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時期還有德皇,到了二戰還有沒有德皇?德國戰敗威廉二世的結局...

2020-12-22 騰訊網

德意志帝國,通常指從1871年普魯士統一德國到1918年霍亨索倫王朝最後一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也被稱為德意志第二帝國,因為將神聖羅馬帝國算為第一個帝國。其正式國號德意志帝國是後來魏瑪共和國和納粹德國的正式國名。帝國由27個領地構成,其中普魯士王國佔帝國大部分地區並擁有最多人口。1871年普魯士王國統一了除奧地利外德意志全境,德意志帝國建立。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意志帝國滅亡。該國是當時世界列強之一,經濟總量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超過英國和法國。但帝國的專橫統治也引發了不滿。

19世紀以前德意志地區是一個民族分合無定的國家。神聖羅馬帝國是一個徒具虛名的鬆散諸侯聯盟,最多時全國竟分有上千個邦國;經過幾百年的苦苦奮鬥,德意志終於在1871年由普魯士王國實現了首次民族大統一,然而卻又因兩次大戰的失敗,國家再度分裂,直至1990才重新實現統一。

可以說,德國史就是一部「分裂統一再分裂再統一」的歷史。從這個意義上說,民族問題(或者說謀求國家統一)就成為了貫穿整個德意志近現代史的一條主線。為什麼普魯士王國的興起具有歷史進步意義,就因為德國的統一大業最終是由普魯士完成的。那麼,身處在一個列強環伺的歐洲和一個諸侯林立的德意志中間,人口和領土都不算多的普魯士,又究竟是憑藉何種「神奇的力量」逐漸由弱變強,一步步壯大發展起來的呢?

帝國統一三功臣:俾斯麥、羅恩、毛奇

1618 - 1648年,歐洲大陸的封建君主們在德意志的土地上進行了一場曠日持久的「三十年戰爭」。這場戰爭使英國資產階級逃脫了歐洲封建君主們的幹預而獲得了勝利,卻使德意志徹底衰落。作為這場殘酷戰爭的主戰場,德意志六分之五的鄉村被毀滅,人口減少了三分之一以上。農民變得一無所有,在飢餓和死亡線上掙扎。戰爭結束後,德意志仍然只是一個四分五裂、殘破不堪、諸侯林立的空頭「國家」。

根據威斯特伐裡亞和約,三十年戰爭的勝利者法國和瑞典有權保證德意志各邦內政和外交上的獨立,各邦有充分權利同歐洲任何國家籤定條約。這樣,德意志的分裂局面就被確定下來了。

三十年戰爭後的德意志究竟分裂到了何種程度,有這樣一組數據很能夠說明問題:當時在德意志境內,共有360個獨立的邦國和1500個半獨立的領地。絕大部分的邦國版圖都很小,比如在威斯特法裡亞地區,每個邦國平均只有20多平方英裡。但是所有這些邦國的君主卻都很自負,無論其邦土大小都一樣建立起自己整套的專制制度,國家機構健全,也擁有軍隊。一支軍隊有時只有12個士兵組成。

在這種空前的分裂局面下,一個社會有秩序、中央有權威、政府有效率、軍隊有戰力的普魯士顯得十分與眾不同。須知近代歐洲,任何國家的崛起都不是溫情脈脈、和風細雨的曼妙之旅,在那個弱肉強食、血雨腥風的動蕩年代,普魯士從一開始就註定要用火與劍來鋪就它的王者之路。

帝國成立

進入19世紀後,德意志各地的資本主義逐步發展。1815年起,德意志人民要求實現國家統一的鬥爭不斷高漲。

1848年,德意志各地爆發三月革命,但遭到鎮壓。俾斯麥(OttovonBismarck)出任普魯士宰相後,以統一為名限制自由,調和君權與資產階級間的矛盾,利用普魯士的經濟優勢,於1864年擊敗丹麥,收復了丹麥佔領的兩個德意志邦。1866年擊敗奧地利(見普奧戰爭詞條),普魯士獲得了漢諾瓦、法蘭克福等地,並成立包括普魯士和大多數其他德意志邦國的北德意志同盟。

1870~1871年在普法戰爭中擊敗法國,兼併南德諸邦,統一了除奧地利外德意志全境。

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的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俾斯麥任宰相,普魯士通過王朝戰爭最終實現德意志的統一。德意志帝國是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德意志的統一道路決定了國家的君主主義、容克主義和軍國主義的特徵。

1871年4月16日通過的帝國憲法,宣告德意志帝國是君主立憲制的聯邦國家。帝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皇帝和宰相,普魯士的貴族莊園主在各級政府和軍隊中享有特權。

政治經濟

德意志帝國的成立,掃除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

19世紀70年代,帝國頒布了一系列有利於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法案,如銀行法、統一貨幣法、專利權法、統一關稅法、統一度量衡法等。通過普法戰爭,從法國掠得50億金法郎的戰爭賠款、阿爾薩斯以及洛林的鐵礦和鉀礦,以及接受和應用其他國家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生產經驗,使帝國的經濟得到迅速發展。80年代初以及1890~1893年的經濟危機,加速了工業和銀行業的集中。

同盟關係

俾斯麥為了避免日後法蘭西共和國報復,利用列強間複雜的關係孤立法國。

1873年與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締結三皇同盟。

1879年與奧匈締結同盟。

1882年與奧匈帝國、義大利王國結成三國同盟。

1887年與俄羅斯帝國籤訂巴爾幹半島保障條約。與當時的英國也沒有特別的對立。可以說俾斯麥孤立法國的外交政策相當成功。

威廉二世在1888年即位後,與俾斯麥發生對立。

1890年,俾斯麥被解除首相職務。威廉二世親政後開始積極實行帝國主義政策,開始與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美利堅合眾國產生衝突,歐洲開始形成兩大陣營對峙的情勢,局勢對德國開始轉為不利。最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在塞拉耶佛被暗殺。列強間的利益衝突(德奧的同盟、英法和德的對立、俄羅斯帝國對巴爾幹的政策等)使得德國捲入了戰爭。德意志帝國選擇站在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一邊,與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法蘭西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王國(1915年參戰)對抗。戰爭蔓延到全歐洲,德意志帝國的海外殖民地也遭到波及。

1914年西線德軍的攻勢在馬恩河(巴黎北方)停滯,此後西線雙方形成塹壕戰,僵持狀態直到1918年春季。在東線,雖然佔領大片土地,但沒對俄軍取得決定性勝利。在北海,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的海軍封鎖使得德意志帝國開始發生原料和食物短缺。

1917年,基於德意志帝國的無差別潛艇戰略,間接令美國參戰,使得戰爭情勢開始轉向。

1917年11月,俄國爆發十月革命。1918年3月3日,俄國與德意志帝國籤訂布列斯特和約,退出戰爭。芬蘭和烏克蘭取得獨立,德意志帝國得到大片土地。

1918年春夏,德軍在西線發動了聲勢浩大的攻勢,巴黎再次危急。但德軍最後仍然無法取得勝利。

1918年10月底11月初,德意志帝國境內許多城市發生起義。局勢急轉直下。在各方壓力之下,威廉二世被迫遜位流亡海外。帝制終結。11月9日,社會民主黨黨魁菲利普·夏德曼宣布成立共和國。11月11日,停戰和約籤訂,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雖然戰爭結束,但德國的革命並沒有停止。新成立的魏瑪共和國最後在1919年5月鎮壓了起義。

在1919年6月,《凡爾賽條約》終於結束了戰爭。籤訂和約的地方,正好是凡爾賽的鏡廳,也就是德意志帝國成立的地方。德國割讓土地給法國,比利時以及剛剛復國的波蘭等國。德國尚需賠款,並要為戰爭負上全責。因此,許多德國軍人認為他們被背叛,他們認為德國事實上根本不應該輸,這也是後來納粹德國成立的原因之一。

德皇威廉二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起者,他為了讓德國成為世界霸主,不惜以軍事侵略的形式破壞國家和平。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果得知,德國和英法美等協約國籤訂了停戰合約,以此德國以失敗而告終。 1918年11月,德國社會主義者強烈要求德皇威廉二世下臺,並在11月9日,成立了共和國。德國首相馬克斯·馮·巴登為了謀求政治的統一,便廢除了德皇威廉二世的稱號。德皇威廉二世得知自己皇帝願望破滅時,便寫了一封退位詔告書以示退位。

一戰的禍首德皇威廉二世的下場比較悽慘。根據凡爾賽條約的內容,德皇威廉二世被定為一戰戰犯,因為他所犯的罪行侵犯了條約的內容。德皇威廉二世曾無視條約讓德國軍隊侵入了保持中立狀態的比利時。所以,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皇威廉二世立馬成為了戰犯。德國革命在柏林爆發時,威廉正在比利時斯帕(Spa)的德軍總部。兵變令他十分驚訝,不知應否退位。直到那時,他相信即使自己被迫取消德意志皇帝的稱號,仍可保留普魯士國王的身份。不過,在1918年11月9日,為求政治統一,首相馬克斯·馮·巴登突然宣布把威廉以上兩個稱號也廢除。威廉的皇帝夢幻滅了。親王得知只有德國社會民主黨領袖弗裡德裡希·艾伯特能控制德國的局勢後,自己也在皇帝退位後辭職。然後,在德軍總部,首席參謀總長魯登道夫辭職,由威廉·格勒納接任。格勒納向德皇保證在元帥興登堡的統領之下,德軍會撤退至德國而不會鎮壓革命。故此,德皇只好退位。帝國已經失去最後的支持,就連興登堡這個一生擁護皇帝的將軍,也只能勸諭威廉退位。在他退位之後,不得已流亡荷蘭。荷蘭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中立國,荷蘭女王威廉明娜接受了威廉二世,並不理會協約國的上訴,一直讓德皇威廉二世在荷蘭境內生活。但荷蘭的威廉明娜女王拒絕引渡他受審,不理會協約國的上訴。威廉憑著與女王的親戚關係,在多倫(Doorn)得到一座小城堡——多倫莊園(Huis Doorn),度過餘生。他免除與官員和僕人的君臣關係,但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頭銜。

雖然,德皇威廉二世被國民所拋棄,但是從一戰的禍首德皇威廉二世的下場來看,他的生活並沒有想像的那樣悽慘潦倒。德皇威廉二世憑藉和威廉明娜女王的親戚關係,在多倫獲得了多倫莊園。此後,德皇威廉二世一直在荷蘭生活,直到1941年因病去世。

相關焦點

  • 最後的德意志末代帝王:晚年的德皇威廉二世
    回歸正題,威廉二世作為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末代君主,於1918年11月迫於戰敗的局勢宣布退位,前往荷蘭多恩庇護,開始了二十餘年的流亡生涯,而且他始終不承認對德國在一戰中的失敗負有責任。不過,流亡中的威廉二世並未對政治失去興趣,相反,他密切關注著歐洲和德國的政局,其內心非常渴望霍亨索倫王朝能在德國復闢。
  • 德皇威廉二世傳奇的一生
    威廉二世的出名大部分由於他把「鐵血宰相」俾斯麥趕下了臺,之後糟糕的外交政策把本不團結的幾大強國團結到了一起,繼而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德國的統一造成德法無法化解的矛盾,孤立法國使它徹底失去還手能力成為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
  • 德皇威廉二世曾經叫囂,要讓中國人畏懼一千年,最後下場如何?
    ▲德皇威廉二世照片01德皇威廉二世是日耳曼人血統優勝論的罪魁禍首。▲德皇威廉二世所繪的「黃禍圖」那張臭名昭著的「黃禍圖」。03瓦德西的這番話,直接狠狠打了威廉二世的醜臉。在看到了中國人民的奮起抗爭的意志和決心之後,威廉二世再也不敢發出類似妄語。那威廉二世這個不可一世的狂徒,最後的結局又是如何呢?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戰敗。威廉二世稱霸世界的夢想破滅,在各方壓力之下,只能退位。
  • 北京東正五周年 德皇威廉二世御用家具大師——約瑟夫-埃馬紐埃爾•茨維納
    在本專場中,將為各位推薦一系列德皇威廉二世御用家具大師——約瑟夫-埃馬紐埃爾•茨維納的經典之作。在西方的拍賣市場中,十九世紀歐洲古典家具是一個重要的門類。雖然歐洲古典家具的創造和成就不是在十九世紀完成的,但是在十九世紀,歐洲家具卻得到了最好的繼承和發揚,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 德皇威廉一世真的強拆過那個磨坊嗎?
    威廉一世重建的磨坊至今仍矗立於宮殿旁側,成為德國司法獨立和私有財產不可侵犯公理的象徵。幾十年後,兩人相繼離世。磨坊主的後代面臨破產厄運,就給老「鄰居」寫了一封信想把磨坊賣給他。威廉二世回信,對小磨坊主好言相勸,希望他能將自己的磨坊作為德國民主與法治的象徵代代相傳,信的落款是「你的鄰居威廉」。他還贈了對方幾千馬克,以幫助還清債務。
  • 德國在二戰前積極幫助中國強軍,這樣做不是增加敵對陣營力量嗎
    早在晚清時期,中德兩國就已經有了一些軍事上的貿易合作。比如袁世凱訓練的北洋新軍所配備的裝備,基本上都是從德國進口的。而北洋水師中的定遠號、鎮遠號等戰艦,其實也是從德國購買而來的。只不過由於德皇威廉二世的野心逐漸膨脹,中德兩國也開始出現了一些摩擦。比如1897年11月發生曹州教案後,威廉二世就立即電令艦隊進入膠州灣。
  •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與《德皇威廉練兵曲》《大帥練兵歌》
    ——翻譯教學與研究 《大帥練兵歌》(曲調為普魯士軍歌《德皇威廉練兵曲》)後又改叫《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歷史: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練兵的《大帥練兵歌》,《國民革命軍軍歌》也是源自此曲。
  • 《克虜伯:一個德意志家族》:這是一部有逼格有腔調的德劇
    軍火不但供應德國,也賣到了英國、法國、俄國、甚至遙遠的中國。克虜伯經過家族數十年幾代人的精心經營,始終和德國皇帝保持著深厚的私人關係。克虜伯被視為德意志帝國的強大支柱,德皇威廉一世曾親授克虜伯掌門人只有普魯士皇親國戚才能獲得的勳章。
  • 德皇駕臨! 《少女前線》手辦預售開啟
    在眾多指揮官奮戰在前線之際,一條勁爆的消息引爆《少女前線》玩家圈:遊戲中受到玩家喜愛、被暱稱為「德皇」的Kar98K手辦,昨天已開啟了國內預售!HobbyMAx 「少女前線 毛瑟98k」1/8 手辦 預定請點擊閱讀全文德皇Kar98K手辦預售 高度還原華麗設計德皇Kar98K是《少女前線》中人氣極高的槍娘,這位槍娘是以二戰中德國士兵的經典狙擊步槍「毛瑟98K」為原型進行設計的
  • 一戰爆發:讓歷史轉軌的魔鬼細節
    皇帝和朝臣們有一項共識,如果要復仇,必須得到盟友德國的支持。在位的德皇威廉二世是個喜怒形於色的人,習慣以直率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立場。比如他習慣在外交文書的邊緣寫評註,曾在一個外交照會上評論英國外交大臣時寫道:「所以,他是一個虛偽的無賴。」《八月炮火》的作者塔奇曼夫人調侃威廉是「全歐洲言論最自由的人」。所以奧匈帝國並不需要費太多力氣去揣測威廉的態度。
  • 北海困獸——德國戰列艦一覽(前無畏艦)
    該艦級包括4艘艦隻:布蘭登堡號、腓特烈·威廉選帝侯號、魏森堡號和韋爾特號。4艘艦隻中,腓特烈·威廉選帝侯號和魏森堡號更先進,因為她們的裝甲是由優質鋼材製成的。德國布蘭登堡級前無畏艦,布蘭登堡級戰列艦配備的炮塔比較特別,保留了露炮塔的基本樣式4艦被分配給第一戰列分艦隊。1900年至1901年義和團運動期間,她們在阿爾弗雷德·馮·瓦德西元帥的指揮下出國服役。
  • 地圖看世界;德意志第二帝國為何無法贏得一戰?
    德意志第二帝國通常指從1871年布蘭登堡-普魯士完成德意志統一到1918年霍亨索倫王朝最後一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 但志大才疏的德皇威廉二世在1888年即位後,與俾斯麥的政策發上對立,宣稱德國需"陽光下的地盤」,但當時世界上的殖民地已經主要被英法瓜分。
  • 2019德皇夏令營
    2019年夏天就在成都德皇花園給孩子們一個感知藝術的暑假這個夏天和小夥伴一起成長更快樂司馬遷在《史記》中提出「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如何健康飲食?德皇自然食育夏令營秉持著傳承中華傳統飲食文化和對孩子科學飲食習慣培養。讓孩子了解飲食禮儀、傳統禮儀文化,團體生活中規範自己的行為。做與吃的實踐,連玩帶學,連吃帶做,讓孩子在實踐中學習才是正道。 最好的食育講師是大自然、是土地、是食物本身,孩子們的好奇心與探索的欲望被自然而然的帶入其中。
  • 曬曬「一戰名將、納粹奶媽」魯登道夫
    筆者認真關注二戰及希特勒的「第三帝國」已數十載,也閱讀了許多記述這段歷史的書籍文章,今天就專門來曬曬曾經大名鼎鼎的「德國一戰名將」魯登道夫將軍的真實面目。」的修訂、上書德皇擴軍30萬計劃、支持「無限制潛艇襲擊」戰略從而刺激美國參戰、1917年被德皇授予貴族爵位、安排專列送弗拉基米爾·伊裡奇·列寧回國、與革命後的新政權密商停止媾和穩定東線戰場、策劃並指揮了導致76萬德軍傷亡的歐洲西線「皇帝攻勢」最後一役、戰後創造並積極宣傳「德國一戰敗於刺刀在背」及衍生出的反左反猶理論、為推翻軟弱無能的魏瑪共和國政府不遺餘力地策劃組織了1920年的「卡普政變」、再與他發現的
  • 長槍管、大容量,德國一戰前的炮兵型魯格手槍為啥沒市場
    話說魯格P08手槍到二戰時期都是美軍眼裡的搶手貨,經典的造型、獨特的肘節式閉鎖,關鍵是那獨一份的德棍味道到現代都是收藏家眼裡網紅級產品。這篇不談標準的魯格P08,而是和大家聊聊一戰時期德軍曾少量裝備過的一款長管魯格炮兵型。
  • ...大戰,德國領土越打越少,還不如不打,那麼德國當時為什麼還要打呢?
    兩次世界大戰德國都是主要參與者,卻又都是戰敗國。德國本身實力不弱,因為隊友太弱,經常面臨多線多戰的情況。二戰後,德國的國土縮減超過了百分之二十,只剩下35萬多一點的領土。德國為什麼要一次又一次的打呢? 首先,德國人覺得自己吃虧了。德國最大的問題就是長期分裂。
  • 一戰和二戰,同樣是法國與德國,為何戰爭的結果截然相反
    導語: 作為一戰和二戰中的兩個主要國家,德國與法國的戰爭結局卻不盡相同,一戰法國獲得勝利,而二戰德軍獲得了勝利。 對於這個截然結局,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可以從這個角度看,那就是一戰和二戰中的德法兩國,互換了角色,勝負也就互換了。
  • 19世紀末英國與德國的「新大博弈」,如何讓歐洲走向了一戰?
    在俾斯麥辭職後,威廉二世開啟了德國的「東進」運動 只要還是俾斯麥掌管德國的外交政策,這種狀態就不會改變,這讓擴張主義者感到沮喪。但是,在1888年的夏天,好運突然降臨到他們的身上。那年6月,德皇威廉二世繼承他的父親,成為德國的皇帝。
  • FUN||《德皇威廉練兵曲》、《大帥練兵歌》與《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與《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翻譯教學與研究《大帥練兵歌》(曲調為普魯士軍歌《德皇威廉練兵曲》)後又改叫《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幾十年傳唱不衰,這首歌的前身,其實是中國第一首軍歌,誕生於袁世凱在天津小站訓練新建陸軍之時,名為《練兵歌》,原曲是德國軍歌。後來,張之洞、張作霖、馮玉祥都以這首歌為基礎,改編成新的軍歌。《練兵歌》的創意,來自於徐世昌。
  • 二戰時期,瑞典僅僅是一個小國,為什麼德國卻沒有攻打它?
    那二戰還怎麼發動呀就拿盧森堡來說,儘管在1867年的《倫敦條約》中就被規定為永久中立國,但盧森堡並沒有避免後來一戰和二戰的戰火。遇到大戰的時候還是被照打不誤。再加上盧森堡也確實太弱了,所以在歷次大戰中盧森堡從來都沒有避免過戰火。一戰剛開始的時候德國就直接推了盧森堡,從盧森堡進攻法國。後來到了二戰的時候也一樣,元首根本不管盧森堡的中立國地位,二話不說就推倒了盧森堡,直接從盧森堡進攻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