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
中國科學報
編者按:
2020年5月30日,丁奎嶺榮獲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狀。
「全國創新爭先獎」是繼「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之後,國家批准設立的又一重要科技獎項,是國家科技獎勵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補充,是國家科技獎項與重大人才計劃的有機銜接,是僅次於國家最高科技獎的一個科技人才大獎。本屆獲獎者中,上海榮獲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章的有3位,榮獲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狀的有17位。葉叔華、丁奎嶺、張文宏都是前期經由上海市科協進行申報並榮獲創新爭先獎狀的科技工作者。
丁奎嶺
中國科學院院士、有機化學家,主要從事基於有機金屬催化的不對稱反應和綠色化學研究。現任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
「要『擠水鑄金』,塑造『金課』。」
「頂尖大學,更要『以本為本』。」
2018年的金秋,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正式從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轉型」為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在那之後的近一年時間裡,他一直在和上海交通大學的同事們一起,努力打造一批真正具有含金量的「金課」。
雖然職位有所變動,但丁奎嶺科學報國的情懷和培養人才的初心始終未曾改變。
由「熱」轉「冷」不忘初心
15歲考上大學,24歲博士畢業,29歲成為當時河南省最年輕的正教授,47歲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去年當選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縱使帶有「光彩奪目」的履歷,這位現年53歲的化學家依然非常低調、謙虛。
堅持做「獨特」和「有用」的研究。丁奎嶺一直懷揣著「通過合成創造價值,用創造的分子影響改變世界」的夢想,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砥礪前行、不斷突破,以實際行動為國家增添亮眼的「綠色」。
1998年,丁奎嶺放棄了鄭州大學正教授的待遇,接受了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提供的副研究員職位。
儘管職位、住房等個人待遇都不及以前,但他還是滿懷熱情地接受了這個崗位,因為這裡是他心目中,中國有機化學研究的最高殿堂,他希望能夠在這裡發揮更大的作用,為國家的化學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科研路上困難重重,丁奎嶺是如何保持初心的呢?「因為熱愛,所以堅持」,這是他的回答。
因為熱愛,他甘於坐「冷板凳」。他所從事的手性催化研究,曾經一度熱門後又轉冷,一些同行改變了研究方向,但丁奎嶺始終堅守自己的研究領域,潛心鑽研。
他認為,科學家不應該被熱點左右,探索科學就是要積極應對領域內存在的挑戰。
手性催化需要探索的未知,遠遠超過已經解決的問題,因而值得用一生傾情付出。
功夫不負有心人,丁奎嶺的努力和執著結出了累累碩果。他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手性催化劑的「自負載」概念,實現了多個非均相不對稱催化反應的高選擇性、高活性以及簡單回收和再利用,對手性催化、超分子化學和材料領域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什麼樣的科學家最美
2019年,丁奎嶺的二氧化碳催化轉化新方法——從二氧化碳到「萬能溶劑」DMF新路徑,進入中試階段。
這個項目如能實施建成,將完成世界上第一個從二氧化碳原料到DMF的工業化過程。
作為有機化學家,丁奎嶺密切關注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問題,利用多年來在手性催化氫化方面的研究積累,通過發展新型金屬有機催化劑,在溫和條件下將二氧化碳作為「碳資源」,化學轉化製備出碳酸乙烯酯、甲醇、乙二醇等常用化工原料,為二氧化碳的化學利用提供了「綠色化學」解決方案,改變了以「煤氣」一氧化碳作為原料的傳統途徑。
從2015年申請專利、發表論文,到與山東濰焦集團達成合作協議,再到如今中試設備投入運轉。
「短短幾年,就在一片空地上建起裝置並試車成功,著實讓人感到振奮和震撼!」丁奎嶺說。
他表示,中國是個大舞臺,科學家可以在這裡找到施展才華的空間,感受到科學報國的快樂。「科學家的成果能夠為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創造價值,能夠為人民生活創造福祉,這樣的成果才是最美好的成果,這樣的研究才是最有價值的研究。」
談及什麼樣的科學家最美,丁奎嶺有自己的理解。「我們不僅要關注科技成果帶來的美,也要感受研究過程之美。」
他笑著說,「有的科學家一輩子默默奉獻,研究過程充滿曲折,甚至需要隱姓埋名,但只要執著堅持、永不言棄,那就一定是最美的。」
「現在是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最好的時期,現在的中國是做科學研究最好的地方,而且現在的中國是對科技創新需求最為迫切的國家。科學家的技術研發只要能創造價值,它的應用很快就能實現!」他熱切希望,有志科學家能夠回國參與創新型國家建設。
無悔於自己的青春
成事之要,關鍵在人。丁奎嶺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在人才隊伍建設和學生培養上雙管齊下。
在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擔任所長期間,丁奎嶺堅持「人才強所」的理念,堅持高標準但不唯「標準」,凝聚了一大批科技精英和青年才俊。
有的優秀青年人才在國外年限不能完全滿足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規定,無法申報院「百人計劃」,他就與班子成員統一思想,以所聘「百人計劃」的形式進行支持,所有的啟動經費、待遇等與院「百人計劃」完全相同,極大地提升了人才潛心科研的積極性。
在他的指引與幫助下,一大批優秀的青年才俊在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來到上海交通大學,分管本科教學,從科技工作者「華麗轉身」為教育管理者,丁奎嶺的工作與教科書和學生們的關聯更大了。
他總是告誡青年學子要抓住最美的時光,無愧於自己的選擇,無悔於自己的青春。
「其實,從1990年在鄭州大學留校從教至今,我一直沒有離開過三尺講臺,培養人才與科學研究同樣重要。」加入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的第二年,他就為研究生講授專業基礎課《物理有機化學》。
後來,他又來到上海科技大學為研究生上課。
「有時上一整個學期,有時和其他老師分工講授兩三章內容。儘管科研和行政工作都非常繁重,但只要上課時間確定,我就儘量不再安排其他事務。」丁奎嶺說,「院士也好,所長、常務副校長也罷,這些『頭銜』時刻提醒著自己不能離開科研和教學第一線,要不忘初心,切實履行自己身上的責任。」
至今,他培養了30多位博士和博士後,其中近20位已成為教授或研究員。
如今在上海交通大學,他在各種場合都積極倡導教師把立德樹人、教書育人擺在重要位置。「備好課、上好課,不僅有利於學生成長,還可以幫助教師提升科研格局與學術視野。」
「青年強則國家強。立德樹人是百年大計。讓更多的青年學生熱愛科學,立志從事科學,這是我的使命所在,也是我不斷努力的方向。」丁奎嶺說。
做科學普及的踐行者
在科普工作中,丁奎嶺總是以身垂範、孜孜不倦。
「儘管工作繁忙,但我非常願意在科普事業中盡一份綿薄之力。作為一名從事化學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我希望通過自己的一點兒力量,讓公眾更加理解化學、欣賞化學,讓我們的青少年更加喜愛化學,更加願意投身化學。只有這樣,祖國的化學事業才能夠輝煌永續。」丁奎嶺說。
多年來,他在國際化學年專題系列講座、楓林論壇、「博雅大講堂」、上海科普大講壇主題系列講座、「院士進課堂」等場合,面向中學、高校、企業和社會公眾作「合成我們的未來」專題科普報告達50餘次,闡述了一百多年來合成化學為人類社會進步做出的巨大貢獻,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良好反響。
在各類科普節目和科普視頻中,時常可以看到丁奎嶺的身影。
作為項目負責人,他主持上海市科普項目視頻《我們需要化學》,榮獲上海市2018年科普教育創新獎科技成果獎二等獎。
在上海市科技周中,他應上海電視臺的邀請,與多位科學家一起共同錄製了《少年愛迪生》《執牛耳者》等大眾科學普及節目,廣受讚譽。
「科普是提高全上海市民科學文化素養的重要工作,只有全民參與科學事業,讓科技創新引領社會的價值取向,讓未來年輕的一代保持對科技的好奇心,我們才能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丁奎嶺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