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不知道該不該高興。
該的理由是:國產青春片終於來了部像樣的。
但不該的原因是,又是臺灣拍的。
相信不止一小撮毒友已經猜到Sir今天要說的電影——
是的,《我的少女時代》。
昨天公映,根據貓眼實時票房顯示,截至22:00,累計票房4106萬。
跟這些首日破億的內地青春片比起來——
不算大爆。
但,口碑完全秒殺後者。
目前豆瓣評分8.3,好於90%愛情片,92%喜劇片。
甚至比《那些年》都領先一個馬鼻——0.1分。
不得不說,這幾年的高分青春片,都被臺灣承包了。
坐擁更多金錢,更多資源,更大市場的內地,卻被打得還不了手。
青春片為什麼會呈現「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的現象。
這是一個值得我們好好反省的問題。
絕大多數觀眾看完《我的少女時代》,都會說,這是我的青春。
這才是真正的青春。
每個女孩都經歷過少女時代,最美好的時代。這部電影有點狗血,可是到最後卻感動得流淚。
什麼是我的青春——其實就是故事有代入感。
人物原型上,《少女時代》就先下一城。
它打破了國產青春片「長的好看的人才有青春」的設定,將主角設定為一個頭髮亂糟糟、帶著酒瓶底鏡片的林真心。
每次見到校草,都露出一副花痴表情。
雖然後半部分也不可免俗地變回美女。
但國產青春片,卻連讓男女主角「先醜一會兒」的勇氣都沒有。
其次,近年流行的國產青春片,《致青春》、《左耳》、《萬物生長》、《梔子花開》……
幾乎全改編自流行IP。
按這些導演的年齡來算,大多數人拍的都不是「自己」的青春。
73年出生的蘇有朋,拍的是80後的青春。
電影裡電腦已經普及
69年的高曉松,拍的是85後的青春。
《同桌的你》中出現99年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的歷史事件
74年的何炅,拍的是90後的青春。
連自拍杆都有了
反觀大多數臺灣青春片,導演,同時也是劇本的操刀者。
《那些年》的九把刀。
《九降風》的林書宇。
林書宇曾說片中的「小湯」就是從前的自己
《女朋友 男朋友》的楊雅喆。
片中發生的情節,或多或少是他們在那個年代的親身經歷。
《少女時代》導演陳玉姍也一直強調,這裡面百分之七八十的情節都發生在她自己身上。
林真心做過的蠢事,我都做過。徐太宇改過後努力學習,考試成績變好,老師卻質疑他作弊的一段,也是我自己經歷過的。
片中最大的彩蛋劉德華,也正是她18歲的偶像。
她曾為了抽中華仔的演唱會門票,猛喝當年他代言的可樂。還曾看華仔的演唱會,聽見他唱經典歌曲《謝謝你的愛》。
我覺得他是對著我唱的,我坐在前排,當下淚流滿面。
青春期,其實就是覺醒的自我與強大世界的對抗。
在這場戰爭中,我們的三觀開始成型。
但絕大多數內地青春片,卻把這場「血戰」窄化成「肉搏」。
沉溺在「約不約,上不上」的性傷感。
在這些電影,荷爾蒙永遠過旺。
《同桌的你》裡,周冬雨那個「每天給你五分鐘時間做我男朋友」的奇葩約定。
兩人一開房,林更新就迫不及待開始「行動」。
更別提《萬物生長》裡,韓庚「就是根行走的生殖器」(via影評人@半輩子)。
而臺灣青春片卻「純潔」很多,某種程度上,它們是對日系青春片的繼承與模仿。
細膩又熱血。
既把握住青春期愛戀萌發的悸動。
也往往以追憶青春為名,嘲笑權威,挑戰秩序,最終抒發出一種敢做敢當的自由精神。
在這些電影,教師(他們通常叫教官),往往被塑造成無理而刻板的壓迫者。
反抗那一瞬間,就是高潮。
《少女時代》集體叫板教導主任這一幕,縱使誇張,但不得不承認,Sir熱血沸騰了。
只有我們自己,能決定自己的樣子。
反觀內地青春片。
著力的往往是純愛的破滅,成人世界的兇殘,最後,經過一番為賦新詞強說愁,再一起發出「我們都輸給現實」的謂嘆。
我不再是那個小飛龍了。
說白了,前者輸出的是「不服」,而後者教育的是「認輸」。
從氣質上,哪個才接近青春該有的樣子——不辯而明。
最後,說回那個老調重彈的問題。
國產青春片為什麼那麼多墮胎?
《何以笙簫默》編劇金國棟曾在《知乎》吐槽:
開策劃會或者劇本修改意見會的時候。總會聽到這樣的聲音:情節有點平啊,沒有起伏啊,主人公沒有遭遇到阻力啊!需要有爆炸點啊!需要有一個大事件啊!需要有一個小高潮啊!
然後,除了墮胎,年紀輕輕的青春劇,還有什麼大事件?
於是,我們就看到了國產青春片的「墮胎三部曲」。
我們常常說,電影要有戲劇性。
但有時候,戲劇性也是偷懶的手段。
因為生活是由無窮盡細節組成,可信的基礎,是要搜集,再現出那些不著痕跡的毛邊。
比如《那些年》裡,用筆尖打招呼的方式。
《那些年》
這需要創作者耗費大量的心血,也需要足夠的自信。
因為從劇作的角度上說,細節可能不激烈。
而國產青春片因為多來自意淫,真實感缺席,為了不讓觀眾覺得悶,只好傷痛推至極致。
只能強擼各種撕逼大戰,天災人禍。
因為都虛構,不免雷同。
比如,最美的那個女孩總是最不幸的。
《致青春》裡阮莞出了車禍。
《左耳》裡黎吧啦也出了車禍。
有網友就做了一張圖簡述國產青春片。
極端事件隨機排列組合,一定能找出一部對應的。
墮胎、出國、死人,成了他們的「俗套」。
但俗套有罪麼——
沒。
這是Sir隨手搜的《我的少女時代》豆瓣評論——
《初戀這件小事》,通篇都是俗套,仍能打動觀眾。
比如女主角小水鼓起勇氣跟心儀男生告白,卻發現對方有了女朋友。
她震驚之餘,一腳踏空跌進遊泳池。
狼狽爬起的時候,忍住眼淚,拼命撫平裙子的小動作。
就讓不少人覺得這就是「初戀的感覺」。
同樣,即便是「墮胎」這種超現實設定,也沒錯。
《畢業生》裡,少婦勾引天真少年。
男主角教堂搶婚。
這些情節比墮胎、出國、死人更離奇。
但因為電影在此之前做出了豐富細膩的鋪墊。
比如,無處不在渲染的焦灼狀態。
在畢業派對上,面對所有人飛祝賀,男主寧願一個人跳入遊泳池,在水底逃避現實。
而只有與羅賓遜太太交談,他的不安才得以緩解。
綿長合理的前戲,為最後的爆發提供了土壤。
如果把高潮比喻成一聲巨響,他的音量是漸次升高的——這就是我們不覺突兀的真正原因。
說白了,平淡也好,驚悚也罷,要讓觀眾有代入感,創作者尊重內心,尊重事實,永遠是第一前提。
這些道理,內地青春片的導演們不懂?
當然不——
電影不應該是算計出來的,排除市場、輿論等外在因素,如果一部電影不打動人,導演也沒有什麼創作快感。我拍《****》就是因為被感動得老淚縱橫。
說這話的是張一白。
最後,他拍出了《匆匆那年》。
轉自公眾號毒舌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