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裡亞諾.卡米諾拉(Giuliano Carmignola)。這位在浪漫小提琴和巴洛克領域都響噹噹的人物去年年底從索尼唱片轉籤環球,今年推出了他在環球的首張專輯,威尼斯協奏曲。當今小提琴演奏界,在現代小提琴和巴洛克小提琴兩個領域內都堪稱大師級人物的,大概只有義大利人朱裡亞諾·卡米諾拉了。卡米諾拉成名很早,七十年代初,他連續在好幾個國際小提琴比賽中獲獎,其中包括1973年的帕格尼尼比賽。曲目從巴洛克、古典、浪漫一直到現代二十作品。他是個現當代作品的專家,在義大利首演法國當代作曲家杜蒂裡耶的小提琴協奏曲。保留曲目單從維瓦爾第、貝多芬、斯特拉文斯基,一直到施尼特凱。
卡米諾拉拓寬領域是在八十年代,涉足巴洛克曲目,用仿古小提琴演奏。時至今日,卡米諾拉花一半時間在巴洛克音樂上,另一半則屬於古典、浪漫和現代音樂。以這種身份闖蕩樂壇的小提琴家,寥寥無幾。國內不少巴洛克音樂老饕早就開始追捧這位明星。
卡米諾拉生於義大利北部的特萊維索,離威尼斯很近,14世紀,特萊維索曾被併入威尼斯公國,從這個意義上,卡米諾拉也可以稱得上是個威尼斯人,維瓦爾第、塔爾蒂尼的後代。卡米諾拉上過小提琴大師米爾斯坦的大師班,在日內瓦音樂學院曾跟隨小提琴大師謝林學習過。不過這個光輝的履歷,並不能明確地解答卡米諾拉的風格到底來自哪裡?卡米諾拉的演奏如此出神入化,富於表現力,讓我們幾乎要重新定義巴洛克小提琴留給人們的保守印象。
卡米諾拉演奏古樂一般用兩把琴,一把十八世紀無名氏所制的小提琴,得自他家鄉的音樂前輩艾普裡良(Angelo Ephrikian),Ephrikian曾在戰後破譯出一份維瓦爾第的手稿。另一把琴,由圭達圖斯(Floreno Guidantus)在1793年製造。卡米諾拉非常喜歡這把圭達圖斯琴,環球archiv首次錄音使用的就是這把。他說:「用這把琴演奏巴洛克音樂真是絕妙極了,我想要的音色,它都能作出來。」錄音中圭達圖斯的音色非常華麗,變化多端,高音弦帶有金屬似的銀亮色調。他演奏的巴洛克音樂一方面帶有古樂器那種粗礪的質感,另一方面音色很亮,很優美,洛杉磯時報的一個評論很形象,說卡米諾拉的演奏兼有漫畫家赫許菲爾德(Hirschfeld)那狂放隨性的線條,以及雕塑家賈柯梅蒂(Giacometti)金屬雕塑的枯瘦優雅。
卡米諾拉在義大利十八世紀巴洛克小提琴演奏領域如此成功,以至於演奏界將卡米諾拉視為一個分水嶺,有「前卡米諾拉」和「後卡米諾拉」之說,意思就是自從有了卡米諾拉的樣板,古樂小提琴再要想以前那樣,一味追求發音古樸本真,而將演奏的技巧和說服力(rhetoric)放在第二位的思路,已經走不太通了。威尼斯音樂界的領袖人物馬裡奧.邁希尼斯(Mario Messinis)就持這樣的觀點,卡米諾拉打開了全新視野。
早在七十年代,卡米諾拉在羅馬獨奏家樂團(Virtuosi di Roma)演奏,後來他回憶說,當時演奏巴洛克曲目還是以甜美的發音、輝煌的技巧為主,浪漫式的演繹,壓根沒有什麼歷史觀念。從那時開始,卡米諾拉走了很長一段路,他說:「你要不停去發現新知,努力去接近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