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悲喜劇——防治憂鬱

2021-02-18 OC舉目

本文原刊於《舉目》2016.01.28

文/周基樹

看到美國著名喜劇演員羅賓·威廉斯(Robin McLaurin Williams,2014年8月因憂鬱症自殺。編注)的悲劇結局,忍不住要提出憂鬱症的防治問題。因為我也曾是負面情緒和抑鬱症的受害者,但是基督把我救了出來。

人不能帶著面具生活。如果能脫去累贅、虛假,赤裸裸來到上帝面前,謙卑、誠實地尋求,任何情緒上的困境都會改變。我認識的很多人,也都如此經歷了上帝的恩典救贖。

無形殺手

抑鬱症(或作憂鬱症)是一個無形的殺手。據統計,美國有大約1/10以上的人口為此所苦。再加上患者的家人,受折磨的人實在非常多。

最近《商業周刊》的一篇文章指出美國大學生的調查統計:

「2010年有20%的受訪者符合憂鬱症和焦慮症標準,2012年則有25%。其他研究也一致表明,每一代人的發病率都在增加,有人指出,如果舊的統計數字是錯的,則錯在低估了精神疾病的普遍性。」(注1)

抑鬱症病人之中,估計約有30%左右企圖自殺,15%因自殺死亡。(注2,4)

美國的前37任總統中,據估計約有1/4有抑鬱症,其中可能有3位甚至有雙極性的精神困擾(Bipolar Disorder,又稱躁鬱症。編注)。(注3,4)

這是心理學及醫學專家,根據其生平、日記、信函、病歷、親戚朋友的記載等等,做出的統計。其中最有名的,是林肯總統及老羅斯福總統(Teddy Roosevelt)。出乎人的意料,連偉大的人物如邱吉爾、莫扎特、牛頓、米開朗琪羅、託爾斯泰、約翰·洛克菲勒,都被確定或很可能有過抑鬱症。(注4)

不過,他們顯然沒有被抑鬱症所扼殺,反而因為黑暗裡的痛苦經驗,獲得超乎尋常的毅力、靈感、創造力、眼光、勇氣。

他們都經歷過人生的低谷,例如突然失去最愛的人,或被虛空的情緒侵襲,也有遺傳性的因素……他們之所以能走出來,其基督信仰是重要的因素。

幾大主因

先天遺傳、大腦生理功能的障礙,或是後天性的生活習慣(例如缺乏運動),造成體內血清素和其他生化物質短缺,以致影響情緒。

習慣性的負面思維模式。

難以挽回的遺憾、過錯、愧疚,不平、罪惡感,或是長久的病痛、悲痛。

來自現實生活的挫折感、無力感、失敗或憤怒。

缺少人生的價值感和使命感,百無聊賴,生活沒有意義。

臺灣大學醫學院精神科的資深教授林信男,在教會的大型專題演講裡,對此有很平衡的解說:

「憂鬱症是生理、心理、社會(指社會環境和人際關係)、靈性的生病。治療上當然也要針對各層面做治療,不可忽視任一層面……治療並不是單一的選擇題……不必非此即彼。」

基本的防治

對於抑鬱症,除了請教專家,我們還可以學習基本的防治,從根本上加強自己的免疫力,例如:

1. 運動

養成常常運動的習慣。運動可促進生成人體內的血清素、多巴胺,及其他增進正面情緒的物質,又可增強人體力,幫助睡眠,提升自我的良好感覺。最好每周能運動4-5次,每次半小時左右,包括快步走路。不過,當量力而為。

2. 實際

接受人生的無常、不完美,接受自己和別人的不完美,甚至醜陋。我們要在不完美裡面看到上帝的完美和美意。

3. 行好

學習去做一些美好的事,例如助人、藝術創作、科學發明、安慰他人悲傷甚至破碎的心。學習從不完美升華到「美」——但不一定是完美。

從小事開始做,這是容易的開始。如此,每一天都將是嶄新的一頁,等待我們好好去寫出美好的音符,漸漸匯集為寶貴的心靈樂章。

4. 饒恕

真誠地把自己一生的遺憾、過犯、悔恨,放到耶穌面前,一一告訴祂,求祂除去你所有的罪過,也幫助你饒恕所有得罪你、使你痛苦的人,包括你自己。

求耶穌給你新的心情和態度,帶領你過新的生活——饒恕別人,饒恕自己,因為上帝也饒恕我們。

5. 榜樣

常常從偉大的心靈裡,學習如何戰勝抑鬱。

例如,聖經《詩篇》中,有許多負面的情緒表達,包括懼怕、憂慮、無助、悔恨、虛空、失敗、傷痛、憤怒(《詩》22, 23, 27, 32, 34, 42, 43, 46, 57, 63, 90, 94, 103, 118, 121, 139)等等,這些都是我們有過的感受。

可以好好地閱讀、默想,思考作者如何以信心突破困境。

在負面表達之後,我們還要依靠聖靈以正面的情緒來戰勝、取代負面的情緒。我們可以借鑑許多偉人的經歷,學習他們走出死蔭的幽谷,實現上帝賦予的人生目標和價值。

好的詩歌,如《詩篇》23篇、《奇異恩典》《耶穌是我最親愛的朋友》《我靈鎮靜》等等,歷代以來,不知有多少人因讀了、唱了它們,生命被激勵、改變,從黑暗的困境走了出來。

造我們的主,看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有價值的。祂希望我們實現生命的豐富價值,祂賜給我們希望、喜樂和能力。

最要緊的是,上帝自己道成肉身,在客西馬尼園痛苦、憂愁,因祂知道要被棄絕、背叛,鞭打上十字架,忍受人世間最大的痛苦——祂與痛苦、憂鬱的人同行!

你如果信祂可以救你脫離憂鬱,那就讓祂成為你心中的力量。祂會從高處、從深處醫治你,帶你走向光明和健康。

6.  益友

上帝總是賜給我們一些有愛心、有智慧的朋友。我們要去發現這樣的朋友,也要成為這樣的益友。

7. 感恩

每一天早上,對上帝說一句感恩的話,紀念一個可感恩的人,或一件可感恩的事。每天入睡前,對自己今天做的一件好事或是說的一句鼓勵人的話,嘉許自己一次。同時,回想別人對我的一個善意,在心裡謝謝他。

最後,借著禱告,把所有的困難卸下給基督,並為人代求平安。

8. 殷勤

天天追求美善,但不要落入完美主義。世上沒有完美,只有上帝是完美的。上帝以我們追求完美的態度為美、為善。

上帝的愛與恩典,總是與我們同在!

註:

1.萊亞·格林菲爾,《把美國從第一強國拉下來的隱形兇手:精神病》,臺灣版商業周刊網站,2013-08-03。此外作者為波士頓大學社會學、政治學和人類學教授,香港嶺南大學傑出訪問教授。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4233&pnumber=1

2.統計資料來自美國疾病控制及防範中心網站:http://www.cdc.gov/nchs/data/databriefs/db172.htm。

以及專業醫師網站:http://www.allaboutdepression.com/gen_04.html。

3.參National Alliance on Mental Illness 網站http://www2.nami.org/template_eoy.cfm?Section=not_alone&template=/ContentManagement/ContentDisplay.cfm&ContentID=146696。

4.此網站有全面性的訊息,包含368 個參考資料(This is a list of notable people who have, or have had,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 number of well-known people have had the disorder):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people_with_major_depressive_disorder。

作者周基樹,在海內外擔任教授多年,現任臺大特約研究員。

走出抑鬱的低谷

當教會裡有人患上抑鬱症

帶著抑鬱的碎片

妙手不回春

情緒健康與成熟的生命

媽媽的憂鬱症

主題一:節制。什麼是節制?節制與壓抑有何關係?如何合理地控制自己的衝動、情緒和欲望,順服聖靈的感動?實踐節制要面對什麼挑戰?截稿日:2016年2月28日

主題二:謙卑。聖經中的謙卑與華人傳統文化中的謙虛有何不同?謙卑是否導致缺乏自信、阻礙才能的發揮?為什麼上帝賜恩給謙卑的人?如何保持謙卑又堅持真理?截稿日:2016年5月30日

其他欄目:參見微信主頁面菜單。

《舉目》雜誌一向鼓勵原創作品,請勿一稿兩投;為尊重版權,不接受曾在其他刊物、網路刊登過的稿件。

投稿《舉目》雜誌:BH_editorial@ocHWXY.org(英文不區分大小寫),請務必註明「投稿給《舉目》」。並附中英文姓名、筆名(若不想用真名發表)、電郵、地址及作者簡介或相關照片。

相關焦點

  • 學業讓青少年憂鬱? 調查:沒有朋友更憂鬱
    學者認為,學業並非青少年憂鬱主因。(取材自臉書)13歲女生,因新環境適應不良加上沒認識新朋友,而常將自己關在房間,變得沉默寡言,有憂鬱傾向。輔大臨床心理系教授陳坤虎表示,學業並非青少年憂鬱主因,負向思考、沒有知心朋友等才是憂鬱主因;而得到老師與同儕的稱讚、交到好朋友則會增加幸福感。「小孩子無憂無慮,有什麼好愁?」陳坤虎表示,父母親常有此誤解,認為孩子求學未進入社會怎會憂鬱,但青少年憂鬱容易被誤判,常以為只是青春期的搞怪、抗壓性低等。
  • 倪敏然的憂鬱人生
    「憂鬱患者到底覺得被什麼壓制,或是他們在壓抑什麼?有三個部份:1) 攻擊性:人類的攻擊性在心理層面被壓抑時會造成憂鬱。攻擊性的表現受阻時,會轉而向內攻擊自己。攻擊性是生命能量和活動的一種特殊形式,壓抑攻擊衝動的人,同時也壓抑了所有能量和活動。他們強迫性地避免任何無法得到認可的事,企圖以無可指責的生活掩蓋其攻擊性和破壞的衝動。
  • 葛優、喬杉《兩隻老虎》:成人世界中的悲喜劇,浮躁的人滿眼是欺騙
    電影《兩隻老虎》由李非執導,葛優、喬杉、趙薇、範偉出演的悲喜劇。如果你最近很浮躁,心裡一直靜不下心來,或許這個電影會給你一些啟發和思考。電影由一個綁架事件開始,一個不成功的小人物餘凱旋(喬杉 飾)綁架了事業有成的張成功(葛優 飾)。
  • 張愛玲的《傳奇》世界 | 永恆的人生悲喜劇
    如果我們追求的是一種理解,是對張愛玲的完整的認識,那麼我們對待這位作家,最好還是採取她本人看人看世的態度:『在傳奇中尋找普通人』——將『傳奇』歸於不奇,傾聽她所樂道的『通常的人生的迴響』。」通過這本不是傳奇的傳記,可以走進張愛玲的「傳奇世界」。
  • 隨筆——時代的悲喜劇
    今天來幾個話題隨筆吧,連續寫了幾篇很「重」的歷史有關的文章,也關注一下現實的悲喜劇。在這個大時代,不同的人演繹不同的人生悲喜劇,劇中的主角,也有我們的影子。(1)時代的悲劇      此部分略過。
  • 免費公益講座---白領如何不憂鬱
    臺灣人愛醫院前臨床心理科 主任上海心理學會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專業委員會 會員上海海關學院 心理健康教育學朮顧問與高級督導上海中醫藥大學 心理健康學朮顧問暨高級督導上海SR非事件心理治療研究院 院長中國(師資級)團體心理培訓師(師資證PXSZ00111080664)中國心理幹預協會危機幹預專業委員會
  • 《晩春》悲喜劇
    我突然問她覺得這部劇是悲是喜,她說是悲劇,我覺得是悲喜劇。沒有絕對的悲哀,也沒有絕對的快樂。快樂時會覺得心內有遺憾,悲傷時又會有一絲輕鬆釋然。      快樂時,就像原節子和服部其實是互相鍾情的,兩人騎單車時,原節子洋溢的笑容暴露了她的喜歡,服部溫柔的笑也同樣如此。
  • 《莎士比亞重現》又哭又笑的悲喜劇
    非常好看的一部悲喜劇。
  • 《武狀元蘇乞兒》:一部真實的悲喜劇,看懂的人才知人間冷暖
    人生有時候就是充滿了戲劇性,可能總是會給你一顆糖,再狠狠甩給你一巴掌,即使此刻站在巔峰,也難保下一秒就會跌入深谷,一時的風光也許只是命運的拋出的誘惑。而周星馳的《武狀元蘇乞兒》無疑就揭示了這一道理。這部電影是星爺對悲喜劇的一次初步挑戰,改變了周星馳以往的風格。
  • 美少女萬華鏡5真結局評鑑:精巧作弄的悲喜劇
    萬華鏡系列的切入點不是喜劇也不是悲劇,而是悲喜劇。鏡1到鏡4,鏡中世界妖異獵奇也好,紙醉金迷也好,鏡外世界中深見夏彥和蓮華卻是走走過場唯唯諾諾,一直吊著玩家胃口。鏡5將這種故弄玄虛具現化到日本的妖怪文化上去了,從而給這場荒唐熱烈的戀愛故事增添了許多浪漫色彩,而這也是鏡5標題所要表達的:理與迷宮。
  • 《誰先愛上他的》:一部關於「愛」的悲喜劇
    跳脫了LGBT題材的模式化創作,取而代之的是從家庭、愛情、教育等關乎每個個體人生困境的普遍主題上對任何形式之「愛」的探索。反標籤化的誠意之作很多時候,當電影中的「同志」元素被當作成一種奇觀消費之時,便逐漸失去了現實意義。
  • 《天使的心跳》強暴式催淚愛情悲喜劇
    一個擅長誇張的賣萌搞笑,一個在溫情治癒之餘大放催淚彈,造就了一出哭笑不得的強暴式催淚愛情悲喜劇。說人設,Na-Ga的原案比桶媽早期的扁臉大眼小鼻子小嘴畫風萌多了!然而沒有關口可奈味的PA臉不是正宗的PA臉,頭髮上色的迷之反光看起來太難受了。
  • 健骨力行,自在人生|張英澤院士領銜:打響骨質疏鬆症防治保衛戰
    為突破年齡對於女性身心的限制,呼籲大眾關注骨質疏鬆症、聚焦骨科疾病防治至關重要。為展開骨健康相關的科普宣教,提升公眾骨骼健康意識,在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的權威指導下,《醫師報》社發起並主辦了「健骨力行,自在人生」(Fight The Fracture)骨質疏鬆症科普公益項目。
  • 金龜子的防治
    二、金龜子防治措施防治上主要是利用其趨光性、趨化性、假死性、群集性分別採取物理、生物、化學防治方法防治。1、物理防治:燈光誘殺成蟲。金龜子成蟲對藍光、黃光較敏感,可用殺蟲燈誘殺,架電方便的果園,可用頻振式殺蟲燈,無電源的果園,可用太陽能殺蟲燈。
  • 憂鬱氣質讓人憐愛的星座
    人的氣質各有不同,有一些人總是會顯得情緒低落,也就是憂鬱,讓身邊的人也感受到了他們消極的情緒。天生氣質或許不容易改變,只要懂得適當調節一下,情緒也就不會造成困擾。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些氣質憂鬱到讓人憐愛的星座。
  • 涼宮春日的憂鬱:究竟誰才是真正的人生贏家呢?
    談到《涼宮春日的憂鬱》,我們就不得不談到另外一個問題。「這部動畫到底在講什麼?」這個問題至今為止依舊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畢竟無論我們再怎麼猜測,對於這部作品的起源了解程度也不可能超過作者。而更殘忍的就是——很可能作者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寫什麼。
  • 《田園的憂鬱》《沉淪》:憂鬱韻味下,佐藤春夫與鬱達夫的迥異
    根據這段經歷佐藤春夫才創造了《田園的憂鬱》,後來佐藤春夫又在藝術和情感上遭遇從1916年到1918年經歷《田園雜技》、《病了的薔薇》在到《田園的憂鬱》歷經三年完成的作品。《田園的憂鬱》也因此被認為是他三年經驗和感悟的詩意式沉澱。
  • 知青病退的悲喜劇
    70年代中期,知青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詞恐怕就是「病退」了,它象90年代初香港歌星風靡內地一樣風靡所有的知青點,演出了一幕又一幕的悲喜劇。捧著病歷,我似乎看到人生道路上出現了轉折,美好的前景在向我招手。命運真會捉弄人,在苦等病退期間,某工廠招翻砂工,落實黨的階級政策,指定只招出身不好的「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我想工廠翻砂和農村翻地性質相仿,但工廠每月有工資領,優勢是明擺的,更何況工人老大哥,身份自是不同,比農民威風多了。於是我堂而皇之成了領導階級的一員,返回闊別十年之久的城市,百感交加,開始了新生活。
  • 憂鬱的星期天
    距離樂團事件後一星期,一個女店員在她的公寓內上吊自殺,警方在那死去女孩的臥房內找到『憂鬱的星期天』的散頁樂譜。義大利:羅馬一名騎著自行車的報童在街上聽到一個乞丐在哼唱《憂鬱的星期天》的調子,他居然立即停下車,把身上所有的錢都交給了乞丐,然後步行到附近的一條河邊投河自盡;米蘭一位音樂家聽說了這些奇聞之後感到困惑不解,他不相信一首歌會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便試著在自己客廳裡用鋼琴彈奏了一遍,死在鋼琴旁,並在《憂鬱的星期天》的樂譜上寫下這樣的遺言:「這樂曲的旋律太殘酷了
  • 「樓上樓下」荒誕悲喜劇:如何評價韓國電影寄生蟲?
    "《寄生蟲》由韓國著名導演奉俊昊執導,借用「樓上樓下」這一西方人熟悉的階層隱喻,以黑色幽默演繹了社會底層一家人「寄居」上流家庭的荒誕悲喜劇,揭露了韓國社會貧富階層懸殊的殘酷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