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煥解讀戰國國號系列四——趙國比魏國強大,為何後世作為國號,魏遠比趙多?

2021-02-26 劉煥的書房

意外作了解讀戰國國號系列,目前有了三篇。

1、為什麼中國秦漢之後的國號有叫秦、齊、魏、趙、楚、燕、梁、宋的,但就是沒有一個叫韓的,為什麼沒有韓?

2、為什麼和秦國差不多強大的楚國,作為國號在後世使用頻率極低,不如燕趙魏齊?

3、齊國比魯國強大多了,為何山東省的簡稱卻不是齊?

歡迎大家關注。

解讀戰國國號系列目前出了三期了,感謝大家的支持,不少人在後臺留言,詢問「趙」這個國號為何很少使用,本篇文章就專門談下這個問題。

縱觀中國歷史各朝代的國號。春秋時候的強國如晉、齊、秦、宋、楚、魯、吳、越,戰國的強國如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些國號以後會一再在中國歷史上出現。

十六國時期的前趙、後趙、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前秦、西秦、後秦。南北朝時代,南朝的宋、齊、梁、陳,北朝的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所以說,解讀戰國國號,非常有意義,這也是這個系列存在的原因。

周:北周、武周、後周

齊:南朝齊、北齊

楚:馬楚

燕:前燕、後燕、南燕、北燕、西燕

趙:前趙、後趙

魏:曹魏、北魏、東魏、西魏、冉魏

梁:南朝梁、西梁、後梁

晉:西晉、東晉、後晉

秦:前秦、後秦、西秦

宋:南朝宋、北宋、南宋

吳:孫吳、南吳、吳越

蜀:前蜀、後蜀(蜀漢的國號為漢)

唐:唐朝、後唐、南唐

梳理了之後,我們做個統計。

不談很多不被正史承認的割據政權,就談這些正規政權國號,去掉桓楚、林楚、黃巢齊、劉豫齊、李密西魏、張士誠吳、朱元璋吳、王世充鄭等。

統計結果如下:

1、使用過1次的國號有:楚。

2、使用過2次的國號有:趙、齊、蜀。

3、使用過3次的國號有:周、梁、晉、秦、宋、吳、唐。

4、使用過5次的國號有:燕、魏。


1、使用過1次的國號有:楚。


正好印證了前文:為什麼和秦國差不多強大的楚國,作為國號在後世使用頻率極低,不如燕趙魏齊?


2、使用過2次的國號有:趙、齊、蜀。

印證了前文:齊國比魯國強大多了,為何山東省的簡稱卻不是齊?

3、使用過3次的國號有:周、梁、晉、秦、宋、吳、唐。

可以說這是國號被使用最多的一個範疇。其中的晉、吳、唐都是春秋古國,周是天下宗主。梁就是魏,和秦、宋是使用比較多的戰國國家。

4、使用過5次的國號有:燕、魏。

燕國雖然並非強國,但是燕地地處東北,極易割據,所以割據東北的大多以「燕」作為國號,這五個燕國都是鮮卑慕容氏所建。


那麼,魏國呢?這個地處中原,也並非最強大的戰國國家,為何國號格外受人青睞,被使用達5次之多?如果算上和魏同義的「梁」,則高達8次。


事實上,趙和魏頗有淵源,晉國領土被趙、魏、韓「三家分晉」所瓜分。這就是戰國時代的開端。


韓趙魏地圖

韓趙魏三家雖然瓜分了晉國,但分到的土地並不一樣,最有權勢的魏氏分到了晉國最多的土地,包括今天的山西西部、河南北部,其次的韓氏則分到了河南大部分國土,靠近周天子的地盤,也是天下最富庶的土地,可以說,魏國得其多,韓國得其富,而最為弱小的趙氏則分到了最貧瘠的山西北部地區。

土地最大的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第一個霸主,魏國最強大的時候簡直不可一世,不僅向西擊敗了秦國,奪取了河西之地,還向東擴張,數次擊敗齊國。

誰想到魏國遇到了秦國的商鞅變法和齊國的戰神孫臏,在齊秦連番打擊下,魏國屢戰屢敗,不僅丟失了河西之地,連河東之地都快保不住了,迅速失去霸主地位。但趙國在和北方少數民族對戰中卻越來越強大,最終趙國無論是國力還是版圖,都遠超了魏國。這也是歷史的諷刺。

 

韓趙魏版圖

那麼,問題來了。戰國時,趙國比魏國強大,為何後世作為國號,魏遠比趙多?這就是本文要討論的問題了。

一、唯一以趙作為國號的國家

西晉末年,天下大亂,朝政腐敗,宗室內訌,「八王之亂」波及北方大部分地區,許多手握重兵的將領也趁亂擁兵自重,整個北方地區基本上處於各自為政的混亂割據狀態。

這種情況下,很多少數民族將領也開始起兵反晉,第一個就是匈奴首領劉淵。

由此,開啟了歷史上的「五胡十六國」時代。

劉淵雖然姓劉,但其實是匈奴單于,只是祖上和漢朝和親,母系姓劉。

劉淵

即便如此,劉淵崇拜漢高祖,在舉行國家祭祀時,將「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之神主祭之」,儼然成了劉邦的「嫡系子孫」。甚至直接祭祀了劉備和劉禪,不承認曹魏和西晉。

所以,後來劉淵自稱「漢王」,即「漢王」位,再之後稱帝,就建立了漢國。

漢趙政權是十六國的開端

劉淵之所以國號叫「漢」,是為了爭取合法性,爭取獲得漢人的支持。

可是,後來西晉滅亡了,北方的大量漢族大家南渡,劉淵覺得可以不再依靠漢人大家了,加上這個「漢」國號和劉邦祖先實在不倫不類,就此放棄。

等到劉淵的養子劉曜即位後,他覺得應該改變國號,於是國號改為了「趙」。

劉曜和「趙」,八竿子打不著,他為何要取這個國號呢?

第一個原因,劉曜是南匈奴人,在漢末三國的時候南遷到了今天的山西北部,這裡是他的家鄉,這兒在戰國時代是趙國的土地,劉曜覺得自己是趙人。如果不能以「匈奴」作為國號,也應該以「趙」作為國號。

戰國時期的趙國

第二個原因,當時的南匈奴人,都很漢化了,採納了儒生的「五德終始說」,這個是陰陽家的理論,它認為歷代王朝都有一個交替過程,並且這個過程是由五行決定的。馬伯庸寫了一本《馬伯庸笑翻中國簡史》,一大半都在說這個王朝的五德德行。

按照這個學說,秦朝屬於水德,漢朝屬於火德,曹魏屬於土德,西晉屬於金德。這幾個的相生相剋關係是怎麼樣的,也不明白,反正就是這樣。根據五行相生相剋,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就生水。意思就是,水裡長出木頭,木頭生出火苗、火焰燒成灰土、土裡挖出金子,然後金子就熔化成鐵水。

五行相生相剋

這說明劉曜已經承認了西晉的正統,西晉屬「金」,金生水,那自己就應該是水德,而代表「水」的,就是「趙」,所以改名 「趙國」。

趙為什麼代表水呢?這個要問《易經》,把很多字定了五行,趙就是水性。

總而言之,劉曜是趙國人,趙國又屬水,這不是天意嗎?

所以,劉曜改國號為「趙國」。

趙國沒多久就分裂了,東部的石勒獨自建國了,也叫作「趙」。

所以,人們把劉曜的國家稱為「前趙」,石勒的稱為「後趙」。

也就是說,趙國居然也分成了兩個。

後趙和前趙

但是,頗為尷尬的是,劉曜的趙名不正則言不順,莫名其妙,他定都長安,長安什麼時候屬於過趙國?

反而石勒定都襄國,今邢臺市襄都區,不僅是趙國之地,也是楚漢爭霸時期趙王趙歇和趙王張耳的國都,石勒的主要活動基本上是在原趙國的區域內,才算名正言順。

所以,最終石勒的後趙滅掉了這個前趙,統一了北方,雖然為了區分,我們稱之為前後趙,當時人們自稱都是「趙國」。

此後,後趙我們知道,被冉閔推翻了,他建立了冉魏,此後,基本上沒有以「趙」作為國號的政權了。

唯一例外的是五代初年,成德節度使王鎔建立的也叫「趙國」,沒多久就被唐莊宗李存勖滅了。

趙國很小,夾在梁晉之間

那就奇怪了,趙地一直以來都是割據的重要地區,割據河北、山西的軍閥數不勝數,為何他們不選擇「趙」作為國號呢?

那是因為他們的割據地點不在趙國內,或者說,主要的據點不在趙國。

在魏晉南北朝,北方的割據確實在趙國一帶,但他們割據點都在鄴城。鄴城雖然今天屬於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和趙國國都邯鄲一個地級市,但戰國時代,鄴城卻屬於魏國。

很多國號為「魏」的國家,名字都源自鄴城。


這就是國號「魏」遠比「趙」多的原因。


                                  

邯鄲和鄴城近在咫尺

二、從曹魏到北魏,為什麼有那麼多叫「魏」的國家?

鄴城最早在歷史上揚名是因為西門豹治鄴的故事,記載在《史記》裡,是最早的破除陋習的故事,鄴縣後來在魏國治理下十分興盛,雖然後來這地方被趙國吞併了,但在外人看來還是跟魏國關係更大,這直接影響到了後面的歷史走向。

西門豹治鄴

秦統一後,鄴縣屬於邯鄲郡,但是或許當地人很懷念魏國,在漢代,這一地區被命名為「魏郡」,雖然魏國國都在大梁,今天的開封,但是鄴縣從此成了魏國的代名詞。


換句話說,鄴城就等於是魏國。

對於歷史最大的影響就是曹操被封在這兒為魏王,定魏國之都於此,後來三國中的「魏國」因此得名,所以曹魏的「魏」不僅是魏國,更是魏國的鄴城之義。


曹魏

東漢末年分三國,鄴城成為了絕對的主角,這一切都是因為曹操。

曹操發跡於董卓作亂時期,他去平叛,有了自己的資本,後來擔任兗州刺史的時候,收編了三十萬黃巾軍,又徵討了袁術,北方只剩下了袁紹一個強勁對手,曹操和袁紹在官渡決戰,他放火燒了袁紹屯積在烏巢的糧草,取得了勝利。

袁紹的大本營就在鄴城,所以曹操統一北方,奪取鄴城具有不亞於官渡之戰的意義。雖然袁紹在官渡之戰失敗了,但是他的幾個兒子在北方勢力很強大,鄴城正好在靠近河北的地方,所以成為曹操平定袁氏的大本營。

可以說,鄴城是曹操的幸運之城,後來曹操離開鄴城後的幾場大的戰役都失敗了,比如赤壁之戰、漢中之戰,曹操越發把鄴城當成自己的都城,在那兒興建了著名的銅雀臺。

銅雀臺大概是鄴城最著名的景點了,曹操興建銅雀、金虎、冰井三臺在建安十五年,這個節骨點很重要,因為兩年前,曹操剛剛在赤壁之戰大敗,有生之年失去了統一全中國的能力,所以曹操也有點懈怠,不想當統一天下的帝王,只想當一個國王了。

曹操晚年也只想盡享天倫之樂,他的兒子,寫過《洛神賦》的著名文學家曹植就非常喜歡銅雀臺,經常在那兒和文人騷客遊玩,寫下著名的《銅雀臺賦》,唐朝杜牧寫詩云:「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就是用銅雀臺指代曹魏。

鄴城遺址

可是,鄴城再繁華,也是「魏國」的國都,還是不能和東漢皇都洛陽相比的,雖然漢末洛陽遭到了很大的破壞,公元220年,代漢登基的魏文帝曹丕還是定都在了洛陽。

正因為洛陽太過於殘破,魏明帝為了恢復洛陽城,大興土木,影響了曹魏國力,甚至遠遼東的四萬人後勤經費也拿不到,被歷史詬病。

魏明帝曹睿

鄴城也因為有很多宮闕,成為西晉崩潰之後「五胡十六國」時代眾多王國定都的首選,十六國時代,後趙後來就遷都鄴城,滅亡後趙的冉魏,滅亡冉魏的前燕都定都鄴城,鄴城成為四朝古都。


這些王國之所以定都鄴城,是因為北方統一時,洛陽城是北方的中心,但是北方分裂時,洛陽城恰恰在東西割據雙方拉鋸中,不適合定都。東部的定都鄴城最適合。


後趙、冉魏、前燕都定都鄴城

然而,當北方重新統一後,洛陽又處在北方的中心,又變成了最適合的定都之地,所以後來統一北方之後,北魏王朝又遷都到了洛陽。

北魏這個王朝是鮮卑拓跋氏建立的,和曹操八竿子打不著,為何國號叫「魏」呢?

這是很多人的疑問。曹魏已經叫「魏」了,為何北魏還要叫「魏」,兩個魏靠的這麼近,很多不懂歷史的人來說很容易混淆,比如「魏晉南北朝」的「魏」,是曹魏還是北魏?書法字體「魏碑」的「魏」,是曹魏還是北魏?不少人搞不清楚。前一個是曹魏,後一個則是北魏。

魏碑

北魏為什麼叫「魏」?北齊魏收的《魏書》詳細解釋了,我們翻開史書看看。

《魏書·太祖紀》記載:


六月丙子,詔有司議定國號。群臣曰:「昔周秦以前,世居所生之土,有國有家,及王天下,即承為號。自漢以來,罷侯置守,時無世繼,其應運而起者,皆不由尺土之資。今國家萬世相承,啟基雲代。臣等以為若取長遠,應以代為號。」詔曰:「昔朕遠祖,總御幽都,控制遐國,雖踐王位,未定九州。逮於朕躬,處百代之季,天下分裂,諸華乏主。民俗雖殊,撫之在德,故躬率六軍,掃平中土,兇逆蕩除,遐邇率服。宜仍先號,以為魏焉。布告天下,鹹知朕意。」

原來,當時的拓跋珪已經重建了「代國」,準備以「代」作為國號,但是這個字雖然用來指代大同這個代地,也有「代替」的不好意義。

名臣崔浩建議拓跋珪改國號為「魏」,因為戰國時代的魏國位於河南一帶,所以魏就是中原的代名詞,拓跋人認為自己是黃帝的後代,黃帝、黃河都和河南有關,而河南又是魏地,因此想入主中原的拓跋氏取名「魏國」。

同時,崔浩告訴拓跋珪,如果想入主中原,就應該效仿曹魏,意思是告訴拓跋珪:你當漢高祖是別想了,不可能幾年之間平定天下。但可以學魏文帝曹丕,步步為營兼併天下。

崔浩

「故躬率六軍,掃平中土,兇逆蕩除,遐邇率服。宜仍先號,以為魏焉。」這句話就是說,鮮卑人要繼承華夏文明,繼承正統,一統天下。

不過,有人說,鮮卑人的「北魏」取名為「魏」顯示了政權繼承自「曹魏」,這個不準確,他們並沒有覺得自己是曹魏的繼承。


換言之,曹魏的「魏」源自魏王和封地所在地鄴城。此後,曹魏也好,戰國魏國也罷,用來指代中原,所以「北魏」才取名為「魏」,和鄴城已經沒多少關係了。


不過命運很是奇特,或許是「魏」這個字冥冥之中和鄴城有關聯。

北魏末年,同樣天下大亂,北魏一分兩半,分為東西二魏。

高歡,宇文泰最後東西對峙。

在高歡取得東魏統治權的關鍵戰役中,韓陵之戰十分重要,韓陵這處地方就在鄴城旁邊,「韓陵」的名字與漢初名將韓信相關。

當時北魏梟雄爾朱榮被殺,他的侄子爾朱兆驍勇善戰卻有勇無謀,爾朱榮的部將高歡就想自立門戶,他先騙取了爾朱兆信任,隻身逃到河北,後來爾朱兆警覺起來,追上了高歡,心機頗深的高歡立刻和爾朱兆歃血為盟,晚上兩人睡在一起,第二天高歡走遠了,有人建議爾朱兆追上前去殺掉高歡,爾朱兆才如夢初醒。

後來高歡到了河北,取得了河北大族的支持,公開和爾朱兆決裂,雙方大戰的地方就在安陽城旁邊的韓陵!

高歡

高歡的騎兵不足2000,步兵不滿3萬,就在韓陵山上布下了陣,把牛羊放在山上,爾朱兆大部隊來到這兒,看到漫山遍野的牛羊堵塞了道路,自知不妙,遂逃走,高歡抓準時機,親自領兵出擊,著名猛將高敖曹領左軍,與爾朱兆軍激戰,一開始高歡的中軍戰鬥失利,關鍵時刻,他的弟弟高嶽率領500騎兵從右側殺來,高敖曹從左側用1000騎兵衝鋒,前後夾擊,大敗爾朱兆軍隊。

爾朱兆失敗後第二年捲土重來,號稱十萬大軍,這次有了資本的高歡在山東廣阿再次擊敗爾朱兆,爾朱兆徹底失敗逃竄,後來高歡在洛陽立了孝武帝為皇帝,爾朱兆自知大勢已去,就來到了家鄉秀容川,在那兒自殺了,曾經叱吒風雲的爾朱家族就此覆滅。

可以說,安陽城東北的韓陵就是北齊王朝的龍興之地,後來北齊以鄴城為都城,不能說沒有感念這個龍興之地的緣故。

鄴城迎來了第五個朝代—東魏,後來代之興起的北齊同樣定都鄴城,所以鄴城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名副其實的「六朝古都」,歷經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個王朝,和南方的建鄴一樣。

也就是說,後來北魏分為兩半,東魏和取而代之的北齊依然以鄴城作為首都,「魏」終究還是和鄴城扯上了關係。

同樣是叫魏,兩個魏在洛陽發生了時空的交疊。也在鄴城發生了時空的交疊。

歷史就是這麼奇妙。

北齊後來被北周武帝宇文邕所滅,北周統一北方後,又被隋朝所取代,楊堅平定了對自己不服的相州總管尉遲迥,尉遲迥的大本營就在鄴城,為了防止河北反楊勢力死灰復燃,遂下令火焚鄴城,人民全部遷徙到了安陽,一代名都就此成為了廢墟。

楊堅

正因為鄴城的被焚毀,鄴城究竟屬於邯鄲還是安陽,成為了一樁公案,鄴城被焚毀後,安陽得到了「鄴」的名字,在唐朝,鄴城主要指的就是安陽。

因為唐朝繼承自北周和隋朝的關隴集團,唐朝時期,對於關東勢力一直十分防範,從竇建德到劉黑闥,再到唐末的魏博三鎮,唐朝對於魏郡鄴城的勢力十分警惕。

但是唐朝忘記了,魏還有一個名字叫「梁」,因為魏惠王遷都大梁城,也就是汴梁城,魏又叫做梁,最終根據地在開封的梁王朱溫滅掉了唐朝。

朱溫

唐朝還是栽在魏的手中,哪怕換了個名字。

歷史還是這麼奇妙。

相關焦點

  • 中國國號反覆使用,為何唯獨這個朝代的國號,後世再沒一朝敢用?
    商朝的部落因為善於經商,把「商人」和「商業」的名號貢獻給了我們的後人;漢朝的強大,讓中國人民建立了漢人和漢人的名號;唐朝的興盛讓人夢寐以求。時至今日,我們仍然稱華僑社區為「唐人街」。圖片:國外唐人街。商人、漢人、唐人,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能延續至今的三個國號。另外,沒有第四個。
  • 中國主要朝代的國號來源:明朝的國號的確來源于波斯明教
    後來歷史上多次出現以「漢」為國號的政權,基本都是劉氏建立的,如劉備的「蜀漢」、劉知遠的「後漢」、劉旻的「北漢」,劉隱的「南漢」,只有十六國時期的「成漢」是氐族李氏建立的。魏的國號來源於地名。魏也稱為「梁」,古代指的是河南地區,因為這裡在戰國屬於魏國之地。三國時代,曹操以豫州起家,成為了魏王,因此國號就是魏。
  • 中國歷代的國號都是什麼含義?
    春秋與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那麼這麼多王朝的國號都是什麼含義呢?一、夏朝雖然目前國外學者對夏朝是否存在還持懷疑態度,但國內學者多傾向於認為夏朝與二里頭文化有一定淵源。關於夏的含義有不同的看法,如范文瀾先生認為是禹的兒子啟西遷到大夏地區後以地名來作為政權名稱的,大夏就在今天的山西西南部。
  • 讀懂田氏篡齊為何不改國號,便明白:周公不叫姬旦,嬴政不叫趙正
    春秋後是戰國,它們又是如何區分的?春秋時周天子失勢,而到戰國時期,則徹底淪為擺設,標誌是三家分晉、田氏篡齊。為何是這兩個事件呢?因為它們的本質是以下克上。戰國以前,無論諸侯間怎麼兼併,大國吞併小國,那是諸侯間的戰爭。雖說諸侯有的是公,有的是侯,地位有高有低,但他們的本質都是君主。
  • 中國曆朝國號的來歷
    戰國末期,秦王嬴政滅六國後稱帝。是為秦始皇,中國從奴隸制走向封建時代。秦繼承於周。 漢朝:(東漢、西漢)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封地在漢中一帶。劉邦稱帝後就以漢為國號。自後一千多年劉姓得國者都以漢為國號。漢朝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有「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千古豪言。
  • 歷史冷知識:歷史上以梁為國號的國家有7個,大梁是哪個朝代?
    歷史上有至少7個使用梁為國號的政權,其中被準確的稱為大梁的國家只有1個,就是五代十國時朱溫建立的後梁,但是戰國時期魏國的都城也叫作大梁,而在《琅琊榜》中出現的大梁國則是虛構的,原型被認為是南北朝的南梁。
  • 哪個是最好聽的國號?此國號還有兩層寓意,還是中國最威武的國名
    在與匈奴人角逐了幾個世紀後,公元258年,鮮卑族拓跋部在拓跋力微的帶領下,逐漸強大了起來,從此進入了中國歷史的視野之內。這一年,拓跋力微召集鮮卑諸部,目的就是確認他在拓跋部落的大酋長之位。然而,部落聯盟有時候卻很不可靠。公元277年,活了104歲的拓跋力微去世,很快,鮮卑部落再次分崩離析。
  • 唐宋元明清:中國古代18個朝代國號的由來!
    夏朝末年,商的勢力由黃河下遊發展到中遊,滲透到夏的統治地區,契的第十四代孫商湯滅夏後,返回亳都,以「商」作為國號,建立商朝。 ,後世人們稱之為漢朝。,封建時代常被用作爵位、國號的名稱。
  • 「國號」你知道中國曆朝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嗎?
    先說以地名作為國號的朝代,典型代表就是夏商周了。夏部族首領崇伯鯀,建都於大夏(今山西夏縣),所以就用地名「夏」作為國號。商部族始祖契,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商(今河南商丘),湯滅夏以後,商部族就把「商」作為國號。周朝的祖先曾生活在陝西渭河流域的「周原」(今陝西岐山),所以在他們建立國家以後,就把「周」作為國號。
  • 我國臺灣省的「經國號」戰鬥機
    「經國號」戰鬥機的型號為F-CK-1(Ching-kuo),是自製防禦戰鬥機(IndigenousDefenseFighter,IDF)項目的成果。註:儘管後來「經國號」改名了,但本文將沿用「經國號」這名字。
  • 日本人為何厭惡「日本」這一國號?「日本」二字又有何特殊含義?
    關於為何改「倭」為「日本」,在平安時代曾發生過一場爭論,從這場爭論中我們可以窺探一二。根據《日本書紀私記》記載,承平六年(936年),在一個關於《日本書紀》的講座上,參議紀淑光曾經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何改『倭國』為『日本』?」對於這一提問,講師引用了《隋書·東夷傳》中「日出之國」一詞,答道「日本即為太陽升起的地方。」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號誕生記
    從此,「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名稱,成為新中國的國號,響徹世界。 很多人不知道,在確定這一國號之前,曾經有過一番爭議,特別是圍繞使用簡稱討論激烈。本文所講述的,就是國號背後的故事。他們提出了四個理由。其一,「民主」「共和」兩字並無兼列必要:按我國現代所用「共和國」一名詞,似純系翻譯西文Republic(列坡勃立克)一詞,與「共和」兩字在我國經典上之原意並無關係。西文「列坡勃立克」一詞當初並非不可譯為「民主國」。
  • 中國唯一女帝武則天稱帝後為何要改國號為周呢?
    武則天作為歷史公認的女皇帝,她的很多事跡都被人們關注。武則天在位期間除了實施許多新的法律政策,還將國號改為「周」。為什麼要把國號改為周呢,這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秘密。由此,不禁讓大家猜想了起來,武則天名為武媚娘,夫家是唐朝李氏,該國號,不改為李朝,也不改為武朝,為何改為周呢?
  • 皇太極為何改國號「金」為「清」?
    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國號為「金」,為與南宋時期完顏氏金朝相區別,史稱「後金」。
  • 唐朝不叫李朝,宋朝也不叫趙朝,開國皇帝們為何不拿姓氏當國號
    曹丕稱帝後,國號當然就不會繼續用漢了,而是改成了魏,這便是「魏承漢」的由來。 很明顯,魏的國號,來自於曹氏父子魏王的封爵,這是他們在大漢為臣子時被封爵位。中國古代的朝代,絕大多數的國號都是這麼來的。
  • 劉煥解讀十大名將7——不瘋魔不成活的戰神傳說,為何會入魔?
    歡迎大家關注劉煥解讀十大名將系列,該系列首發於公眾號,原本是「劉煥解讀星座名人」系列。因很多人不喜歡星座元素,修改後去除星座元素,變成解讀十大名將系列。1、白起劉煥解讀十大名將1——他是戰國時代最大的人屠,萬人坑依然存在2、韓信劉煥解讀十大名將2——為漢朝立下汗馬功勞的他究竟有沒有造反3、霍去病劉煥解讀十大名將3——今天我們所處的時代,格外呼喚他的出現4、拓跋燾劉煥解讀十大名將4——沖天的霸氣徵服北方,一統十六國混亂局面5、劉裕劉煥解讀十大名將5——他在兵荒馬亂的亂世中北伐氣吞萬裡如虎
  • 漢朝之後的割據政權,都愛用前朝國號,為何單單「商」受到冷落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其中經歷了許多群雄割據時期,那些割據政權為了顯示自己的權威,往往會選擇採用之前朝代的國號。其中漢代之前的幾個朝代,最受歡迎。比如東晉時期,赫連勃勃就建立了大夏,隋朝末年的竇建德的政權也以夏命名。
  • 越南古代到底有沒有國號,為何現在直接叫「李朝」,「阮朝」呢?
    中國古代各個王朝都有國號,比如漢、唐、宋、大元、大明、大清等地(元、明、清三朝都是雙字國號),而受中華文明影響,中華周邊漢文化圈的國家通常也有國號,而古代和中國聯繫最緊密的兩個地區就是朝鮮半島和越南了,這兩個地方都是中國的藩屬國。
  • 作為開國皇帝,劉秀為什麼不新建國號,還認漢元帝為皇考呢?
    為什麼不和大宋開國皇帝劉裕一樣,另建國號,反而以「漢」為國號,冒認皇考,做繼位皇帝呢?漢世祖劉秀大漢的國號是個金字招牌。不僅是漢光武帝劉秀以漢為國號,幾乎所有的劉姓的開國皇帝,無一不是以漢為國號的,像漢烈祖劉備的季漢(蜀漢)、漢高祖劉的南漢等、就匈奴族的光文皇帝劉淵、沙陀族的劉暠、劉崇哥兒倆也湊熱鬧。劉淵、劉暠的廟號都是漢高祖,不過劉淵是漢趙,劉暠是後漢。
  • 商朝以後,為何再沒有出現以「商」為名的政權?
    閱       讀       需       要中國從夏朝開始,每建立一個朝代都會有自己的國號,只要這個朝代不亡,國號就一直存在,所以,取國號是一件很慎重的事情。歷史上也常會看到後世王朝沿用前王朝國號,在宋代以前,大一統王朝的國號基本都被後世的割據政權使用過,比如李元昊建立的西夏、郭威的後周、苻堅的前秦、姚萇的後秦、劉知遠的後漢、李存勖的後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