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在婚嫁迎娶方面,婚禮習俗已逐漸趨於西化,跪地求婚,白色婚紗,成了華夏男女的默認標準。不過時尚是個輪迴,近年來,中式婚禮也逐漸在青年群體中流行起來。作為千年文明古國,婚典的流程和形式也在不斷地變更,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科普一下中國各個朝代婚禮服飾的演變歷程。
周代:爵弁[biàn]玄端、純衣纁袡[xūn][rán]
中國歷史上,最開始的婚禮禮服是黑色和青色。婚制中的禮服崇尚端正莊重,與後世婚制中有所不同。婚服的色彩遵循「玄纁制度」。人抱著對天地玄黃的一片敬畏之心,認為「乾為天,其色玄;坤為地,其色黃。但土無正位,託位於南方。(南方)火色赤,赤與黃(合),即是纁色。
新郎服飾:爵弁、玄端禮服,
新娘服飾:正婚禮時,穿玄色純衣纁袡,拜見公婆時則穿宵衣。
婚禮古稱「昏禮」,由舉行於黃昏而來,「婚」字乃後所造。昏禮當日,新婦帶著與真發混同梳編的裝飾假髮。婚服形制與男子同,唯服色有別,上衣下裳均為黑色,取專一之意。另外,從陰陽五行思想考慮,由於黑色屬陰,故而在裳下緣紅色邊,以注入洋氣而致平衡。
唐代:梁冠禮服——釵鈿禮衣
到了唐朝,婚禮服飾融合了先前的莊重神聖和後世的熱烈喜慶。男服緋紅,女服青綠,所謂紅男綠女也來源於此。晚唐時期主流的婚嫁禮服叫「釵鈿禮服」,穿時層層壓疊著,然後再在外面套上寬大的廣袖上衣。日本的著名古代宮廷和服「十二單」就是從此款禮服演變過來的。
據說紅色婚禮服飾起源於準庶人著絳[jiàng]紗袍親迎的先例,「真紅對襟大袖衫+鳳冠霞帔」出現在明代比較肯定,這種起源很晚的婚服樣式目前是國人心中理解的華夏婚禮服飾,而且根深蒂固。
在科舉制的影響下出現假服,即當時貴族子孫婚嫁可以使用冕服或弁服,官員女兒出嫁可以穿與母親的身份等級相符的命婦服,平民結婚也可穿絳紅色公服。但實際直到宋代,宮廷命婦的婚服還是青色。
明朝:九官品服——鳳冠霞帔
明代至近代四百年間,男子娶妻俗稱「小登科」,庶民女子出嫁時可享屬於命婦衣裝鳳冠霞帔的殊榮,庶人男子親迎可著九品官服。士婚,若穿深衣,婦則對應地服真紅褂子、紅羅裙、假鬢花鈿。
許你鳳冠霞帔一世無憂,此生清風明月長伴天涯。詮釋了中國女性的含蓄、嬌柔,真正代表了中國東方女性的魅力。一身紅色,千嬌百媚,喜氣洋洋。婚禮中寄託了非常多對未來美好生活盼望的習俗,除了在成婚當天可穿貴族服裝,新郎還要騎高頭大馬迎接坐在花轎中的新娘入門,未來才能馬到功成。
清朝:
清朝是我國服裝史上改變最大的一個朝代,是個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最原始的旗袍就在清朝出現,旗袍衣身修長,衣袖短窄,與歷時數千年的寬袍大袖拖裙盛冠,瀟灑富麗,纖細柔弱的中國服裝形成鮮明的對比。
新娘通常穿紅色襖裙或旗袍,外面借穿誥命夫人的磚紅背心式霞帔,頭上簪紅花,拜堂時蒙大紅色蓋頭;新郎通常穿青色長袍,外罩黑種透紅的紺色馬褂,戴暖帽並插赤金色花飾,稱金花,拜堂時身披紅帛,稱為披紅。
清朝婚禮沿襲了明朝婚禮的形式和內容,結婚當天要吹鑼打鼓鞭炮聲聲八抬大轎以至於整條街都知道,鳳冠霞帔,大紅的顏色就是從那時延展至今,用紅色來代表喜事是成了國人的傳統。
古人尚禮,君子風行,在「快餐文化」盛行的時代,晟道文化集團獨闢蹊徑,以「禮」為源,深挖禮典服務與衍生產品,以典、禮、儀、尊為核心打造「中華宴饗禮典」酒店品牌。致力於成為一家「晟道華禮」的服務品牌,引領中華宴會酒店從傳統營銷服務適應時代的新零售服務變革,為宴會餐飲酒店打造全方位、立體化、深層次的服務升級體系,帶動宴會餐飲行業不如新的風口經濟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