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餘如波
「這座山當地叫『打鑼坡』,也是『四川』象形山的一部分,我們現在就走在『四』字下面那一橫上……」12月23日下午,中江縣普興鎮山川村,普興鎮黨委書記鄧和平一邊爬山,一邊介紹。登上坡頂放眼望去,由附近9座山體共同構成的「四川」字形清晰可見。
「四川盆底」景區標誌(餘如波 攝)
這是位於德陽市中江縣、遂寧市大英縣、綿陽市三臺縣交界處的「四川盆底」景區:最低海拔僅有285.8米,屬於四川盆地盆底區域,也是德陽市海拔最低處。郪江、玉江兩河在此匯流,與「四川」象形山共同構成「二水挽三市 一盆裝四川」的大地奇觀。
普興是中江距縣城最遠的鄉鎮之一,2017年,經過一些網絡作家、本土文人大力宣傳推廣,「四川盆底」逐漸為外界知曉。「當年我們就成立了中江盆底映像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理事長、山川村黨支部書記陳波說,當時按每股1萬元籌資,結果短短一周時間,179名自然人便入股258萬元。「這裡是自然長成的『四川』兩個字,不是人工打造的景點,將來肯定會大受歡迎。」70歲的周先安掏了1萬元入股,加入了合作社。
正在打造的「四川盆底」景區入口(餘如波 攝)
他的判斷很準。2018年和2019年,當地連續兩年舉辦「四川盆底」大地藝術節,每天吸引上萬名遊客坐熱氣球觀「四川」景觀、乘竹筏遊郪江賞菜花、開展沙灘親子活動等。周先安靠撐竹筏,藝術節期間收入達七八千元。陳波還透露,今年,合作社將以每股600元的標準,首次進行分紅。
不過,僅僅依靠節會,對百姓收入拉動有限。「農旅融合,就是要旅遊借勢農業,農業借勢旅遊。」鄧和平說,普興是中江水資源最豐富的鄉鎮之一,過去由於區位劣勢,少有業主關注這裡,青槓村也多年未產生土地流轉。合作社成立以後,按照景區發展規劃,跟前來投資的旅遊開發商、種植大戶洽談,統一安排用地、統一協調建設。
過去在省內各地從事建築工程的楊軍華成為首個「吃螃蟹」的業主,2017年,他在山川村流轉112畝土地、投入200多萬元種植胭脂脆桃。「短短幾年,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就變成了人氣景點。」今年,前一批桃樹還沒到豐產期,他又迫不及待流轉了170多畝土地,「擴大規模,一方面看好當地發展前景,一方面也有利於攤薄運輸成本。」
「四川盆底」景區標誌(餘如波 攝)
短短3年時間,青槓村已流轉1287畝土地,吸引了近十位種養業主發展雜柑、羊肚菌種植和跑山雞、泥鰍養殖等。
空中鳥瞰「四川」象形山(肖開豐 攝)
2017年年底,山川村還藉助建設「通用航空應急搶險設施」的契機,建成兩塊直升機停機坪,吸引了西林鳳騰、翔雲航空等通航企業進行飛行展示、開展測繪工作。「今後,停機坪不僅可以為中江、大英、三臺的搶險救援工作提供便利,還為『四川盆底』預留了發展低空旅遊的條件。」鄧和平說。
【來源:四川在線】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