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前的德國和英國兩個國家關係非常微妙。兩個國家的統治者有很親的親屬關係,這主要和一個女人有關,她就是維多利亞女王。
維多利亞女王是英國女王,她的長子,就是後來的國王愛德華七世,而女王的第一個孫子,就是一戰期間的英國國王喬治五世。
維多利亞的長女嫁給了普魯士國王,德意志皇帝弗裡德裡希三世,女王的第一個外孫就是一戰期間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
這可是實在親戚,關係並不遠,在現在的話,如果沒有什麼矛盾的話,肯定走的很近的。然而,就是這樣有著血緣的緊密關係,並沒能阻擋英國和德國兩個國家相互忌憚、仇恨、敵對,甚至戰爭。
喬治五世和威廉二世是表兄弟,為什麼就不能結盟,一定要做對手呢?
其實英德關係逐步惡化甚至刀兵相向,是經歷了一個過程的。
我們知道普魯士的統一其實挺晚的, 這個時期英國這早已是殖民帝國了。英國人在世界上耀武揚威,早已把自己當作了老大。為了保持歐洲的均衡,英國對普魯士選擇了支持。
而在很長時間裡,英國和普魯士的關係非常緊密。這主要源於卑斯麥在國家統一後,不太希望對外用兵,因此採取了靈活的外交政策。
雖然英德同樣有矛盾,但並沒有惡化。但隨著威廉二世的繼位,一切都改變了。
威廉二世的母親是維多利亞公主,所以在他小時候,母親對他灌輸了英國至上的理念,甚至只稱呼自己兒子英文名字。這使得威廉對於英國有著複雜的感覺,這也在逐漸影響著他的外交政策。
而威廉二世呢,性格比較衝動,做事不計後果。比如他爸死的時候,他憤怒地說過:「英國醫生殺了我的父親!」
他也曾在多種外交場合,對英國口出狂言。不過他也知道自己這個毛病,所以他也會說自己的魯莽行為已經讓自己帝王的形象受損。
但這並沒有讓他有所收斂,也由於他猶豫不決,使得德國在外交上搖擺不定。
當然了,這樣的性格只是一個方面罷了。
最關鍵的還是他的帝國主義政策。上臺後的威廉二世一改往日卑斯麥的主張,開始積極參與到國際事務中。
由於其不斷地發展海軍,使得英國不得不對其警惕。
英國本身就是一個殖民大國。它的殖民地遍布全球,經濟動脈,就是依靠這些殖民地為自己輸血的。而英國最看重的當然也是自己的海軍了,德國的所作所為,可以看出其志不小。
要知道經過幾百年的殖民擴張世界上已經沒有多少殖民地了,能佔的基本上都被佔了 ,不能佔得誰也沒有辦法。
如果德國再加入進來,那麼勢必對英國來說是個巨大的威脅。
尤其是德國脫胎於普魯士,這是一個把軍事當做生命的國家,再加上地盤不算小,經濟發達,軍事也不弱,這不得不讓英國產生深深的憂慮。
雖然兩國統治者有著親戚關係,但德國並沒有表現出對親戚有多好的態度,反而不斷地挑釁。
無奈之下,英國甚至放棄了幾百年的不結盟政策,開始走上了結盟之路,甚至為了抵抗德國,英國竟然和手下敗將法國和俄國妥協了很多。
而英國之所以這樣,關鍵在於德國威脅到了英國的利益。在國家利益面前,任何親戚都是微不足道的。
隨後證明英國是有前瞻性的,兩個集團勢同水火,最終引爆了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