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在普安縣地瓜鎮屯上村烏龍山茶葉基地上,2018年10月從浙江省安吉縣黃杜村落戶這裡的1500畝「白葉一號」茶苗已長成一棵棵綠油油的小茶樹,讓整座大山綠意盎然,充滿生機。 「以前我們這裡到處都是放牛羊的荒山,現在種上了茶不僅變成了綠水青山,更成了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金山銀山!」屯上村黨支部書記李賀成說。
村民正在茶葉基地裡勞作。
「白葉一號」茶葉長勢喜人,得益於當地行之有效的管護方法。據李賀成介紹,在茶苗落戶普安之初,普安縣就結合黃杜村已有的管護方案,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探索制定了「白葉一號」「兩建三看四要」的管護體系,為茶園的後續管護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 「兩建」即建好管護體系,建一支管護隊伍;「三看」即一看葉,二看草,三看茶苗少不少;「四要」就是施肥、揭膜、清溝、亮腳。「這套管護方案針對性強、可操性高。在『白葉一號』感恩茶園實施下來,效果非常明顯,茶樹目前成活率在90%以上。」李賀成說。 「我們在基地主要負責茶苗管護,除了2166元的基本工資外,每天在基地務工,還有110元的額外收入。」今年45歲的張梅,是屯上村核桃寨組人,她正一邊忙著手裡的活一邊笑著對記者說,「在家門口務工,一個月不僅能夠掙個四五千元,而且還可以照顧家人,比在外面打工好多了!」 「我也是基地看護員,每月收入和張梅一樣,唯一不同的是,在2019年,我家流轉了12畝土地給合作社,雖然現在仍是在自家土地裡勞作,但掙的卻是雙份錢。」來自屯上村磨寨河組的村民譚化愛告訴記者,去年她靠著白茶園的土地流轉租金和務工工資,一個人的收入就有3萬元,在今年年初更是一舉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烏龍山大水塘茶苗種植基地作為黔西南州脫貧攻堅示範區、感恩奮進展示區、互幫互助實踐區和先富帶後富樣板區,隨著『白葉一號』茶園勞動力需求的提升和規範有序的管理,不僅有效促進了地瓜鎮及周邊村民就業,而且還能讓有勞動力的貧困戶通過出租閒置的土地增加了經濟收入。」普安縣茶業發展中心主任甘志剛說,自2018年10月22日第一株白茶苗在烏龍山開始種植以來,經過兩年多的努力,2000畝『白葉一號』扶貧茶園已覆蓋貧困戶862戶2577人,村民的日子是越過越紅火。 如今,烏龍山大水塘茶苗種植基地「白葉一號」感恩茶園不僅為貧困群眾實現了增收,更為普安縣的傳統茶產業「擦亮」了品牌。目前,普安縣緊緊依託2000畝「白葉一號」示範引領,在有效拓展帶動茶產業發展壯大的同時,10227戶43271人通過育苗種植、茶園管護、茶青採摘、茶葉加工、土地流轉、勞務用工等方式走上了致富之路,茶產業已日趨成為普安縣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感恩茶、扶貧茶和致富茶。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安通
編輯 孫蕙
編審 付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