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這三個字曾經一度成為爆火的網絡用語,那段時間,好像我們每個人都開始斷舍離,或者打著斷舍離的旗號來整理,其實整理前後的效果沒什麼差別?那什麼才是真正的斷舍離呢?作者說其實就是「通過收拾物品來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內心的混沌,讓人生更舒服的行為技術」。那我們今天就來看一下真正的斷舍離到底是在講什麼:
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
一般,我們在家裡打掃房間會從哪裡開始呢?小編一般是從桌面開始,桌子上的小東西收進抽屜。然後再到地面這樣。但是會發現過一段時間這些被收進去的東西又跑了出來,更可惡的是出現了更多新的東西。
看了這本書我才知道我錯在哪裡。總的來說一句話就是「三思而後行」,在你把東西帶進家的時候就要考慮東西現在對自己是不是真的有用,然在做出正確的選擇。在思考的過程中,你會逐漸認清,原來你生活裡充斥著那麼多沒用的東西。
有一段時間小編非常迷直播購物,有了名人帶貨更是買得不亦樂乎,只要主播說好的我肯定買。結果發現同樣類型的護膚品我有三四罐。衣服買了穿得不好看就堆在了那裡。一段時間之後我的家裡簡直就像開了店一樣。
後來我覺得我的改變。在我忍不住買東西之前我給自己列了三條意見,買之前先對照:
同類型的產品你有嗎?餘量還有多少?你覺得它真的適合你嗎?做功課了嗎?還是想買嗎?那就在購物車裡先放三天,三天之後如果還是需要那就買。
這招很有用,很多東西只是我當時的一時衝動,放在購物車的那三天我一次都沒有點開過。不妨你也試試。
舍:捨棄家裡到處泛濫的破爛兒
這本書中講到收拾這兩個字,是一種篩選必要物品的工作。收拾的時候要問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這個東西,然後再進行取捨、選擇的過程。
為什麼我們不管怎麼收拾家裡還是亂糟糟的。因為東西實在是太多了。書中說到「時間軸」和「關係軸」這兩個概念。時間軸就是「當下的我需不需要這些東西」有的人肯定會很吃驚,當下的我不需要那萬一未來的我需要呢?需要的時候是不是又得重新買呢?
所以現在就用到了「關係軸」就是你與這件物品的關係。我們總會把軸線錯位在了物品與他人、不確定的未來和已經成為過去的過去上。比如說這件東西是朋友送的不能扔掉,這件東西我以後還要用,那你真的確定以後真的會用嗎?
如果我們只是把用不到的東西放進垃圾袋扔進儲物間,那不叫收拾,那不過是把東西改變一下形態換個地方存放而已。
而斷舍離要做的是把沒用的東西扔出家門,徹底切斷它們與自己的關係。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的空間。
其中想要達到「離」的狀態就要通過不斷重複斷和舍。一旦形成了這種三思而後行的習慣,就真正實現了「斷」,而斷舍離的真正含義就是斷和舍的交替,脫離對物品的執念,就達到了離的狀態。
這種斷舍離不僅僅是對於房間的一種收拾,更多的是對自己心靈的整理。因為我們之前想到打掃衛生收拾房間總會感覺到麻煩、討厭、勞累。但是當你身邊沒有任何多餘的物品時自然會有一種社清氣爽的舒適感。
有過這種體驗的人都會說「自從斷舍離之後,以前那種一提到收拾就覺得討厭的心情全沒了,跟以前比,現在的自己真是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選擇和當下的自己相稱的東西,在這樣的過程中,就不再需要收拾了。
與收納術和整理術有什麼不一樣
有的人會說我學習了收納的方法,買了收納的工具。可是我們家裡就那麼大,總有一天會裝滿。就像我的媽媽,一些舊衣服捨不得扔,總覺得會穿到扔了可惜,然後塞在柜子裡。可是這麼多年過去了真的穿過嗎?答案是並沒有。其實真正需要斷舍離的不是物品而是我們自己。
白白扔掉那麼多東西不是浪費錢嗎?
肯定有很多人會問,我花錢買的東西直接扔掉了,那不是浪費嗎?其實你要先想想你在這場斷舍離的過程中能節省下多少錢。
以前我們是無節制的買,那屬於浪費錢嗎?我們扔掉的使我們不需要的東西,我們買回來的也是我們不需要的東西,這不是對等的嗎?其實我們要先擺正心態,想想今後的節省,其實該浪費的我們早浪費了。
通過以上的介紹你學會了嗎?那我們就從自己的衣櫃來一場自我改革吧!
今天關於《斷舍離》的分享就是這些,趕緊通過收拾物品來了解真正的自己吧,整理自己內心的混沌,讓人生更加舒適。
如果您有什麼意見或者建議,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感謝您的喜歡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