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出精品 實現從電影大國走向電影強國目標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努力實現從電影大國走向電影強國目標(光影視界·「中國電影學派」大家談③)

  李道新

  近年來,作為國家知識構建、價值訴求和創新工程的一部分,中國電影學派積累了不可多得的經驗啟示,顯示出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在中國電影學派的認知視野和創造驅動中,中國電影也將進一步獲取應有的主體性和自信心,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主題下,逐漸實現從電影大國走向電影強國的目標。

  增強電影研究的主體意識

  與詩歌、戲劇、音樂、美術等相比,電影不具備上述文藝領域的時空跨度,卻擁有豐富複雜的社會共享性和文化延展性。作為19世紀末出現的最重要的文化工業之一,電影整合了世界文明的方方面面,凝聚著人類宏贍幽微的思想情感。無論好萊塢電影工業體系,愛森斯坦的蒙太奇學派、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和法國電影新浪潮,還是波蘭電影學派、巴西新電影等,大都是在發展中形成流派景觀或學派傳統,成為各國以至世界電影重要的文化資源。

  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電影從生產到消費的各個環節,從創意創作、受眾傳播到理論批評、歷史闡釋等各個領域,在以鄭正秋、卜萬蒼、鄭君裡、蔡楚生、夏衍、塵無、朱石麟、費穆、謝晉、謝鐵驪、鍾惦棐、胡金銓、李小龍、吳天明、吳貽弓以及張藝謀、陳凱歌、侯孝賢、吳宇森、徐克、李安、賈樟柯等為代表的幾代電影人的共同努力下,在與中國社會和世界電影的交流互動中,逐步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學術傳統。

  在對保守與開放、傳統與現代、民族與全球關係的討論中,中國電影整合中外古今話語,獲得學派生成的本土語境和主體意識。早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一批極具現實性、現代感又充滿民族氣派的中國電影享譽世界;上世紀中後葉的世界影壇,中國動畫學派頗具影響力,武俠功夫片、戲曲歌唱片和家庭倫理片等類型樣式風靡東南亞;上世紀80年代以來,以內地的探索電影、香港電影新浪潮與臺灣新電影為標誌,中國電影向世界呈現獨具魅力的藝術美學追求、思想情感深度與民族文化品質;最近幾年,以《湄公河行動》《戰狼Ⅱ》《紅海行動》等為代表的中國主流大片崛起,是中國電影學派在探索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目前來看,中國電影與世界各國電影的交流互動,需要進一步得到深切關注和系統研究;海峽兩岸電影及其內在關聯,需要予以全面探析和充分揭示;一個世紀以來,中國電影的整體面貌及在特定歷史時期的複雜狀況,需要在學術層面提綱挈領;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在信息傳播碎片化與個性化的趨勢下,我們尤其要警惕以西方理論和電影觀念為中心解釋評價中國電影,使中國電影的話語權旁落。在學派框架下構建中國電影的知識體系,意味著更加全面、系統、深入地分析考察中國電影,尤其要進入思想史和學術史的脈絡,呼喚中國電影的主體性和整體觀。

  在全球格局中定位中國電影

  價值訴求是中國電影學派生成和命名的關鍵。我們不僅需要從歷史演進、群體命運和個人選擇的角度,追溯中國電影學派的發生發展,而且要秉持開放包容的立場,在紛繁複雜的全球格局中準確定位中國電影學派。

  梳理19世紀末以來中國電影的發展軌跡,我們需要面對電影自身的豐富性、複雜性以至矛盾性,釐定中國電影的價值觀念、現實選擇和歷史取向。電影作為「舶來品」,自然受到西方科技及其文化藝術的影響,但它深深根植於中國自身的社會土壤,並反映了中國現實及其廣大觀眾的期待。這一「常識」常常被海內外研究者遮蔽或忽視。某種程度上,這與學術界對中國電影的開拓者之一、中國電影學派奠基人鄭正秋的長期「誤解」聯繫在一起。在很多人心目中,鄭正秋的導演生涯是從新劇舞臺轉向電影銀幕,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鄭正秋的電影風格偏於保守落後,但鄭正秋本人並不認可這一點。我們重返歷史現場便會發現,作為新劇與電影兩界「元老」,以及「電影化」新劇的踐履者,鄭正秋在中外文化交流互動、新劇與電影此消彼長的背景下,在中國民族電影的草創之期,披沙瀝金、擇善而從,通過大量文字表述和數十部電影作品,完成了一代影人的文道之辨。他所堅守的「良心上的主張」,為中國電影裡觀眾導向的優良傳統奠定基礎,作為時代進步的一分子,他自覺肩負「反帝」「反資」「反封建」的使命,體現了「與時俱進」這一中國影人的價值追求。

  梳理鄭正秋的「教化」電影觀念、卜萬蒼的「中國型」電影實踐、費穆電影中的「玄妙」和「空氣」、鄭君裡和蔡楚生的民族電影建構,以及海峽兩岸幾代電影人的共同追求,我們不難發現,中國電影一直處在與世界各國電影文化的交流、溝通和對話中;在一個世紀以來的歷史跋涉中,它秉持一以貫之的民族自尊和文化自信,以中國電影的獨特興味,為世界電影的多樣性作出不可替代的貢獻。近兩年獲得票房和口碑雙重認可的《戰狼Ⅱ》《紅海行動》等主流大片,在向好萊塢電影取經的同時,堅持了主體價值觀,呈現出中國美學風格和民族精神氣質。

  貫穿中國電影的文道之辨、觀眾導向和與時俱進,以及由自尊和自信彰顯的文化品格,由自立和自強昭示的電影精神,正是中國電影與中國電影學派的價值訴求和主體意識。它們曾伴隨中國電影在內憂外患中篳路藍縷,又見證了中國電影在走向世界的徵途中一脈相承、生生不息。

  靠創新出精品吸引更多受眾

  中國電影學派的創新工程,需要深入探討中國電影經年累積的優良傳統,充分尊重前代影人留下的珍貴遺產。

  經濟全球化與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電影的生產和消費,數位化與虛擬實境技術也可能對電影學派的生成和發展產生無法預料的後果。在學派創新過程中,我們要篤實守正,藉助高科技、融媒體和大數據等進行創造性轉換。當下的中國電影,雖然開始出現口碑與票房俱佳的主流大片,以及較具獨特個性和思想追求的新藝術電影,但在整體的美學追求和文化呈現上,仍顯斑駁陸離;而在產業結構和受眾分布上,也未免錯雜失衡。中國電影學派的創新工程,不僅需要解剖這些現象、解決這些問題,更需要在作者、文本和類型,技術、藝術和美學等層面,切切實實地培養專業人才、樹立精品意識並引入創新機制。只有這樣,中國電影才會以更加現代的影音質感、更為成熟的類型樣式以及更具普遍魅力的個性特徵和民族風格,吸引更廣大的海內外受眾群體。

  惟其如此,中國電影學派才能有效應對挑戰,在全球文化與世界電影格局中獲得廣闊的生長空間。

  (作者為北京電影學院未來影像高精尖創新中心特聘研究員、北京大學教授)

相關焦點

  • 於冬 我們應從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
    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電影業正在復甦中。近日,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對博納影業董事長、總裁於冬進行了專訪。面對整個電影行業面臨的資金壓力,於冬認為,不應該單純靠補貼,應該形成良性的內生循環。
  • 尊重規律,邁向既有「高原」又有「高峰」的電影強國
    ,推動電影事業發展邁上新臺階,加快由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電影業顯然並不例外,當前,我們呼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技術精良的電影作品,更需要太多叫好又叫座的電影精品。電影作品要實現從數量到質量的跨越,從高原到高峰的邁進,就需要深化電影產業供給側改革,打造更加繁榮、公平、有序的電影環境。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電影從業者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市場規律。
  • 【北影影視金融】博納影業集團於冬分享「從電影大國 走向電影強國」|課程預告
    融媒體時代,網際網路作為技術融合、渠道融合、內容融合的重要基礎,為傳統電影提供了創新的基因與變革的動力。一年以來,因為疫情,全球電影產業都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困境,影視作品發行模式的變革真正意義上地推動了「院網融合」進程,網絡視頻內容開啟了破冰之旅。
  • 陳道明、張藝謀等大咖將共話電影大國如何走向電影強國
    屆時,他將與張藝謀、黃會林、孫向輝、曹寅、傅若清、於冬、吳京等多位電影界不同領域的重量級代表一起,發表感言,共話中國電影、北京國際電影節發展。兩年前,陳道明當選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在助力中國電影藝術發展的道路上,有了一個全新的身份,並懷著一腔赤誠為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殫精竭慮。
  • 對焦「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目標,奮力譜寫建設電影強國新篇章
    對焦「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目標,奮力譜寫建設電影強國新篇章 時間:2020.11.10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作者:中國電影報
  • 民航局:我國基本實現從民航大國向單一航空運輸強國的跨越
    報告指出,我國基本實現從民航大國向單一航空運輸強國的跨越。這是極具裡程碑意義的重大標誌,是我國民航自2005年運輸總周轉量成功躍居世界第二、成為名副其實的民航大國之後,又一個新的歷史性跨越。2002年民航局提出民航強國目標,從2005年始,中國民航運輸總周轉量位列世界第二,標誌著我國成為名副其實的航空運輸大國。
  • 中影集團、北京師範大學戲劇與影視學科人才培養(教學)實踐基地揭牌 植厚新時代中國電影人才根基 實現向電影強國的跨越
    實現向電影強國的跨越隆冬京城,萬木銜霜。這一著名電影國企和著名影視藝術學科「雙一流」高校的強強聯合,對產學研一體化建設具有標誌性示範意義,為探索電影影視理論實踐之知行合一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做大做強中國電影,積蓄全產業鏈後備力量,厚植新時代中國電影人才根基,實現向電影強國的跨越,具有積極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
  • 大國崛起與科技創新
    來源:國是直通車偉大復興科技創新是大國崛起的基石。縱觀英國、德國、美國、日本這四個先後崛起的有世界影響性的大國,無不是以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為支撐的。系統總結這些大國崛起的科技創新歷史經驗與教訓,對我國具有重要借鑑意義。英國:工業革命將英國推上霸主地位英國是首個真正意義上的世界霸主。但英國的崛起,主要歸功於工業革命。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 | 堅定文化自信 推動電影大國邁向...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主講人:胡智鋒 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 十九屆五中全會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交匯點上,對「十四五」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和2035年的遠景目標作出了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
  • 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陳道明:從「電影大國」走向「電影強國」,是電影工作者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2018年末,陳道明當選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在助力中國電影藝術發展的道路上,有了一個全新的身份。陳道明曾說:「如何推動中國電影穩步發展,從』電影大國』走向』電影強國』,是中國電影工作者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 堅持文化自信「拍大片,立精品」,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添磚加瓦
    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習近平總書記的報告順應時代潮流、體現人民意願。他在報告中指出:「在新的時代,我們所面臨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可見如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僅僅是物質層面的需要,當然也包括精神層面、文化層面的需要。電影作為一種精神文化產品,是具有世界語言的。
  • 金爵電影論壇:推動產業升級 邁向電影強國
    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的舉辦,更將全力推動中國從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金爵電影論壇的開幕論壇「中國電影產業高峰論壇:光影七十年 共築強國夢」,眾多重量級嘉賓將回望七十年中國電影發展偉大曆程,站在新起點表達再出發志向,全力推動中國從電影大國邁向電影強國。
  • 保護創新「火種」,向智慧財產權強國邁進
    黨的十八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智慧財產權工作,提出建設智慧財產權強國目標並部署推進《深入實施國家智慧財產權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近年來,我國智慧財產權的保護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創造和運用能力全面提升,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創新支撐。今天,我國已經是名副其實的智慧財產權大國。
  • 共築電影強國夢想 中國電影發展極不尋常的5年
    原標題:共築電影強國夢想(逐夢這5年)  伴隨著我國大國外交戰略的實施,作為人文交流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已有19個國家與我國籤署電影合拍協議,還有更多的國家表達出類似意向。2016年合拍片生產數量達到71部,多部合拍影片在國內外市場取得成功。尤其是中國電影與美國好萊塢六大公司先後建立了密切、暢通的合作渠道,多個「以我為主」的合拍項目正在醞釀籌備中。
  • 《大國芬芳》滇瓊兩地震撼上演,捨得持續創新傳承酒文化千年文脈
    這部由捨得酒業出品的舞劇,以創新形式演繹了中國白酒在千年間的浮沉故事,獨具匠心的藝術表達更是徵服了在場觀眾,充分展現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為中華文化的傳承提供了獨特的新範本。「根本固者,華實必茂;源流深者,光瀾必章。」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並提出了打造文化惠民工程,這為新時代企業文化建設、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明確了前進方向。
  • 刷屏三年的大國芬芳再啟巡演,捨得推老酒出圈?
    對於捨得酒業而言,《大國芬芳》全國巡演除了對中國白酒文化進行創新表達,在踐行社會責任和品牌建設方面,還有哪些深意?❶文化惠民,捨得酒業這麼做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目標,並強調推動文化發展、建設文化強國,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
  • 從交通大國走向交通強國,中國還需要邁過哪些坎?
    一連串數據,構築起龐大的交通大國。12月2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白皮書,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劉小明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交通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已經建成了交通大國,正加快向交通強國邁進。
  • 中國正由交通大國向交通強國邁進
    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劉小明在會上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交通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已經建成了交通大國,正加快向交通強國邁進。為充分發揮交通「先行」作用,團結世界各國積極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我國政府編寫了《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白皮書,主要包括六方面內容。  一是闡釋了新時代中國交通發展的理念。
  • 中國電影家協會電影博物館工作委員會成立
    本文轉自【環球網-文旅頻道】;【環球網文旅報導】2020年12月28日,中國電影家協會電影博物館工作委員會成立儀式在中國電影博物館舉行。張宏書記首先宣讀中國電影家協會關於成立中國電影家協會電影博物館工作委員會的決定,對中國影協電影博物館工作委員會成立表示祝賀,並提出了殷切期望,希望電影博物館充分發揮在記錄歷史、傳承文化、交流互鑑、服務大眾等方面的獨特作用,尤其是服務全國青少年,能夠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提升藝術修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 從旅遊大國到旅遊強國 文化成國產旅遊品牌發展關鍵詞
    「藉助本土文化優勢與不斷提升的綜合實力,很多中國旅遊企業走向品牌化的經營之路。國產旅遊品牌的崛起,是中國旅遊企業加速實現從『老旅遊』向『新旅遊』時代發展的體現。」馬蜂窩旅遊研究中心負責人馮饒稱,2018年是中國文旅融合的元年,2019年市場仍將繼續釋放勢能,湧現更多順應時代潮流、勇於創新、敢想敢試的中國旅遊品牌,為遊客提供更加優質和個性化的旅遊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