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在我們的課堂上會有這樣的現象。老師在講課的時候,有個別的學生,不注意聽講。或者左顧右盼,或者左說右說,或者東打西鬧,擾得四鄰不安。不僅自己不能夠專心聽講,也影響其他同學學習不成。這樣在課堂上,老師就不由得要分散注意力。或者當時提醒他一下。或者停下來,對他進行一番教育。可課堂時間畢竟有限。耽誤一分鐘,不僅僅耽誤的是一個學生,更重要的是也耽誤了其他學生的學習時間。那麼該如何對這樣的學生進行引導呢?在教學過程中,我是這樣來處理的。
一、制定班級規章制度,嚴格課堂聽講紀律,約束學生。
每接手一屆學生,我都會讓他們記住:「聽講比天大」。告訴學生,課堂上大多知識都是從聽中獲取。聽老師傳授的知識,聽同學的見解。要做到專注,用心。並且認真傾聽也是對老師,對同學,對自己的尊重。要求他們課堂上做到:
1.坐姿端正,不說小話,不做小動作,不左顧右盼,要專心聽講,勤於動腦,積極發言。
2.課堂交流,在小組長的安排下,合理分工,有序交流,並準確運用三種聲音。
3.課堂發言時要先看看你說的時候別人有沒有聽,且別人發言時不要舉手,不要搶話。此時重要的是聽。
4.課堂上,要學會從老師的肢體語言(眼神、手勢等)感受老師的指令。
以上若有違反,不僅要扣考評分,還要罰值日。
二、用自己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影響學生。
在《靜悄悄的課堂》一書中,佐藤學教授對老師提出「傾聽、應對」的要求,是構建和潤課堂必不可少的條件。我們知道,傾聽是學習的基礎,是學習的重要行為。佐藤學教授提到:「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於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說話而不傾聽別人說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得好的……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位置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行為』來實現的行為。」這個提示,讓我意識到形成互相傾聽的課堂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要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學生發言的態度。教師傾聽學生的發言,自此基礎上開展指導,遠遠比多說更重要。我們應該認真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並做出敏感的對應,應能慎重地選用每個學生都能理解的詞語講話,這樣,學生之間才會開始互相傾聽,才能在教室裡形成仔細傾聽別人的講話、互相交換意見的關係。
三、教師課堂教學過程要形式多樣,適合學生。
新課標中指出低段教學要:積極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在遊戲中學習,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低年級的語文學習,重在生字的學習。因此,「闖三關」識字法,第一關,我會認(認讀二類字字詞);第二關,我會用(合作學習:認讀一類字,組詞,說四字詞語,造句);第三關,我會寫(說記字方法,說易錯難寫處,描紅書寫)。在闖關中,運用遊戲的形式,為課堂學習增添了無窮的樂趣。這一環節,既有個人的參與,又有小組的合作,且兼顧了聽、說、讀,寫的訓練。
學習課文時,可以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讀課文。個人讀,同桌對讀,教師引讀、學生跟讀,分角色讀,表演讀等等。
這樣的課堂,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能力。
四、教師課堂語言要豐富,充滿趣味性,吸引學生。
教師課堂語言的運用,一是導語,可以用親切的語言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可以用講故事的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可以用猜謎語的形式,勾起學生的好奇心;還可以用圖片的形式,引起學生對於美的嚮往。
再一個是在教學過程中間過渡語的運用。過渡語一般是承上啟下的作用。這個時候可以用到「不但……而且」這樣的關聯詞語,還可以用到有關的一些四字詞語及成語,或者詼諧幽默風趣的話語,增加語言的豐富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五、教師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勞逸結合,並且恰當適時地運用激勵性的語言,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我們知道,小學生的注意力一般在20分鐘左右。一節課40分鐘,一般情況下他難以堅持。因此,我們一定要注意關注這個時間點,注意時刻調動學生的情緒。在教學過程中,適當的採用:鼓掌、語言激勵表揚、靜息、做手指操,穿插古詩詞等,讓學生動靜結合,一節課精神飽滿專心聽講,學到知識。
六、巧妙利用家校溝通,讓家長為學生課堂專心聽講助力。
學校教育在學生成長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家庭教育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也不容忽視。著名主持人白巖松曾說:「家長在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碼要承擔51%的控股責任。但是大部分家長總是在抱怨中推卸著自己的責任。」父母對於教育孩子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把教育孩子的權利拱手相讓是父母無能的表現。育兒路上,主角永遠都應該是父母。因此,家校攜手,孩子的成長之路才會更加順暢。平時,當學生多次出現課堂聽講不專心時,首先我自己會找學生談心,了解情況,指出不足,然後告訴他怎麼做好。其次,我會與家長聯繫,告訴家長孩子這段時間學習中值得肯定的地方,然後再告訴他孩子近段出現的不足之處,並且表明自己的觀點和態度,請家長配合,引導教育,達成共識,把孩子的思緒拉回課堂上來。
有諺語曰:條條道路通羅馬。引導學生課堂專心聽講,辦法多樣,不一而足。只要我們努力去做,肯定會改變學生不會認真聽講的壞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