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先生】丁奎嶺:保持初心的「最美」科學家

2020-12-24 騰訊網

本文轉自:

中國科學報

編者按:

2020年5月30日,丁奎嶺榮獲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狀。

「全國創新爭先獎」是繼「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之後,國家批准設立的又一重要科技獎項,是國家科技獎勵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補充,是國家科技獎項與重大人才計劃的有機銜接,是僅次於國家最高科技獎的一個科技人才大獎。本屆獲獎者中,上海榮獲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章的有3位,榮獲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狀的有17位。葉叔華、丁奎嶺、張文宏都是前期經由上海市科協進行申報並榮獲創新爭先獎狀的科技工作者。

丁奎嶺

中國科學院院士、有機化學家,主要從事基於有機金屬催化的不對稱反應和綠色化學研究。現任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

「要『擠水鑄金』,塑造『金課』。」

「頂尖大學,更要『以本為本』。」

2018年的金秋,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正式從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轉型」為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在那之後的近一年時間裡,他一直在和上海交通大學的同事們一起,努力打造一批真正具有含金量的「金課」。

雖然職位有所變動,但丁奎嶺科學報國的情懷和培養人才的初心始終未曾改變。

由「熱」轉「冷」不忘初心

15歲考上大學,24歲博士畢業,29歲成為當時河南省最年輕的正教授,47歲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去年當選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縱使帶有「光彩奪目」的履歷,這位現年53歲的化學家依然非常低調、謙虛。

堅持做「獨特」和「有用」的研究。丁奎嶺一直懷揣著「通過合成創造價值,用創造的分子影響改變世界」的夢想,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砥礪前行、不斷突破,以實際行動為國家增添亮眼的「綠色」。

1998年,丁奎嶺放棄了鄭州大學正教授的待遇,接受了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提供的副研究員職位。

儘管職位、住房等個人待遇都不及以前,但他還是滿懷熱情地接受了這個崗位,因為這裡是他心目中,中國有機化學研究的最高殿堂,他希望能夠在這裡發揮更大的作用,為國家的化學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科研路上困難重重,丁奎嶺是如何保持初心的呢?「因為熱愛,所以堅持」,這是他的回答。

因為熱愛,他甘於坐「冷板凳」。他所從事的手性催化研究,曾經一度熱門後又轉冷,一些同行改變了研究方向,但丁奎嶺始終堅守自己的研究領域,潛心鑽研。

他認為,科學家不應該被熱點左右,探索科學就是要積極應對領域內存在的挑戰。

手性催化需要探索的未知,遠遠超過已經解決的問題,因而值得用一生傾情付出。

功夫不負有心人,丁奎嶺的努力和執著結出了累累碩果。他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手性催化劑的「自負載」概念,實現了多個非均相不對稱催化反應的高選擇性、高活性以及簡單回收和再利用,對手性催化、超分子化學和材料領域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什麼樣的科學家最美

2019年,丁奎嶺的二氧化碳催化轉化新方法——從二氧化碳到「萬能溶劑」DMF新路徑,進入中試階段。

這個項目如能實施建成,將完成世界上第一個從二氧化碳原料到DMF的工業化過程。

作為有機化學家,丁奎嶺密切關注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問題,利用多年來在手性催化氫化方面的研究積累,通過發展新型金屬有機催化劑,在溫和條件下將二氧化碳作為「碳資源」,化學轉化製備出碳酸乙烯酯、甲醇、乙二醇等常用化工原料,為二氧化碳的化學利用提供了「綠色化學」解決方案,改變了以「煤氣」一氧化碳作為原料的傳統途徑。

從2015年申請專利、發表論文,到與山東濰焦集團達成合作協議,再到如今中試設備投入運轉。

「短短幾年,就在一片空地上建起裝置並試車成功,著實讓人感到振奮和震撼!」丁奎嶺說。

他表示,中國是個大舞臺,科學家可以在這裡找到施展才華的空間,感受到科學報國的快樂。「科學家的成果能夠為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創造價值,能夠為人民生活創造福祉,這樣的成果才是最美好的成果,這樣的研究才是最有價值的研究。」

談及什麼樣的科學家最美,丁奎嶺有自己的理解。「我們不僅要關注科技成果帶來的美,也要感受研究過程之美。」

他笑著說,「有的科學家一輩子默默奉獻,研究過程充滿曲折,甚至需要隱姓埋名,但只要執著堅持、永不言棄,那就一定是最美的。」

「現在是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最好的時期,現在的中國是做科學研究最好的地方,而且現在的中國是對科技創新需求最為迫切的國家。科學家的技術研發只要能創造價值,它的應用很快就能實現!」他熱切希望,有志科學家能夠回國參與創新型國家建設。

無悔於自己的青春

成事之要,關鍵在人。丁奎嶺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在人才隊伍建設和學生培養上雙管齊下。

在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擔任所長期間,丁奎嶺堅持「人才強所」的理念,堅持高標準但不唯「標準」,凝聚了一大批科技精英和青年才俊。

有的優秀青年人才在國外年限不能完全滿足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規定,無法申報院「百人計劃」,他就與班子成員統一思想,以所聘「百人計劃」的形式進行支持,所有的啟動經費、待遇等與院「百人計劃」完全相同,極大地提升了人才潛心科研的積極性。

在他的指引與幫助下,一大批優秀的青年才俊在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來到上海交通大學,分管本科教學,從科技工作者「華麗轉身」為教育管理者,丁奎嶺的工作與教科書和學生們的關聯更大了。

他總是告誡青年學子要抓住最美的時光,無愧於自己的選擇,無悔於自己的青春。

「其實,從1990年在鄭州大學留校從教至今,我一直沒有離開過三尺講臺,培養人才與科學研究同樣重要。」加入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的第二年,他就為研究生講授專業基礎課《物理有機化學》。

後來,他又來到上海科技大學為研究生上課。

「有時上一整個學期,有時和其他老師分工講授兩三章內容。儘管科研和行政工作都非常繁重,但只要上課時間確定,我就儘量不再安排其他事務。」丁奎嶺說,「院士也好,所長、常務副校長也罷,這些『頭銜』時刻提醒著自己不能離開科研和教學第一線,要不忘初心,切實履行自己身上的責任。」

至今,他培養了30多位博士和博士後,其中近20位已成為教授或研究員。

如今在上海交通大學,他在各種場合都積極倡導教師把立德樹人、教書育人擺在重要位置。「備好課、上好課,不僅有利於學生成長,還可以幫助教師提升科研格局與學術視野。」

「青年強則國家強。立德樹人是百年大計。讓更多的青年學生熱愛科學,立志從事科學,這是我的使命所在,也是我不斷努力的方向。」丁奎嶺說。

做科學普及的踐行者

在科普工作中,丁奎嶺總是以身垂範、孜孜不倦。

「儘管工作繁忙,但我非常願意在科普事業中盡一份綿薄之力。作為一名從事化學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我希望通過自己的一點兒力量,讓公眾更加理解化學、欣賞化學,讓我們的青少年更加喜愛化學,更加願意投身化學。只有這樣,祖國的化學事業才能夠輝煌永續。」丁奎嶺說。

多年來,他在國際化學年專題系列講座、楓林論壇、「博雅大講堂」、上海科普大講壇主題系列講座、「院士進課堂」等場合,面向中學、高校、企業和社會公眾作「合成我們的未來」專題科普報告達50餘次,闡述了一百多年來合成化學為人類社會進步做出的巨大貢獻,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良好反響。

在各類科普節目和科普視頻中,時常可以看到丁奎嶺的身影。

作為項目負責人,他主持上海市科普項目視頻《我們需要化學》,榮獲上海市2018年科普教育創新獎科技成果獎二等獎。

在上海市科技周中,他應上海電視臺的邀請,與多位科學家一起共同錄製了《少年愛迪生》《執牛耳者》等大眾科學普及節目,廣受讚譽。

「科普是提高全上海市民科學文化素養的重要工作,只有全民參與科學事業,讓科技創新引領社會的價值取向,讓未來年輕的一代保持對科技的好奇心,我們才能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丁奎嶺如是說。

相關焦點

  • 丁奎嶺院士的傳奇印記:24歲博士畢業,從有機所所長到上海交大副校長
    出於這樣的情結,1998年,丁奎嶺放棄了鄭州大學正教授的待遇,接受了中科院上海有機所提供的副研究員職位。儘管職位、住房等個人待遇都不及以前,但他在上海有機所沉下心來研究,一做就是20年。至於當初為什麼選擇化學,丁奎嶺只是說因為高考「數理化」中的化學成績最好就念了化學,而進大學後果然當了「年級第一」。「要說初心,就是喜歡。」
  • 大家| 丁奎嶺院士:未來的創新應該更加「硬核」
    不疾不徐,丁奎嶺以這段歷史回顧開啟了話匣子。作為現任的啟明星聯誼會理事長,丁奎嶺院士對此深有感情:「1991年啟動的上海『青年科技啟明星計劃』,成為激勵青年學者啟迪創新思想、開拓科研徵程的第一桶金,為青年學者的成長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作為一種制度創新,它走在全國人才計劃前列,甚至早於中國科學院的『百人計劃』、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
  • 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期待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參與到科普工作中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法國女科學家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和美國女科學家珍妮弗·道德納,以表彰她們在基因組編輯方法研究領域作出的貢獻。丁奎嶺表示,做科學研究沒有性別之分,很多科技重大成果都誕生於女科學家的發現和創造中。
  • 丁奎嶺:弘揚科學家精神 肩負起科技創新重任—新聞—科學網
    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希望廣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秉持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弘揚『兩彈一星』精神
  • 上海交通大學丁奎嶺:科技創新與高等教育
    諾貝爾獎獲得與否從某種意義來說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水平高低的標誌之一,為什麼中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很少?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一局面?怎樣扭轉?  丁奎嶺:20世紀70年代末期,中國開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吹響了中國科技創新的號角。改革開放四十餘年,中國的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湧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 丁奎嶺: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 肩負起歷史賦予的科技創新重任
    本版今天刊發兩篇文章,聚焦弘揚科學家精神和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深入學習闡釋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  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號召廣大科技工作者要肩負起歷史賦予的科技創新重任。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
  • 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要為新一代科創人才「仰望星空」創造環境
    當前,中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唯有在原始創新上實現突破,才能真正成為科技強國,」丁奎嶺說,因此,培養具有原始創新能力的新一代青年,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格外重要。何謂「未來的大師」?在丁奎嶺看來,即是能為某一科學領域發展,甚至為人們認知世界、改造世界「扣動扳機」的人。
  • 上海交通大學丁奎嶺等四教授榮獲全國創新爭先獎
    上海交通大學丁奎嶺、黃震、張志願、陳德昌四位教授榜上有名,榮獲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丁奎嶺,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基於有機金屬催化的不對稱反應和綠色化學研究,提出並成功實踐了手性催化劑設計的新概念和新方法,發展了具有特色骨架的新型手性配體與催化劑。
  • 疫情防控發布會|上海交大常務副校長丁奎嶺院士:用好這段時光,期待...
    上海市教委主任陸靖,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上海市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鄭錦,長寧區綠苑小學校長王晶,市政府新聞發言人徐威介紹上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工作情況。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介紹,上海交大對課程團隊及主講教師優中選優,按需優化課程大綱,選擇最適合線上教學的上課模式。
  • 因為德先生離不開賽先生
    02德先生和賽先生德先生和賽先生是對民主和科學的一個形象的稱呼,也是中國新文化運動期間的兩面旗幟。其中德先生即 Democracy (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賽先生即 Science (科學),是指近代自然科學法則和科學精神。德先生和賽先生這一名詞是中國在新文化運動時期提出一大重要口號。在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熱血青年高舉民主和科學兩大旗幟,向封建禮教以及封建專制思想猛烈開火,並由此走向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
  • 兩會建言|丁奎嶺:頂尖大學要「以本為本」為國育才
    某個領域的「大咖」,是不是在上海生活工作,是不是我們上海成長起來的科學家,這些都是城市影響力的體現。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支撐作用,其取得的成就在全世界範圍也是絕無僅有的。未來產業要走向中高端,更離不開技術創新。沒有高素質人才,肯定行不通。高等教育承載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使命,而本科生的教育是根本。高校,特別是頂尖大學,要「以本為本」。
  • 走出考場的後浪,常務副校長丁奎嶺院士告訴你報考交大的理由!
    走出考場的後浪,常務副校長丁奎嶺院士告訴你報考交大的理由!因圖強而生 因改革而興 因人才而盛 百年名校——上海交通大學 交融天下 通達萬向 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院士丁奎嶺帶你走進上海交大
  • 五四運動,德先生和賽先生
    「西洋人因為擁護德、賽兩先生,鬧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賽兩先生才漸漸從黑暗中把他們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們現在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為擁護這兩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壓迫,社會的攻擊笑罵,就是斷頭流血,都不推辭。」1919年還有《新青年》,今天但凡你說得「不對」,還不等別人舉報,算法便自動讓你的圖片和文字灰飛煙滅。
  • 第一屆"賽先生"科學和醫學公共傳播獎公布 表彰科學傳播
    、倡導科學和醫學公共傳播以服務社會和公眾的「賽先生」科學和醫學公共傳播獎正式揭曉,天文學家、科普作家卞毓麟,果殼CEO、科學松鼠會創始人姬十三因為長期致力於科學公共傳播並作出卓越貢獻,成為第一屆獲獎人。
  • 世界最美女科學家,海蒂拉瑪
    世界最美女科學家,海蒂拉瑪《尤物:海蒂·拉瑪傳》海蒂·拉瑪,一位傳奇女性,真正跨界之王。她是演員,曾參演數部電影;她還是數學家,發明家。世界最美女科學家,海蒂拉瑪跳頻技術 專利信息專利技術擁有者:海蒂·拉瑪、喬治·安太爾;保密通信系統:調頻技術和一系列無線信號技術的全新概念;
  • 賽先生 曬命有風險
    社交媒體不就是為了跟他們保持聯繫的嗎?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社交媒體到底讓你更快樂,還是相反?儘管大家使用社交網絡的初衷都是好的:跟朋友保持聯繫(98%);分享好東西(78%),獲取新資訊(62%)。研究者給出的解釋之一是:嫉妒。「人們更願意分享自己成功的事跡,愉快的經歷,以營造一個正面的形象。」這也正好對應了,我們的調查對象屏蔽最多的除了廣告,就是裝逼犯和曬命的。
  • 超級市場第八張專輯正式發行 |《德先生與賽先生》輸贏未卜
    二十年後,「超市體系」再次啟動,以樂隊的第八張專輯《德先生與賽先生》向時代發出新的追問。《德先生與賽先生》專輯封面二十年,超級市場如同一個清醒的旁觀者,以極其低調的姿態保持與時代同軌。如果說2014年後發行的兩張專輯——《Blackeclipse墨蝕》和《有限無限》為我們呈現出超市電流的新流向,成為「超市體系」進入更純粹的電音世界的標誌,那麼《德先生與賽先生
  • 【最美瀍河】走進科學 認識世界——科學家進校園活動
    【最美瀍河】走進科學 認識世界——科學家進校園活動 2020-12-17 18: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譚松韻——在這浮躁的世界中保持演員的初心!
    她戲裡飾演的角色也大多比她自己的實際年齡小,比如《甄嬛傳》裡的淳兒、《旋風少女》的範曉瑩和《最美的時候遇見你》裡的楊芳芳。生活中的她是那個在抖音裡唱歌跳舞的鄰家姑娘,是和孤影搭檔王者榮耀的「國服魯班」,會為和偶像林俊傑微博互關激動不已,也會為節食減肥而悶悶不樂。戲裡戲外的她像極了我們身邊親切的朋友,彼此的距離並沒有那麼遠。也正因此,松果和松韻在微博上有趣的互動也不是什麼稀罕事。
  • 泛科技類綜藝進擊周日黃金檔,「賽先生」上節目如何怡情又益智?
    泛科技類節目的製作要做到嚴謹而不嚴肅,《我是未來》每期邀請兩位全球頂級科學家來到節目現場,由主持人帶領4位未來體驗官和現場500位觀眾,通過三輪卡牌對決,體驗兩位科學家的酷炫科技成果,最後由兩位科學家分別進行與科技有關的主題演講,共同探討科學之美。節目第一期的主題就是無人機和智能電動汽車,並請來了無人機之父」拉菲羅•安德烈和蔚來創始人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