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說八道 | 香港圍城記,故事寫在2020年底.

2021-02-14 姐妹瓜的生活談資

Hello大家好呀,我是已經失蹤許久差不多該被大家忘記的鬍子妹妹。十一月底匆匆忙忙交完proposal,周末終於有時間請朋友來家裡組狼人殺局,放飛一下緊繃了近兩個月的心情。

 

幾杯酒下肚,不知誰半開玩笑說了句:能不能大家都默認2020不存在,我們跨完年才重新過2020年吧。有幾聲笑響起,隨即是一段漫長的靜默。我知道每個人都在心裡拼命點頭,這點不爭氣的自欺欺人,是我們在年底回望時對這段「被偷走」的光陰一次集體的任性抗議。

 

每年年底都會慣例性地做年終總結,而這一年的總結註定無比艱難。近整年的香港封城,迫在眉睫的第四波疫情回潮,朋友陸續離港,工作項目的無限擱置……

媒體在努力營造積極的氛圍,把這一切劇變都巧妙地概括為「疫情下的新常態」。只有在真實地經歷著這一切的人們才知道,無論過多久我們或許都沒辦法完全去適應2020年的生活——沒有社交,沒有向前,沒有希望。

 

但即便如此,我還是希望認真地把這篇年底總結寫出來。許多年後或許會有不同的敘述來回憶這魔幻的一年,但希望這裡面有一些微小卻真誠的聲音,用它的方式來表達2020和個體間的關係,傳遞一些時代洪流侵襲下的溫柔與力量。

抓住2020的尾巴學一樣一直想學的東西。

 

 

望,絕對是港漂們的2020年度詞。年初看到香港政府即將封城的消息,我們急急忙忙就跑了回來,不曾想這一趟離開家就是整整一年。往後每個月初都在等政府的通關消息,然而香港仿佛被下了降頭,每次政府一說有通關可能,新一波的疫情就接踵而至。無數次從期待的峰頂跌回到谷底,對失望的鈍感力似乎也強了許多。

 

以前我們其實是特別依賴計劃的人,每天要做精確到小時的計劃表,喜歡一切都在自己掌控當中。然而疫情幾乎剝奪了所有人完全掌控生活的權利,於是這一年作出的最大改變是學會拋棄常規,精細的計劃表變成了bullet points,允許自己有更靈活的調整空間,也努力去鍛鍊在uncertainty中創造驚喜的能力。

 

疫情中要求社交距離,打發周末成了頭號大事。既然沒法在社交上期待未知,只能自己強行創造了。於是乾脆攻略也不做,導航也不看,挎個小包就出門了。

沿著海一路走能走到上環,途徑扶手電梯,不知道往上走會到哪裡,無所謂,先走再說。

經過一條無人的小巷,老闆在賣精釀啤酒,見他快要在店裡打起蒼蠅了,推門進去討了一大杯冰啤酒喝,看貓暖洋洋在腳邊曬太陽,心想不枉此行了。

 

最開心是能遇到一堵能拍上半個小時的彩色牆!

於是每個周末都清空腦袋,隨機挑選路線,充分打開感官去感受疫情中這座城市裡難得一見的靜謐。突然發現在計劃框架外行動其實也沒有想像中那麼地不自在,相反,那種等待蟄伏的驚喜攔路一把將你抱住的興奮是以往的常規生活中很難體會到的。

 

即便2020年要一遍遍忍受失望,但或許它的魔力也在於能粉碎一些「我本該是XX人」的固有想像。去探索自己的其他面向,享受不斷為自己的生活創造驚喜的過程,這也算今年的意外饋贈吧。

 

 

兩個月有一段特別消沉的日子,工作密集地湧來,周末也捨棄掉開始持續地連軸轉,臨睡前復盤工作總能發現各種bugs,帶著焦慮醒來,第二天又在極喪的心情裡手忙腳亂地過完一天。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2020年的底色本就是灰色,任何小事落下來都能在原有的喪上面疊加成一筆沉鬱的黑。

 

以前其實更在意的是可見的工作產出,只管一路往前跑,靠著工作的幹勁和成就感來平衡自我情緒。2020年幾乎給每個行業都按下了暫停鍵,工作中實際的產出在減少,一直隱藏於幕後的情緒走到了臺前,終於到了不得不去直面的時候。

 

幸好在最喪的時候好友送來一本小書,叫Cup of Therapy團隊創作的動物漫畫講述如何在職場中管理並照顧自我情緒。原本打算隨便翻翻,沒想到越看越入神,一個早上就讀完了,馬上給自己列了「復盤情緒計劃表」,從新一周開始執行。

這本書推薦給大家~

 

書裡有個觀點我特別認同,不要讓早上像對抗宿命一樣地開始,它明明是最適合用來儲備能量的時段。於是調整了睡眠時間,11點半上床,6點半起床,做半個小時的瑜伽,打開藍牙音箱聽喜歡的播客,再慢悠悠地洗漱、煮早餐、閱讀新聞。該穿什麼衣服該帶什麼文件也在前一晚想好,儘量簡化晨起流程,於是一整天都可以輕盈自在地開始。

 

晚上下班後也多了一項復盤情緒的任務,除了回顧具體的工作任務,我也開始記錄自己在每個工作上的情緒狀態。有沒有什麼時刻我是煩躁的,故意拖延的,開心的,抑或專注的?為什麼我會有這些情緒,是因為我不擅長、不喜歡、也可能是跟我自身性格相違背?

 

每天早起做一頓燦爛的早餐

以前在讀《The How of Happiness》就看到過記錄心情的方法,可惜一直不太重視,也沒有真正長時間地實踐過。疫情中意外地把情緒復盤的習慣堅持了下來,並漸漸能夠清晰看到自己在工作中情緒的完整變化過程。

那些「低點時刻」倘若是因為真的與性格不適配(比如我在做繁瑣的行政工作時會馬虎且容易煩躁),那我會真誠地跟老闆交流,說清楚我的顧慮,下一次她也會相應減少我這部分工作的比重。

 

2020年可能沒有比照顧好你自己並努力讓自己開心更重要的事情了。學會面對自己的情緒,向自己與他人坦誠,並試著積極主動地幹預。在復盤情緒中你能獲得的額外驚喜是更深入地了解自我,接納自我,取悅自我。

今年做了特別多的working journal

 

港疫情反反覆覆,好不容易熬到限制令放鬆,可以跟四個好友同桌吃飯,結果馬上又恢復戒嚴。這一年對感情的維繫或許才是最大的挑戰,不僅跟許多朋友的往來都簡化成了在聊天群裡互扔表情包,跟父母的交流也只能局限在小小的手機屏幕裡。

 

周六晚上歡送一位準備回深圳的小夥伴,在家裡組了狼人殺,結果玩到中途朋友突然情緒崩潰。後來聊起這段,她的理由讓我們哭笑不得——她看到我們都很認真玩遊戲的樣子突然特別感觸,覺得還沒認真跟大家做什麼事情就要匆匆告別了。

 

這個理由儘管聽起來很無釐頭,仔細想想卻也不無道理。幸好今年搬了家,擁有了完全自由的30平米小空間,我們填充周末的主要方式也變成了邀請三五個好友來家裡吃飯打牌聊天。


既然白天沒法隨心所欲,乾脆把所有放肆都留在了夜晚。這個小窩見證過凌晨三點的深夜對談,見證過好友的崩潰絕望,見證過無數次掀翻屋頂的瘋狂大笑(希望鄰居別舉報……)。

 

酒和老友是2020年的必備

很奇怪的是以前總喜歡認識新朋友,新朋友見一兩次次面足矣,不需要搭上額外的時間成本來維繫。疫情卻直接把我們推出了舒適區,當只能依賴原有的社交關係時,反而變得無比依賴這種細水長流的陪伴。

 

如果說2020年充滿了遺憾,那至少有一件事可以說是問心無愧吧——認真地經營過每份感情,無論世界如何天翻地覆地給我們「驚嚇」,愛你的人都總歸是人生中最暖的常量。

 

情這一年還有一個深刻體會,那就是無論再怎麼難,「幹就完事」。

 

疫情中常點外賣,有一次在office叫food panda,來的是個一米八的小帥哥。因為以往來送外賣的都是印度或中東人,很少會看到那麼清秀的local男生,於是忍不住問他為什麼會幹外賣。(確定不是花痴才問-.-)沒想到那個男孩在城市大學念藝術,因為疫情父親被迫停薪留職,他得為自己掙學費,於是白天跑外賣,晚上上網課,凌晨還得兼職幫別人畫手繪。

 

我問他這樣不怕把身體拖垮嗎?男孩哈哈一笑:「一開始很難,做下去才發現人總是會低估自己。」

 

或許人在面對困境時,擼起袖子幹本身就是解決問題的一部分。九月份由於房東不願意把合同轉成活約,我們被迫搬家。恰好趕上項目最緊張的階段,我們花一周時間看房,處理各種合同和水電煤的開通,又受社交距離影響不願意麻煩其他人,靠兩個人一點一滴地徒手騰挪,近一周時間才終於把房子布置好。

 

秒變女農民工

搬進新房子的第一天累的幾乎要暈厥,可當坐在客廳地板上等待夕陽照進來,有一瞬間身體仿佛重新充滿了力量。其實許多個自覺不可能的時刻,都是在未付諸實踐時產生的自我懷疑。

疫情中許多人的生活都面臨重創,低迷的經濟,裁員的恐懼,蟄伏於前路的無數不確定性……是的,生活的難好像在這一年突然傾巢而出,我們除了上陣肉搏幾乎別無選擇。

 

但或許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獲得了比以往更多的勇氣。走完這一年在終點處回望,竟對自己有些刮目相看,這難道不是這一年最棒的ending嗎?

 

後還是跟可愛的讀者們坦誠,這一年確實輸出減少了,雖然年初的時候決心要做到推送周更,但疫情中受制於環境,沒法向外探索,自然也少了許多能寫作的素材。

 

表達少了,反倒多了許多時間用來了解和審視自身。那些沒有對外輸出的內容,全部成了自我內心對話的一部分,在無數次的深入碰撞後都會對自己有一些意外的改觀。而結果呢,就是小傘毅然辭職,而我也決心留在香港完成一直想完成的科研工作,我們幾乎都在同一時間做了「傳統乖乖女」一定不會做的抉擇。

 

唯一的一次港村活動分享了自己對今年對理解,很開心

倘若不是因為疫情,我們反而可能不會那麼勇敢吧。正是因為這一年生活常態的完全打碎,讓我們能暫時離開熱鬧的表達場域,轉而去理解自我生命的真正追求,於是才能在那條叫做「自我」的道路上又前進了一點點吧。

 

這個尚未開始便已結束的一年,終於也要接近尾聲了。我知道許多人都對2020年有一些難言的委屈,明年的情況如何也尚不明朗,但就當是我們都接到了時代拋來的這個「花球」,誠如加繆所說——

 

「我並不期待人生可以過得順利,但我希望碰到人生難關的時候自己可以是它的對手。」

 

 

相關焦點

  • 寫在看完《圍城》,讓人驚嘆故事巧妙之時
    真是一部奇妙的作品 頭幾集看見鴻漸,只覺得他的作風「侮辱」了文人,時常想「文人怎麼是這個樣子」,帶著看笑話的心思想看看他謊言敗露時的下場,隨著故事發展,李梅婷的小心眼、顧爾謙的阿諛、蘇文紈待人態度的多變、孫柔嘉的心機、還有辛楣調戲汪太太這一出,倒讓人覺得只有鴻漸最像自己心中的文人,就連一起看劇的老媽也不禁感嘆「方鴻漸人很好啊,就是太鬼了!」
  • 香港、大陸電影《十月圍城 (2009)》高清完整版
    香港、大陸電影《十月圍城 (2009)》高清完整版導演: 陳德森編劇: 郭俊立 / 秦天南 / 陳嘉儀類型: 劇情 / 動作 / 歷史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香港 / 中國大陸語言: 漢語普通話 / 粵語 / 英語上映日期: 2009-12-18(中國大陸/中國香港)片長: 139 分鐘又名: Bodyguards and Assassins電影《十月圍城》由陳德森導演,陳可辛監製,甄子丹、謝霆鋒、王學圻、梁家輝、李宇春、範冰冰、黎明等主演
  • 香港電影漫遊丨《天水圍的日與夜》還原一個真實的天水圍城
    許鞍華拍攝《天水圍的日與夜》(鮑起靜、梁進龍、陳麗雲主演),試圖從另一個視角去看天水圍的生活,故事平淡無奇卻倍感溫馨。之後許鞍華又推出同樣發生在天水圍的電影:犯罪題材的《天水圍的夜與霧(Night and Fog)》,由任達華與張靜初主演,將真實案件搬上銀幕。《天水圍的日與夜》電影海報。天水圍諸多社會問題,林夕有感而創作《天水·圍城》,李克勤演唱。
  • 2020-12-14香港播報
    目前各個展覽的舉行情況:(1)工展會2020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決定,原定在今年 12 月 12 日至明年 1 月 4 日舉行的「第55屆工展會」延期。廠商會將按早前協議,向展商退回 8 成參展費,而所有贊助費、廣告費、保證金、租用貨倉費用及其他費用,也將悉數退回。
  • 十月圍城幕後故事:無人認出張涵予,謝霆鋒是最大贏家
    十月圍城幕後故事:無人認出張涵予,謝霆鋒是最大贏家電影最初名叫《十月維城》,這個「維」取自香港維多利亞港的維,陳德森把想法告訴編劇後,編劇覺得這個名字太文鄒鄒了。於是,片名就變成了現在的《十月圍城》。《十月圍城》在香港歷史上一度創下了外景費用最高紀錄。導演陳德森為了還原民國初老香港,不惜動用4000萬資金,一比一建造了1905年的香港中環,因為建成的費用太大,導致這部電影從1999年一直推到了2009年,期間經歷了SARS流感,投資人自殺等事件,陳導自己還遭遇了車禍。
  • 從「四大處女幫」和「胡說八道會」開八香港女星的小圈子
    上篇一起聊了香港男星的小圈子,很多朋友覺得意猶未盡,其中呼聲比較高的留言希望開8港男星撕逼和開八香港女星的小圈子,那麼就響應大家的號召,先來開八我比較熟悉一點的香港女星小幫派小圈子的那點事兒。。。男星撕逼準備好資料後會出爐的。。。今天的幫派故事那麼還是從前幾天郭富城和方媛大婚說起。
  • 十月圍城
    已經好幾個月沒有寫總結了,總是一回顧,好像什麼都沒發生一樣。於是就這樣,算了算了的沒有記錄。但是不記錄就會把那已經是零星散散的都給忘記了,那我可能要更拍腦門的問自己,都發生了什麼?然後想不起來。看看這個月都拍了些什麼?國慶那天去吃了火鍋,拍了這個沙漏⏳,看著這時間動態的流,仿佛是,沙流完,自己也就完了,但也不能光等著流完是麼?
  • 錢鍾書《圍城》第一個讀者楊絳,《圍城》圍的不是婚姻,是什麼?
    1941年,錢鍾書開始創作《圍城》,其時困頓於上海淪陷區時期的經歷和情緒,對《圍城》題旨和書名的確定有重要的影響。錢鍾書每天寫500字,每天寫完就拿給楊絳看,迫切想知道楊絳的反應。如果楊絳看不明白,錢鍾書就會註解。楊絳經常看著看著,就和錢鍾書相視哈哈大笑,二人心照不宣,互不言語。他們既是笑書中的情節,也是笑生活中的遭遇。
  • 悲情·天水·圍城
    寫在前面: 如果你問我:「如果你這一輩子只能收藏一張李克勤的唱片,你會選擇哪一張
  • 《圍城》圍城裡的人
    刷完圍城的劇,心中萬千感慨,提筆舉著時,反倒是無從下手了,應該是沒有找到一個很好的切入點。第一次讀完《圍城》的書應該是在大一,那時候零零碎碎的時間讀完,留在記憶中的只有刻薄絕妙的嘲諷和那句使用次數可燉一噸爛肉的句子。扯淡應該是先扯結局,這樣在吹牛的時候也可以說明自己是讀過的。
  • 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按詞曲作者金承志的說法,它的笑點就在於「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這個古怪的表達昨天「佔有」了我整整一天。我只是單純地喜歡這個表達。它讓我想起了很多人、很多事。話說生活中並不缺乏「一本正經胡說八道」的人。比如利用塔羅牌算命的人。比如洪秀全,就是那個做了個夢,然後憑著滿腦子幻夢差點顛覆清王朝的人。另外,很多哲學家寫得像囈語般的著作,也可算在此列。
  • 讀《圍城》:「圍城」內外
    楊絳先生的這句話大概是對錢鍾書先生《圍城》的最好概括了。寥寥數字,回味無窮,恰如《圍城》本身。它講述的本是一個極其平凡而無用的好人——方鴻漸的前半生,卻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與深思。說實話,一開始讀《圍城》的時候我只覺得有趣,常常看了兩頁便哈哈大笑起來。錢先生的幽默是從骨子裡透出來的,無論翻到《圍城》中的哪一頁,字裡行間都充溢著令人歡快的因素。
  • 人生就像圍城《圍城》讀後感
    其中最想說說的是《圍城》,這本書很早就知道,也一直想去看看,但是都沒有去做這個事。這次是先讀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這是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一家人都熱愛讀書學習寫作,並且相親相愛,讓我非常羨慕和感動,所以想了解一下錢鍾書先生,然後就去讀了他的名著《圍城》。
  • 《圍城》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陳道明多次拒演,葛優走後門才進組
    該劇的原著故事線極其鬆散,如果按現在的套路,想要影視化必然要做出極大的改編。但導演非常尊重原著作者,所以一切皆按原著精神去呈現,結果卻成就了經典。在豆瓣上獲得9.2的高分,至今沒有一部IP改編劇能夠超越,它就是《圍城》。
  • 錢鍾書的《圍城》寫了啥?書中經典10句話,讓你看清生活的真面目
    我會引用錢鍾書圍城裡的一句話:"婚姻像圍城,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沒有讀過《圍城》的人,大概也都聽說過這句話。《圍城》是錢鍾書所著的長篇諷刺小說,於1947年首次出版,被譽為"新儒林外史"。
  • 喜劇演員出「圍城」記
    2020年的春節檔電影似乎有些不同。儘管距離「開箱驗貨」還有兩個星期,但瀏覽完作品列表後會發現,沒有那種「一看就很熱鬧」的感覺。五部熱門電影:《唐人街探案3》《囧媽》《姜子牙》《中國女排》《緊急救援》,只有前兩部呈現出「合家歡」的喜劇體質,其中的《唐探3》還有一半的基因給了推理。
  • 香港圍城
    2004年,香港天水圍發生過一起滅門慘案。一名香港男子持刀殺死其來自內地的妻子和他們的兩個女兒後自殺身亡。那個年代去內地尋歡作樂,是很多香港男人常見的生活方式,幾乎是個公開的秘密。其實他們也並不富裕,甚至屬於香港底層,只不過當時內地更為貧窮,他們大可以降維打擊,好好奢侈一番。
  • 《危城》:香港「老炮兒」帶來「十月圍城」
    陳木勝導演的電影《危城》,四平八穩,但沉重厚實,是最近一段時間以來,非常不錯的港片,可以說是,香港「老炮兒」帶來的「十月圍城」。
  • 【香港】北角覓食記
    強記飯店是要去的。去了一般必點燒鵝飯。報紙上恐嚇式整版報導,香港人民吃燒味吃到啥指標都高,但依然沒能阻止燒鵝叉燒油雞大行其道。香港商家分外講求賣相,馬路側櫥窗擦淨打射燈,燒味依序分層排開,色香味俱全,單只是路過就已垂涎三尺。肉食動物天堂。隔壁是北角嚐囍清湯腩。清湯牛腩,牛脷粉必點。不知道啥叫牛脷?牛舌也。
  • 還記得十年前的《十月圍城》嗎?李宇春電影首秀,謝霆鋒演技巔峰
    2009年電影《十月圍城》上映,該片集結了張涵予、胡軍、王學圻、甄子丹、黎明、謝霆鋒、李宇春、梁家輝、曾志偉等眾多明星,為觀眾獻上了一部歷史動作賀歲大片。該片講述的是1905年的香港,正值革命動蕩的年代,為了保護孫中山順利到港參加會議,本是一群素不相識的人卻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投入到了這場保護孫中山的行動中來,並為此付出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