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琳 || 「身無長物」

2021-02-23 南北文學

「身無長物」

文/金琳

 

貧窮是任何人都憎惡的,有時候被說成「身無長物」。「身無長物」這個成語的解釋,對窮人來說,是說一個人貧窮的除了自身外,沒有任何東西;對富人來說,是不喜歡置辦身外多餘無用的東西。

 

一個人貧窮的到了「身無長物」,按現代名詞是無產階級,是苦難。共產黨領導「身無長物」者——無產階級鬧革命,使得中國廣大「身無長物」者翻了身。我們現在的國家主席習近平,領導人民脫貧致富,讓全中國人民大都過上小康的生活之後,強調節儉,體現人們現在的「身無長物」。

 

但是一個高官和富人如果「身無長物」,就在當今人們的觀念中也屬於不正常,就是在這樣的世俗中使人們記下了許許多多那些高官和富人節儉和惜財的例子。

 

東晉時候高門大族素以奢侈腐化為榮,因此社會風氣使一些有錢人競相比富,奢侈腐化成了一個人身份的象徵。就是在那樣的潮流中,出身官宦名門之家的王恭,卻是一個十分儉樸的人。一次,他遊覽浙江紹興歸來,他的族叔兼好友王忱去看望他,見他坐在一張六尺長的新竹蓆上,就對王恭說:「你從會稽(即紹興)歸來,那裡的竹蓆物美價廉,你一定帶回不少竹蓆來,送我一張吧!」王恭沒說什麼,等王忱走後,他就把自己坐著的新竹蓆收起,差人給王忱送了去。然後,他找出一張從前用過的舊草蓆鋪上自己享用。後來王忱又到他家看到他坐在舊草蓆上,感到非常內疚,抱歉地說:「我原以為你帶了許多新竹蓆,才向你要的,沒想到……」王恭說:「老叔啊,我做人向來是不喜歡贅置多餘無用之物,這一點你是不了解我的。」王恭在東晉世代曾經歷任府尹、中書令、五州都督、前將軍、青兗兩州刺史等官。以他的地位和財富來說,他完全可以過奢侈豪華的生活,但他卻「身無長物」,連一張多餘的竹蓆也不置備,在晉代當時那種奢靡浪費的風氣中,他能保持那種儉樸作風,不能不說是一種可貴的美德。

 

富人有條件奢靡但可以節儉,節儉不等於小氣,對富人來說更與寒酸沾不上邊。王恭儘管沒有多餘的新竹蓆,當朋友向他要時,他卻毫不吝嗇地派人送了去,而自己卻鋪舊草蓆。一個富有的高官坐在草蓆上,只能使人對他的節儉更加敬仰,任何人都不會把他的行為與寒酸掛鈎。

 

從晉代的王恭「身無長物」,想到共和國的已故總理周恩來,在一個影片中,有一個周恩來總理吃粥的鏡頭:周恩來總理端著的碗裡已經沒有了粥,但是碗壁上還沾著一點點用筷子無法扒拉進嘴裡的粥,周總理用他的食指颳了刮粘在碗壁上的粥吃到了嘴裡。作為國家副主席、國務院總理,吃的和老百姓一樣的粥,足以說明周總理的生活之儉樸,而且節儉的程度連一粒糧都捨不得浪費掉,高風亮節的品質恐怕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周總理那次吃粥的鏡頭深深感動著祖國成千上萬的人民,不但國人敬仰周總理,就是周總理的敵人也不能不對周總理肅然起敬。平民百姓當今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像周總理那樣節儉?

 

香港成功人士李嘉誠,有一次從酒店出來,準備上車時,把一枚硬幣掉在了地上,硬幣骨碌碌向陰溝滾去,他迅即欠下身去追撿。旁邊一位印度籍的保安見狀,馬上過來幫他拾起,交到他手上。李嘉誠把那枚硬幣放到口袋裡後,又從錢夾裡掏出100元港幣送給印度保安,作為酬謝。從個人角度說,李嘉誠撿回了一枚硬幣,卻損失了100元,當有人對他的做法不理解時,他的解釋是:「若我不去追撿那枚硬幣,它會滾進陰溝從這個世界上消失。我給保安100元,一是獎賞酬謝,再是他可以用它消費。錢可以拿去用,但是不能浪費。」

 

高官和富豪節儉是普通人的榜樣。現在我們國家,大多數城市人家也都過上了小康水平的生活,喜歡節日全家坐著小轎車去賓館或者大飯店吃飯,點的菜餚豐盛多樣,最後吃不了,從前,更多時候是酒足飯飽,一走了之,那些價格不菲的剩菜,最後都被服務員收拾倒進地溝,既汙染環境,又是一種浪費。自從國家號召崇尚節儉,很多去飯店吃飯的人們都把吃剩下的飯菜打包,或者點菜和飯時,努力做到豐盛、不失節儉,菜多量少,這在從前可能被看成是一種寒酸或者小氣,但是現在很多飯店吃飯的人們都這樣做,就形成了良好的社會節儉之風。

「身無長物」、節儉、惜財對於富有者來說體現了一個人的高貴品質和美德,也是一種修養。

相關焦點

  • 金琳 譯製是戴著鎖鏈跳舞
    從中國引進第一部電視劇《姿三四郎》譯製開始,金琳就參與臺裡的譯製片配音工作,見證了上海電視臺譯製部的成立與輝煌。同時她也是一位譯製導演,執導過數百部海外影視劇,其中日劇《回首又見他》榮獲第19屆「飛天獎」譯製片獎。
  • 身無長物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近義詞有:別無長物、一無長物,反義詞有:綽有餘裕、豐衣足食,身無長物是貶義成語,主謂式成語;可作謂語;形容貧寒。身無長物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身無長物(shēn wú cháng wù)成語釋義:除自身外;再沒什麼別的東西。形容人東西極少。生活簡樸或家境貧寒。
  • 金琳 || 黑暗中的小剪刀
    黑暗中的小剪刀文/金琳 那年的一天晚飯後,母親坐在縫紉機旁縫衣服,我在她旁邊的桌子上看書、寫字,突然母親對我說:「去隔壁房間給我拿剪刀來,剪刀在窗臺上的東牆角處。」
  • 金琳丨「殺妻」案
    【作者簡介】:金琳,近退休時開始投稿,至今在一些報刊雜誌和網絡平臺被採用發表詩文200多篇,近五十萬字。
  • 學琴的孩子像苦行僧,身無長物,唯有堅持!
    孩子像苦行僧 家長像唐僧學琴是一條枯燥的不歸路,因為投入的時間成本太高,對著蝌蚪符號在那一遍一遍練習,孩子就像是去取經的苦行僧,身無長物,唯有堅持;家長更像是整天在耳邊督促嘮叨的唐僧,感受著他一絲一毫的喜怒哀樂!
  • 清朝奇案:死者身無長物,縣令僅憑一張單據誘出真兇
    除此以外屍體身無長物,無法證明身份。沒過多久,齊河縣令也到了。長清縣令看附近剛好有一座廟,就邀請齊河縣令到廟中商量破案。周圍鄉民見兩個縣令老爺一同破案,也隨著縣令紛紛聚到了廟中想看個究竟。到了廟中,長清縣令責備齊河縣令說:「屍體在橋西,屬於老兄您管轄,為什麼移到我這邊來?」齊河縣令見對方說破自己心思,強詞奪理抵死不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