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的小剪刀
文/金琳
那年的一天晚飯後,母親坐在縫紉機旁縫衣服,我在她旁邊的桌子上看書、寫字,突然母親對我說:「去隔壁房間給我拿剪刀來,剪刀在窗臺上的東牆角處。」
我馬上去了隔壁的房間,一拉燈繩,燈閃了一下,再也發不出光亮,我把燈繩連著拉了幾次都無濟於事,意識到是電燈泡的鎢絲斷了,屋內漆黑一片,我憑著記憶在窗臺上摸了一遍,沒摸著,情不自禁的嘟囔一句:「根本沒有剪子!」然後就回到了原來的房間,繼續寫我的字,看我的書。母親讓我去另一個房間拿小剪刀,我積極高興,本來是一件非常簡單的小事,因為黑暗沒有拿來,心中產生了抱怨母親「瞎指使」我,耽誤我看書寫字。
母親看我回到原來的座位繼續寫字,並沒有按照她的吩咐拿來剪刀,問:「叫你拿的剪子呢?」我帶著埋怨的口氣回答:「那屋裡的窗臺上沒有小剪子,我怎麼會把小剪子拿來?」
母親放下手中正在縫紉的衣服,看著我問:「你開燈了嗎?」
我說:「我開燈時,燈泡的鎢絲可能斷了,屋裡漆黑一片。」
「這麼說,你在黑暗中沒有摸到那把剪子?」
我回答:「是,可是,我把窗臺摸了個遍,沒有剪子。」
母親指了指桌子的抽屜說:「那裡面有蠟燭,拿上蠟燭再去」。
於是我拿上蠟燭,點燃,擎在手裡又去了隔壁房間,果然在窗臺的東牆角處有一把很小的摺疊剪子,我拿起,對著小剪子說了聲:「原來你這麼小啊!」
然後三步並作兩步到母親面前,遞給了母親。母親接過小剪子,看了我一眼,對我說:「你看不見,不等於東西不存在,從拿小剪子這件事上你要知道,世間的許多事情與此有著相同的道理」。母親自信物體的存在,不會因為我看不到就會不翼而飛。
母親的話,是教導我以後說話做事不要急於下結論。
這件小事讓我感悟到,人的一生都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難和挫折,並往往使人失去對另一個人的信任,哪怕是自己最親最敬的人。讓人不相信的主要因素是一些一時看不到的東西。人的自信當中也包含著一些在別人眼裡一時看不見的東西。
我興衝衝去另一個屋子拿小剪子,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沒想到燈泡鎢絲斷了,在黑屋子裡摸小剪子因為看不見才產生對母親的話不信,母親的自信當中並不包含在黑屋子能夠看到那把小剪子,小剪子不管你看到還是看不到,它都是存在的。
因為年輕,就有一次又一次玫瑰般美麗卻易凋謝的夢想,在現實的壁壘前撞得粉身碎骨時,還會始終微笑著舔淨痛苦傷口的血,期待下一次開花的季節。也就是因為有夢想,才能在歲月的流沙中一次次篩選,直到沉澱下那金燦燦的屬於自己的理想——跋涉終身而不悔。夢想裡面又包含著多少看不見的東西而成為現實?
想想人生,有幾人沒有遺憾?人活下去的信念就是去爭取彌補那個遺憾於不幸變幸運,在奔波勞碌中看清人生的本質,在粗茶淡飯中珍惜生命的每一分鐘,站在自己的立腳點上,去追逐那些看不見而又想得到的東西。以平常心看世界,超越塵緣的幸福可能就在某個看不見的角落等著自己呢。
母親的話,簡單、樸實,「你看不見,摸不到,不等於東西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