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臺灣省的「經國號」戰鬥機

2021-01-21 天天塊車

經國號戰鬥機

「經國號」是我國臺灣省研製的一種雙發超音速戰鬥機。

「經國號」戰鬥機的型號為F-CK-1(Ching-kuo),是自製防禦戰鬥機(IndigenousDefenseFighter,IDF)項目的成果。註:儘管後來「經國號」改名了,但本文將沿用「經國號」這名字。

經國號戰鬥機

經國號戰鬥機

時間回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1972年尼克森訪華,中美關係實現破冰,終於1979年1月1日建交。此時臺灣省空中力量的主力是1960年入役的F-104和1965年入役的F-5。為繼續保持空中優勢,臺灣尋求性能更好的戰機,但這算盤因中美關係改善而遇挫。原來看上的F-16A/B買不到,連F-20和F-4都買不到了。

先介紹一下這兩種戰機在臺灣的情況。

F-5戰鬥機,由美國諾斯羅普公司研製,A/B型叫「自由戰士」(FreedomFighter),1959年7月首飛,E/F型叫「虎II」(TigerII),1972年8月首飛。臺灣於1965年11月開始裝備F-5A/B,通過軍援計劃共獲得92架單座的A型和23架雙座的B型。

臺灣的F-5A機群

1972年,部分F-5A被移交給了南越空軍參與越南戰爭,後來又歸還部分。F-5A在臺灣服役到1987年6月,F-5B則服役到了1996年6月。

臺灣的F-5B戰鬥教練機

1968年臺灣就與諾斯羅普洽談合作在島內生產尚未首飛的F-5E/F,由諾斯羅普提供技術資料,培訓,飛機部件等。1974年10月,首架臺灣組裝的F-5E出廠,恰逢老蔣生日臨近,於是命名為「中正號」。截至1986年12月臺灣生產F-5E/F的虎安(PeaceTiger)項目完成,一共生產了242架單座的F-5E和66架雙座的F-5F,這也使臺灣成為F-5的最大用戶(F-5總產量2200多架)。至兩三年前吧,在役的F-5大概還有三十架左右,目前在役數量未有資料。

下圖,機身中部掛載RM-30拖靶器的F-5E,拖靶器旁邊的是TDK-39標靶。

臺灣F-5E戰鬥機

臺灣的F-5F戰鬥教練型

1997年,臺灣把7架飛行時數較少的F-5E送到新加坡改裝為RF-5E偵察型。2003年10月一架RF-5E墜毀,飛行員跳傘。2011年9月一架RF-5E和一架F-5F進行夜間訓練雙雙撞山,一個上尉一個少校一個中校遇難。

RF-5E偵察機

F-104「星」(Starfighter)由美國洛克希德研製,1954年2月首飛。臺灣是F-104首個海外用戶,也是使用型號最多的用戶。自1960年開始共接收了247架各種型號的F-104,有A,B,C,G,J,DJ,RF-104G,TF-104G等等,這些飛機中有很多是荷蘭,比利時,西德,日本等國家的二手貨。F-104背負的「飛行棺材」,「寡婦製造者」等惡名在臺灣也得到充分體現,臺灣的F-104至1998年5月退役,服役期間共摔了110多架,造成60多名飛行員喪生。

臺灣F-104戰鬥機編隊

臺灣F-104機群

臺灣的TF-104戰鬥教練型

再說一下那個F-20。F-20「虎鯊」(TigerShark),是諾斯羅普發展的先進版F-5E,原來稱為F-5G,後改名F-20。F-20可算是為臺灣量身訂造的魔改版本,搭載一臺和F-18一樣的F404渦輪風扇發動機,雷達升級為可發射中程空空飛彈的AN/APG-67,作戰性能大幅提升。預期臺灣對F-20的需求量將達350架,但由於前文所述的原因,這筆交易被取消。雖然臺灣不買了,但還有其他F-5用戶有潛在需求啊,所以F-20還是於1982年8月首飛了。結果其他F-5的用戶也不買這個F-20,1986年底諾斯羅普就把F-20項目砍掉了。

F-20在試射「小牛」空對地飛彈

雖說美臺斷交,飛機也暫時不賣了,但美國與臺灣的私相授受還是不斷的。一方面把F-5E/F原本的授權數量增加,另一方面幫臺灣搜羅其他國家二手的F-104,同時F-20上的各種技術也被轉移給臺灣,用於「經國號」上。

回到正題。在當時那種環境下,1980年7月蔣經國指示要「自主」研發新一代戰鬥機,就是後來的IDF。經過前期的一番論證評估,1982年AIDC開始新戰機的發展專案,同年與美國蓋瑞特合夥成立公司研發用於新戰機的發動機。1983年1月,新戰機專案命名為「安翔」,其中包括四個子計劃,分為機體的「鷹揚」,發動機的「雲漢」,航電的「天雷」和空空飛彈的「天劍」,四個子計劃同時進行。

AIDC(AerospaceIndustrialDevelopmentCorp)就是漢翔航空工業股份公司,在研發「經國號」時由航空工業發展中心改隸屬為國防部中科院航空工業發展中心,1996年又改組為目前的漢翔。在之前的一篇介紹印度「風神」戰鬥機的文章裡提到過,印度的HAL憑藉組裝了幾種飛機和搞出一架螺旋槳初級教練機的基礎就直接上超音速戰鬥機了,非常「猛」。相比之下AIDC的步伐就比較踏實,但由於篇幅所限和避免跑題太遠,關於AIDC就下篇介紹吧。

經國號第一架原型機

「經國號」在研發過程中通用動力,蓋瑞特,西屋等美國公司參與了合作,大約有60名美國工程師到AIDC進行協助,另有部分AIDC工程師到美國實習深造。此外投入零部件,工具模具等相關開發工作的廠商超過1000家。1988年12月首架10001號機出廠,新機被命名為「經國號」,以紀念1988年1月去世的IDF發起人蔣經國,型號為F-CK-1,F是戰鬥機的意思,CK是Ching-kuo,威氏拼音法的經國,1就不用說了。

經國號首架原型機

1989年5月28日,10001號機首飛。「經國號」共製造了四架原型機,三架為單座的F-CK-1A,一架雙座的F-CK-1B。其中的二號原型機10002在1991年7月的試飛中因顫振導致右尾翼脫落墜海,上校試飛員遇難。

試飛中的經國號

試飛中的經國號

「經國號」像是F-5,F-16,F-18的混合體。機頭,垂尾,帶下反的水平尾翼,機身後部邊條和減速板,機背的翼身融合結構都像F-16,主翼像F-18但更像F-5的,雙發單垂尾結構也像F-5,機身尾部,進氣道和進氣口像F-18,機翼前的邊條又像把F-16和F-18的糅合了,F-16和F-18都有的著陸阻攔鉤也搬了過來。「經國號」這樣的外形,也不是隨便抄來捏在一起,這個構型是在經歷30多次改良,8000多次風洞測試的基礎上決定的。

「經國號」長14.48米,翼展8.53米,高4.7米。空重6490公斤,最大起飛重量12530公斤。最大速度1.8馬赫(?存疑),實用升限16760米,不攜帶副油箱最大航程1100公裡。「經國號」裝備一門6管20毫米M61機炮,備彈400發,全機9個外掛點,最大可掛載4000公斤載荷。

經國號三面圖

「經國號」的雷達和火控系統用的是那個天雷計劃的產品,而天雷又是F-20上的雷達和火控的繼承者,天雷最終的結果是金龍53(GD-53)型脈衝都卜勒多功能雷達。GD-53上視對圖-16一類的大目標的探測距離約150公裡,對戰鬥機大小目標的距離下降至50-70公裡。下視距離約80公裡,也會因目標大小不同而變化。GD-53可同時制導兩枚中程空空飛彈攻擊兩個空中目標,並且具有一定的對地攻擊能力。

下圖,「經國號」的前機身,機頭雷達罩內安裝有GD-53雷達,座艙蓋前豎起的四片是跟F-16類似的敵我識別(AIFF)天線。

經國號前機身

下圖,F-CK-1A的座艙,「經國號」駕駛員彈射座椅採用與F-16類似的30°傾斜,有利於飛行員承受更高的過載,「經國號」最大瞬間過載可達9G。操縱杆也是類似F-16在右側,儀表布局也是那個年代的經典布局。

F-CK-1A的座艙

綜上這些情況,「經國號」擁有不錯的氣動外形以及當時較先進的雷達火控,算得上是款優秀的戰鬥機了。

「經國號」的座艙蓋採用兩段式氣泡外形,前部有隔框,視野很好。單座型使用整體向後向上開啟的方式,雙座型是側向打開的方式。

經國號戰鬥機

1989年,法國同意出售60架幻影2000給臺灣(1997年首批到貨),並且保留60架意向銷售權,大概是用得爽再回購的意思吧。隨後美國也放風要賣F-16(1992年籤訂,同樣1997年到貨)。這使得預定生產250架的「經國號」於1991年被削減到130架。

「經國號」的量產始於1992年,至1999年停產連原型機共生產了135架,加上後來翔升計劃造的兩架原型機,那一共是137架。

「經國號」的量產先是製造了4架雙座和6架單座的預生產型,用於作戰測試和訓練種子教官。正式生產型則是1994年交付開始服役。

預生產型的經國號

預生產型(臺媒體稱為先導量產型)的10架「經國號」都採用側向打開的座艙蓋,單座型的座艙蓋分為三段式。就下圖再講個小故事,1992年11月2日,預生產型1402號在啟動發動機時,一名地勤人員神差鬼使的走近了左側進氣口被吸了進去,等被拉出來時,上半身已經被發動機葉片打成肉醬,發動機也嚴重損毀。

預生產型經國號

1982年6月AIDC與美國蓋瑞特公司共同投資組成國際渦輪引擎公司(InternationalTurbineEngineCompany,ITEC),研發用於「經國號」的TFE-1042-70型發動機。這個TFE-1042原來是美國蓋瑞特和瑞典沃爾沃(VolvoAero)合作搞的,而TFE-1042的前身是無加力的TFE-731。TFE-731應用範圍較廣,如利爾噴氣,達索隼等公務機,臺灣的AT-3,西班牙的C-101教練機也是用這個發動機,連我們的K-8開始也打算用這發動機。TFE-1042搞出來後,義大利的比亞喬和AIDC受到邀請加入,打算合夥搞個有前途的軍用發動機去競爭市場。後來瑞典的JAS39用了F404,而義大利的AMX用了勞斯萊斯的斯佩807,沃爾沃和比亞喬就散了,剩下蓋瑞特和AIDC就成立了ITEC繼續發展TFE-1042。

TFE-1042渦扇發動機

由於受到美國的限制,TFE-1042性能指標未能達到最佳狀態,「經國號」裝備的TFE-1042-70型最大推力2300公斤,加力推力3790公斤。後來外界猜測美國放寬了技術限制,TFE-1042的推力有所增加,但並未得到官方正式肯定。TFE-1042美國的編號是F-125,關於這款發動機到底推力多大,存在爭議,所以「經國號」的最大速度1.8馬赫那個指標存疑。

經國號TFE-1042發動機的尾噴口

完成「經國號」的生產計劃後,對飛機進行升級的翔升計劃也於2001年開始實施。

翔升計劃主要是對「經國號」的機載電腦,電子戰設備,武器載荷等進行升級,如原來只能掛2枚中程空空飛彈,升級後可以掛載4枚,還可以掛載其他新的彈藥,如防區外攻擊武器等。另外進場速度有所降低,著陸滑跑距離縮短10%,抗風能力也有提高。翔升計劃新生產的原型機10005號單座型F-CK-1C於2006年10月首飛,10006號雙座型F-CK-1D於2007年3月首飛,隨後被命名為「雄鷹」(GosHawk)。

10005號F-CK-1C

翔升的原型機在機背搭載了兩個共545公斤的保形油箱,這個保形油箱從目前的「經國號」照片中,並未見到在役的飛機上有搭載。

10006號F-CK-1D

10006號F-CK-1D

F-CK-1C/D的駕駛艙比A/B的多了一個顯示屏,並且各種儀表操作面板也做了改進,顯得更現代化。

F-CK-1C/D的駕駛艙

2009年12月「經國號」又搞了個翔展計劃,分為翔展一號和二號,對部分性能進一步進行強化。至2017年12月共有127架「經國號」完成升級。

經國號戰鬥機

經國號戰鬥機

經國號戰鬥機

「經國號」服役以來共墜毀4架,連同10002號原型機是5架,共3名飛行員遇難。安全記錄算是不錯了,比幻影2000和F-16都好。

經國號戰鬥機

經國號戰鬥機

經國號戰鬥機

「經國號」還具有「快速反應」能力,可以在五分鐘內完成緊急起飛的準備。這反應速度比幻影2000和F-16都快。

幻影2000和經國號

「經國號」主要擔負防空攔截任務,兼具對海對地攻擊能力。2017年7月,「經國號」首次伴飛轟6。

經國號伴飛轟6

準備著陸的「經國號」,可見尾部打開的減速板,形式和位置都和F-16的相似。

經國號戰鬥機

下圖,「經國號」掛載防區外攻擊武器。該武器臺稱萬劍彈,2004年由「經國號」10004原型機掛載初次測試,戰鬥部隊的測試於2010年5月開始,後經修改於今年4月又進行了實彈發射。該彈長約4.5~5米,重量接近一噸,射程可能超過200公裡。

掛載萬劍彈的經國號

下圖,「經國號」機身下以半埋方式掛載的天劍2空空飛彈。當初天劍計劃的兩款空空飛彈,天劍1類似響尾蛇,天劍2類似AIM-120,在此就不多介紹了。

經國號機身下的天劍2空空飛彈

「經國號」介紹得好像也差不多了,圖片還很多,再放幾張就好了吧。

經國號戰鬥機

經國號戰鬥機

經國號戰鬥機

經國號戰鬥機

最後簡單介紹一下那個大家可能比較陌生的拖靶器(牽引器/卷揚吊艙)。

掛載RM-30拖靶器的經國號

2016年AIDC修改了兩架「經國號」使其可以掛載RM-30拖靶器用於射擊訓練,2018年開始這兩架「經國號」正式擔任實彈射擊的拖靶任務,原來的F-5E拖靶機轉為備用。

掛載RB-30拖靶器的經國號

RM-30拖靶器前部為渦輪扇葉進氣口,在載機飛行時產生電力為拖靶器供電。RM-30可以釋放9100多米的纜繩拖曳標靶,供空中戰機或者地面防空火力進行射擊訓練。

RM-30B拖靶器和RTT-9標靶

標靶會掛載在RM-30旁邊,在使用時釋放。TDK-39標靶為射擊靶,釋放後會展開長度約13米的目標,TDK-39的雷達傳感器則能感應彈丸通過目標錐形計分區進行計分並傳輸給載機。

TDK-39標靶

RTT-9為雷達紅外靶,通過雷達反射器可以模擬1~5平方米雷達截面積目標,還可燃燒內置的燃料來模擬紅外目標,用於雷達制導和紅外製導的空空飛彈,地空飛彈的鎖定或實彈射擊訓練。

RTT-9標靶

全文完,謝謝觀看。

本文由武裝志原創,歡迎關注,我們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中國臺灣「經國號」戰機將獲得新型電子戰吊艙
    中國臺灣的本土生產的「經國號」戰鬥機(IDF)可能會配備新開發的外部電子戰吊艙,以提高飛機的電子戰(EW)能力。據《臺北時報》周日援引軍事消息人士的話說,這些吊艙是由中國臺灣中山科技學院設計的,可以搭載到小型戰鬥機上,例如在中國臺灣軍方服役的「經國」(IDF)戰鬥機。
  • 解放軍4架戰機繞飛臺島,臺軍「經國號」尾隨充當陪練
    解放軍4架戰機繞飛臺島,臺軍「經國號」尾隨充當陪練來自臺灣媒體的消息,本月中旬,解放軍動用四架戰鬥機和兩艘軍艦在臺灣海峽附近海空區域進行小規模訓練演習。這樣的新聞對於大陸民眾早就是見怪不怪了,但是島內的綠營媒體卻仿佛被戳到了痛處,不斷叫囂:大陸欺負人啊,天天「騷擾」臺灣。
  • 揭秘臺最大空軍基地:駐防56架「經國號」戰機 幻想摧毀閩粵機場
    清泉崗基地有正南北向的主跑道,可讓多架戰鬥機編隊同時起飛,61米的寬度,至今仍是全臺最大的空軍基地。「經國號」戰機駐防 要求8分鐘飛抵「海峽中線」清泉崗基地自1959年擴建完後,臺灣空軍第三聯隊從屏東調往清泉崗駐防。
  • 亞洲第一種三代戰鬥機--「經國號」
    「經國號」戰鬥機原本名為IDF,自製防禦戰鬥機的意思,後來改名「經國號」。
  • 解放軍6架殲-16包夾2架「經國號」戰機
    我6架戰鬥機「包夾」2架「經國號」戰機!經國號IDF戰機據「中視新聞」獨家爆料稱,2架「經國號」(IDF)戰機,緊急起飛「攔阻」解放軍軍機時,反遭解放軍6架戰機「包夾」。一見這陣勢,「經國號」(IDF)戰機夾著尾巴灰溜溜地逃跑了。值得一提,「經國號」媒單方面表示解放軍的6架戰機為殲-16,但目前官方並未證實。
  • 我軍戰機夾擊經國號戰機!美4名特工喪生
    我6架戰鬥機「包夾」2架「經國號」戰機!經國號IDF戰機今天(9月20日),「中視新聞」獨家爆料稱,2架「經國號」(IDF)戰機,緊急起飛「攔阻」解放軍軍機時,反遭解放軍6架戰機「包夾」。一見這陣勢,「經國號」(IDF)戰機夾著尾巴灰溜溜地逃跑了。值得一提,「經國號」媒單方面表示解放軍的6架戰機為殲-16,但目前官方並未證實。
  • 我國現有多少戰鬥機
    我國的戰鬥機種類很多,包括殲敵機,偵察機,運輸機,轟炸機,加油機,無人機,以及各種特種作戰飛機。截至2020年,我國現有的各種戰鬥機大概有3000多架,在世界排名中穩居第三。其實,我國的戰鬥作戰飛機,有一半都是上世紀的二代戰鬥機,以及一些老舊型號的戰鬥機。因此我們現有的主力戰鬥機,主要包括殲-10,殲-11,蘇-27等三代戰鬥機。第五代隱身戰鬥機殲-20,去年裝備了兩個飛行團,通常一個飛行團是24架戰鬥機,按照殲-20現在的生產速度,殲-20總數應該在80架左右。
  • 【AFVCLUB AR48108】1/48 IDF F-CK-1C經國號戰鬥機評測
    經國號對於大陸的模友來說,一直是一個充滿興趣的題材,也是一個津津樂道的機型,對於我來說也是如此,早在很多年前就曾經買過正德福的經國號,可惜始終沒有做出來
  • 臺灣省實際管轄哪些島嶼?島上都有什麼?
    大家好,我是梁子,今天咱們了解下,我國臺灣省除臺灣島以外,還管轄著哪些區域?首先了解下臺灣東北方向的「北方三島」。彭佳嶼,臺灣北方三島中唯一有人員駐紮的島嶼,目前仍然是軍事管制區。同時也是三島中面積最大、地勢較平坦的島嶼。
  • 我國臺灣省的真實收入有多高?放在大陸能排第幾,了解一下
    我國臺灣省的GDP究竟有多高,如果把它放在大陸,能夠排到什麼名次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臺灣省位於祖國大陸的東南部,扼守著東北亞海運航道的要衝,地理位置極為重要。臺灣省臺灣省在上世紀90年代就依靠工業完成了原始積累,臺灣省與韓國,新加坡和中國香港一起成為亞洲四小龍,在這一時期,臺灣省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長,雖然90年代後期臺灣省的經濟增速有所減慢,但是其收入水平還是在穩步提高。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號誕生記
    從此,「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名稱,成為新中國的國號,響徹世界。 很多人不知道,在確定這一國號之前,曾經有過一番爭議,特別是圍繞使用簡稱討論激烈。本文所講述的,就是國號背後的故事。條陳提出:我國國名似可將原擬「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改為「中華人民民主國」,簡稱「中華民國」或「中華民主國」。將來進入社會主義階段時,即可改稱「中華社會主義民主國」。他們提出了四個理由。其一,「民主」「共和」兩字並無兼列必要:按我國現代所用「共和國」一名詞,似純系翻譯西文Republic(列坡勃立克)一詞,與「共和」兩字在我國經典上之原意並無關係。西文「列坡勃立克」一詞當初並非不可譯為「民主國」。
  • 殲-20戰鬥機從我國的最北端飛到最南端,需要多長時間?
    因此,現在研發的裝備更加注重它的速度,我們知道在目前的海陸空三軍中裝備中,戰鬥機的速度最快。戰鬥機已經從第一代,發展到了第五代,越先進的戰鬥機速度就越快。我國目前最先進的戰鬥機是殲20,我國的首款五代機,那麼這款戰鬥機從我國的最北端飛到最南端,需要多長時間?
  • 我國這一座繁華都市,GDP不僅遙遙領先,甚至直追臺灣省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發展,現在人們的生活也是越來越好,我國經濟也是在穩步發展,我國的發展速度是令眾人驚嘆的,讓國人都感到非常自豪,期待祖國更加美好的明天!今天,小編將向您介紹中國最繁榮的城市之一,其GDP不僅遙遙領先,甚至趕超臺灣省。
  • 臺灣省的地震為什麼哪麼多?
    我國臺灣地區也是地震多發區,幾乎平均每年至少會發生3次地震,而歷史上6、7級以上的大地震不少。讓我們看下寶島臺灣這些年發生過哪些地震?臺灣省平均一年會出現多少次地震?根據島內交通部門統計,臺灣省每年平均發生1萬6千次地震,其中近幾年地震次數最頻繁的時間,則是發生9·21大地震當年,一年內共發生了4萬2898次地震。
  • 這是我國第一部臺灣省歷史電視劇,堪稱海峽版《大宅門》
    2004年,央視一套播出了一部電視劇《滄海百年》,這是我國首部反映臺灣省歷史變遷的劇作,編劇、導演和演員均為當年的頂級組合,其歷史的厚重、製作的精良以及演員的演技也頗受觀眾認可
  • 蘇聯放棄的優秀戰鬥機,和我國的梟龍關係密切,外形太像美國F16
    俄羅斯一直是世界武器出口第二強國,各種型號的戰鬥機也是國際市場的常客。大家都知道俄羅斯出口的戰鬥機當中級別最低的就是米格29以及改進的米格35戰鬥機,而嚴格來說,米格29以及米格35在世界範圍內都可以算是一種中型戰鬥機,和歐洲的颱風以及以及陣風戰鬥機比較類似。
  • 夫妻一方患重病,一方可拋棄離婚,我國臺灣省9個離婚條件簡直絕了,專家道出了真相:都是抄當年清朝的.
    這其實是一種誤讀:江宏傑是咱臺灣省臺北市人,和祖國大陸不同,在臺灣只要夫妻雙方一致同意離婚,不需要對子女和財產作出安排達成離婚協議,甚至不需要任何理由都可以隨時離婚,所以不存在籤離婚協議的說法。如果一方死活不同意離呢?
  • 殲20戰鬥機的速度到底有多快,從我國最北飛到最南需要多久?
    多年以來,經過我國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我國終於研製出了殲-20隱形戰鬥機,擁有了我們自己的第五代戰鬥機。 第五代戰鬥機是目前最為先進的戰鬥機,能夠自主研發的國家寥寥無幾,殲-20的問世與服役讓我國一雪前恥,表明我國在戰鬥機研發技術上達到了世界領先的水平。
  • 亞洲唯一在國號前加「大」字的國家,但面積卻還沒浙江大
    而在國號前加「大」字,往往是對自身實力的一種彰顯。 我國歷史上共有三個王朝在國號前加「大」字,第一個是元朝,忽必烈從《易經》中取「大哉乾元」,定國號為大元。後繼的明朝、清朝也都繼承了這一用法,在國號前加「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