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一年級最後一個單元的前兩課:《雪地裡的小畫家》和《烏鴉喝水》解析和有關於這兩課的一個測試題。
《雪地裡的小畫家》是首融兒童情趣與科普知識為一體的兒童詩。詩句節奏鮮明,音調和諧,適合學生朗讀,也容易被學生記住。
這首詩採用擬人的手法,運用形象的比喻,根據幾種小動物踩在雪地上的腳印來介紹它們腳印的形狀特徵,以生動活潑的兒歌語言講述了一群「小畫家」在雪地上「畫畫」。畫家是小雞、小狗、小鴨和小馬;「畫畫」 ,就是它們在厚厚的雪地上留下的一行行小腳印。小狗、小鴨和小馬在雪地上留下的腳印不同,說明它們的腳趾形狀不同。
課文理解起來非常簡單,就是分為這幾個問題?雪地裡面的小畫家都有誰?「,「它們用什麼作畫?」; 」為什麼會作出這樣的畫? 」,青蛙為什麼沒參加?」等問題。
詩歌的開頭「下雪啦,下雪啦!雪地裡來了一群小畫家。」這句話是總起句,說明雪地裡發生了新的情況。引起我們的好奇心,吸引我們繼續往下讀。
文章的結尾「青蛙為什麼沒參加?他在洞裡睡著啦!」
這是一個設問句,利用一問一答的形式,充滿童趣的語言,介紹了青蛙過冬的方式。同時也帶給人們帶來對冬天的無限的遐想。
《雪地裡的小畫家》裡面的一類字有5個:竹zhú(竹葉)牙yá(月牙)馬mǎ(小馬)用yònɡ(用力)幾jǐ(幾隻)
二類字有7個:群qún(羊群)步bù(腳步)為wèi(因為)參cān(參加)加jiā(加工)洞dòng(山洞)著zháo(著急)
多音字有3個:為wéi(以為)wèi(因為)幾jǐ(幾個)jī(茶几)著zhe(看著)zháo(著急)。
《烏鴉喝水》選自《伊索索寓言》,它用形象、 生動的語言描述了一隻烏鴉通過動"腦」、動"手"喝到水的經過,向我們展示了一隻可愛的烏鴉。這個故事其實學生們在很小的時候就接觸過這個寓言故事,學起來相對比較容易。故事簡單,卻能給人以深刻的啟迪。小小的烏鴉通過自己的努力,終於喝到了水。告訴學生們在生活中,如果遇到了困難,要向小烏鴉學習,多動腦筋,尋找解決困難的辦法。
《烏鴉喝水》中的一類字有5個:幾、只、石、多、出、見。二類字有11個,學會反文旁,能準確區分「喝」和「渴」。
下面開始分享試卷。
第一題、選擇正確的讀音
就是這兩課出現的二類字,群(qún)旁(páng)參(cān)找(zhǎo),這個既有對韻母ü
遇到j、q、x去掉兩點的考查,還有聲母和b,以及c和ch、z和zh的區別。
第二大題,給加點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這個就是考查的多音字「著」,它有兩個讀音,一個是「zháo」,一個是「zhe」,著火(zhá
o),睡著了(zháo),忙著(zhe),看著(zhe)。
三、讀拼音寫漢字
這兩課出現的一類字:竹,幾,牙,見,多和石等幾個字。
第四題、連字組詞
由字到詞,考查的進了一步,出現的詞有:辦法、到處、烏鴉和步子。
第五大題、選一選
考查了兩組字,一個是山和出,好像兩個山組成了一個出子,可以用這樣的方法來記字。還有「右」和「石」,很接近,對於有些學生就會出現選擇的錯誤。主要還是記得不夠牢靠。
第六大題、看圖補全句子
這個其實很簡單,就是考查的書上的原文,小雞的腳印像竹葉,小狗的腳印像梅花,小馬的腳印像月牙。小鴨的腳印像楓葉。主要是字不要寫錯。估計內容不會記錯。
第七大題、仿寫句子
用上「×××把×××」仿寫句子。學生寫的沒有扣分,顯然寫的也不是很好,第1句,老師把(試捲髮給學生),第2句,(我)把(書放進了書包)。可以作為個參考答案。
還有就是用「為什麼」造句子,你為什麼(不認真完成作業)?(老師)為什麼(今天沒來上課)?也是做個參考吧。
第八大題、按課文內容排序
這個不難,就可以事情的先後順序,烏鴉的先後動作排序就可以。
第九大題、課外閱讀
今天班裡的一個學生家長還反饋自己的孩子呢,只要做到閱讀短文,就懶得做,說不會,不認真去讀短文,其實只要認真讀短文,答案就在其中。
這個學生出現錯誤的題是第2小題,魚沒有留下腳印的原因是,魚根本就沒有腳,學生沒有做對。這道題扣分有點冤,魚沒有腳,所以也沒有腳印呀。被扣了三分也屬於不認真讀題。
第十題、看圖選一選
圖中的小動物是小白兔,時間因為是收穫蘿蔔的季節,應該選秋季,圖畫中小白兔正在抱著蘿蔔,而不是在拔蘿蔔,拔和抱要區分開。小白兔是心情是高興的,畢竟是收穫的季節。自己有了蘿蔔吃,肯定是高興的心情。
今天就分享到這裡,明天繼續。空白試卷分享在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