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引領看普安⑤|屯上村裡烏龍山上大變樣

2020-12-27 天眼新聞

6月23日,在普安縣地瓜鎮屯上村烏龍山茶葉基地上,2018年10月從浙江省安吉縣黃杜村落戶這裡的1500畝「白葉一號」茶苗已長成一棵棵綠油油的小茶樹,讓整座大山綠意盎然,充滿生機。  「以前我們這裡到處都是放牛羊的荒山,現在種上了茶不僅變成了綠水青山,更成了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金山銀山!」屯上村黨支部書記李賀成說。

村民正在茶葉基地裡勞作。

「白葉一號」茶葉長勢喜人,得益於當地行之有效的管護方法。據李賀成介紹,在茶苗落戶普安之初,普安縣就結合黃杜村已有的管護方案,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探索制定了「白葉一號」「兩建三看四要」的管護體系,為茶園的後續管護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  「兩建」即建好管護體系,建一支管護隊伍;「三看」即一看葉,二看草,三看茶苗少不少;「四要」就是施肥、揭膜、清溝、亮腳。「這套管護方案針對性強、可操性高。在『白葉一號』感恩茶園實施下來,效果非常明顯,茶樹目前成活率在90%以上。」李賀成說。  「我們在基地主要負責茶苗管護,除了2166元的基本工資外,每天在基地務工,還有110元的額外收入。」今年45歲的張梅,是屯上村核桃寨組人,她正一邊忙著手裡的活一邊笑著對記者說,「在家門口務工,一個月不僅能夠掙個四五千元,而且還可以照顧家人,比在外面打工好多了!」  「我也是基地看護員,每月收入和張梅一樣,唯一不同的是,在2019年,我家流轉了12畝土地給合作社,雖然現在仍是在自家土地裡勞作,但掙的卻是雙份錢。」來自屯上村磨寨河組的村民譚化愛告訴記者,去年她靠著白茶園的土地流轉租金和務工工資,一個人的收入就有3萬元,在今年年初更是一舉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烏龍山大水塘茶苗種植基地作為黔西南州脫貧攻堅示範區、感恩奮進展示區、互幫互助實踐區和先富帶後富樣板區,隨著『白葉一號』茶園勞動力需求的提升和規範有序的管理,不僅有效促進了地瓜鎮及周邊村民就業,而且還能讓有勞動力的貧困戶通過出租閒置的土地增加了經濟收入。」普安縣茶業發展中心主任甘志剛說,自2018年10月22日第一株白茶苗在烏龍山開始種植以來,經過兩年多的努力,2000畝『白葉一號』扶貧茶園已覆蓋貧困戶862戶2577人,村民的日子是越過越紅火。  如今,烏龍山大水塘茶苗種植基地「白葉一號」感恩茶園不僅為貧困群眾實現了增收,更為普安縣的傳統茶產業「擦亮」了品牌。目前,普安縣緊緊依託2000畝「白葉一號」示範引領,在有效拓展帶動茶產業發展壯大的同時,10227戶43271人通過育苗種植、茶園管護、茶青採摘、茶葉加工、土地流轉、勞務用工等方式走上了致富之路,茶產業已日趨成為普安縣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感恩茶、扶貧茶和致富茶。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安通

編輯 孫蕙

編審 付松

相關焦點

  • 黨建引領+網格作戰,龍灣屯鎮把好「五關」推進全員核酸檢測工作
    為進一步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龍灣屯鎮積極響應上級工作部署安排,堅持黨建引領,網格作戰,把好落實關、卡口關、檢測關、宣傳關、監督關,推進全員核酸檢測工作。此次全員核酸檢測工作,時間緊,任務重,龍灣屯鎮堅持黨建引領、網格作戰,堅決貫徹對人民負責,對工作負責,對自己負責的理念,在檢測工作的各個階段通力合作,毫不放鬆,全力以赴確保應檢盡檢、不漏一人,切實構築起抗擊疫情的堅固防線。【來源:順義區龍灣屯鎮】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韓家牟城、飲馬、屯西...這幾個村的變化真大
    村史館裡看變遷,老物件中憶鄉愁。一座座村史館正在洛城的農村崛起,並融入鄉村人民生活,成為展示鄉村文化、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平臺。屯西村村史館主要以村莊的拆遷改造和黨建引領為主線,這座「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鄉村袖珍博物館,不僅記錄了屯西村的歷史,更再現了該村從窮髒差到富美淨的「變形記」。
  • 黨建強根基 發展上引擎 高新區(江海區)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
    上個月,第七屆「粵治—治理現代化」廣東探索經驗交流會舉行,江海區「黨建引領激發農村社區治理新動能」入選黨建引領社會治理優秀案例,全省僅11個。黨建引領下,高新區(江海區)農村社區治理工作呈現出「一村(社區)一品」的特色模式,為加強農村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提供「江海經驗」。黨建是引領各項工作開展的「根」與「魂」。
  • 密雲區不老屯鎮產業發展促增收
    密雲區不老屯鎮堅持將產業發展作為增收富民的關鍵著力點和主要突破口,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發展村級產業,為「農業強、農村美、村民富」提供持續有力的保障。大窩鋪村便是不老屯鎮產業富民的一個縮影,通過黨建引領和產業帶動,逐步走上產業興旺、生活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之路。在密雲區不老屯鎮大窩鋪村農產品產銷專業合作社,村民們正在將一簇簇新鮮的赤松茸裝筐,包裝時還細心的加入冰袋防止失水,之後通過郵寄的方式送到市民的餐桌。曬場上,一片片木耳正在晾曬,預示著又是一個豐收季。
  • 武漢鄧南街解放村:強化黨建引領 推動鄉村振興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記者陳泉 通訊員曾子達、李思雅)記者1月8日獲悉,武漢經開區(漢南區)鄧南街解放村為實現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不斷加強村黨支部建設,持續強化黨建引領,努力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 鐵門鎮劉楊村:強化黨建引領 繪就美麗鄉村新畫卷
    鐵門鎮劉楊村:強化黨建引領 繪就美麗鄉村新畫卷 2020-06-24 05: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他來了後,這個小山村大變樣……
    「認真履職,踏實工作,紮根基層,服務農村……」這是米脂縣桃鎮王坪村第一書記杜曉軍駐村第一天,在扶貧日誌上寫給自己的一句話。同時,村集體還實施了高標準谷坊農田200畝、擴壩造田220畝,不僅開拓了小米、綠豆、雞蛋等農產品銷售業務,還發展起了養牛、養豬等畜牧業,村裡的合作社也發展到了8個,村集體經濟進一步得到了發展壯大,村民人均收入從2017年的3000元增長到1.2萬元。
  • [市域治理] 博樂市:黨建引領聚合力 基層治理提效力
    博樂市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在文明創建的道路上繼續前行。2020年12月22日至26日,記者走進博樂市,探訪這座文明城市的市域治理經驗。近年來,博樂市在城市基層黨建工作中,以黨群服務中心為依託,積極打造黨群服務「驛站」,進一步放大黨組織的服務資源、服務功能,打通黨員聯繫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充分發揮黨建對基層社會治理的引領功能,提高基層社會治理水平。黨建聯盟共建共治「以前每逢下雨,小區內道路泥濘不堪、積水嚴重,小區外牆牆皮脫落,存在安全隱患。
  • 肥西縣豐樂鎮鐵佛村:黨建引領「小書屋」 築起文化「大糧倉」
    黨建引航,志智雙扶。村兩委班子充分利用農家書屋的多功能性、文化吸引力和實效性,深入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適用農村、黨員群眾需要的理論學習和技能培訓,使其成為黨員幹部理論學習的「大課堂」、黨性錘鍊的「助推器」、提升技能的「營養庫」。
  • 黨建引領,提升大美中醫「精氣神」
    本報記者 趙靜 2月13日傍晚,在舉國上下抗擊疫情的緊迫時刻,大美中藥科技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總經理陶貴利的電話鈴響了,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第二人民醫院求助:「我縣城關鎮地區因居民防疫需求,急需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琦推出的中藥預防方,請問貴企業能否在最短時間供應到位」,「請放心,我們一定全力保障、全面配合,在48小時之內配送到位」,電話這邊是大美中藥人的承諾
  • 【黨建引領 人才強縣】楊慶茹:依靠精細管理 打造「世外桃源」
    【黨建引領 人才強縣】楊慶茹:依靠精細管理 打造「世外桃源」 2020-08-08 19: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太白縣:黨建引領奏響鄉村振興「白雲之歌」
    今年2月份,副省長、寶雞市委書記徐啟方赴白雲村調研,提出要把白雲村打造成全市乃至全省的鄉村振興示範村,為太白縣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工作遵循,縣上謀定後動,及時成立了以縣委書記為組長,縣委常委、組織部長、統戰部長為副組長的黨建引領助推鄉村振興工作專班,抽調縣委組織部、縣住建局、縣市場監管局、咀頭鎮等單位骨幹力量駐白雲村開展協調推進工作。
  • 泉州市紀委監委:黨建三級聯創引領海島絢麗振興
    新時代走好鄉村振興之路,必須堅持黨建引領。地處福建泉州東北部、湄洲灣南岸的惠嶼村,是該市唯一的海島建制村。近年來,泉州市紀委監委通過深化黨建三級聯創、創新實施「5533」工作機制,為海島振興注入強大「紅色動力」。
  • 《人民日報》聚焦貴州普安開採「白葉一號...
    早上,貴州省普安縣屯上村,彝族大姐張聖麗一早就醒了。推開窗,見是大霧,皺了皺眉。「今天可是有大事哦,都別晚了。」張聖麗在村裡一吆喝,很多人都陸續行動了起來——村裡2000畝「白葉一號」茶園今天正式開採,人人都很激動。
  • 永壽:以「大黨建」引領「小個專」發展
    近年來,永壽縣以構建「大黨建」工作格局為基礎,統籌推進「小個專」黨建建設,以「六抓」實現管、建、培、效並重,做到支部建在市場裡、商圈中、產業鏈上。抓整體統籌布局「小個專」。針對小微企業、個體戶、專業市場分布零散、人員流動快、黨員數量少、組織覆蓋難等特點,縣委在工作謀劃中,結合「小個專」實際,堅持依託商圈、市場、行業、產業鏈等,把「小個專」組織及其黨員放在推進基層治理的大框架內來考量,構建區域性、行業化、產業鏈貫通黨組織,實現專業性強、業務對口、管理便捷。抓體系建設強化組織領導。
  • ...團結黨旗紅】青海省瑪沁縣:「十化」黨建引領縣域治理的創新樣板
    瑪沁縣因其境內逶迤的阿尼瑪卿雪山而得名,「瑪沁」藏語意為「黃河源頭最高大的山」,它是國家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域。1.34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生活著藏族、漢族、回族、撒拉族、土族、蒙古族等民族,分布著6個鄉、2個鎮、35個行政村和97個牧業合作社。如何維護好民族團結,是瑪沁縣委縣政府長期面對的基層治理「課題」。
  • 團風縣總路咀鎮 黨建引領 打造高質量發展「升級版」
    總路咀鎮神樹鋪村汪家灣美麗鄉村(林智靚 攝)近年來,團風縣總路咀鎮牢牢堅持黨建引領,緊緊圍繞「縣域副中心鎮」「商貿物流重鎮」的建設目標,堅持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推進「三大攻堅戰」和「四大行動」,統籌做好各方面工作
  • 盧佳婷:便民服務「趕大集」實現黨建引領「微治理」
    黨建引領「微治理」與居民群眾的「小問題」密切相關,北京市密雲區鼓樓街道通過集需求、集資源、集服務,將傳統的「便民服務大集」項目進行進一步優化,以更安全、更便捷、更實惠的新式「趕集」實現了服務資源集聚、服務效益疊加,社區「微治理」能力顯著提升。
  • 廣元:以黨建引領為「支點」 撬動脫貧攻堅「巨石」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廣元市活學活用槓桿原理,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找準「支點」、破除「阻力」、釋放「動力」,以「黨建引領、產業先行、能人帶動、基礎保障」為發展思路,通過政策引導,將黨組織和黨員綁在產業鏈上,以激發群眾內生動力為根本落腳點,創新打造「黨建+」模式,讓「黨建+」成為拔掉「窮根」的「利器」,撬動脫貧攻堅的「金槓桿」。
  • 中國黃金集團:黨建引領謀發展 真情幫扶顯擔當
    作為定點幫扶單位, 2016年以來,中國黃金集團派駐扶貧幹部駐村開展幫扶,不斷加強對餘莊村的投入和幫扶,以強化黨建引領為抓手,以發展產業為重心,多措並舉開展精準幫扶,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為餘莊村鄉村振興奠定了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