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普照》:阿豪人物形象分析

2021-01-12 表妹娛樂看

《陽光普照》講的是一家子的故事,包括父親阿文、母親琴姐、哥哥阿豪、弟弟阿和。這部影片卻打破了以往家庭片表現溫情的束縛,而是企圖從現代人生活困境和精神窮途的廣闊層面,去揭示新一代家庭存在的代際問題。

總的來說,影片由弟弟入獄這件事為焦點,緩緩展開整個故事。對於幾個家庭人員的介紹是隨著故事的發展而交疊前進,如此對於電影主題的全面把控也是隨著故事情節的推進而轉變、加深……

整個故事的敘事節奏張弛有度,但總是能在關鍵時候留給觀眾懸念。就像直到最後,觀眾才恍然明白,阿文和琴姐在山頂上的那場對峙,片中唯一的「反派」菜頭被阿文以父愛的名義殺害,而阿和在懵懂掙扎中找到了新生的出路。

電影中有兩處重大的轉折,阿豪的死是第一處轉折,而後來菜頭的死則是第二處,儘管已經接近電影的尾聲。生命的下落凋零,往往最能給人以沉悶、苦痛又清醒的打擊,電影隱藏的冷峻風格卻反而能給觀眾深層的思考。

影片中的阿豪是個若即若離、漂浮不定的人物,我之所以這樣說,出於這個人物的不真實感。曾經看過一篇影評,那篇文章直接將阿豪看待成天神般的人物,著重強調阿豪內心的強大、情感的自我消化和決然的不可侵犯,更是將阿豪的死歸因於對自我完美心理破防的及時挽救。這樣的解讀,不免總有種事後論是非的牽強。

仔細去看阿豪的神態表情,似乎是有絕對淡然和疏離的意態從身體內部散發出來。阿豪的沉默、抑制和恪守被披上了優秀的保護色,便也沒有人願意認真傾聽他發自內心的聲音。人們以為的「好孩子」只是他們自己願意相信的樣子。如果不是,那麼就會像那天阿豪的一句「老師,你相信嗎」,而被請出教室。

整部影片中,阿豪僅有為數不多的兩次自白。一次是向曉真講述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另一次則是曉真拿出阿豪在死前給她發過的最後一條信息。

「藏在水缸裡的小男孩狼狽地從地上站起來,當他把臉上的汙泥抹掉時,所有的笑聲都戛然而止。赤裸的小男孩面無表情地看著前方,露出一雙空洞的眼球,他長得和司馬光一模一樣。所有的人好像看見鬼魂一樣開始四下逃散,只剩下司馬光一個人怔在原地,不知該如何面對自己……」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取自臺灣作家袁哲生《寂寞的遊戲》一文,而該作家也以自縊的方式向世界告別。那個待在缸裡的小孩嚇跑了夥伴,也驚醒了司馬光。

到底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個司馬光的缸。

從前我們沒有察覺,發現了之後迫不及待地想要雜碎它,卻發現裡面竟然住著另外一個自己,一個連我們自己也不了解的自己。人人都驚恐和嘲笑他的原始和醜陋,避之不及,於是那個自己也只好躲藏起來。

作者自述「這是一個脆弱的故事」,是遺憾人性脆弱還是該哀惋自己的頹唐?是我們不願面對自己還是人人都會有意想不到的脆弱時刻?

發現自己、了解自己、接納自己,我們終其一生撰寫的故事不過此幾章,卻還是讓我們心生怯懦,望而卻步。因為希望,因為失望。

那個無聲無息的夜晚,阿豪也終於選擇了離開。

他說:「這個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陽。不論緯度高低,每個地方一整年中,白天與黑暗的時間都各佔一半。前幾天,我們去了動物園,那天太陽很大,曬得所有動物都受不了,它們都設法找一個陰影躲起來,我有一種說不清楚模糊的感覺,我也好希望跟這些動物一樣,有一些陰影可以躲起來,但是我環顧四周,不只是這些動物有陰影可以躲,包括你,我弟,甚至是司馬光,都可以找到一個有陰影的角落。可是我沒有,我沒有水缸,沒有暗處,我只有陽光。二十四小時從不間斷,明亮溫暖,陽光普照。」

阿豪從來都是這個家庭希望的存在,他被迫吸收了全家人的陽光,接納了所有理所應當的期待。就像阿和的評價,「從小到大,大家都喜歡他,他功課好、長得好,他什麼都好。他好到連沒考到第一志願的醫學系都要重考。」

父親只承認有他一個兒子,一年年送他駕校的本子,要他「掌握時間,把握方向」;母親從不需為他操心,他總是懂事的;弟弟羨慕他,嫉妒他,卻讓自己和他越差越遠。不管怎樣,他們都是視他為「希望」的象徵,只要你好就可以了,我們都可以躲在陰影裡沒所謂。所有你愛的人都希望你好,可是他們自己卻一個都不好。

阿豪的內心怎麼會沒有愧疚?又怎麼會沒有自責?

又明明想著的是缸底裡骯髒的渺小的「司馬光」,卻還是要強做陽光下燦爛的存在。他終於崩潰,終於發覺了自己的力不從心,終於從那麼高的地方跳了下來。

在《黑色童話<陽光普照>下的小人物影像探析》一文中分析導演鍾孟宏電影慣用的敘事方式,那就是「經常使用死亡,再通過一種『事後效應』使其融入世界,死亡跨越時空,用一種精神寄託的方式,對生活著的人產生實際影響,來探索人內心深處的精神狀態,作出自我反思。」

在電影的後半程,阿文也確實開始關注起自己的小兒子,阿和也通過晝夜不停的地打工來開啟新的生活。好像這個家庭因為阿豪離開的打擊而有所反彈起來,他們也漸漸走出常藏匿的陰影,有了對屬於自己陽光的微微期盼。

然而,菜頭又來找阿和了。因為菜頭的出現,電影要展現的則更加飽滿、戲劇性十足。在電影的象徵符號裡,如果說阿豪代表著「善」,而菜頭則代表著「惡」。同樣不被理解、不被關懷,菜頭身上所表現出來的「惡」的張力;反觀到阿豪身上,我們也難以想像他自行向內逼迫的創傷。

從個人到教育體系、家庭和社會,牽一髮而動全身,阿豪的悲劇不會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阿和曾說:「哥真的是一個很好的人,什麼事都替大家設想,但其實我們沒有一個人真正知道他心裏面在想什麼。」

就像《大佛普拉斯》中有這樣一句,「雖然現在是太空時代,人們早就可以坐太空船去月球,但永遠無法探索別人內心的宇宙。」

猶記得電影的最後一幕,午後的光影斑駁下,阿和和母親同遊。阿和順手開了路邊一輛自行車的鎖。這個時候媽媽說了一句話:你什麼時候學會這個的?阿和說:這個我很早就會了啦。

琴姐有些後知後覺,對兒子仿若有一瞬間的陌生和感到時間的消逝。大概電影從此處更是從家庭片中脫離出來,有意在表現另一個主題,人與人間的疏離感。

我們還曾以為,在坦蕩的陽光下,是人生最理想的狀態。好像在溫暖和光明的庇護下,人生的幽冥和曲暗便都會自行消退。

被我們忽略的卻同樣是人生的另一個常態,陰影和陽光往往是相伴而行。我們終需要接納生命的粗糙和耐磨。

一切都將遠去,也願你我回首過往,不覺生疏吧。

相關焦點

  • 精神分析視閾下電影《陽光普照》人物分析
    電影的名字叫「陽光普照」,但故事講述的內容卻是「陰雨綿綿」。這種分裂式的表現手法,同樣表現在電影所有人物的身上。通過分析人物的精神內核可以看出,所有的人物不論是情感表達還是人物行為,都存在著一定的矛盾性,這種矛盾造就了《陽光普照》。
  • 《陽光普照》鏡頭語言分析
    此時,被砍傷者家屬也來找阿文求取巨額賠償,阿文受不了總是帶來麻煩的小兒子,將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資優生大兒子阿豪(許光漢 飾)身上,卻不知道溫暖善良的阿豪心中也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2019年的臺灣金馬獎闖出一匹黑馬,包攬了大大小小的提名和獎項。這部電影就是《陽光普照》。它講述了一個普通家庭的苦難,正是這種細膩又憂傷的情感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
  • 陽光普照,陽光普照
    其實阿文有兩個小孩,他一開始說「一個」,只是因為他不想承認有阿和這個孩子,而他引以為傲的大兒子阿豪,復讀準備考醫學院,卻墜樓自殺了。最後別人再問起這個問題時,阿文卻只能說「一個」,這次真的只有一個了。《陽光普照》的英文名是A sun,和A son同音。在所有人的眼中,阿豪是一個好孩子,處處為人著想,各方面都很優秀。
  • 陽光下的陰影:《陽光普照》空間敘事研究
    本片的片名為《陽光普照》,看似只提到陽光的一面,但縱觀全片觀眾可以發現,片名中實則暗含了陽光普照下的那些同樣佔有巨大空間的陰影。有陽光的地方就有陰影,只是這些陰影往往由於陽光的耀眼而失去了應有的存在感。全片圍繞著陽光和陰影這一組概念進行展開,阿豪和阿和這一組人物設置是最直觀的一組對比,配合這一組概念的不僅僅有臺詞的設計,還有一一對應的空間設計以及鏡頭語言。
  • 《陽光普照》:陽光需要普照,黑夜也是
    文/夢裡詩書為了儘可能的構建內在層次,《陽光普照》在劇情設定上雖有一些過猶不及之筆,但在這齣滿載傷與痛的家庭悲劇裡, 細膩的情感勾勒讓人得以沉浸其中,並不會覺察劇情有多少突兀,而關乎家庭關係的肌理,則既讓人看到了冰冷的矛盾 ,也感受以親情的溫度,陽光需要普照,黑夜也是。
  • 《陽光普照》|如果阿豪沒有選擇自殺會怎樣?
    (本文首發於《開森心理》原文標題:劉若英含淚推薦、中國家長不忍看第二遍的《陽光普照》:叛逆會遲到但不會缺席,一旦開始就驚天動地)01電影《陽光普照》中,哥哥阿豪是比弟弟阿和更為揪心的角色至死都沒有人問過阿豪,他是如何規劃自己的人生的,他想要過怎樣的生活。這是阿豪的悲劇,他還沒來得及為自己的未來主動爭取點什麼,就帶著疲憊的軀體離開了人世。看似是前途無量的大好青年,其實卻從來沒有真正為自己活過。如果阿豪沒有選擇自殺,他的人生會不會以其他方式被重新開啟?
  • 影評《陽光普照》 | 如若生活真有陽光普照時
    雖然因為2018年的風波,去年大陸影片並未參選金馬獎,但並不意味著《陽光普照》的這個最佳影片是矮子裡拔高個。 1. 《陽光普照》的故事很簡單,小兒子阿和因故意傷人入獄,被寄予厚望的大兒子阿豪突然跳樓自殺,家庭關係頓時陷入旋窩。
  • 從光影、鏡頭和色彩三個角度來微觀分析《陽光普照》的劇情走向
    《陽光普照》是導演鍾孟宏的第五部作品,一亮相金馬電影節,一舉多得了包括金馬最佳劇情長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輯在內的五項大獎,無疑成為這屆金馬電影節上最大的贏家。雖然內地影片的缺席,但是《陽光普照》依然是近些年來華語的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 電影《陽光普照》:陽光普照,也有照不到的陰影
    《陽光普照》以阿和與菜頭傷人入獄為引子,講述了由此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反映了當今世界對好與壞的定義,反映了在父母忽略下造成的悲劇,告訴了人們陽光普照並不能長久,陽光下有陰影的地方才能睜開眼。說到此電影,不得不說的一個人物就是與阿和一同入獄的朋友—菜頭。雖然其戲份不多,但是一個極其重要又微妙的角色。他重情重義,為朋友兩肋插刀。可他不被朋友理解,沒有人愛,唯一的親人在他入獄後也被送入了安養院,獨自承受著孤獨之痛。所以他不得不狠,不得不壞,只有這樣才能在叢林法則中生存下去。
  • 豆瓣8.4《陽光普照》|從敘事技巧、人物塑造、隱喻內涵來淺析該片
    在敘事技巧方面,影片運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展現了哥哥阿豪和弟弟阿和的不同人生軌跡;在人物塑造上,通過豐富的鏡頭語言,以小人物的生活寫照,譜寫了中國家庭的普遍詬病與傷痛;在隱喻內涵方面,影片著手於各個細節,如畫面場景、故事引用、情節設計等留給了觀眾更大的思考空間。本文從敘事技巧、人物塑造、隱喻內涵三個方面分析《陽光普照》作為一部成功影片的讀到之處。
  • 許光漢主演成名作,鍾孟宏《陽光普照》比《大佛普拉斯》還好?
    電影《陽光普照》之所以使用這個名字,具有三重象徵意義:第一:影片中的阿文作為父親就是陽光,大兒子阿豪就是那個被他陽光普照的人,阿文通過自己的行為不斷地強加給阿豪自己的思想,他把自己的願望都寄託到了阿豪身上,希望阿豪能夠向著美好的未來前進。但這對阿豪形成了巨大的精神壓力。
  • 《陽光普照》:完美人阿豪的悲劇背後,「聖母型」人該如何自救?
    《陽光普照》是臺灣中生代導演鍾孟宏在2019年拍攝的一部電影。補習班的女同學曉真每晚下課後還要搭公交車,阿豪看到曉真害怕的神情提出送她回家,不在意需要多走好幾站路。在劇中人物和劇外觀眾看來,這是多麼好的一個人啊,近乎完美。但對於阿豪來說,這種性格給他帶來的折磨是:他總是在為別人著想,自己的煩惱、痛苦找不到一個出口發洩。
  • 影評 |《陽光普照》:陽光的兩面性
    黑格爾曾說「他是他自己本身的目的的他,自身中有一種無限的價值、永恆的使命」這句話以前不懂但看過了《陽光普照》又好像清晰了許多。作為2019年大熱的金馬獎最佳影片,《陽光普照》可謂是實至名歸。也恰好是在2019年11月金雞獎頒獎的那天,演員王景春獲得最佳男主角感言中說道:「希望中國電影陽光普照,願所有的愛地久天長。
  • 《陽光普照》:關於父親的隱喻
    近作《陽光普照》在去年年末甫一亮相便被眾聲喧譁地推崇為2019年最重要的華語電影,金馬獎更是拿到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在內的5項大獎和6項提名。全球疫情期間《陽光普照》上線Netflix,終於共享更多的影迷,值得推薦。《陽光普照》片長155分鐘,繼承了臺灣電影娓娓道來的風格,不動聲色地講述了一個承受喪子之痛的家庭從2013年到2018年的一段艱難經歷。
  • IME影評《陽光普照》:光影斑駁
    今天為大家推薦的電影《陽光普照》是一部關注家庭與個人,圍繞一家人展開的劇情片,該片於2019年9月6日在第44屆多倫多電影節「當代電影世界單元」 首映,2019年11月1日在中國臺灣上映。《陽光普照》由鍾孟宏執導,陳以文、柯淑勤、巫建和、許光漢主演。影片刻畫出了一個家的模樣,在平平淡淡的敘述中展現出了家裡每一個人物形象的個人魅力。
  • 陰影遍布下的家庭,陽光普照下的希望——《陽光普照》
    很明顯,《陽光普照》便是現實主義一類,雖然深入真實的中國家庭中去,在導演鍾孟宏的溫情關懷下,卻洋溢著犯罪片的黑暗氣息,片中不間斷的黑色幽默與黑色暴力,會讓觀眾情不自禁地反覆思考臺灣的現實家庭,給人一種獨特的「冷峻之風」。影片講述了一個臺灣家庭的現實悲劇。一個再平凡不過的臺灣家庭中,父母每天上班打工,兩個兒子在校上課。
  • 陽光普照丨在失序的家庭中找尋陽光與出口
    「一個兒子」,這巧妙的雙關語既映射了向來偏心的阿文對於誤入歧途的次子阿和發自內心的拒絕與不接受,也暗示了寄託著全家希望的長子阿豪驟然離世後,四口之家分崩離析,不得不面對的生活現狀。阿文一家的悲劇給人一種如鯁在喉的刺痛感,兩個兒子,一個無處可躲如流星隕落,一個無處可逃如困獸猶鬥。
  • 《陽光普照》:在陽光普照的背後,總有人無處可藏
    舒緩的琴聲與充斥著鮮血暴力的畫面形成了一種突兀的矛盾對立,而這幅場景形成了電影《陽光普照》的開篇。影片從犯罪起始,又以犯罪結束,不夠治癒,但卻足以引人深思。一、阿文家隕落的「太陽」《陽光普照》的英文片名很有深意,「A Sun(一個太陽)」,一方面與「A Son(一個兒子)」同音,一方面也對阿豪的人物形象作了隱喻。
  • 《陽光普照》:破敗的家庭陰影下,沒有一個人能夠被救贖
    或許導演是背負了三年前《一路順風》的金馬失利,想藉由《陽光普照》帶出更穩重的步伐和口吻與觀眾重逢。這次觀眾看到的是對個體、家庭關係的赤裸隱喻。這次鍾孟宏的《陽光普照》,從悲劇日常進入,將觀眾漸漸推進冰冷絕望,比《一路順風》的暗流湧動更讓人細思極恐。
  • 2019年金馬獎最佳華語片——《陽光普照》
    大家都知道,去年的金馬獎沒有大陸電影和電影人參加,臺灣地區就自己湊了幾部電影參選,在內地沒有掀起任何熱度,雖然很慘澹了,但是其中的一部取自於真實事件的故事——《陽光普照》,還是拍得很好的,說是19年最佳華語片,也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