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立儲問題關係到社稷安危,歷代君王對立儲慎之又慎。清太祖努爾哈赤就曾多次立儲,但最後都沒有成功。
努爾哈赤的嫡長子褚英在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的時候,曾被老爹立為接班人。誰知褚英不知自愛,喝上兩口小酒就忘了軍國大事,又搞些歪門邪道詛咒五大臣和兄弟們,深負老爹厚望。後褚英被老爹努爾哈赤廢黜並軟禁。二年後,三十六歲的褚英被處死。
長子褚英死了,老二代善又成了排名第一的嫡子,於是代善又被老爹立為接班人。但代善對待前妻的兩個兒子嶽託和碩託,明顯刻薄寡恩,和後媽的緋聞又滿天飛,惹怒了老爹努爾哈赤。代善的太子之位被廢掉了,但還保住了大貝勒頭銜。
兩次立儲失敗,努爾哈赤痛定思痛,決定新汗由八和碩貝勒共同推舉。這項制度的出臺,雖然有助於擇優推出新汗,但在權利交接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出現權利爭鬥。皇太極即位的時候,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而皇太極死後的接班人之爭,則更為激烈,只差兵戎相見了。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九日,皇太極在盛京後宮撒手西去,帝位之爭馬上展開。其中最有實力的是睿親王多爾袞和肅親王豪格。
先來看看睿親王多爾袞的實力。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他英勇善戰,在十七歲的時候就被賜封「墨爾根戴青」,領正白旗,為後金立下赫赫戰功。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武英郡王阿濟格和豫親王多鐸是多爾袞的同母弟兄,而多鐸領鑲白旗。有兩白旗的強力支持,加上軍功顯赫,多爾袞成為競爭帝位的有力人選。
再來看一下豪格。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是多爾袞的老侄,卻比多爾袞大三歲。年少的時候即隨父徵戰,也是軍功赫赫,不遜色於叔叔多爾袞。豪格領正藍旗,老爹皇太極生前直轄兩黃旗,這三旗都堅定支持豪格即位。而索尼、鰲拜等眾臣都表示支持豪格。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也傾向於豪格。如此看來,豪格在大位的爭奪中,勝算還是比較大的,為什麼卻痛失大位呢?
這一切都緣於豪格的優柔寡斷,故作謙讓。皇太極駕崩五天後,諸王在祟政殿召開會議,選舉新君。兩黃旗的將士為擁立豪格,把祟政殿圍了個水洩不通,氣氛那是相當地緊張。索尼、鰲拜首先提出應立先帝之子豪格,豪格此時大概想效仿當年他老爹即位時的高風亮節,所以故作謙虛地辭讓。哪知多鐸立即抓住豪格的話柄不放,稱既然你幹不了,那就讓我哥多爾袞幹好了。多爾袞深知此事關係重大,也不敢貿然應允。隨後多鐸又自薦即位,遭到多爾袞的反對。多鐸又提出由代善即位,代善也明知此事不可為,就推辭離席了。
此時,兩黃旗的將士誓要立皇太極之子即位。多爾袞眼看這架勢,自己若要強勢為帝,流血衝突定會不可避免,這也是他不願看到的。罷了,罷了,既然我當不成這個皇帝,你豪格也甭想當。不是非要立先帝之子嗎?那就立六歲的福臨好了,我和濟爾哈朗輔政。多爾袞的折中建議獲得了通過。六歲的福臨就這樣撿漏了。
豪格優柔寡斷,缺乏當仁不讓的果敢,是奪位大戰中徹頭徹尾的失敗者。而多爾袞在選戰中及時調整戰略,以退為進,成功阻止豪格上位。雖然他沒能稱帝,卻有帝王之實,是清朝的實際統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