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就是通過收拾家裡的破爛兒,也整理心中的破爛兒,讓人生變得開心的方法。
日本雜物管理師山下英子在《斷舍離》中寫道:斷舍離,通過收拾物品來了解自己,整理內心的混沌,讓人生更舒服的行為技術。
斷——只買必需品,不將自己不需要的東西買回家。
舍——扔掉家裡已有的,但你根本不需要的東西。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心情變得愉悅。
斷舍離的理念核心不是需要整理的物品,而是你自己。
你在收納的時候,篩選每一件物品,要問的並不是這個東西值不值錢,能不能用,扔掉可不可惜,而是你現在真的需要它嗎?
斷舍離的重點是「收拾」,這裡的「收拾」是指如果不需要,就果斷扔掉。
1、與其懷念,不如放下
抽屜裡總是裝滿了以前的影票、景點票、卡片這些過去的東西,偶爾你會拿出來看看,懷念一下過去,然後又鎖回去。這些已經過去的總是放不下,與其說是懷念,不如說是執念。
衣櫃裡的衣服有很多是沒有穿過的,還有的是穿過一兩次就閒置下來的,而自己需要的只佔很小一部分。每次整理衣櫃都很耗費精力,搬出來,又原封不動地挪回去。
與其這麼麻煩,不如正視現在的自己。
把影票、景點票、獎狀、卡片等令自己不舒服的物品撕掉,丟進垃圾桶;
把不需要但能穿的衣服洗淨,投放到樓下的舊衣物捐贈箱;
把不需要但能用的衣服洗淨,寄往流浪貓狗的個人協會。
無論過去的時光多麼美好,對於當下的我們而言,已經回不去了,有時候還會成為一種枷鎖。所以不能回頭,向前走!
2、擺脫焦慮、迷茫,對自己說:我也很好
書櫃裡堆放了很多不同專業領域的書,有的還沒有開封,有的只看過一兩頁,就再也沒有碰過,想要改變,但又缺乏目標。每次看到這些書,都告訴自己:要努力。結果堅持不到一半,就輕言放棄,從而對自己產生失望感,陷入焦慮中。
於是此你總是在失望和焦慮的狀態中惡性循環,想要拼命獲取資訊,跟上時代的步伐,卻又半途而廢。但在這個信息資訊爆炸的年代,一個人連自己獨立的辨別和思考能力都沒有,想要的越多,就越會讓自己陷入迷茫和不安的狀態中。
你需要的是對自身的認可和鼓勵
把朋友送的餐具拿出來清洗,擺放在餐桌上,啟用中;把價值高但未穿過的裙子拿出來熨燙了一遍,下周一上班穿。
自我鼓勵,我值得擁有更好的,我也配得上好的東西。通過物品的使用,建立自信,如此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幸福的人生有時候並不是累積而成的,而要通過割捨來獲得。
斷舍離讓你在收拾整理的同時了解自己,整理內心的混沌,這種自我肯定的過程,可以讓你發現自己真實的價值觀和思考方式,整個人生豁然開朗起來,幸福也就越來越多。
在人的漫長一生中,要不斷地採取一種非常堅定的、決絕的態度,來捨棄斷離那些對自己有羈絆的,對自己有阻礙的、對自己起負能量的、對自己毫無用處的一切,毫無留戀地要把它斷絕、捨棄。
人生有舍才有得。捨棄無用的,才能得到更美好的人生,就是這麼簡單的道理,卻能讓你,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