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E影評《陽光普照》:光影斑駁

2020-12-25 蘇蘇的紀實

自新冠疫情以來,我國電影院線至今沒有再更新過電影,高中畢業生們也即將迎來疫情影響下推遲的高考。今天為大家推薦的電影《陽光普照》是一部關注家庭與個人,圍繞一家人展開的劇情片,該片於2019年9月6日在第44屆多倫多電影節「當代電影世界單元」 首映,2019年11月1日在中國臺灣上映。《陽光普照》由鍾孟宏執導,陳以文、柯淑勤、巫建和、許光漢主演。影片刻畫出了一個家的模樣,在平平淡淡的敘述中展現出了家裡每一個人物形象的個人魅力。在這個四口之家,人與人之間朦朧模糊的關係轉變,人與人之間飽滿溫柔的真情流露賦予了影片極強的感染力,令人難以忘懷。

《陽光普照》的故事起源於小兒子阿和(巫建和飾)與朋友砍傷人的一起事故,並因此被關進少年輔育院。身為駕校教練的父親阿文(陳以文飾)只以陽光懂事、學業優秀的大兒子阿豪(許光漢飾)為驕傲,且對外從不承認阿和的存在。身心疲憊的母親(柯淑勤飾)幾乎將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從小就滋事的小兒子身上。

把握時間,掌握方向

「把握時間,掌握方向」是父親所在駕校的校訓,父親對從小就走偏方向的阿和是徹底絕望的,所有的關心只會給方向正確,學業品行兼優的大兒子阿豪。雖然大兒子阿豪在高考中失利,但是在父親心中阿豪仍是那個高考可以幾乎滿分考上臺灣醫學院的預備生。「把握時間,掌握方向」更像是父親的人生哲學,而阿豪剛好就是那個符合父親人生哲學標準的好孩子,等待阿豪的未來在所有人的眼中無疑是一片大好的光明。父親會把每一年公司發的印有「把握時間,掌握方向」字樣的筆記本都送給大兒子阿豪,他對阿豪引以為傲,阿豪就像那個「別人家的好孩子」。

而父親對待小兒子阿和的態度與阿豪截然相反,他否認小兒子的存在,對阿和視而不見。在阿和犯事之後,他不管不顧,對正擔憂小兒子的妻子毫不避諱地坦露心聲,他希望阿和被關到老,關到死,後來在法庭上父親果然決絕地建議法院將阿和關進少年輔育院。然而,人生的時間、人生的方向,在每個人的世界裡或許標準都不一樣。影片始終籠罩在淡淡的憂傷之下,在大兒子突兀的自殺之後,父親阿文才開始被動地接受阿和。阿文自始至終都對喜歡閒聊的駕校學員承認自己只有一個兒子,只是從前是阿豪,而阿豪走後就只有阿和。

阿豪的自殺對父親阿文的影響很大,阿豪就像父親的希望,阿豪的死如同希望的幻滅。作為父親的阿文,在身為父親責任意識的支撐下外表雖依然堅定,但是心理世界已然崩塌。他一直堅信自己是在陽光沐浴下並受到法律保護的公民,陽光照亮的地方,就是他朝向的方向。然而妻子暗自嘲笑阿文的人生哲學,她認為在阿和的問題上,阿文不配當一個父親。「陽光」下大兒子阿豪的自殺,讓父親的視野不得不轉向了身處「陰影」籠罩下的阿和。父親為了阿和開始走向了世界的黑暗面,他最終幫助在黑暗和陽光之間搖擺不定的小兒子走向陽光,但是以之為代價的是,阿文墮入了黑暗。阿文算得上一位好父親,他有自己的立場,有自己的方向,或許他只是沒有看明白家人的立場和方向。

白天黑夜,一半一半

大兒子阿豪在父親眼中是驕傲,在母親眼中是家裡的依賴,在弟弟阿和眼中是一位不僅優秀且各方面都很厲害的哥哥。對於哥哥阿豪的評價,弟弟阿和在自己的獨白中說自己的人生做錯了很多事,但是他還好好地活著,而阿豪厲害到一生只做錯了一件事情,就是從那麼高的地方跳了下來。阿和在面對阿豪的優秀時感受到很大壓力,他雖然在言語上對阿豪毫不客氣,但是在心底裡是慶幸自己有這樣一個哥哥的。阿豪得到了家人給予的一致認可,他努力學習,他勤儉持家,他也操心弟弟的事故。阿豪所處的世界,是一個陽光普照的世界,他把他所有的好,給了所有的人,唯獨忘了留一點給自己。

阿豪自殺之前,他把所有的資料和訊息都刪除得乾乾淨淨,把房間整理得好好的,像是不想給家人添一點的麻煩,更像是自己從未來過這個世界一樣。阿豪認為這個世界上最公平的東西,是太陽。不論緯度高低,每個地方一整年中,白天與黑暗的時間都各佔一半。太陽很大的時候,大家都會找一個陰影的地方躲起來,他也想要有一些陰影可以躲起來。環顧四周,身邊的人都可以找到一個有陰影的角落,唯獨他,沒有暗處,只有陽光,二十四小時從不間斷,明亮溫暖,「陽光普照」。

阿豪更像是一個被所有人都貼上了好人標籤的「好人」,他要為了父親的驕傲去努力學習,或許他從來就沒有想要成為臺灣醫學院的學生,他只是沒有選擇;他需要為了替母親分憂而不得不變得懂事明理,不能再給本就混亂一團的家裡增添煩擾;他身為哥哥,需要給弟弟做好榜樣,盡好一個做哥哥的責任。阿豪這樣的「好人」,被大家習以為常地簡單定義,自然而然地都會認為他不需要多的關懷,不需要多的擔憂,因為他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能讓大家滿意。看似大家都把他看得很明白,而事實是他從未被理解,他的視野裡藏有太多別人都看不見的東西。

家人之間,更需溝通

評判一件事情,很難說得上對和錯,每個人對待同一件事情的時候,有的人認為是對的,有的人認為是錯的。在我們的傳統教育中,黑暗似乎是不允許的存在,但是黑暗作為光明的對立面,我們或許很少想過光明和黑暗是需要共存的。我們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不太想花太多的時間和自己意見相悖的人討論自己的觀點,因為即便是傾心傾力的訴說,換來的更多的是誤解和批判。沉默不言,雖然可以在自己的世界裡安穩,但是在現實中會不斷地加劇矛盾的積累,以至釀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影片中,在親情關係的敘述上,觀念上的背道而馳仍然埋沒不了深藏在家人內心之間的愛。家人之間,需要溝通,需要包容,接受一個人身上的不好,更像是給這個人的一份自由,給這個人的一處陰影角落,給這個人一個可以挽回的機會。阿豪作為一個陽光普照下的人,一個給世界以美好的人,獨自攬下了生活中不為人知的壓力,直到他最終被這壓力壓垮,也沒有向任何一個人打開自己的內心,一個人獨自面對現實並承受一切。家人之間的這份愛,由於缺乏溝通,不被理解,浮現得太晚,只遺留下了蒼白無力的遺憾。

光明指向的方向,阿豪所追尋的答案,不在學校的課堂裡,不在家庭的教育裡,也不在社會的價值期許裡。直到阿豪離世,一堆父親給阿豪的印有「把握時間,掌握方向」筆記本,仍然一字未有,完全留白,就像嶄新的一樣,如同阿豪這個人。小時候在自行車上母親載著胡鬧的小兒子阿和,長大後阿和在自行車上載著母親穿過斑駁的光和陰影,歲月流逝,人生如常,故事沒有結尾,也沒有答案。曾經存在的人,也只在腦海。

高考在即,祝願受疫情影響下的學子,順順利利完成人生的高考一站;祝願每一個家庭,關懷親切,溫暖如常。

相關焦點

  • 《陽光普照》樹影斑駁,光暗交織即為人生
    也許以後的人生還會光影相伴,但至少他的人生是走向希望的,奔跑在陽光下。菜頭 這個角色實在是可憐,阿和被黑輪欺負他二話不說,替朋友出氣,砍斷黑輪的手。到承擔責任的時候,阿和沒有替他說話,阿和的爸爸阿文把責任都推到菜頭一個人身上。
  • 從光影、鏡頭和色彩三個角度來微觀分析《陽光普照》的劇情走向
    前言:《陽光普照》是中國臺灣影片,豆瓣上有87291人評價,打分是8.4的高分,影片改編自己同學真實故事,透過一家四口展現當代家庭矛盾以及背後複雜的社會關係。《陽光普照》是導演鍾孟宏的第五部作品,一亮相金馬電影節,一舉多得了包括金馬最佳劇情長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輯在內的五項大獎,無疑成為這屆金馬電影節上最大的贏家。雖然內地影片的缺席,但是《陽光普照》依然是近些年來華語的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 陽光普照下的我們——影評《陽光普照》
    「他的人生,一天二十四小時陽光普照,沒有陰影。從小到大,他一直活在父母的期望和學校的期待之中。他習慣於對任何人好,卻從不記得自己。阿和說,哥哥一生做的唯一一件錯事就是跳樓。然而,那也是他一生之中唯一一次做了自己。菜頭是一個生活在陰影之下、極度渴望陽光的人。
  • 影評:陽光普照,人心難照
    劇照在一個暴雨如注的午後,窩在昏暗的客廳裡看完了這部名為陽光卻不那麼陽光的電影阿豪從小成績優異,長得陽光帥氣,從小就被父母寄予厚望,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然而就是這個一直被父母視為驕傲的孩子,卻在一個晚上毫無徵兆地跳樓自殺了。他的父母怎麼也想不明白,為什麼兒子會自殺。阿豪的死看似意料之外,卻也並非無跡可循。阿豪在諾大的教室裡,周圍都是風華正茂的同學們,而他卻覺得只有他孤單一個人。
  • 影評《陽光普照》 | 如若生活真有陽光普照時
    雖然因為2018年的風波,去年大陸影片並未參選金馬獎,但並不意味著《陽光普照》的這個最佳影片是矮子裡拔高個。 1. 《陽光普照》的故事很簡單,小兒子阿和因故意傷人入獄,被寄予厚望的大兒子阿豪突然跳樓自殺,家庭關係頓時陷入旋窩。
  • 影評 |《陽光普照》:陽光的兩面性
    黑格爾曾說「他是他自己本身的目的的他,自身中有一種無限的價值、永恆的使命」這句話以前不懂但看過了《陽光普照》又好像清晰了許多。作為2019年大熱的金馬獎最佳影片,《陽光普照》可謂是實至名歸。也恰好是在2019年11月金雞獎頒獎的那天,演員王景春獲得最佳男主角感言中說道:「希望中國電影陽光普照,願所有的愛地久天長。
  • 陽光普照:有人得不到陽光照耀,有人找不到陰影躲藏
    作為「史上關注度最低的一屆金馬獎」的最佳影片,《陽光普照》並沒有進入太多人的視野。但即便是在入圍影片極其有限的不利條件下,金馬仍然做出了一個足以令所有人信服的選擇,《陽光普照》放在2019年的整個華語電影範圍裡,也絕對是最佳作品之一。
  • 你真看懂了《陽光普照》裡司馬光的隱喻?父親才是這個悲劇的源頭
    最近,由鍾孟宏執導的劇情片,陳以文、柯淑勤、巫建和、劉冠廷、許光漢主演的《陽光普照》在第56屆金馬獎頒獎典禮上包攬了最佳劇情長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原著劇本、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最佳剪輯共十項大獎。
  • 陽光下的看見《陽光普照》
    看完《陽光普照》第二遍後誕生了這篇小文,為自己,也為那些從未被他人真正了解的少年們。最終以這種方式來解脫,是因為普照的「陽光」過多地分給了他,沒有遮蔭之處、沒有藏身之所,不得不導向一個極端。阿豪生前活在24小時不間斷的、灼熱的"陽光"裡,這可以說寓意為「期盼「,但是,卻沒有「看見」——父母真正的了解與關心。
  • 《陽光普照》:歲月從未曾安好過
    《陽光普照》是一部2019年的臺灣電影,獲得金馬獎「最佳劇情長片」等多個提名獎項,入圍多倫多電影節,釜山電影節和東京影展。這個名字太有欺騙性,看海報原以為是一部溫情治癒的日系清新電影,「陽光普照」這個詞充滿生命力,多麼溫暖令人嚮往,卻以一場血腥暴力開始,向著另一個極端揚長而去,一點也不「陽光普照」。
  • 《陽光普照》:阿豪人物形象分析
    《陽光普照》講的是一家子的故事,包括父親阿文、母親琴姐、哥哥阿豪、弟弟阿和。這部影片卻打破了以往家庭片表現溫情的束縛,而是企圖從現代人生活困境和精神窮途的廣闊層面,去揭示新一代家庭存在的代際問題。總的來說,影片由弟弟入獄這件事為焦點,緩緩展開整個故事。
  • 陽光普照,陽光普照
    在我心中,這樣的一部作品已經出現了——《陽光普照》。 《陽光普照》的攝影和配樂非常好,所以,今天不單單談論這部電影,也是分享它的配樂。 本文有劇透。《陽光普照》的故事始於「阿和進去了」。接著一系列不幸的事情都出現在了這個普通家庭裡。
  • 病樹前頭萬木春:《陽光普照》影評
    電影《陽光普照》引起我注意的地方是:在人們心中幾乎是一個完美的形象的陳建豪,選擇了自殺。他為什麼會選擇自殺?我認為,這是理解這部電影的一個關鍵,理解了陳建豪的死,便能夠理解他的弟弟陳建和精神上的可貴之處,同時也能夠理解片名「陽光普照」的內涵。
  • 小月影評|2019年最喜歡的一部電影,願陽光早日普照
    《陽光普照》我也願意稱為一個家庭的史詩,同時它又有點《江湖兒女》那種小人物的掙扎,所以這三部電影給我的感覺有許多交匯的地方。可是,有別於同樣是大陸電影的《地久天長》和《江湖兒女》那種被時代裹挾的宏大背景,《陽光普照》沒有一點時代的影子,它只屬於一個家庭的史詩,是那種臺灣特有的人文情懷,是單純的故事,是父愛是母愛,是生而為人就想擁有的被愛的感覺,是渴望被人愛的欲望。
  • 《陽光普照》影評| 黑暗同行
    一、「陳先生,你有幾個小孩?」《陽光普照》的英文片名為A Sun,諧音A Son。但實際上,阿文(父親)和琴姐(母親)有兩個兒子,阿和(一個惹是生非,和朋友一起砍了別人手臂,被關進交管所的混混),阿豪(許光漢飾,品學兼優,完美的學生)。 開篇砍掉別人手的人,是菜頭,阿和的朋友,應該是當初為阿和打抱不平,一時衝動釀下大禍。影片從這裡開始。
  • 《陽光普照》:我們很難為自己而活?
    其中鍾孟宏導演的每部作品幾乎都有入圍金馬,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他的新電影——《陽光普照》。《陽光普照》儘管內容上依然表現痛苦與死亡,但在形式上卻多了份溫暖,它的形式與內容相互依賴,同等重要,古典主義風格特別明顯。鍾孟宏導演更喜歡用社會視角,以身邊的一些小故事為原型進行二次創作。本片就是鍾導同學的親身經歷:年輕時和朋友一起傷了人,朋友出獄後追著要錢,成為一家人的噩夢。《陽光普照》中的阿和就經歷了這一切。
  • 《陽光普照》:有人得不到陽光照耀,有人找不到陰影躲藏
    電影《陽光普照》是導演鍾孟宏2019年的作品,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具有悲劇性色彩的家庭,不被認可的小兒子被送去輔育院改造,擁有優等生光環的大兒子卻無法承受家庭所給予過於強烈的寄託從而選擇了自殺的故事。這是一個很鬆散的故事,人物繁雜,像網一樣的交織,充分的體現了故事的普適性,電影獲得了第56屆臺灣電影金馬獎的最佳劇情長片。
  • 《陽光普照》:陽光需要普照,黑夜也是
    文/夢裡詩書為了儘可能的構建內在層次,《陽光普照》在劇情設定上雖有一些過猶不及之筆,但在這齣滿載傷與痛的家庭悲劇裡, 細膩的情感勾勒讓人得以沉浸其中,並不會覺察劇情有多少突兀,而關乎家庭關係的肌理,則既讓人看到了冰冷的矛盾 ,也感受以親情的溫度,陽光需要普照,黑夜也是。
  • 《陽光普照》可能是年度最好的華語電影
    不管過去、現在,還是未來,希望就像我們的片名一樣,無所謂黑夜、陰影,太陽終究會來,祝福大家永遠陽光普照。——《陽光普照》監製葉如芬幸好我不憂傷/我把憂傷給了風/讓它帶去/黑色的大地/幸好我不冷漠/我把冷漠給了雨/讓它帶去/深色大海裡……——《陽光普照》片尾曲:林生祥《遠行》縱觀2019年的華語電影圈,臺灣電影《陽光普照》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 電影《陽光普照》:陽光普照,也有照不到的陰影
    《陽光普照》以阿和與菜頭傷人入獄為引子,講述了由此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反映了當今世界對好與壞的定義,反映了在父母忽略下造成的悲劇,告訴了人們陽光普照並不能長久,陽光下有陰影的地方才能睜開眼。哥哥是天之驕子,是父母眼中的希望,溫和而大方,品學兼優,可謂是真正的陽光普照。這誰也沒想到,如此優秀的人會自殺。陽光普照的少年,如同天邊的朝陽隕落。照亮他人的同時卻沒有照亮自己。阿和恰恰與哥哥相反,他是叛逆的少年,因為自己出氣同朋友一起進了少管所。在哥哥死後,阿和承擔起了家庭的責任,成了家庭的希望,一向對自己不理不睬的父親也開始為自己謀劃。阿和雖然學會了承擔,開始了轉變,但骨子裡仍少不了那份懦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