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縣千村行(341)丨村民家門口制花燈就業 還想當「網紅」

2021-01-09 瀟湘晨報

隆冬時節,富順縣趙化古鎮大街小巷懸掛起一盞盞花燈,把古鎮裝扮一新,也平添了幾分暖意。

而這些漂亮的花燈並非來自外地,而是該鎮鴻遠村本土製造。今年9月,該村和自貢市胡氏花燈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合作制燈,如今產品供不應求。

12月24日一大早,鴻遠村花燈基地,村民文光林早早的來到這裡,開始了一天的工作:打開焊接機,焊接鐵絲,做花燈的框架,機器發出「哧哧」的響聲,不一會兒,一個花燈的框架呈現出來。而在隔壁,幾個村民正在手腳麻利的裱糊花燈。

「快點、再快點。」該村黨總支副書記孫傳禮在一旁「催促」,因為這是花燈基地開張後接到的首筆外地訂單500個,要在春節前保質保量發往宜賓。

「我本來眼力就不好,不要催了嘛。」文光林邊焊接鐵絲邊說。

由於身體有殘疾,文光林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花燈基地開張後,村裡考慮到他的實際困難,讓他來基地做工,解決就業問題,增加收入。

「做一個燈的框架有6元錢,現在開始熟絡起來後,每天可以做10多個燈架子,有好幾十元的收入,改善生活。」文光林萬萬沒想到,自己在家門口就業制花燈脫貧。

不只是文光林,村民劉小紅在基地做裱糊工,每天有40元的收入,實現了穩定就業脫貧,日子一天天好起來。

「目前基地有15個村民長期做工,收入穩步增長。」孫傳禮告訴記者,下一步,還將擴大規模,逐漸形成包括設計、焊接、裱糊等全套流程的花燈製作基地。

這段時間,鴻遠村村民張英在努力學習網絡直播帶貨,她想通過直播帶貨,把村裡的花燈賣的更多更遠,而也自己增收入,甩掉貧困的帽子。

而這也是鴻遠村下一步的花燈銷售方式。「為了增加產品附加值,正在策劃利用時下熱門的「網紅直播帶貨」的方式銷售花燈。」孫傳禮說,想培養一批像張英這樣的熱衷於直播帶貨,有「網紅」潛質的村民,把他們打造成花燈「網紅」,提升鴻遠花燈的影響力和品牌知名度。

自貢素有「中國燈城」的美譽,制燈賞燈早已成為一種手藝和傳統。

今年,趙化鎮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過程中,對全鎮12個村號脈「對症下藥」,為鴻遠村定下產業發展方向:製售花燈。

這也是從全鎮的實際出發敲定的。該鎮副鎮長官長富表示,目前,古鎮打造初見成效,古色古香的場鎮需要有花燈裝扮,增添一抹亮色,吸引遊客前來遊玩,與其從外面買燈來裝扮,不如鼓勵村裡幹,既能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還能帶動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增收致富,一舉兩得。

沒有技術,通過村「兩委」領導班子牽線搭橋,和自貢市胡氏花燈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合作,提供技術指導,村民們參加業務培訓,實現訂單生產。「胡氏花燈給我們下訂單,我們從外面接的訂單如果接不下,也可交給胡氏花燈做,雙方互惠互利。」孫傳禮說。

就這樣,一個村級花燈基地應運而生。

據了解,除了鴻遠村的「花燈」,趙化鎮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過程中,相繼推出了果村的「紅薯粉條」、古木村的「果蔬包裝產業」、鐵龍村的「桑蠶集中養殖」和「林下種養殖」等,目前各村發展勢頭良好。

【來源:川觀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百縣千村行(272)丨老謝的「蜂」迴路轉
    一來他「總是很受傷」,返鄉後的8年裡,養豬賠光家產,還摔斷過腿,摔斷過手踝、腳踝。尋常人可能一蹶不振了,但「遍體鱗傷」的他,又總是愛折騰,頗有經濟頭腦。2018年,不僅自家脫了貧,還成了村集體產業的技術總監,帶動鄉親們致富奔康。近日,四川日報全媒體「百縣千村行」採訪組來到歡喜坪村,會了會這位老謝。
  • 百縣千村行(288)|讓村民搬得來、穩得住 有好點子更有好產業
    郝飛 攝四川在線記者 袁城霖 徐莉莎一棟棟紅牆黛瓦的樓房沿地勢鋪展,平坦整潔的柏油路連到樓道單元門口,庭前屋後微田園生機勃勃……日前,四川日報全媒體「百縣千村行」採訪組,走進達州市大竹縣月華鎮九銀村,眼前的易地扶貧搬遷聚居點儼然是一個乾淨利落的小城鎮。「水電氣三通,壩子的衛生有專人打掃,住著很舒服,很方便,還可以種自己愛吃的蔬菜。」
  • 四川「百縣千村行」大型採訪活動出發
    7月23日,在南充市南部縣八爾湖鎮純陽山村,隨著脫貧戶姚素瓊在平板電腦上按下啟動鍵,將採訪隊旗從「雲端」授給在全省各地整裝待發的記者,四川日報全媒體「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大型報導的「百縣千村行」採訪活動正式出發。點擊視頻 一起感受「雲授旗」↓↓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
  • 百縣千村行|新村「新」人 不笑都不行啊,30萬元的債馬上要還完啦!
    掃碼看「百縣千村行」更多報導。四川在線記者 唐澤文 侯衝12月12日,鹽源縣青天鋪村,看到記者一行,村民馬長生不住地推銷自家蜂蜜。「質量好得很,才從蜂箱裡摘出來的,顏色都沒變。」「不笑都不行啊,我30萬元的外債馬上就要還完啦!」2015年,馬長生一家正式脫貧摘帽,有了「大幹一場」的想法。此前,因老婆生病、4個孩子都在上學,他家成了貧困戶。在政策扶持下,老婆看病和孩子上學問題都得到妥善解決,成功摘帽。
  • 百縣千村行(274)|現場分紅20萬元 178戶村民「家家都有」
    當天一早,村委會的廣場上,村民們整齊地坐了十幾排,「花椒種植示範基地分紅大會」即將開始。21歲的村民呷鐵石布給老人們解釋「分紅」的概念,知道要分錢,大家都很興奮。20摞百元現金,整齊擺放在桌上,誰會成為它們的主人?答案是,每一戶村民都有份兒。此次分紅大會是灑庫鄉首次集體經濟分紅,今後每年都會舉行。
  • 察布查爾縣:冬季大培訓 點亮村民就業新技能
    為進一步提高農村勞動力就業技能水平,確保村民至少掌握一項實用技能,察布查爾縣利用冬閒時間積極開辦技能培訓班,以實用技能提升村民就業機會,帶動村民就業增收。  近日,在察布查爾縣海努克鄉海努克村,數十名村民正跟著專業技師學習電焊技術,通過理論+實踐的培訓方式,技師手把手為村民教授材料切割、電焊等技能。
  • 百縣千村行(85) 烏梅山品酒會
    當地鎮村幹部、企業負責人和村民組成的14名代表,受邀參加品酒會。圍繞全村主打產業烏梅,大家打開話匣子。「這兩年,我們靠山吃山,打好烏梅牌。全村烏梅種植面積達5000畝,初步建起兩個加工廠和一個烏梅山莊,全村人均收入達1萬元,82戶貧困戶摘掉窮帽。下一步我們的烏梅產業該怎麼走,想聽聽大家的意見。」品酒會召集人、村黨支部書記蔡友川第一個發言,拋出議題。
  • 百縣千村行(345)丨花田又有喜事 雲華社區要搞「兩個經濟」
    走入雲華新村,可以看見一排排白牆灰磚鋪設的小樓房,門前的圓木柱構成了典型的川西建築風格,還配有電動門的車庫。不僅如此,每家門前都有一塊10平方米的微菜園。「誰開了出門掐把豌豆尖都方便得很。」社區居民艾學鳳對2015年搬進的新居很是滿意,不僅條件更好了,微菜園等細節也讓大家很滿意。「你看我們這個玻璃,但是都是中空的隔音玻璃,關上門窗,飛機的噪音基本聽不到。」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基營村:苜蓿地裡「蓿」幸福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基營村:苜蓿地裡「蓿」幸福 2020-09-28 20: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百縣千村行(362)丨專業規劃「荷橋訂製」,看荷橋村「麻雀變鳳凰」
    簡陽市委宣傳部供圖王晉朝 四川在線記者 蔣君芳 王國平一縣一策精緻的拱形木橋下,涓涓細流潤物無聲;橋邊不遠處,還有成片青磚灰瓦白牆的屋舍……近日,在簡陽市平泉街道荷橋村,記者一行見到了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唯美景象。
  • 百縣千村行丨馬邊縣後池村:「富餘糧食爛在柜子裡」的尷尬一去不復返
    川報觀察記者 王代強 史曉露 劉付詩晨 攝影 何海洋8月12日,走進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榮丁鎮後池村,茶園、李園、玉米地隨處可見,村民家中餵牛養羊的更不在少數,種養殖業一派欣欣向榮。「我們家從周邊村民手中流轉了30多畝土地,種水稻和玉米,水稻一年能收七八千斤,但受制於交通,除了吃就沒別的用處。」後池村四面環山,長期以來沒有通村公路,出村必須翻山。「當時從最近的路到鎮上要走3個多小時,把多餘的糧食、農副產品背出去賣?難於登天!」而這樣的尷尬,持續了多年。2016年,作為全村第一個大學畢業生,阿爾小軍回村建設家鄉,第一件事就是和村裡的幹部們謀劃交通。
  • 百縣千村行(230)丨花甲之年從零出發 因都壩村民阿珠:葡萄的家越來...
    「2008年搬下來,海拔低、交通好,但分到的是荒山荒坡,想起自己的玉米田,真想回去。但是現在再也不想回去,回去也呆不住了。」10月13日,甘孜州得榮縣曲雅貢鄉因都壩村66歲的村民阿珠在鄉幹部格絨的翻譯下,跟記者介紹他年近花甲時,從零開始開荒種葡萄奔小康的經歷。2008年開始,得榮縣陸續搬遷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高山農牧民,阿珠從海拔3000多米的擁真村搬到2200米左右的因都壩2村。
  • 百縣千村行(335)|中江響灘村:新村建設「送上馬」 產業發展「送一...
    此外,還流轉土地引進外地業主,建成300餘畝工廠化食用菌生產體驗園區等,通過產村相融助力貧困戶脫貧增收。漫長的治療花光了家裡的積蓄,還欠下不少外債,鄧洪金一家因病致貧,翻修一事只好擱置。2018年9月,「白寨人家」在響灘村開工建設,共有住戶41戶,新建31戶住房,原房屋風貌打造10戶。鄧洪金從村幹部那裡了解到危房改造政策後,決定搬遷到「白寨人家」。「每人補貼2萬元,我們家四口人可以享受8萬元補貼,村上還墊付了不夠的部分。」
  • 樂山馬邊縣後池村:壩壩會上話脫貧
    當天,四川日報全媒體「百縣千村行」採訪活動走進後池村,縣委、鎮黨委、村黨支部書記,與30多名幹部群眾圍坐一起,話脫貧、謀振興。  放映結束後,微電影的主人公——15歲的彝家女孩吉克羅席現身。在她剛懂事的年紀,媽媽離開了,留下身患疾病的爸爸、哥哥、爺爺和年邁的奶奶,不堪重負的吉克羅席輟學了。
  • 百縣千碗 |樂享秘境詩情畫意,繾綣山水美食攻略麻根華大師在蓮城教你「百縣千碗」助你浙裡過大年
    「詩畫浙江·百縣千碗」的民間美味,是在浙江過年的好口福!我們為大家精心整理了浙江充滿特色的年味年俗,燒頭香、迎廟會、鬧元宵、打年糕……        浙江省餐飲行業協會名廚委的浙菜大師們,將通過「百縣千碗」的手藝,宅家學浙菜不出家門盡享美味,和大家一起過一個傳統的中國年,其樂融融在「浙」裡過大年。
  • 打卡網紅村丨大餘旱田村:奏好田園曲 綠色奔小康
    打卡網紅村丨大餘旱田村:奏好田園曲 綠色奔小康 2020-10-19 16: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百縣千村行|專業規劃「荷橋訂製」 看荷橋村「麻雀變鳳凰」
    談起村裡這幾年的變化,荷橋村第一書記鄧勇給出了兩組數據:2019年,村民人均純收入達17494元,較2014年剛被定為省級貧困村時,增長了111%;2020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預計超過80萬元,與之相對,2014年村集體經濟幾乎為零。  近年來,荷橋村不僅脫貧摘帽,更實現了「麻雀變鳳凰」般的轉變。
  • 「百縣千碗」場館美食讓人流連忘返
    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文博會在1號館「百縣千碗」場館齊聚各地小吃,30多家美食商家、幾百種美食讓參館市民直呼吃得過癮。  重拾傳統風味 師傅免費開課教做包子如果你愛吃溫州糯米飯,你一定嘗過三姐妹糯米飯,那軟糯的糯米、酥脆的油條,再淋上高湯熬製的肉末香菇湯,一口下去是滿滿幸福感。
  • 百縣千村行(324)| 走進工業大縣 一顆無花果開出「致富花」
    唐廣攝四川在線記者 鄭志浩一縣一策12月18日,內江市威遠縣新店鎮鳳翔村,果農邱安權來到自家地裡,修剪無花果枝,為來年結果做準備。邱安權種無花果已達10年,今年種了4畝地,掙了2.6萬餘元。作為工業大縣,威遠在特色農業發展上一度「瘸腿」。「以鄰近縣為例,資中有血橙,安嶽有檸檬。威遠的農業此前一直缺乏一個支撐性的特色品牌。」威遠縣無花果研究所所長李金平介紹,經過摸索,威遠找到破題特色農業發展的「鑰匙」——無花果。目前,威遠縣無花果種植面積已佔全國種植面積的23.2%,為全國三大主產區之首,83個品種的無花果樹在向義鎮、界牌鎮、新店鎮等地紮根,推動無花果全產業鏈發展。
  • 百縣千村行(292)|小飛雞大事業,堰塘村的致富新經濟
    村民新居郭慧琳 四川在線記者 付真卿 蘭楠 林嘉薇 攝影記者 肖雨楊「馬兒山樹兒灣溜溜,有女不嫁響水溝;天晴難得割草曬,下雨難得挖瘩篼。」這是幾句以前流傳的順口溜,這幾句順口溜不僅形容堰塘村的貧窮,也道出了村民們的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