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飯飯媽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無論是自己還是孩子,總是捨不得扔東西,因為人對舊物總會有感情。
即使這些東西已經沒有多大用處,仍然會保留下來,放在一邊,就因為如此,「斷舍離」也成為成人和兒童都需要學習的一堂課。
最近我的同事小艾就遇到了這樣的情況,但捨不得扔東西的不是她自己,而是她六歲的小女兒。
小艾本來想著來一次大掃除,讓家裡顯得寬敞一點,於是全家開始總動員,每個人負責一個臥室進行整理,她的小女兒自然就需要收拾自己的小公主房了。
過了幾個小時小艾去看的時候,大吃一驚,她發現女兒的小臥室不僅沒收拾好,裡面還堆滿了各種各樣的玩具,還有平時裝東西的小盒子都擺了一大堆。
小艾跟女兒說:「有些盒子是沒用的可以扔掉,某些玩具可以捐給災區的小朋友」。
但女兒怎麼都不讓扔,說盒子是自己有魔法的,玩具也要留著,因為每一個都是她的好朋友。小艾實在拗不過,就依了她,可是臥室空間卻越來越不夠,最後還因為玩具擺放的問題和女兒鬧了彆扭。
其實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是因為大人和孩子對於事物看法的不同。
對於成人來說,可能更注重的是實用性,而對於孩子而言,則更注重這個物品在其內心的分量,和給他們帶來的感受程度。
並且成人和兒童對於價值的考量標準也是不同的,這就好比一個盒子,對成人來說就是沒什麼實際作用的物品。
但對於孩子來說,就是能帶給她們快樂的小「魔法」。因此如果孩子留下一些看似「無價值」或者「低價值」的東西,家長一定不要忽視它的作用。
01別帶著嗤之以鼻的心態,去看待孩子的「世界」
成人和孩子的世界,由於接觸範圍不同,對於同一件事的看法差異,也相對較大。
家長經常會看到一些孩子,因為手臂上的貼畫被洗掉,而崩潰大哭,或者因為自己撿回來的一片樹葉被扔掉,而難過不已。
這是因為看似普通的東西,對於孩子來說可能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前段時間我在路上走著,就看到一個孩子很傷心的跑到媽媽懷裡,媽媽問他原因,孩子抽抽搭搭的說:「我的糖果找不到了」。
媽媽安慰說沒關係,我們可以再買一樣的糖果呀,沒想到小朋友說那是老師給的,只有表現好的小朋友才有的,所以,我們不了解的部分,可能是這些東西,對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存在。
通常,在成人的世界裡,往往通過價格和特殊來衡量一件東西的價值。
如果是比較特殊的物品,或者是價格很高的物品,對我們的吸引力也就更大。
此類物品當然也捨不得丟掉,但是對孩子來說,可能更注重的是這件東西帶給自己的內心感受。
孩子的世界是豐富,而且充滿想像力的,一個普普通通的東西,在他們眼裡可能都是「價值不菲」的城堡,一塊簡單的布料,都可能是公主身上的嫁衣。
因此,家長眼裡的「無用」物品,對孩子來說,可能就是無法替代的生活一部分,因為它帶給孩子的不僅僅是表面的快樂,這也是孩子相對成人,有更強的創造力和想像力的原因。
比如一個簡單的塑料瓶,我們比較難想到可以用它來做什麼,但給孩子們他們可能就立馬可以用它來做船,做花花草草的家等等。
02只有真正進入孩子的「世界」,才更懂孩子,才能更快的做到「斷舍離」
不少家長由於不太清楚孩子的想法,就直接以自己的理解,或者強行命令孩子去進行「斷舍離」。
並且可能還會告訴孩子「我留下的才是真正有用的東西」,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僅會讓孩子沒有感覺到被尊重,而且在家庭裡少了參與感。
即使在未來,孩子也可能無法真正的與父母做到有效溝通,甚至內心留下陰影。
家長可以換位思考一下,或者回憶一下自己的過去,有沒有被他人把自己認為很重要的東西扔掉的時候,或者對於你很美好的回憶,卻不被他人所接受,並且嗤之以鼻的情況。
1)不要隨意丟棄孩子的東西
不少家長自認為某些東西不重要,不和孩子商量就把他們的東西扔掉了,是很正常的行為。
而在孩子回來後,發現自己心愛的東西不見了很傷心,問過父母后得到的卻是父母冷漠的答覆,內心該有多失望。
家長們可以想一下,如果在單位裡同事未經你的同意,就把你的東西丟掉,你的心情又會是什麼樣呢?
孩子也是一樣,如果想要孩子學會尊重別人,父母在平時就要多尊重孩子的意見,可以給出指導性方向,最終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2)不要將孩子的物品送人
有時候家長的朋友或者親戚來串門時,會帶著小孩子一起來玩,玩著玩著,免不了有小孩子會很喜歡自己孩子的玩具。
這會就是考驗家長的育兒能力的時候了,不少家長為了顯示自己和孩子的「大氣」,看到對方喜歡,就不問孩子直接說:「把這個玩具送給你吧」。
自己的孩子在那邊看著父母,把自己的物品轉贈給別人是又傷心又失落,這樣的做法,不僅會傷到孩子的心,還可能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
即使在未來,也會覺得父母無法肯定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見對父母來說,也是可有可無的。
家長們覺得不重要的東西,對孩子來說,可能有無可替代的重要性。即使在孩子成年以後,也無法彌補童年那些被家長「無意拋棄」的快樂。
因此,家長不要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待孩子的世界。「無價值」的東西,只是對於不了解孩子的你來說它沒有意義。
不要剝奪孩子對於價值的認可,尊重孩子的想法,讓他們明白重要的東西確實值得被珍視。如此,孩子才能更快的做到「斷舍離」。
03父母如何才能讓孩子更好的「斷舍離」?
雖然很多物品的存在確實會讓孩子的生活看起來雜亂不堪,但是家長要在和孩子充分溝通的前提下進行「斷舍離」。
▼比如可以用下面幾個方法和孩子溝通:
No1.尊重孩子的訴求
因為成人和孩子本身對於事物看法的不同,成人要更多的理解孩子的想法,尊重他們的訴求。
首先,無論年齡大小,人格都是平等的。家長要站在和孩子的平等位置去溝通,了解孩子的真正想法。
因為家長換位思考後,才能聽到孩子內心的聲音,就更容易理解孩子的某些決定了。
而且家長要注意的是,在詢問的時候,千萬不要採用命令型口吻,要認真的和孩子進行討論。比如可以這樣問「寶寶,這幾個玩具你還需要嗎?如果不需要我們可以挑幾個送給災區的小朋友哦。」
通過這樣的方式,孩子更有主人翁的心態。既感受到自己被父母尊重,也能鍛鍊思考決策能力,給孩子空間和時間去做選擇,「斷舍離」才能更容易。
No2.與孩子共同做決定
想要培養孩子的「斷舍離」能力,父母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決策,和孩子商量看如何選擇。
比如可以這樣和孩子討論:「媽媽的這條裙子想捐給災區,因為媽媽穿上不合身,放在這裡浪費了,而且災區很多很需要它的阿姨,你說好不好?」
通過這樣的溝通方式,不僅能讓孩子更加理解父母的想法,還能參與到家庭的決策中,同時還可以從父母這裡側面掌握「斷舍離」的能力。
No3.陪伴孩子「斷舍離」
孩子在進行「斷舍離」的時候,內心必定會有難過的情緒,家長要引導孩子正視自己的情緒,然後找一些比較適合寶寶的方法與物品告別。
比如可以讓寶寶對著物品說話告別,或者親吻告別,同時家長也要適時安慰,讓孩子知道物品的離去,只是為了更好地作用。
如果玩具捐給災區了,可以告訴寶寶「災區裡有很多很多像你這麼大的小朋友,他們也很喜歡玩具,可能幾個人都沒辦法有一個這樣的小熊哦。我們可以把它送給他們,他們會把小熊照顧的很好很好的,會是他們很好的朋友哦。」
如果賣掉了一些物品,家長可以這樣告訴寶寶:「買它的小朋友一定是和你一樣喜歡它,相信他也一定會對你的玩具很好很好。」
經過這樣的告別,相信孩子也能更容易接受「斷舍離」,同時還能讓孩子擁有「同理心」和換位思考能力。
在以後孩子也更捨得讓這些物品離開自己,逐漸學會主動「斷舍離」。
「斷舍離」無論對於成人還是孩子,都是一生需要不斷深入研究的「課題」。
孩子有自己對事物的看法,家長所需要做的不是打破孩子的世界,而是要呵護和積極引導,通過尊重孩子的方式,也能獲得孩子尊重父母和他人的能力,孩子內心的安全感也才更足。
而且在未來,受到尊重的孩子會更願意和父母溝通,這對於親子關係的促進有不小的作用。總之一句話,不要用成人的「舍」,來評判孩子眼中的「舍」,尊重、理解和引導才應該是父母對待孩子「斷舍離」的正確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