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國號為「金」,為與南宋時期完顏氏金朝相區別,史稱「後金」。然而僅僅二十年之後,後金的第二代可汗就在盛京(瀋陽)將國號更改為「清」,同時其最高統治者也由「大汗」變成了「皇帝」。
前後的巨大變動牽涉到對女真「祖制」的改弦更張,同時也考驗著滿人的智慧。可以說,正是皇太極的這一更改才實現了後金從單一女真族的「汗國」向多民族共存的「帝國」轉變。
嚴格來說,「金」與「後金」並無嚴格的順承關係,金國的建立者為完顏阿骨打,後金的建立者為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兩者雖然都是女真族,但血統早已相距甚遠。
完顏氏金朝在取代大遼之後開始大量遷居中國北方,相對於嚴寒冷酷的東北森林,以完顏氏為首的女真人更喜歡氣候溫和的黃河流域。因此當蒙古屠滅金國的時候,大部分遷居關內的女真人或遭殺戮、或被融合,而留在關外的女真就成了後金的祖先。
圖-後金都城赫圖阿拉城俯瞰
建州女真崛起之後或許是想承蔭「金國」的輝煌,因此建國之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他們遠房親戚的國號,但事實上這種做法並不利於其成長為一個能夠取代明朝的大帝國。
公元1636年,皇太極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將國號從「金」改為「清」,原因也正在於「清」比「金」更容易得到接納。從歷史上看,鼎盛時期的金國嚴格執行著向北和向南兩個方向的擴張政策,而草原和長江以南正是他們的主要攻擊對象。
出於對歷史的記憶,大家都知道「金」是什麼德性,但卻沒有人知道「清」會是什麼樣子,這便是滿人在崛起過程中對治理成本的控制。其次是專門針對明帝國而言的,「靖康之恥」的記憶時刻刺痛著中原人敏感的神經,金人對宋朝皇室的百般凌辱是數百年後中原人依然無法原諒女真的重要原因。
如果滿人依舊使用「金」這個國號,那無異於時刻提醒大明一旦亡國必然與宋朝無二,明朝軍民的抵抗也勢必會更加瘋狂,這當然是皇太極最不願意看到的局面。
在將國號更改為「清」之後,皇太極接連在「滿八旗」的基礎上增設了「蒙古八旗」和「漢八旗」,可見「統戰」作用在任何時候都不可忽視。
最後就是「陰陽五行」之說了,中國的朝代歷來有「五德」的說法,也就是一個朝代對應「金木水火土」中的一個。比如秦對應「水德」,漢對應「土德」,而當時的明朝正對應「火德」。既然有志於取代大明,必然要在「水德」當中取字,而「清」正符合這項條件。
當然話說回來,自己信不信很難說,但起碼這種說法很有市場。事實上,在從「金」到「清」的過程中,滿語中「金」和「清」的發音幾乎沒有什麼變化。即便做了中原的皇帝,滿清內部依舊稱呼皇太極為「大汗」,而歷代的皇子們在對皇帝的稱呼上也不是「皇阿瑪」,而是「汗阿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