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上老師問學生有沒有問題,為什麼學生沒學會,還總說沒問題?

2021-01-10 家有小寶兒

上次輔導學生學習的時候,發生了一件讓我很尷尬的事情。

事情是這樣的,上次上課的時候,我習慣性地問了學生一句:「有沒有不懂得或者不會的問題?」聽到我的問題,他便隨手掏出課本不緊不慢地翻了起來,好像在說「讓我找找」。

看他認真的樣子我沒敢打擾,想著他有不會的問題。其實我也期望著他有問題,因為帶著問題來學習的孩子,學習的效率一般都比較高!

過了一會,他氣定神閒地把一本書翻完,一本正經地給我說:「都會,沒有什麼問題!」看著他那自信的樣子,一度讓我很尷尬,心想「既然都會了,為什麼還要來補課呢?」

當然,我知道這是他過度自信的表現,不能和他計較。像他這種年齡的孩子,都有這樣的毛病。憑藉著自己的一些小聰明,學了一點東西就感覺什麼都懂了、什麼都會了。而實際上,他們只知道一些皮毛,連入門的級別還沒到呢。

為了避免尷尬,我依據他最近所學的內容,針對性地問了他幾個問題。發現簡單的問題他能說出正確的答案,而一旦問到稍微複雜問題他就答不上來了。

其實,這樣做並不是為了給孩子難堪,而是想通過這種一問一答的方式,讓學生知道自己的差距,並不是說他說學會了就學會了!同時也是幫他找到他不理解、不會的地方,並針對性地給他做詳細的講解。

課堂上每次問學生有沒有問題,為什麼學生沒學會,還總說沒問題?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很多孩子在學習的時候,總是感覺自己很聰明,對知識稍微有一點了解就認為自己知道了、學會了,不需要在學了。其實,這就是一種典型的盲目自信,眼高手低的表現。

不過話又說回來,這種情況並不是個案,很多孩子身上都有類似的問題。記得小時候上學,我也過有這樣的經歷,現在想來那時候真是天真。

小時候憑藉著自己的一些小聰明,天真地認為只要上課認真聽講就學會了,而且基本沒有怎麼預習和複習過。結果就是雖然也很努力地在學習,但考試成績總是那麼不理想。

直到後來當了老師才明白過來,學習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取得好成績只有經過反覆的學習和訓練才行。

究竟要怎麼學習,王陽明就曾給學生陸澄解釋過類似的問題,《傳習錄》詳細記錄了他們的對話。

有一次,陸澄向王陽明請教「道」的精深和粗淺。

王陽明說:「道無精粗,人之所見有精粗。如這一間房,人初進來只見一個大規模如此;處久,便柱壁之類一一看的明白;再久,如柱上有些文藻細細都看得出來,然只是一間房。」

意思是說,聖道本身並沒有精粗的區分,只是人們認識到的聖道才有精粗之分。這就好比一間房子,人們剛進來的時候,只看到一個大概的輪廓。而住久了,房間裡的柱子牆壁也能一一看的清楚。

時間再長一點,柱子上的花紋等也都能看得明明白白。而實際上房子還是那間房子,人的對這間房子的認識卻變得不一樣了。

從陸澄和王陽明的對話中不難得出:事物所包含的道理本來就沒有精粗之分,之所以有精粗之說是因為人對事物的認知有精粗的區別。也就是說,認識一個事物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不斷地學習和研究。

當然,很多孩子都自認為很聰明,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會有聽一遍感覺就學會了的現象。其實,聽懂到學會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然而,就像文章開頭遇到的學生那樣,讓他認識到這個問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在處理這件事情的時候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真誠地指出孩子問題的同時,不但不能過多的指責和批評孩子,而且在給予的意見和方法的同時,還要給予鼓勵和支持,這樣孩子才能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

教育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道理只有孩子真正理解並應用到生活的實際中,才算是真正學會掌握了。

相關焦點

  • 學生課堂上答錯問題怎麼辦?應該為錢夢龍老師「說錯有功」喝彩!
    上第一節課時,當錢老師了解學生已經預習過,就問學生:『『懂了嗎?」「懂了。」一部分學生回答。錢老師微笑著看了看學生,分別請全懂的、半懂得和不懂的學生舉手。一聽要舉手,學生們互相觀望,懂得沒有人舉手,不懂的也不舉手。照這樣下去,教學活動是無法展開的。
  • 當課堂上學生回答不上問題時,有經驗的教師會這麼做,避免冷場
    很多新教師經常會抱怨在課堂上提問時,精心設計的課堂教學內容編排,卻讓不少學生總是答非所問,這個情況如果發生比較多,就會影響整堂課的教學節奏。特別是當老師需要上公開課的時候,如果老師的提問導致學生冷場,或者沒有回答在提問的要點上,都是會影響整個課程的推進和節奏,冷場尷尬也在所難免。
  • 天天問老師問題的學生到底是不是學霸?老師:學霸很少問問題
    我們經常鼓勵學生問問題,但是,我們也發現了這麼一個現象:真正的學霸,很少問老師問題。那些經常追著老師問問題的學生,也許成績不錯,也許是個成績很差,但是很少有成績非常好的學生。有人並不同意這種觀點,他們認為能追著老師問問題的學生,都是學習好而且成績好的學生,因為成績差的學生不知道從哪裡。這種說法也沒有錯,只能說不同的老師,見到的優秀的學生的程度是不一樣的,對於優秀學生的定義也是不一樣的,但是,真正的」學霸「,確實很少問問題,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為什麼會這樣呢?
  • 學生問老師題目理所當然,但老師更喜歡這樣的問題目方式
    然而,有些老師在解答學生問題時,有時會出現不耐煩的情緒反應,甚至不注意說話的用詞和語氣,挫傷了部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導致一部分學生再有問題時,不敢或者是不願意再去問老師,這樣的結果勢必產生教與學之間的脫節,對於教學目標的達成產生不利影響。按說,老師為學生解答問題,應該是無條件的,無論學生問及什麼樣的問題,只要是在老師的課程範圍內的問題,老師有義務去解答,而不應該帶有情緒。
  • 學生為什麼在課堂上做「壞事」?學生到底在想什麼?
    孩子跟不上爺爺,落下了一大截,沒有安全感,乾脆賴著不走了,用哭和鬧才能達到孩子的目的:爺爺抱著他走,才不會被落下。可是,爺爺真的了解孩子的想法嗎?了解學生的想法,你可能會發現學生的想法與教師的預設有很大的差異,教師總是以自己的標準看待學生,以自己的標準設計課堂,遇到數學問題,我會怎麼想,那我就怎麼教,上完課後,會覺得問題這麼簡單,學生怎麼一問三不知呢?
  • 真誠呵護,讓學生敢於舉手回答問題,站在課堂的正中央
    提出問題的時候,不要害怕浪費時間,回答一個答案,教師要給予評價,只要有不同的答案就一直提出下去。講選擇題的時候,不要提問那個對,要多問問那個為什麼錯。黑板上演板,一定不要給錯誤答案一個大大的「×」號,要多分析分析錯誤的根源,讓同樣的錯誤以後不再成為錯誤。三、老師由於注重知識的傳授,整堂課感情投入少,語言沒有感染力,沒有激情,學生也就無興趣學習了。
  • 現在的學校對老師的管理越來越嚴,為什麼問題學生比以前更多了?
    現在的學校對老師的管理,大家也清楚比以前嚴了很多,基本都是精細化管理。按說,在學校嚴格的管理下,問題學生應該越來越少才對,那為什麼現在的問題學生反而更多了呢?我想主要是因為以下原因:第一:學校對老師管理越來越嚴,佔用老師的時間就越來越多。老師們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管理學生。
  • 學生上課積極舉手,老師卻一次不點名回答問題,家長機智處理
    不過不理解的家長,在老師溝通的時候,家校雙方都要注意方式方法。比如:語文課上,我的一名學生,不斷地開啟保溫杯進行喝水,咔咔咔的聲音,影響到了同桌。我提醒了兩次,該同學都沒有停止喝水的行為。很明顯,他不是真的渴 ,他只是想通過打開保溫杯的這個行為引起他人的注意,或者炫耀一下他的新保溫杯。我把孩子的保溫杯沒收,放在講臺上,放學後才還給他。還和學生講清楚了課堂紀律,孩子高高興興回家了。
  • 活躍線上課堂,調動學生積極性,老師們有妙招
    優秀網課陳小通老師說:讓隔屏互動和單獨反饋縮短線上學習的距離線上學習伊始,抱著對新型上課方式的好奇心,學生在線上課堂表現都很積極,可是時間一長,同學們的熱情慢慢褪去,加上學習視頻可以反覆觀看,有同學出現課堂任務課後做的現象。
  • 為什麼上課積極回答問題的總是那一部分學生?其他學生怎麼不答?
    老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可能在幫助學生回憶學過的知識,也可能在引導學生朝某一結論去思考。總之,老師是在帶領學生在知識的海洋裡遨遊,讓學生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識點。認真觀察就不難發現,上課愛回答問題的就那一部分學生,他們時刻準備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即使沒有獲得回答的機會,收穫也是不少的。當他們注意聽取別的同學回答時,大腦跟著思考,辨別對方的思路是否正確,還能和自己的答案作比較。總之,很難有走神的機會,這些同學的聽課效率也比較高。大家都知道回答問題有利於學習,還能約束自我不開小差。
  • 思政課,從學生困惑的問題講起
    原標題:思政課,從學生困惑的問題講起   【打開思政課新方式】   「懷疑的時代為什麼要堅守科學的信仰?」   「只想過歲月靜好的平淡生活,只想過一種『佛系人生』不可以嗎?」   「人為自我而活有錯嗎?」   「馬克思主義有沒有過時?」
  • 老師將"話劇"搬上課堂 幫助學生練習溝通技巧
    鄧輔玉(前排左2)和學生們在一起。10月13日,重慶工商大學的講臺上,鄧輔玉向她的學生們傳授著「溝通」的秘訣。   在重慶工商大學,鄧輔玉的《管理溝通》課很火,課堂上學生總是坐得滿滿當當,除了本專業的學生,很多其他學院的學生也會慕名而來。除了向學生傳授知識「乾貨」,鄧輔玉還將「零距離」、「網際網路+」、「情境模擬」搬上了課堂。   教什麼?
  • 《窗邊的小豆豆》問題學生常有,巴學園卻不常見,應做好幼小銜接
    讀過《窗邊的小豆豆》又有誰不喜歡巴學園,又有誰不喜歡小林宗作校長呢?可是升入一年級的學生年年有,但巴學園卻不常見。這是事實,也是大環境下教育的悲哀。作為家長,在沒有巴學園的環境下,我們應該如何避免自己的孩子變成不遵守課堂紀律的「問題學生」呢?答案很簡單,提前做好幼小銜接。什麼是幼小銜接?什麼時候開始準備幼小銜接?
  • 課堂上帶學生追星,這還了得?
    沒想到,這其中就有一位教師粉絲開始了另類追星——在課堂上帶學生追劇,還表示,聽到學生們喊「王一博太帥了」很滿足!? 打開粉絲的微博小圖,這照片確實是在教室裡播放《有翡》,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有幾個學生其實沒有在看,或在寫作業或者看書,不知道老師這樣做會不會影響到學生學習呢?
  • 「網課」回答了學生一個問題
    小縣城的農村學校,學生家長的文化程度高低不一,這些學生才十三四歲,個子還沒開始長高,懵懵懂懂聽了大人在外工作的種種,就信以為真了,覺得上不上學沒什麼區別,因此常有疑問:上學有什麼用?下面是師生的一次聊天的內容:學生:「老師,我不想學習。」老師:「為什麼呀?知識改變命運,好好學習,可以找個好工作。」學生:「上學有什麼用?我們村不上學的人,掙錢也很多。」
  • 老師這樣講,學生這樣聽,成績提升快
    這是大多數中國家長和老師常對孩子說的一句話。我們的老師在課堂上賣力地講,學生也在努力地聽,但學生真的都聽進去,都聽懂了嗎?老師是課堂的指導者,引領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的指導引領是否得當,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是否充分,直接決定了一節課的學習效果。
  • 為什麼成績還不錯的學生,最後還不如上課「做夢」的學生呢?
    作為學生的你肯定會想為什麼學生上課玩手機最後的成績都還挺好的。為什麼背得比人多,寫的筆記也很多,到最後連一個優秀都得不到。在孩子的班級裡,有一個上課經常玩,時常還睡覺的那種,但隨後每次試卷一發來,很驚訝,為什麼自己考得那麼少呢?老師一問才知道,他夜夜學到一、二點,只能趁課間補覺。但最近的一次中,孩子因為上課精神不佳,時常的睡覺,迫不得已才把自己的家長喊來。他自己痛苦,家長著急,老師看著也難受。
  • 誰在監控學生的屏幕?網課大潮背後的隱私問題
    要論流氓程度,現在的所有流氓軟體加一塊也不夠當時這個系統看的但問題在於,誰也沒有覺得不妥— — 因為這是一個課堂教育軟體小孩子喜歡玩電腦的行為是很難制止的,大家都是過來人也明白,當時很多人家裡還沒電腦,大家也進不了網吧,就盼著電腦課能玩一下。
  • 學生晚上十二點在微信問你問題,你會回嗎?
    學生晚上十二點在微信問我問題,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我還沒睡著的情況下,我一定會回復的。已經是晚上十二點了,有學生還在堅持學習,作為他的老師,我是高興的,也是自豪的,為他的勤奮點讚。不是標榜自己多高尚,精神多崇高,可能是出於本能吧。
  • 為什麼問老師問題要有「厚臉皮」精神?
    為什麼問老師問題要有「厚臉皮」精神?小強同學,數學課代表,有一陣由於痴迷遊戲,上課不認真聽講,課後不好好寫作業,導致各課成績直線下降。一天,小強捧著數學作業本,猶猶豫豫走到王老師面前。問老師問題需要「厚臉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