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 | 堅定文化自信 推動電影大國邁向...

2021-01-18 北青網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主講人:胡智鋒 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

十九屆五中全會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交匯點上,對「十四五」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和2035年的遠景目標作出了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五中全會的《建議》把「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包含在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之內。

對此,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胡智鋒表示,高校在建設文化強國中應該積極作為,像北京電影學院有非常明確的使命,就是為中國培育最高端的電影人才。電影作為重要的文化產品,應該說無論是產品形態,還是產業規模,都具備很大影響力和傳播力,要實現文化強國目標,電影將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北京電影學院作為國內培養高端電影人才專門的高等院校,身上的責任非常大。

北京電影學院要為文化強國戰略出力,要解決幾個問題。第一,要輸出最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人才,也就是電影專門人才。電影的發展日新月異,對於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多樣化,比如跟國外打交道的國際型人才,比如說一專多能的複合型人才,還有一些在某個領域特別尖端的技術人才,這些都是需要去瞄準、去培養的。所以北京電影學院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培養好優秀人才來支撐電影事業和產業。

第二,除了出人才,還要出思想。北京電影學院要為文化強國提供前沿的藝術理論和學術觀點,也就是在學術上,把中國特色的文化理論學說研究好、傳播好。

第三,北京電影學院要推動電影產業自身的發展,讓我們從電影大國走向電影強國。當前,中國無愧為電影大國,一是熒幕塊數最多,有8萬多塊;二是票房全球第二,2019年達到了600多億,2020年因為疫情半年多沒有開場,但票房也達到了200多億;三是創作全球第三,指中國自己的電影生產創作能力,一年能拍一千部左右的電影。這樣的成績,使得整個電影產業的體量和規模,綜合看在全球名列前茅。但是我們跟好萊塢相比差距還比較大,所以還需要繼續努力。我們的原創力、基礎設施的競爭力、人才的競爭力、藝術創作的引領力,還有中國電影在世界上的覆蓋力和深層次的影響力,現在都需要提升,這是一個複雜的工程。

第四,要營造電影文化。北京電影學院還有一個重要使命,就是要為整個社會營造良好的電影文化,比如說通過各種影視評論、影視學術交流、辦各種電影節、大型的展覽來引導社會話題,開展群眾性的、大眾的電影活動。讓更多的年輕人在對電影的追逐中,在對明星的追逐中,在對藝術的追逐中,去辨識,增加大眾的審美力、判斷力和家國情懷、道德情操,為整個社會營造一個優雅的、良性的、有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同時是健康和繁榮的電影文化環境,這都是北京電影學院為文化強國建設應當去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文字整理/王博)

責任編輯:張元(EN003)

相關焦點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以文化自信厚植中國之治的根基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而文化自信正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繁榮,是凝聚力量,推動和保障「中國之治」的重要基礎。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文化才能愈發光彩奪目,才能厚植「中國之治」的根基,有利於找到中國社會的「最大公約數」,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和現代化水平。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中國文化決定中國道路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主講人:王東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處理「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係」是我們黨治國理政一個繞不開的問題「四個自信」當中,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文化問題是治國理政的一個根本問題。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讓文化自信之光指引青年幹部成長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青年幹部要帶頭堅定文化自信,當好傳統文化的認同者、紅色文化的示範者、先進文化的引領者和推動者,在躬身實踐中詮釋文化自信,讓文化自信之光體現在每個黨員幹部身上。  堅守精神家園,讓傳統文化「不褪色」。我們的文化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種覺悟和反思是獲取文化自信的前提。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 | 深刻認識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意義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主講人:胡智鋒 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偉大事業,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高度,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這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以來,黨中央首次明確建成文化強國的具體時間表,標誌著我們黨對文化建設重要地位及其規律認識的深化,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推動建成文化強國提供了行動指南,為我們深刻認識新時代文化建設新使命、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明確了前進方向。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時代文化自信的噴湧勃發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  作者:何洪兵 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不僅僅是一個理論論斷,而且是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中切實的感受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 | 中國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體系轉型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主講人:王君超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中國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有著密切的關係。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國家治理也是一種產品,只不過它和市場當中的企業所提供的產品不一樣,它是一種帶有公共性的產品。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的「德」與「法」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文化,自古以來便不是單純的文學載體,而是民族之精神所在、國家之力量所在。正所謂「文以載道,文以化人」,文化與治理目的息息相關。中國之治的關鍵密碼蘊含在中國悠久的「德」文化與「法」文化之中,體現在中國之治的「德」與「法」之中。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_新聞中心_中國網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彭 林 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導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最優秀的文明之一。近代中國,列強在瓜分中國的同時,試圖用西方文化中心主義挫敗中華民族的文化自尊。國土安全與文化安全一體,缺一不可。在中國近現代史上,侵略與反侵略是一條明線,對本位文化的自戕與自衛之爭是一條暗線,兩條戰線的鬥爭都很膠著。由於歷史背景複雜,人物的政治立場、文化底色、價值取向、社會關係與之糾纏,對其後的中國文化產生了極大影響。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以史為鑑,汲取國家治理的智慧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林慧平 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木蘭講師團講師 考古,一個看似冷門的領域,今年9月被習近平總書記頻頻關注河北康保興隆遺址,為研究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農業起源背景提供了重要資料;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在中國海洋文化考古和海洋環境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確認了宮城內最大的宮殿建築,對推動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國家形成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進一步揭示了長江中遊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生產專業化及社會分層化的總體趨勢......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彭 林 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導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最優秀的文明之一。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史前、古代文明、軸心時代和科技時代等四大階段,其中只有中華文明完整地跨越了四個階段。作為人類軸心時代的幾大原生文明之一,中華文明為人類作出了傑出貢獻。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微視頻 | 以史為鑑,汲取國家治理的智慧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作者:林慧平 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木蘭講師團講師  考古河北康保興隆遺址,為研究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農業起源背景提供了重要資料;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在中國海洋文化考古和海洋環境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確認了宮城內最大的宮殿建築,對推動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國家形成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進一步揭示了長江中遊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生產專業化及社會分層化的總體趨勢......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中國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體系轉型
    中國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有著密切的關係。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國家治理也是一種產品,只不過它和市場當中的企業所提供的產品不一樣,它是一種帶有公共性的產品。
  • 在堅定文化自信中實現文化強國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既充滿希望,也充滿挑戰,加強文化交流、文明互鑑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只有堅持推動文明相通、文化相融,拉緊各國人民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精神紐帶,才能更好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文化強國建設,就是要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積極借鑑世界優秀文化成果,堅定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漫評 |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融入人民生活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漫評 |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融入人民生活 2020/12/23 21:14:21   來源:人民論壇網
  • 【理論講堂】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歷史和現實都證明,中華民族有著強大的文化創造力。每到重大歷史關頭,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為億萬人民、為偉大祖國鼓與呼。中華文化既堅守本根又不斷與時俱進,使中華民族保持了堅定的民族自信和強大的修復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價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的市域之維
    本文轉自【人民論壇網】;【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龐金友 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市域治理是觀察和思考國家治理的全新視角,是推動和促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槓桿。如何理解市域治理與國家治理的關係,如何認識市域治理現代化的必要性與緊迫性,如何謀劃市域治理現代化的實施策略,是關係市域治理變革成敗、影響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議題。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的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
    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始終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之上,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這深刻指明了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的先進性、地域性、歷史性、人民性,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提供了重要依據和支撐。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
  • 邁向新時代,唱響自信之歌
    這篇佔了半版的文章,談了一個重要話題:中國自信。  「經歷了5000多年的艱難困苦,中國依舊在這兒!面向未來,中國將永遠在這兒!」文章引用了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傳遞出一個清晰的態度:從容淡定的中國自信。前不久,一首在音樂界引發極大關注的《自信之歌》,正是中國自信的生動註腳。
  • 堅持三個統一 堅定大學文化自信
    實踐證明,世界一流大學既要有可衡量的外在的「形」,更要有內在的「魂」,即一所大學與其所在國家緊密關聯的歷史背景、文化特色、制度特點、時代要求,以及在此基礎上應運而生的辦學標準和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大學考察時強調,堅定「四個自信」,根本是文化自信。
  • 黃坤明:堅定文化自信 擔當文化使命努力開創中國戲劇和雜技事業...
    堅定文化自信 擔當文化使命努力開創中國戲劇和雜技事業發展新局面10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專門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回信,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優良傳統,堅持守正創新,在教學相長中探尋藝術真諦,在服務人民中砥礪從藝初心,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這些都體現了總書記對包括戲劇、雜技在內的文藝事業的充分肯定和殷切期望,也為戲劇和雜技藝術發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