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對伊波拉病毒進行單細胞研究,揭示了這種病毒的致命策略

2020-11-19 生物谷

2020年11月15日訊/

生物谷

BIOON/---伊波拉病毒是世界上最致命的病原體之一。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布羅德研究所、麻省理工學院和史丹福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報告了伊波拉病毒在感染過程中如何改變宿主免疫反應以有利於自己的新細節。他們鑑定出這種病毒抑制的抗病毒防禦基因,以及這種病毒激活的其他基因,以便潛在地促進它在宿主細胞中複製。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11月6日在線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ingle-Cell Profiling of Ebola Virus Disease In Vivo Reveals Viral and Host Dynamics」。

圖片來自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10.002。

這些研究人員描述了他們如何從感染伊波拉病毒的處於不同疾病階段的恆河猴身上採集了大約10萬個免疫細胞,並逐個細胞地研究了這些細胞中的基因表達和蛋白活性。他們通過使用一種名為Seq-Well的可攜式低成本單細胞RNA測序技術開展這項研究,也是有史以來首次對感染BSL-4級病原體的單細胞進行測序。他們對這種技術進行了調整,以便讓它可以在馬裡蘭州德特裡克堡的NIH綜合研究機構的BSL-4隔離設施中使用。

這些發現有可能幫助科學家們找到更精確的方法:將靶向免疫系統作為治療病毒感染的策略。用皮質類固醇等藥物來抑制過度活躍的免疫系統正在成為治療包括COVID-19在內的某些感染的方法,但這些藥物往往會直接抑制免疫系統。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布羅德研究所的Aaron Lin說,「我認為用更有針對性的方法處理免疫系統是開發新療法需要關注的方向。對病毒感染進行單細胞研究和其他類型的分析,可以弄清楚人們應當靶向免疫系統的哪個分支。」

伊波拉病毒的影響

為了了解伊波拉病毒對免疫系統的影響,這些研究人員測量了受感染和未受感染的多種免疫細胞基因組中的基因和蛋白活性,並監測了疾病過程中的變化。伊波拉病毒誘導的許多變化都與單核細胞有關,單核細胞是一種吞噬受感染細胞的免疫細胞,在對抗伊波拉病毒方面非常重要。

這些研究人員發現,在感染的頭幾天內,常規單核細胞的亞群被不尋常的不成熟單核細胞所取代,後者不太能夠將抗原呈遞給免疫系統,而抗原呈遞是刺激有效免疫反應的關鍵步驟。這種病毒幾乎下調了這些細胞中所有參與「II類」抗原呈遞的基因,而II類抗原呈遞通常有助於激活輔助性T細胞並促進抗體產生。

這些研究人員還分析了病毒

遺傳

物質數量較多的細胞,這些細胞很可能在其生命周期的後期階段攜帶著病毒。他們發現,隨著這種病毒在這些細胞中的複製,它抑制了這些細胞產生幹擾素的能力,其中幹擾素是一種引發抗病毒免疫反應的信號分子。這種病毒還增強了一些宿主基因的活性,他們認為這些宿主基因被這種病毒用來在細胞中複製。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布羅德研究所的Dylan Kotliar說,「以前對伊波拉病毒在培養皿中細胞的研究已經產生了這種病毒如何影響免疫系統的線索,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獲得關於自然感染在整個基因組水平上和更高解析度的細胞水平上的更多數據,我們可以更完整地了解在感染期間免疫系統會是什麼樣子。」(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1.Dylan Kotliar et al. Single-Cell Profiling of Ebola Virus Disease In Vivo Reveals Viral and Host Dynamics. 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10.002.

2.Single-cell study of Ebola highlights virus's lethal maneuvers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11-single-cell-ebola-highlights-virus-lethal.html

相關焦點

  • 中國一研究揭示單個伊波拉病毒入侵細胞動態過程
    新華社武漢6月27日電(記者譚元斌)中國科研人員利用單顆粒力示蹤等技術,實時揭示了單個伊波拉病毒入侵細胞的動態過程和動力學機制。相關發現對於深入理解伊波拉病毒的感染機理具有重要意義,也為開發抗病毒途徑提供了重要參考。
  • 伊波拉病毒發現者警告:比新冠更致命的病毒或侵襲人類
    據《印度時報》1月5日報導,41年前發現伊波拉病毒的科學家日前發出警告稱,比新冠更致命的病毒或隨時侵襲人類,其中包括神秘的"X疾病"。而此前,英媒還重提了歐洲"神婆"萬加的預言,"2021年將是人類遭遇疾病、戰爭等許多大災難的一年。三個巨人會聯合,一條巨龍會影響人類生活。困難的時刻會到來"。
  • 伊波拉病毒捲土重來
    疾病可怕,草木皆兵的過度防疫也讓人厭煩,不如藉此機會,反省回顧一下,人類認識病毒的歷史。要了解伊波拉病毒,不得不讀《血疫》這本書。這是一部記錄人類與伊波拉病毒搏殺故事的著作。注意,這裡是人與病毒搏殺,人類至今沒有辦法完全消滅伊波拉病毒,所以我們不敢說完全戰勝了它。
  • 從伊波拉到愛滋病,你可能想不到,這6種致命的病毒都和動物有關
    小到普通的流感病毒,大到致死率超高的伊波拉病毒,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我們和病毒的鬥爭似乎從未停歇。 那麼說到病毒,它們都從哪裡來呢?事實上,不同的病毒,產生有不同的原因,但在歷史上,下面這6種致命的病毒都和動物有關。
  • 蝙蝠除了攜帶新冠病毒,還能攜帶致命病毒伊波拉、SARS……
    是一種十分罕見的病毒,1976年在蘇丹南部和剛果(金)(舊稱薩伊)的伊波拉河地區發現它的存在後,引起醫學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伊波拉」由此而得名。是一個用來稱呼一群屬於纖維病毒科伊波拉病毒屬下數種病毒的通用術語。
  • 調一杯「雞尾酒」 對抗善變的伊波拉病毒
    雞尾酒療法是多種藥物協同治療的形象化稱呼,其治療策略就是把很多種不同作用機制的藥物,作為一個組合來對患者進行治療。就像雞尾酒一樣,由幾種藥物混合調配而成。  雞尾酒療法目前已被廣泛應用於治療愛滋病,日前又一杯意義非凡的「雞尾酒」被「調」出來——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了一種三抗體「雞尾酒」,用於治療成人和兒童的伊波拉病毒感染,該產品還被批准用於伊波拉病毒檢測呈陽性的母親所生的新生兒。  伊波拉病毒病是一種罕見且致命的疾病,通常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暴發疫情。
  • 蝙蝠病毒為何如此致命?新冠病毒、SARS、Ebola絕非偶然!
    近年來,世界上爆發了幾次比較嚴重的病毒性感染疾病,包括SARS病毒、MERS病毒、Ebola(伊波拉)病毒、Marburg(馬爾堡)病毒以及新出現的2019-nCoV
  • 研究稱在玻利維亞發現的類似伊波拉的病毒可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人類傳播「我們現在相信許多體液都有可能攜帶病毒,」CDC流行病學家Caitlin Cossaboom稱。研究人員表示,根據有限的病例數量,這種病毒是致命的,可能通過多種體液傳播,包括唾液和血液。例如,這名不幸死於該病的醫學住院醫師可能是在護理病人時從唾液中接觸到病毒的。
  • 伊波拉病毒發現者警告:致命病毒還在後頭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40年前發現伊波拉病毒的醫生警告稱,人類面臨著來自非洲熱帶雨林的新病毒的威脅,這些病毒數量不明,可能致命。CNN:尋找「疾病X」,在剛果熱帶雨林,發現伊波拉病毒的醫生警告稱,致命病毒還在後頭報導稱,在剛果(金)偏遠小鎮,一名當地女性表現出出血熱的症狀。
  • 伊波拉病毒殭屍引發恐慌 揭秘恐怖殭屍病毒起源...
    盡 管醫學家 們絞盡腦汁,作過許多探索,但伊波拉病毒的真實「身份」,至今仍為不解之謎。沒有人知道伊波拉病毒在每次大爆發後潛伏在何處 ,也沒有人知道每一次伊波拉疫情大規模爆發時,第一個受害者是從哪裡感染到這種病毒的。「伊波拉」病毒是人類有史以來所知道的最可怕的病毒之一,病人一旦 感染這種病毒,沒有疫苗注射,也沒有其他治療方法,實際上幾近自己給自己判了死刑。
  • 書評 |《血疫》:你所不知道的伊波拉病毒
    在確認猴子感染伊波拉病毒後,美國陸軍派人進入公司對四五百隻猴子實施安樂死,並且對整棟大樓進行消毒。在此次事件中,共有八名公司人員感染伊波拉,不可思議的是,他們並未有任何症狀並且全部活了下來。沒有人知道病毒從何而來,又為何悄無聲息地消失,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研究伊波拉的病毒學家。
  • 伊波拉病毒有多可怕?BBC紀錄片《恐怖的伊波拉病毒》探索非洲感染...
    科學家們並不清楚,但是都認為這種病毒由非洲果蝠攜帶,但是它們並不發病。許多幾內亞人吃蝙蝠和其他野味而可能受到感染,就這樣這種病毒從非洲果蝠跳躍到人類中。但是,鑑於幾內亞之前從未爆發過伊波拉疫情,零號病人並未被及時確診,這就導致這種病毒擴散到一個又一個村莊,從而形成一個廣泛的傳播鏈。
  • 伊波拉病毒到底有多厲害?
    儘管醫學家 們絞盡腦汁,作過許多探索,但伊波拉病毒的真實「身份」,至今仍為不解之謎。沒有人知道伊波拉病毒在每次大爆發後潛伏在何處 ,也沒有人知道每一次伊波拉疫情大規模爆發時,第一個受害者是從哪裡感染到這種病毒的。「伊波拉」病毒是人類有史以來所知道的最可怕的病毒之一,病人一旦 感染這種病毒,沒有疫苗注射,也沒有其他治療方法,實際上幾近自己給自己判了死刑。
  • 研究揭示不同哺乳動物體內風疹病毒的親緣關係
    研究揭示不同哺乳動物體內風疹病毒的親緣關係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0 13:57:50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Tony L.
  • 《血疫》:美國雷斯頓伊波拉病毒危機
    故事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取材於1989年美國雷斯頓伊波拉病毒危機。當年11月,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近郊的雷斯頓生物研究實驗室,進口的一批猴子中,一個接一個連續死亡。起初,大部分人都以為只是猿猴出血熱,畢竟症狀類似。病理切片被送往美國陸軍傳染病研究所。主人公南希,發現了地球上最令人膽寒的病毒——伊波拉。
  • 玻利維亞發現可人傳人罕見病毒,與伊波拉病毒屬一類
    美疾控中心高致病性病原體和病理學部門流行病學者凱特琳·科薩布姆說,她們的研究發現,2019年,玻利維亞首都拉巴斯兩名患者將病毒傳染給一名年輕住院醫師、一名急救醫護人員和一名胃腸病學者,後三人中兩人身亡。她說:「我們現在相信,多種人體體液有攜帶這種病毒的潛在可能。」
  • Cell:首次詳細概述人體CD4+T細胞對新冠病毒的反應
    隨著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開發出拯救生命的COVID-19疫苗和藥物,許多人仍然想知道究竟為什麼這種疾病在一些人身上是致命的,而在另一些人身上是輕微的。為了解決這個難題,科學家們需要深入了解人體多種類型的免疫細胞如何應對SARS-CoV-2,即導致COVID-19疾病的冠狀病毒。
  • 針對新冠病毒SARS-CoV-2/COVID-19,Cell期刊最新研究進展一覽(第6期)
    論文通訊作者、聖猶大兒童研究醫院免疫學系副主任Thirumala-Devi Kanneganti博士說,「了解驅動這種炎症的途徑和機制對於開發有效的治療策略至關重要。這項研究提供了這種理解。我們還確定了激活炎症細胞死亡途徑的特異性細胞因子,在治療COVID-19和包括敗血症在內的其他高致命性疾病方面具有相當大的潛力。」
  • 真實的伊波拉病毒,比《血疫》中更可怕
    伊波拉,人類殺手《血疫》一開場,便重演了1980年人類第一次遭遇馬爾堡病毒的經典驚悚場面:「在飛機上融化的乘客」。感染者夏爾·莫內乘飛機往非洲大城市奈洛比求醫,仍在致命發作的伊波拉,讓他在機上雙眼血紅,面色如同喪屍嘔吐出崩解了的血肉和內臟。《血疫》毫不吝嗇地對莫內面孔、嘔吐物進行特寫,讓觀眾對伊波拉的恐懼在一開始就升至了最高點。
  • 伊波拉病毒:比新冠厲害,致死率是SARS病毒的9倍
    2020年上半年,新型冠狀病毒把我們所有人都困在了家裡,同時也讓我們見識到了病毒的厲害。我們對病毒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了解,病毒不是生物,也不是非生物,它是由保護性外殼包裹的一段DNA或RNA。它們藉由感染的機制,利用宿主的細胞系統進行自我複製,但是卻無法獨立的生長和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