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即位後,為何廢棄努爾哈赤所定國號,改「金」為「清」?這個朝代只有20年,卻影響歷史300年,還確立了中國的未來走向!皇帝的龍袍大多為黃色,秦始皇的龍袍,為何是黑色的?
此金非彼金
說起中國歷史上的「金」國,人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由女真人完顏阿骨打在我國北方建立的金朝。在中國歷史上,完顏氏的金朝,也是個能徵善戰的馬背王朝。金國的建立,是始於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完顏旻)統一女真諸部後的起兵反遼。1115年,完顏阿骨打在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立國,國號為「金」。
其後,金國在擴張的徵途,一路高歌猛進,於1125年滅遼朝,1127年又發動靖康之變滅北宋。1130年,宋高宗趙構向金帝上降表稱臣,開始了金與南宋長達百年的對峙。1234年,金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夾擊下覆亡於蔡州,共傳十帝,享國119年。
與有著119年建國史的完顏氏金國相比,還有個同為女真人建立的金國,它前後存世雖然只有20年,但是,卻直接影響了近代中國300餘年,並決定了中國社會的未來走向,這個常常被人忽視的金國,就是由建州女真人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我國東北地區建立的政權——金,漢文文獻或稱「大金」,現在人們習稱其為「後金」。
其實,「後金」一名,既不是努爾哈赤自建的國號,也非出於後世史家的追稱。它初見朝鮮,又由朝鮮傳到了明朝。稱呼努爾哈赤所建立的愛新覺羅金國為「後金」,是朝鮮人的發明。
皇太極改「金」為「清」
只是,愛新覺羅氏的「後金」由立國到「消亡」,只有短短的20年。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五日,滿洲諸貝勒、外藩蒙古諸貝勒、漢軍都元帥、總兵官等齊集盛京(今遼寧瀋陽),舉行盛大典禮,為後金的第二代大汗皇太極共上尊號。文武群臣百餘人分次排列皇太極面前,其中由和碩貝勒多爾袞代表滿洲捧滿字表文,由土謝圖濟農巴達禮代表蒙古捧蒙古字表文,由都元帥孔有德代表漢官捧漢字表文,分別率群臣跪讀表文,上皇太極尊號為「寬溫仁聖皇帝」。在「大汗」位上待了10年的皇太極,正式即皇帝位,改元崇德,並改國號為「大清」。
皇太極即位後,之所以要大費周折地更改國號,並不是他父親所定國號有何不祥,而是出自他的政治需要。歷史上的金國雖然吊打北宋、強盛一時。金國強盛時期,其疆域包括東北、華北、關中以及俄羅斯遠東地區。南至大散關至淮河一線,與南宋對峙;西北與西夏並立;東北地區達外興安嶺,東臨日本海。可以這樣說,是金朝最早奠定了中國北方的疆域,對於確定後來中國北方的版圖起到了奠基性作用。
但是,金國終其「一生」也未能一統華夏,最後敗於南宋與蒙古的南北夾擊,倉皇北撤。原因何在?靠武力徵服人心,只能得逞一時,不可維持久遠。而要想徵服一國之民,就得要融入進去,靠文化的力量來尋求認同。
所以,心向中原的皇太極,這才要大費周折地背離女真「祖制」改弦更張,先是將自己的民族由女真改為滿州,然後,又在滿、蒙、漢等各族官員的擁戴下享用「皇帝」稱號,將國號改為現在人們所熟悉的「大清」。雖然,「金」與「清」在滿語中的發音近似,但是,絕不是同一個字。
「五德」相繼與「五行」相生
「清」字之改,是皇太極深受漢文化的影響所至。在中國古代的朝代更迭過程中,先人們發明了「五德」理論。所謂「五德」,是借指古代陰陽家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看成五德,認為歷代王朝各代表一德,按照五行相剋或相生的順序,交互更替,周而復始。
《文選·班固<典引>》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肇命民主,五德初始。」而蔡邕給出的註解就是:「五德,五行之德。自伏羲已下,帝王相代,各據其一行。始於木,終於水,則復始也。」
古人認為的五行相生關係,簡單地表述,即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這種相生的理論看似玄妙,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也是有跡可循的:木生火者,木性溫暖,火伏其中,鑽灼而出,故木生火;火生土者,火熱故能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故火生土;土生金者,金居石依山,津潤而生,聚土成山,山必長石,故土生金;金生水者,少陰之氣,潤燥流津,銷金亦為水,所以山石而從潤,故金生水;水生木者,因水潤而能生,故水生木也。
古人之所以發明「五德」之說,是為了給新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論依據的,舊朝被滅,新朝創立,是有新舊交替順序的,是謂「五行相生」,以新代舊,符合天理,新朝也是受命於天的。
秦始皇的龍袍為何是黑色的?
按照「五德」理論,秦朝屬水德。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初,便有人對他說:皇帝在五行中屬於土德,夏朝是木德,商朝是金德,周朝屬火德,現在秦朝代替了周朝而屬於水德。而且五百年前,秦文公打獵時,曾經得到過一條黑龍,它就是水德王朝的吉祥物、象徵物。大臣們按照「五德」的學說,水德的秦朝代替火德的周朝是受之於天,是天運,從而論證了秦朝的合法性。
五行之中,水為坎,其色主黑。古書上說:「秦尚黑,為水德。」所以,秦始皇滅六國建立大秦後,他將自己的龍袍設計為黑色。
秦國當時是由西北偏遠族民徵服中原六國的,為了顯示其正統性,才拾起「五德」論的,其後,這一學說為各代王朝所遵循,目的就是給自己王朝的建立添加些「受命於天」的神秘色彩。歷史的車輪馳向後金,當時的當家人皇太極已做好了入主中原的準備,所以,為了給自己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也祭出了「五德」學說的這件法寶。
皇太極的政治牌
按照「五德」理化,中原王朝傳到明朝,明朝應為「火德」。「火德」之後應為「水德。愛新覺羅氏既然有志於取代大明,其國號必然要在「水德」當中取字,而「清」正符合這項條件。
此外,關於「大清」的含義,還有諸種猜測,比如,從文義上,釋「清」為「掃清廓清」之義 。再如,「清者,青也」,青為北方信奉薩滿教諸族所崇尚,滿洲也是篤信薩滿的,故取「大清」為號 。
皇太極將國號從「金」改為「清」,除了「五德」上的考慮外,他還有一重顧慮,那就是歷史上的金國,對於中原民族的傷害太大,如果沿用金朝作國號,江南的民心向背已是不言而喻的事。所以,他才在即位10年之後,啟動了更換民族、更改國號的百年大計。
結語
清王朝的建立,正處於世界大變革的時代,而死守舊制的滿清貴族,終於讓華夏大地淪為列強任意凌辱的羔羊, 這才引發了國內進步人士的奮發圖強,舉國合力結束了幾千年的封建統治,為近代中國開啟了一扇邁向新時代的窗口,從而改變了歷史的進程。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