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晉朝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蔣君芳 王國平
精緻的拱形木橋下,涓涓細流潤物無聲;橋邊不遠處,還有成片青磚灰瓦白牆的屋舍……近日,在簡陽市平泉街道荷橋村,記者一行見到了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唯美景象。
談起村裡這幾年的變化,荷橋村第一書記鄧勇給出了兩組數據:2019年,村民人均純收入達17494元,較2014年剛被定為省級貧困村時,增長了111%;2020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預計超過80萬元,與之相對,2014年村集體經濟幾乎為零。
近年來,荷橋村不僅脫貧摘帽,更實現了「麻雀變鳳凰」般的轉變。
專業規劃
小鄉村越來越美
鄧勇是從成都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原成都市規劃局)到荷橋村擔任第一書記的。他回憶,駐村第一晚,就有村民提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鄧書記,我們這麼勤快,為什麼還是掙不到錢呢?」
為此,鄧勇開展走訪,逐步摸索,終於找到了癥結所在——當地長期散漫式發展,缺乏整體統籌規劃,長遠建設目標不明確,近期建設思路不清晰,廣大村民仍局限在傳統種植養殖和外出務工的舊思路中,「沒有好的道路、沒有產業、沒有集體經濟」。
鄧勇暗下決心,一定要從搞好規劃入手,讓荷橋村「變個模樣」。為此,他請來了專業的規劃團隊,進行「荷橋訂製」。
在專業規劃團隊的助力下,荷橋村繪就了「2018年扶貧成果鞏固提升,2019年鄉村振興初見成效,2020年鄉村振興形成示範」的發展藍圖,並最終形成「1+1+3+N」多級規劃體系——1個荷橋村總體策劃,1個荷橋村鄉村振興規劃,3個實施規劃,N個專題研究。
從此,按科學規劃一步一步來,荷橋村開始美起來了:原先的水泥路「升級」為6米多寬的雙向兩車道柏油路;破敗的舊房不見了,青山綠水間全是統一規劃的漂亮新屋舍,大多數村民住進了新村聚居點……尤其是,村裡不僅種植了成片的黃金柚、柑橘,池塘裡還養了大片蓮藕,盛夏時節,荷花飄香。「『荷橋村』終於『名副其實』了。」家鄉的變化,觸動了退伍軍人李超,他決定回村發展。
發展經濟
豐富業態活力煥發
環境美起來了,經濟也要搞上去。在有關各方的協調下,荷橋村引入各類業態,產業不斷發展。
2020年12月28日,記者剛進入荷橋村,就碰到了大汗淋漓的樊大姐,此時的她,正揮動鋤頭,挖出一個個小坑,再將一顆顆櫻桃蘿蔔種進地裡。
不過,這塊地並不是樊大姐家的地,「我們是勞務公司派過來的,幹一天90元。」樊大姐說,家裡的地都流轉給了企業,自己每天還在企業務工掙錢。
作為村子引入的第一家企業,四川藍劍飲品集團在荷橋村打造了「藍劍·牧馬島」超級農場。
「在農場,我們採取的『一畝田』模式是『一分花園、五分菜園、四分果園』,為會員家庭提供定製種養、私人管家、專人定時配送的五星級服務。」該項目相關負責人說,「這種私人定製的農場模式如今受到越來越多城裡人的青睞。」
第一家,第二家、第三家……繼藍劍集團後,越來越多的企業接踵而來。據統計,荷橋村目前已吸引清華同方、中安富海、四川知音元集團等7家知名企業入駐,社會投資實際到位資金總額超過1億元。
公司漸漸多起來的同時,荷橋村也找到了壯大集體經濟的門路——為企業輸送產業工人。「我們專門成立了勞務公司,在幫助村民找到更多合適就業崗位的同時,也讓村集體有了『造血』功能。」鄧勇介紹,「同時,村裡還成立了花卉專業合作社,通過種植鮮花,一年純收益接近30萬元。」
文化+旅遊
人才助力「飛」更高
2020年6月,荷橋村與相鄰的兩個村子合併重組成新村。「變大」的新荷橋村裡,鄧勇與廣大村民意氣風發。「這裡是重慶方向進入川西旅遊黃金線的經停地,我們要利用好區位優勢,打造家風荷鄉旅遊景區。」
此前,荷橋村已梳理形成「天志」「古德」「正儉」「立忠」「和孝」「為學」「知信」「明實」八大家風文化,打造了家風工作站、家風文創產業基地、家風學堂等陣地平臺。在村裡,記者看到已完成主體建築建設的知音園精品民宿。其作為當地以家風文化主題打造的鄉村旅居綜合體,深度融合該村八大家風文化元素,形成「八院八景」——8個主題院落,8個主題景觀,把注重家庭、家教、家風的濃厚氛圍推向極致。
實現夢想,還要靠人。2019年春節,荷橋村舉行返鄉農民工座談會。以此為契機,之前一直在深圳打工的村民李超決定留在家鄉發展。一年過去了,如今的他已成為荷橋村「藍劍·牧馬島」超級農場項目的中層幹部,每月能拿到6500元工資。
除了農民工,還有不少從荷橋村走出去的大學生也回來了,其中一些人在村裡的專業合作社擔任管理人員。鄧勇希望,能從這一批人中,培養出可以帶領荷橋村「飛」得更高更遠的「領頭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