「傳承弘揚科學家精神、推動科技...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在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安全著陸,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如期圓滿完成之際,中國科協組織人事部黨支部於12月28日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六院一〇一所開展「傳承弘揚科學家精神、推動科技自立自強」主題黨日活動。
  • 【平語新時代】用科學家精神涵養時代新人培育
    立足新時代,展現新作為,科學家精神蘊含著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以及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新時期,廣大青年肩負沉甸甸的歷史使命,要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特別需要學習傳承科學家精神。
  • 江蘇鎮江:紀念蘇頌千年誕辰,弘揚科技創新精神
    活動由鎮江市人民政府和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共同主辦,來自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清華大學等高校及科技史專家,蘇頌研究領域的相關專家學者以及蘇氏宗親代表齊聚鎮江,紀念這位偉大的古代科學家,繼承和發揚他的科技創新、勤奮為民、公正廉明精神,古為今用,為現代化建設服務。在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的當下,弘揚蘇頌的科技創新精神,意義尤為重要。
  • 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要為新一代科創人才「仰望星空」創造環境
    中國新聞網報導 「在當前複雜的國際環境下,中國的科技創新也應打造『雙循環』格局,即要以『我』為主,堅持自主創新,同時絕不排斥與國際的交流合作,」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指出:「只要教育、科技穩步發展,建立起科創的『青藏高原』,出現原始創新的『珠峰』將是自然而然的事。」
  • 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期待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參與到科普工作中
    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在參加「解讀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科普活動中表示,「未來的大師」一定是在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過程中,能夠發揮重要作用的人。       每年解讀諾貝爾系列科普活動都會邀請丁奎嶺作為嘉賓進行分享,儘管工作繁忙,他都會抽時間參與,在他看來,科普是一種激勵年輕人愛科學、學科學的好方式,科技工作者除
  • 弘揚科學家精神 | 他在青藏高原「邊測邊歌」
    弘揚科學家精神 | 他在青藏高原「邊測邊歌」 2020-12-16 12: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各國專家縱論公眾科學素質提升與科學抗疫—新聞—科學網
    要以面向未來的可持續發展為方向,以尊重科學的精神去研究問題、認識問題、凝聚共識,匯聚創新資源,堅持普惠的原則,讓各國和世界人民共享創新發展成果。 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 由於疫情的影響,我們感受到了它給人類帶來的共同危機。如何更好用科學服務社會服務人類,是全世界共同面對的挑戰。
  • 丁奎嶺院士的傳奇印記:24歲博士畢業,從有機所所長到上海交大副校長
    15歲考上大學,24歲博士畢業,29歲成為當時河南省最年輕的正教授,47歲就增選為中科院院士,去年又從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轉型」為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今年當選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在丁奎嶺的傳奇式印記中,鮮為人知的是,他從中原大地到東海之濱、從教育到科技再回到教育的人生走向,竟都與「教科書」上的中國人、中國事有關。
  • 弘揚魯班精神 第四屆魯班科技文化節盛大開幕
    大眾網·海報新聞滕州5月18日訊(記者 孟令洋 見習記者 武甜瑩)5月18日,由中國墨子學會、山東建築大學、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中共滕州市委、滕州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第四屆魯班科技文化節暨2019中國(滕州)第十二屆工具機展銷會盛大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