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安村的集體超市。 王晉朝攝
數九時節,簡陽市平武鎮尤安村的大頭菜地一片翠綠,格外喜人。「現在只能看到大頭菜。到春天,這裡漫山都是桃花。」尤安村黨委書記段作其說。
在上世紀90年代末,尤安村的集體經濟就是從種植大頭菜開始的。而現在,大頭菜只在冬季農閒時才會零星種植——以5000畝桃、1200畝柑橘為代表,多種類果蔬種植才是如今尤安村產業發展的主體。
2018年,村民人均年收入還只有1.6萬元;如今,這個數字增至3.2萬元。在實現收入兩年翻番的背後,是尤安村對發展集體經濟的不懈探索與實踐。
□王晉朝 四川在線記者蔣君芳王國平
發展集體經濟,探索致富新路
通過一座沙盤,記者對尤安村當下的規劃一目了然:穿境而過的成安渝高速公路,將全村17個村民小組分割成了13個新農村田園綜合體,不同功能區域分布其間。
「不要看現在規劃得有板有眼,這都是一步一步摸索出來的。」段作其介紹,尤安村探索集體經濟之路始於上世紀90年代末,種過大頭菜,發展過果樹種植,後來又成立了施工隊。「那時,並不是所有村民都願意加入合作社。搞集體種植受限於土地規模,做建築施工又難以將利潤分配給每個村民,集體經濟的優勢難以發揮出來。」
真正的改變還是近幾年。2018年,尤安村將全村的土地進行流轉,村民從個體戶變為尤安村股份經濟聯合社的股東和產業工人。2019年,利用村子因並村而擴大規模的契機,該聯合社對新村的所有集體資產展開清理、登記,最終形成涉及不同領域的6個經營主體:
由最初的村施工隊發展而來的建築公司,如今擁有專業人員近80人,具備承接規模上億元工程的資質;
依託種植合作社,2020年,尤安村各品種桃樹的種植面積已有5000餘畝,且桃子的採摘期延長至4個月;
土地合作社推動實施「小組微生」項目已有兩期,助力1100餘戶村民置換出宅基地並整理為集體建設用地,通過農村產權交易融資3億元;
……據統計,至2019年底,尤安村的集體經濟固定資產已超過1億元,流動資產也有近2200萬元。「下一步,村集體還計劃發展田園旅遊。」段作其說。
創新分紅模式,吸引人才返鄉
隨著村集體越來越「有錢」,尤安村更在分配上做好文章。
「我們現在一年的薪資支出有近1000萬元。」段作其介紹,把土地流轉給集體後,村民參與集體的一般勞作一天可掙60元,參與專業工作則一天可掙100元以上;同時,村集體企業固定員工還有1500元至2500元不等的底薪。
除了工資,還有分紅。與單純的現金分紅不同,尤安村另闢蹊徑——入股前3年,除貧困戶外,原則上村集體不會給予其他村民現金分紅。
「全村如今有5000多人,一人分上五六百元,對個人來說並不多,但對集體而言卻是一個大數字。」段作其解釋這麼做的原因,「創業之初,必須集中資金,才能發揮出更大合力。雖然沒有直接分現金,但村集體通過定向補貼和購買農業保險、醫療保險等方式,實際上也在給村民『發福利』。」
鄉村振興,人才先行。如今,為培養並留住村裡的年輕人,尤安村繼續創新機制,不僅重新規劃了部分項目招引的分紅獎勵機制,還進一步擴大招引力度,對為村集體建設作出重大貢獻的村外人員設置不同等級獎金。
尤安村的吸引力逐漸增強。很多曾經外出的年輕人如今選擇回鄉創業。「除了我自己,村『兩委』班子現在全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且全部有大專以上學歷。」段作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