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曲欣賞】著名笛子演奏家孫曉東梆笛演奏《饒舌》

2021-03-01 管文娟管樂飛揚


每天推送第160期!精心編選,用心編輯。每天七點,準時送達!一切,都是為了觀看管樂飛揚的您---我的朋友!

您的關注、轉發、分享、點讚、留言互動是管樂飛揚堅持的動力!歡迎提供一線教學經驗,交流分享是美德!

公眾號平臺受眾層次不一,每期推送內容難以令人都滿意,請親們理解。歡迎您提出寶貴意見,歡迎您賜稿分享。感謝您!

     

   

饒舌【又名:婆媳倆】 1990年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的笛子曲集(四集)中。1994年選入《中國竹笛名曲薈萃》和《中國經典名曲集》、《中國音樂主題大辭典》、《龍江笛聲》、CD光碟《呂痴民族器樂作品精選(一)》

《饒舌》(又名《婆媳倆》)曲譜






孫曉東~(1964-)生於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師從於東北笛家霍殿興先生(已故)。

1991年隨中國·大慶歌舞團赴奧地利、匈牙利、法國參加國際民間藝術節演出。

1993年黑龍江省「振龍杯"民族器樂獨奏大賽,笛子獨奏《鷓鴣飛》獲專業組二等獎。

1996年黑龍江省民族器樂獨奏大賽,笛子獲專業組金獎。

在中國民族吹管樂領域涉獵頗廣;(壎、匏、口笛、尺八、排簫、巴烏、葫蘆絲、豎笛,簫)均能演奏。

樂器攻關方面:在六孔笛的第一指按孔上找到一組指法,取名《指孔奏法》。

在絕響的『』牛角匏」改良方面:2002年獲中國知識產權局頒發《外觀設計》、《實用新型》兩項國家技術專利,其參展成果「牛角匏」獲博覽會金獎。

九十年代熱衷於竹笛改良;其改良的「單鍵十孔笛」性能極佳-能快速、準確地吹奏半音階、且可演奏傳統笛曲、更適用於樂隊合奏。2011年獲中國知識產權局頒發的《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證書。

1997-2011年,先後在大慶,哈爾濱、黑龍江藝術職業學院,海南·海口市舉辦6場個人及師生竹笛獨奏音樂會。

曾在國家大劇院,哈爾濱音樂廳,海口大劇院,呼和浩特大劇院,大慶歌劇院,河北文化藝術中心、遼寧鐵嶺體育館、深圳海雅大劇院、中國音樂學院、北京大學等文藝舞臺及革命老區西柏坡;為都市觀眾,校園師生,部隊官兵、企業集團、油田職工、農民朋友演出《民族音樂會》,《交響音樂會》、《笛子獨奏》、《排簫獨奏》等音樂歌舞節目。

1999年被授予大慶市「拔尖人才"。

1999年9月,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主辦紀念馮子存先生誕辰九十五周年及2008年山西太原竹笛年會上,與笛界名家同臺獻藝。

2000年5月,他隨中國·大慶歌舞團赴加拿大卡爾加裡、埃得蒙頓、溫哥華友好文化交流演出。

2010年5月,赴俄羅斯布市友好文化交流演出。

2008年8月,由浙江電子音像出版社出版《龍江笛聲》個人專輯。

近年來;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中國音樂學院主編的《竹笛藝術研究》,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編撰的《華樂大典》笛子卷~孫曉東入選中國【當代笛家】之列。

2016年7月,參加香港國際《笛子·排簫》邀請賽,排簫獲專業組金獎。

現為中國音協竹笛學會理事;

中國音協排簫藝術研究會副會長;

九三學社社員;

國家一級演奏員;

於2012年定居北京;

擔任北京金炫民族管弦樂團首席竹笛兼獨奏演員。

北京市通州區青少年活動中心特聘(竹笛,排簫)指導教師;

通州區<點石教育機構>特聘(排簫,竹笛、豎笛、葫蘆絲)指導教師。

而今仍致力於北京市中、小學『』民族樂器笛子·排簫『』進校園的普及、教學工作中。

點開有驚喜:管樂飛揚10月全月集結號(值得收藏、轉發、分享)

點開有驚喜:管樂飛揚微信公眾號集結第一集(值得收藏、轉發、分享)

點擊關注,歡迎分享!歡迎留言,經典入選!每天精彩!下方二維碼請長按、識別,加關注哦!管樂飛揚在這裡與您不見不散。

聲明:音頻視頻文字資料來源於網絡,本平臺僅作分享,請勿商用,否則一切後果與本平臺無關!相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詹永明笛子作品系列】二十二:《梆笛協奏曲》馬水龍曲
    感謝詹永明老師對管樂飛揚平臺的大力支持,祝詹老師譜寫更多精彩的樂曲,演奏和教學雙雙更好!今天編選《秋辭--詹永明笛子藝術教學精選之二》專輯曲目二十二《梆笛協奏曲》。本教學專輯榮獲2013年度上海市教委本科重點課程建設項目及上海音樂學院精品課程資助項目。
  • 詹永明·南北笛曲風格及其演奏流派
    南北笛曲風格與笛子演奏流派的形成,其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演奏家或作曲家在生活區域內長期受當地民間風俗習慣、語言影響而形成特有的思維方式、情感表達和藝術鑑賞力;同時各個歷史時期上層建築領域對民間文化生活的影響以及重大歷史變遷對社會文化的分解和融合,生產和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生活環境的改善等,也賦予他們以新的藝術追求和新的演奏風貌,推動笛子演奏的流派和笛曲風格的變化和發展。
  • 膜拜一下傳說中竹笛考級10級後的曲子《梆笛協奏曲》戴亞老師演奏,不求你聽懂,只求聽過
    此曲為中間不停頓的連章形式,採取首段(第一樂章)、中段(第二樂章)、終曲與尾聲(再現首段第一、二主題,略加變化)。《梆笛協奏曲》演奏技術難度很高,在中國大陸是竹笛十級考級曲目。《梆笛協奏曲》是作曲家馬水龍1981年的作品,以梆笛為主奏,結合西方管弦樂團編制的協奏曲。
  • 中國民族樂器百科-笛子
    魏晉南北朝時期,笛子已經是一種非常普遍的流行樂器,而且有更進一步發展的趨勢,笛子的長短、粗細等都有一定的變化。唐代時期已經出現了許多著名的笛子演奏名家,這些演奏名家對中國音樂的發展非常重要。從唐代開始,笛子還有大橫吹和小橫吹的區分。豎吹的篪被稱之為簫,橫吹的被稱之為笛。
  • 中國古老的民族樂器-笛子
    鑲口:通常在笛身左端(或兩端)鑲以牛骨或象牙,稱為鑲口。笛子分類笛子不但演奏技巧豐富,而且它的品種也多種多樣,有曲笛、梆笛、定調笛、加鍵笛、玉屏笛、七孔笛、十一孔笛等,並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南北兩派。笛子實際上是一類樂器的通稱,如果從音高上分類,笛子一般分為曲笛 (笛身較為粗長,音高較低,音色醇厚,多分布於中國南方)、梆笛(笛身較為細短,音高較高,音色清亮,多用於中國北方各戲種)和中音笛(形狀、發音特點介於曲笛和梆笛之間)。
  • 笛子十大名曲,你聽過?
    笛子十大名曲,你聽過?在笛子的曲目中,有很多優秀的曲目,可是要說最有名的還是下面這些名曲。《姑蘇行》採用崑曲音調《姑蘇行》是笛子演奏家、作曲家江先謂於1962年創作的一首笛子曲,是一首由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受的竹笛經典名曲。
  • 中國民族樂器——笛子
    4,唐,宋,元時期從唐代起,笛子還有大橫吹和小橫吹的區別。同時,豎吹的篪才被稱為簫,橫吹則稱之為笛。宋笛制多樣,有叉手笛、龍頸笛、十一孔的小橫吹、九孔的大橫笛、七孔玉笛等等。 元朝以後笛子與現在類似,隨著宋詞元曲的崛起,戲曲蓬勃發展,笛子成為很多劇種的伴奏樂器,並按伴奏劇種不同分為兩類:梆笛和曲笛。在民間戲曲以及少數民族劇種的樂隊裡,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樂器。
  • 簡單介紹一下我國的民族樂器笛子
    二、笛子的發展過程笛子是中國傳統音樂中最常用的樂器之一,據說這笛子一開始是用骨頭製作的,稱之為骨笛,就是在飛禽的脛骨上鑽孔而成的,起初,我們的祖先用它發出的聲音來傳遞信號、誘捕獵物。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發展,笛子的作用也逐漸地向演奏樂曲這個方向偏移。當人類發展到距今約四千多年前的黃帝時期,人們開始用竹子製作笛子。
  • 怎樣判斷一首曲子應用什麼調的笛子,變什麼調的指法吹奏?
    假如用梆笛,正好是小工調(全按為低音5)的指法去吹,看來似乎很適當,但是實際上並不合適,原因是:(1)此曲常用的高音等於梆笛第三孔的超吹高音「1」。而該笛上面的高音2、3、4、5幾個音根本沒有用上,或者說只偶爾用了高音「3」。然而,我們都知道梆笛上的超吹音剛剛是最易表達吹奏者內心的激動情緒,音色最為明亮的,最有梆笛特點的幾個音。
  • 山東歌舞劇院民族樂團演奏家系列之笛子協奏曲《湘》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作曲:莫凡指揮:葉聰竹笛:王洪濤演奏:山東歌舞劇院民族樂團作品根據古代詩人屈原《湘君》《湘夫人》詩意而作兩部分分別用曲笛和梆笛演奏。作品創作於1996年,2014年修改。作曲家介紹
  • 獨奏欣賞|一管清笛,演繹九兒一生——《紅高粱敘事曲》
    《紅高粱敘事曲》是四川音樂學院石磊老師根據《九兒》改編而來,全曲分為四個片段,運用變奏、轉調、伸展等方法,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下面是石磊老師在央視《風華國樂》中演奏的片段: 《紅高粱敘事曲》 演奏:石磊 伴奏:熊壯壯 創作者用音符來表達思想與情感
  • 「非同凡響」笛子原創作品師生音樂會在重慶隆重上演
    涼秋夜笛鳴,流風韻九成。調高時慷慨,曲變或悽清。徵客懷離緒,鄰人思舊情。幸以知音顧,千載有奇聲。(《詠笛》唐·劉孝孫)中秋餘韻尚濃,月色依然美好。2日晚,「非同凡響」—笛子原創作品師生音樂會在重慶市國泰藝術中心隆重上演。
  • 崑曲曲笛和音樂 | 教師幸福學堂--校本特色實踐坊系列活動
    主講錢寅老師首先介紹了中國歷史上笛子的由來及發展:從遠古時期的骨笛,到漢朝的「篴」,再到唐朝時期正式區分開了「笛」和「簫」。他同時介紹了笛子的種類,其中在戲曲中常用的笛子是梆笛和曲笛。梆笛由於其音色特點,常用於秦腔、河北梆子等北方地區的地方戲,曲笛則是因伴奏崑曲而得名的笛子。而在崑曲伴奏中,曲笛是以「疊、打、贈、顫」為主要伴奏技法。
  • [專題]CCTV報導,「非同凡響」—袁非凡笛子原創作品師生音樂會在重慶隆重上演
    著名笛子演奏家,中央音樂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竹笛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袁非凡攜其在中央音樂學院教授的全部笛子專業學生,為重慶山城人民舉辦專場演出。,也有用於演奏《孤鴻影》的八孔笛;曲式結構多樣,有復三部曲式、自由曲式、變奏曲式、連綴體曲式等,舞臺呈現形式也很豐富,有獨奏,重奏,輪奏,還有無伴奏重奏等。
  • 著名笛子演奏家蔣國基 講述《趙松庭老師對骨笛、彎管笛、雁飛篪的傳承和發展》中國器樂文化大視野第六課
    權威國樂資訊,關注華音網2020年11月3日下午三點半,「中國器樂文化大視野」系列課程第六課在北樓416如期開講,由著名笛子演奏家通過欣賞能感受到彎管笛低音的音色非常有特點,渾厚中帶著一絲蒼勁,演奏旋律時有種娓娓道來的感覺。其中就有一大段的循環換氣讓我印象尤為深刻,因為彎管笛形制的問題,循環換氣技術在這件樂器上難上加難。但當有能力純熟掌握彎管笛在氣息與技巧上的要求之後,也能達到行雲流水般的效果。
  • 中國著名的十大竹笛樂器演奏家
    創作笛子獨奏曲《早晨》、《三五七》 、《婺江風光》等。著有《橫笛的頻率計算與應用》、《笛藝春秋》、《笛子演奏基礎教程》等著作,是中國第一位成功研製排笛、骨笛和銅管雙笛的竹笛大師。 陸春齡是我國灌制唱片,錄製音帶最多的笛子演奏家。各個時期,他對樂曲的處理都有明顯的不同。60年代初期,他的演奏淳厚,質樸,但已充分顯示出擅長以生動的音符塑造音樂形象、刻劃意境和渲染氣氛的功力。人們聽著他的演奏,常會隨著笛聲展開想像的翅膀,沉浸到他所創造的意境中。
  • 砥礪前行,不改初心——記董嘯的簫笛製作及雁飛篪探索之路
    而其他材質的笛子也有很多,像紅木、檀木、象牙、蛇紋玉、銀、樹脂合成材料,銅鐵等材質。到了唐代笛子還有大橫吹和小橫吹的區別。同時,豎吹的篪才被稱為簫,橫吹則稱之為笛。從7世紀開始,笛子又有了改進,增加了膜孔,使它的表現力有了很大的發展,並且演奏技術也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
  • 藝術 | 笛子:能滌邪穢,能通九音?神奇了
    中國傳統音樂中常用的橫吹木管樂器之一,中國竹笛,一般分為南方的曲笛、北方的梆笛和介於兩者之間的中音笛。音域一般能達到兩個八度多兩個。大部分笛子是竹製的,但也有石笛、玉笛及紅木做的笛子,古時還有骨笛。不過,製作笛子的最好原料仍是竹子,因為竹笛聲音效果較好,製作成本較低。笛在古代稱為「篴」。到了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記載。笛在漢代前多指豎吹笛,秦漢以來,笛已成為豎吹的簫和橫吹的笛的共同名稱,並延續了很長時期。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後傳入橫笛,亦稱「橫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