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周口店發現的舊石器時代(距今約18000多年前)山頂洞人的骨針,說明我們的祖先從那時候起就已知道了縫製穿戴之物,在距今公元前5000年的仰韶文化陶器底部發現有粗麻布的印痕;並在彩繪陶器上有過穿衣服的人物圖像。在公元前4000年的良渚文化遺址中發現有葛布和絹,說明那時已經知道穿衣服了,但卻無法知道他們穿的衣到底是什麼式樣。由於資料缺乏,故關於這一時期的服裝情況難以作詳細的說明。但當時的服裝隨著實用功能的滿足,衣著的製作技能和觀賞功能逐步突出,人們開始注意對布帛的色彩處理,以及衣著與身體的比例處理、款式與時尚的變遷等。
進入階級社會以後,逐漸留下了一些有關服飾的資料。殷商時期的服飾已經除了遮身蔽體之外,還作為「分貴賤,別等威」的工具。從安陽出土文物的人像可以看到頭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領衣,下穿裙裳,腰間束帶,著翹尖鞋的奴隸主和免冠著圓領衣的奴隸形象。古代華夏民族服飾的上衣下裳,束髮右衽的裝束已在這時候形成。
殷商時期的服飾大體上可分為四種類型:(一)頭戴捲筒式冠,身穿交領窄袖衣,腰束寬帶,衣長過膝,腹部懸有一長方形「蔽膝」,下穿鞋。(二)頭戴高巾帽,身穿右衽交領窄袖衣,腰束紳帶,腰間佩帶蔽膝。(三)頭戴平箍式冠,身穿大翻領窄袖上衣,前面、肩部及背部都飾有變體紋樣。(四)男子將頭髮束在頭頂,將髮辮垂於腦後,身穿緊袖圓領上衣,前面、領部及後背都飾有紋樣。
到了周代中國冠服制度逐漸完善,周朝禮服中最尊貴和具有特色的是冕服。冕服均在祭典中穿著,是主要的祭服。其服飾主要由冠、衣、裳、蔽膝等部件組成。周朝弁服有爵弁、皮弁和韋弁之分。爵弁是臣、士助君祭祀時所穿,是士的最高禮服。皮弁用白鹿皮製成,諸侯群臣按等級嵌玉飾、配白衣素裳。韋弁是為戰士出徵時所穿用。玄端和深衣是日常生活中所用最多的禮服,自天子至士皆可穿著,也為儒者、賢士的禮服。
春秋戰國時期服裝上的重要變化是深衣和胡服的出現。深衣將過去上下不相連的衣和裳連屬起來「披體深邃」,所以稱為「深衣」。這種服裝在戰國時廣泛流行。胡服則指我國北方草原遊牧民族的服飾,他們為了騎馬的需要,多穿短衣、長褲和靴。戰國時期的男子著裝,衣長不過膝,其衣有單衣、袍、裘之分,此時的袍分內衣,裘為外衣,但穿著是裘外面罩以裼。袍則有直裾袍、曲裾袍之分。
春秋戰國時期的衣、袍、裘所具有的共同特點是衣的長度增加,寬度變窄;袖子除祭服外已很少見到整幅的矩形,其邊也明顯地窄於周代;外輪廓線、衽的走向領形都出現了活潑自然和有變化的曲線。
秦王贏政當上始皇帝之後,統一度、量、衡和刑律條令。其中也包括衣冠服飾制度。由於國祚甚短,因此除了秦始皇規定服色外,一般的服色仍沿襲了戰國時代的習俗。秦始皇迷信五行學說,認為秦克周是水克火乃為水德,顏色崇尚黑色。這樣,在秦朝以黑色為尊,衣飾也以黑色為時尚。同時由於秦親法滅儒,自輕禮儀,因此秦沒有繁瑣的冕服制度,如遇祭祀活動,只穿冕服末端的元冕而已。
漢代時中國的服裝服飾制度已完整確立。漢初服飾與民無禁。隨著漢代的繁榮發展和生活的提高,服飾穿戴也逐漸豐富考究,形成了群臣百官和富商巨賈競尚奢華、「衣必文繡」、貴婦服飾「窮極美麗」的狀況。至文、景之時,農業、手工業得到長足發展,此時的服飾和整個文化的各個組成部分得到空前進步和提高。
漢時祭服的首服有冕、長冠、爵、皮弁、建華、巧士、方山幾種。朝服的首服有通天冠、遠遊冠、高山冠、法冠、鶡冠、卻非、卻敵等,常服有巾、帽、幘等。
漢時的衣裳服飾朝廷有明確的制度,當時的服色有春青、夏赤、秋白、冬皂之分,與四季的氣候特點相呼應,服飾風格古樸莊重,婦女上衣下裙的日常服裝成為後世漢族婦女著裝樣式之模本。
袍服是秦漢時期的主要禮服。男子以著袍為貴重。漢朝的袍有四個特點:寬大、沿黑邊、有裡子、和中衣配穿。
禪衣為袍的另一種形式,樣式與袍略同,但形制與用途有別於袍。禪衣為仕宦平日燕居之服,禪衣為上下連屬,但無襯裡,長度略短於袍。
另外,漢時的服裝根據衣裾繞襟與否可分兩類,一是曲裾,一是直裾。古代深衣之裳計有十二幅,皆寬頭在下,狹頭在上,通稱為衽,接續其衽而鉤其旁邊者為「曲裾」。直裾的單衣又稱「襜褕」,樣式寬大且長,是直接穿用的衣式。直裾深衣不繞襟,衣裾在身側或側後方。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成了深衣的主要模式,並上升為禮服。
漢代婦女的衣裳基本上沿襲古制,深衣一直作為禮服並貫穿始終。漢代婦女的深衣其主要特點是衣襟繞轉層數增多,衣服的下擺增大。
另外,漢時婦女仍沿用戰國時的襦裙配套穿著的習慣。漢代襦裙的主要特點是上襦較短,僅到腰間,而下裙很長,幾乎從腋下至地面,上窄下寬,不飾邊緣。以後漢宮中又出現了一種前後有襠的縛帶褲,名為「窮褲」,至此有襠的褲子流行開來。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古代服裝史上大轉變時期,這個時期出現了兩個變化:一個是漢裝的定式被突破,另一個是胡服被大量地吸收融合進漢人的服飾之中。這時的男子服飾以衫代替了袍,衫袖比袍更加寬大,走路甩手時更顯得瀟灑。
這個時期由於大量少數民族入居中原,胡服也就隨之在社會上流行,並吸收了胡服的特點形成了以後唐代的「缺胯袍」、「四 衫」等袍服。並且以北魏孝文帝(元宏)為代表人物而羨幕漢代帝王「峨冠博帶」之威儀,於是寬袍大袖的衣裳冠冕之類在「法服」(禮服)中保存了下來。
魏晉南北朝時的冠冕制度在承襲漢代的基礎上,具有其自已的特點。當時的首服流行的主要有小冠、籠冠、幞頭、帽、綸巾幾種。小冠,比以往的冠形制小,稱為平巾幘或小冠,非常流行,上下層人士皆可戴之。籠冠,在小冠上加籠巾,稱為籠冠,用黑漆細紗製成,故又稱漆紗籠冠。由於戴在頭上顯得很挺拔莊重,故當時的文官皆戴之。後世的烏紗帽就是由此演變而成。幞頭,自北周武帝用幅巾之制,並加裁四角帶,叫做幞頭,又名折上巾。帽,古時頂成圓狀,內無骨架的首服稱為帽。魏晉之時帽的形制已在幘巾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另外還有卷荷帽、綸巾等樣式。綸巾,是幅巾的一種,為古代絲做的頭巾,又叫「諸葛巾」。相傳為三國時諸葛亮所創。
魏晉南北朝時的衣裳以寬衣博帶為這一時期文人儒士追求「精神、格調和風貌」的體現。這時的衣裳最具特色的有三種:大袖衫、褲褶與兩襠、不拘儀表的寬袍。
魏晉時期婦女的服飾明顯的特點是樣式由上長下短變為上儉下豐,由寬衣博帶變為窄袖緊身,一般婦女服飾還是以襦、衫、裙為主。南朝仍流行細小、窄瘦的衣裳,北朝女裝流行穿兩襠,並常與褲配穿,整個形制與男子一致。另外還有一種在深衣下擺接上多層三角形裝飾布,在腰上圍裳下伸出很多長飄帶的「雜裾垂髾服」,穿上使婦女充滿靈動、飄逸的氣質。
隋代時秦漢的服飾制度得到了逐漸的恢復。隋朝將「日月、星辰」等紋飾放到皇帝的冕服上,從此「肩挑日月,背負星辰」成為後世歷代帝王冕服的基本形式。起初隋文帝時服裝方面崇尚節儉,隋煬帝即位後驕奢淫逸,追求奇麗,制定了嚴格的服飾等級制度,並規定黃色服裝百姓不得使用,乃為皇帝專用的服色。由於隋朝國祚很短,其服飾沒有太多的創新,主要承襲漢、魏之舊制。
唐代時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穿圓領袍、裹幞頭,著長靿靴,叫作「常服」。服裝的顏色在唐代皇帝為柘黃,官僚自一品至九品的服色以紫、緋、綠、青為差別。平民多穿白衣,士兵為皂衣。
唐代的品官服飾總的來說有祭服、朝服、公服、章服。男子首服服飾的主要品式有「幞頭」,也叫「袱頭」又叫「折上巾」,分「軟腳幞頭」、「朝天幞頭」、「硬腳幞頭」、「展腳幞頭」等數種。男子首服還有「角巾」,「角巾」包括白角巾、烏角巾兩種,另外,還有紗帽以及祭服中保留漢魏時期的一些冠式和男子的帷帽,渾脫帽等帽式。
唐代庶民男子的袍衫除了在結構形式上與前朝各代有很大的變化外,這一時期的袍衫又有襴袍、襴衫和缺胯袍、缺胯衫、銘袍與銘衫之分。
唐代婦女的首服,初行冪蘺,又行帷帽,再行胡帽。女子的衣著在初唐時基本上沿襲南北朝形制,短襦胡服和傳統袍衣並存,大多窄小細瘦,緊身,袖子細窄緊口。到了盛唐時期,社會風氣體型以胖為美,因此女子服裝日益趨向寬肥。隋至盛唐時期的女子大致可分為三種不同的風格:窄袖衫襦、胡服,女著男裝。晚唐時期婦女仍以體態豐滿為美,所以服飾形式肥大,裙子的寬度要比隋代時肥大得多。並且女子衣著裸露,尤其是上身不穿內衣,僅以輕紗蔽體,這種裝束為整個封建社會所罕見,為唐代服飾的又一大特色。
宋代服飾大體同唐制。官府並有明文規定。《東京·夢華錄》載:「其士農工商、諸行百戶,眾裝各有本色,不敢越外。」宋代男子的首服主要為幞頭、幅巾、帽幾種。這時首服中的幞頭、帽子不同式樣是不同身分的重要標誌。人民把單上衣叫做「衫」,下擺加接一幅橫襴的「襴衫」是男子的常服。袷衣和棉衣叫「襦」或「襖」,也是平民的常服。還流行在衣衫外罩一件不加橫襴的寬大外衣,斜領交裾的叫「直身」;直領對襟的叫「鶴氅」。至於在野的官僚士大夫,多為穿「直掇」或「衫子」(即對襟長袍),戴方頂重簷的桶形帽子(又叫「東坡巾」)。
宋朝的品官服飾分為祭服、朝服、玄服、時服、戎服幾類。女子的服飾上衣有襦、襖、衫、褙子、半臂、背心等形制;下裳除裙子外,也有穿褲的。不只穿在袍裙間,也可穿在外面。當時褲的形制有二:一是穿在裙內無襠,二是著在外邊的合襠褲。北宋時期並興起在五代末出現纏小腳(裹腳)的風俗。
遼代服飾自遼太宗入晉以後,其服飾制度分為兩種,北官仍用契丹本族服飾,南官則承晚唐五代遺制。常服也分為二式:皇帝及南班臣僚著漢服,皇后及北班臣僚著國服,以示區別。
遼國(契丹)的巾帽制度與歷代有所不同。除皇帝臣僚等具有一定級別的官員可以戴冠外,其他人一律不許私戴,其巾裹制度也是如此,契丹族的男女服裝以長袍為主,上下同制。其特徵主要為左衽、圓領、窄袖。
金(女真族)代衣飾以袍為主,左衽、圓領、小窄袖。服飾等級不甚分明,沒有嚴格的規定製度,服飾簡練樸實。自金進入黃河流域以後,開始注意服飾禮儀制度,吸取宋宮模式,一改過去的樸實,從此衣著錦繡。
金代男子的常服可發為四個部分:頭裹皂角巾,身穿盤領衣、腰系吐骼帶。腳蹬馬皮靴。女子則多著團衫,直領左衽,腋縫兩旁作雙摺襉,下穿襜裙,前長至地,後裙拖地尺餘,腰系紅黃巾帶,並在襜裙中襯以鐵絲圈,使裙擺蓬起豐滿。金代服飾的另一重要特徵是多用環境色,即喜愛穿著與周圍環境相同顏色的服裝。
元代(蒙古族)時由於民族矛盾尖銳,長期處於戰亂,經濟、生產都遭到很大破壞,手工業落後。宮中服制長期沿用宋式,平民男子服裝以長袍為主,蒙古人的袍服漢人稱為「團衫」或「大衣」,形制寬綽,多為左衽,大袖而小袖口,袍長可曳地。當時的男子服裝主要為質孫服,辮線襖,比甲、比肩數種。元代的漢族女子仍穿襦裙或背子,元朝貴族婦女則以皮衣皮帽為民族裝,式樣多為寬大的袍式,袖口窄大,袖身寬肥。平民婦女穿漢族的襦裙,半臂也頗為流行,漢裝的樣式常出現於舞蹈伴奏人身上,唐代的窄袖衫和帽式也有所保存,都城的貴族后妃們並有模仿高麗女裝的習俗。蒙古人的首服中以姑姑冠(又稱故故、顧姑、固姑等),鞋類則分布靴和皮靴兩種。
明代吸取前朝治國方針,整頓恢復禮儀,並根據漢族傳統制定了新的服飾制度,明代的服飾是中國近世紀服飾藝術的典範。
明代恢復唐朝的衣冠制度。皇帝穿龍袍,大臣依照等級穿繡有飛禽走獸的寬大袍服,頭蓄髮綰髻,戴由幞頭演變而來的烏紗帽,腰束玉帶。
品官服飾規定一品至九品的祭服為青羅衣、白紗中單,俱用黑邊緣;赤羅裳用皂緣蔽膝,方心曲領,冠帶、佩綬同朝服。祭大廟、社稷時則著大紅便服,朝服之制為文武官員凡遇大祀、慶成等重要禮節、不論職位高低,都戴梁冠,穿赤羅裳。公服乃為職官所穿之袍,乃恢復為右衽,其上紋樣顏色因級別而異,所繡團花紋樣品高則徑大,位低則徑小。補子綴於各級文武官員的袍服前胸和後背,以別官級品位。公、候、駙馬、伯用麒麟、白澤,其餘文官繡禽、武官繡獸,賜服是官品未達到某品級,被皇帝特許賞賜之服飾。烏紗帽則為明代以烏紗製成的圓頂官帽。其形制是前低後高,兩旁各插一翅,通體皆圓。帽內另用網巾以束髮。
一般男子的首服有網巾(又叫:一統山河)、四方平定巾(又叫:方巾、四角方巾)、六合一統帽(又叫:小帽、圓帽、瓜拉冠)等數種。衣裳有褡護、直身、罩甲、程子衣、褲褶數種。儒生都穿鑲黑邊的藍色直身,戴有黑色垂帶的軟巾,又稱儒巾。
明代女子的服飾主要有衫、襖、霞披、背子、比甲、裙子等,其基本式樣大多仿自唐宋,在色彩上有明顯的貴賤等級之分。
明代命婦所穿的服飾有鳳冠、霞披、常服等數種。一般女子的服飾有褙子、比甲、水田衣。女子下裳變化快,花樣多。其中著名的有月華裙、鳳尾裙、百褶裙等。
清代服飾制度朝廷有明確的規定:官員的禮帽分夏天戴的涼帽和冬天的暖帽,帽上頂珠隨品級的高低不同而顏色質料各異。清朝的禮帽上有翎管用以安插翎枝,翎枝分藍翎和花翎兩種,乃為昭明等級,賞賜軍功之用。分一眼、二眼、三眼,以三眼最為尊貴。官吏袍服的色彩和繡紋圖案也象前朝各代一樣,因品位高低而各有不同。
清代一般男子的常服有袍、褂、衫、褲等,其中袍與褂為主要的禮服。當時的袍是否開衩和開衩多少是由穿著者的身份而定。皇族宗室袍開四釵,一般官吏袍開兩衩,平民則無衩,也叫「一裹圓」。清代常著之男子服飾中主要為袍衫、馬褂、(坎肩、背心)、號衣等數種。
清代女子服飾滿族命婦大體與男服相同,所不同的主要在冠飾、霞披和足飾。女子首服最尊貴者為朝冠,乃為皇太后及皇后所戴,霞披為命婦所戴。滿族婦女興外觀頭頂像一字的平髻,又叫「一字頭」、「兩把頭」、「把兒頭」、「如意頭」等。還有一種在變化之後的兩把頭的基礎上戴一種扇形的冠飾的「大拉翅」。
清代漢族婦女由於有「男從女不從,官從隸不從」之說,所以多沿用明末的服裝,後期也有漢滿結合的。漢族女子除穿著褙子、裙子、「一裹圓」外,還喜穿百襉裙,最多可達160襉。鹹豐年間還流行一種精細製作,展開形似鯉魚鱗甲的「魚鱗百褶裙」。婦女還在禮服上飾有一種用四方雲紋裝飾,以彩錦繡制而成的「雲肩」,是女子的主要服飾配件和漢服的一大特色。漢族婦女、南北服飾不同,南方多系裙,北方多著扎褲腳。
後來滿漢服飾慢慢合流,衣衫形制趨於短小,女裝特別講究用花邊來裝飾衣邊,於是花邊越滾越多,形成寬寬的衣緣。明清之時,人民已開始流行穿褲子,漸漸沒有人穿裙子了。
這個時期南方廣大平民興起一種簡單適用男式矮頂小袖、對襟、七粒布扣、三個口袋;女式右衽、六粒布扣、一個口袋的「漢服」。這種服式穿著流行非常廣泛,一直經過後來的民國時期至解放後的五十年代。
民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從古代社會向現代轉變的一個特殊歷史時期。清代制度的廢除有力地衝擊和動搖了中國以往數千年封建社會的經濟政治基礎,當然也包括衣冠制度。這個時期中西合璧的服飾或純西式的服飾逐漸進入到中國人的生活領域,民眾開始抗議女子纏足、男性留辮子。
新體制下的服飾制度不再有等級差別,有的只是行業之間,工作性質之間的著裝差別。民國元年政府規定了男女禮服的形制,男子禮服為兩種,即大禮服和常禮服。大禮服即西式的禮服,分晝禮服和晚禮服兩種;常禮服分西式和中式兩種,西式的與大禮服略同,中式的即傳統長袍馬褂。
民國時期的男子服飾品式主要有長袍、馬褂、西服、革履(皮鞋)、禮服、中山裝、學生裝和長袍、西服褲、禮帽、皮鞋等幾類。著長袍馬褂,戴瓜皮小帽,穿中式褲子,蹬布鞋或棉鞋,這是民國時期中年人及公務人員交際時的裝束。著西服,戴圓頂禮帽,穿革履(皮鞋)這是青年或從事洋務工作者的裝束。中山裝在國際上被稱為中國男式禮服的代表性服裝,據說因孫中山先生率先穿用而得名。學生裝是清末引進的日本制服在歐洲西服的基礎上派生出來的,一般為資產階級進步人士、市民階層和青年學生所穿用的。
民國時期的女子服飾主要有襖裙、旗袍、衣褲、連衣裙等幾種。襖裙是為短襖配短裙,使女子愈加顯得修長美麗。旗袍由滿族(旗人)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故稱「旗袍」。後又出現了改良旗袍,成為中國女性獨具民族特色的服裝,並進入了中國的千家萬戶。衣褲則是指在不著裙子時就只穿的上衣下褲,其形制長短隨時變異,這種衣式以年輕姑娘、勞動婦女為多,亦多作為家居之服。
連衣裙則為20世紀20年代初期留學生及文藝界、知識界女士所著的一種服裝樣式,其制由上身的衣和下身的裙相連而成,款式非常豐富。湖南衡州上衡山昔日的服飾情況在《衡山縣誌》、《衡東縣誌》中俱有簡明扼要的記載,其風俗習慣和生活習俗服飾情況為:
衣著:清代男女衣著有大襟和對襟兩種,穿大頭便襠褲,女人系羅裙。富人穿長袍馬褂,窮人穿短衣便褲。民國期間,出現中山裝,學生裝、西裝;有錢人家的婦女興穿旗袍。解放後(1949年以後)男式有中山裝、學生裝、解放裝、青年裝、西裝;女式有列寧裝、春秋裝、輕便服和各式女裙。
冠帶:清代男戴碗帽、氈帽、或纏大帕子;女戴平絨帽、圍邊,或用縐紗包頭。兒童戴繡花和尚帽、蓮花帽或獅頭帽等,民國時期士紳戴禮帽。解放後,帽的式樣增多,男戴軍便帽、鴨舌帽,女帽、童帽品種多,式樣新。
髮型:清代男子留長辮子,女子留髮髻。民國初期,男子大多數剃光頭;女子留短髮或梳單、雙辮子,少數老年婦女留有髮髻(巴巴頭)。解放後,男女髮型增多,80年代,青年婦女流行燙髮,少數男青年蓄齊頸長發。
首飾:清末民初,婦女戴耳環、簪子、手鐲、戒指等。解放初期,首飾基本消失,80年代以來,有些婦女又時興戴首飾。
鞋襪:清末民初男子多穿手工棉布蚌殼鞋、草鞋、棉布襪,雨天穿釘鞋、木屐;女子穿繡花鞋。本世紀20年代始有膠鞋、棉紗鞋。解放後,釘鞋、木屐逐漸消失,雨天穿膠鞋、布膠鞋,60年代有塑料涼鞋,注塑布鞋;襪子有線襪、絲襪、尼龍襪、毛絨襪等。80年代城鄉普及皮鞋。
小夥伴們,對於服裝的發展歷史都了解了嗎?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知識可以點擊收藏加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