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身心靈作家張德芬作推薦序的《斷舍離》開篇:「想要幸福,我們需要先放下對幸福的執念。
何為執念?從哲學上講是通過長期反覆不斷尋找的過程,而得知自己內心真實的需求,同時自身的觀念又被這種需求束縛,相互作用不斷上升的過程。
在這個購物如此便捷的資訊時代,輕輕一點滑鼠,就能購買到你想要的任何商品,而且還是送貨上門。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在瀏覽某種商品時,你沒有思考「我現在需要嗎?」「這個東西適合我嗎?」而是感覺自己能用得上,隨手一點就買了下來,但是貨到了以後或許都沒有想過使用,有時都沒有打開包裝就放置一旁,甚至有時都忘記了自己購買過,早已沒有了當初購買時的初衷和熱情,但是無用的商品卻佔據了有限的空間,造成了浪費,還常常樂此不疲。
我很容易衝動購物,其實這是我的一種經歷。
後來直到閱讀《斷舍離》,才改變這種執念。
斷舍離,其實很簡單,只是分三步:斷,停止負面的思考模式;舍,順從自己的人,割捨既有;離,鬆開 「多就是好」的念頭。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的斷舍離理念:「斷」斷絕想買回家但實際上並不需要的東西,「舍」捨棄家裡的那些泛濫的破爛,「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在遊刃有餘的自在空間。一再強調「斷舍離」的主角是自己而不是物品,核心是讓人思考「物品和自己的關係」,而時間軸永遠是現在。這不單單是一種家居整理、收納術,而是活在當下的人生整理觀 。
通過學習和實踐斷舍離,人們將不斷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係,致力於將身邊所有「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東西替換為「需要、適合、舒服」的東西,改變居住環境,改善生活面貌。斷舍離的意義不單單在於此,它是一種健康生活方式,一種獨特的思考法則,甚至是一種心靈修行術。從關注物品轉換為關注自我,通過物品來認識、發現、肯定自我,重新認識這個世界,改變肉眼看得見的世界,從而改善看不見的精神世界,讓人從外在到內在,都徹底煥然一新。真正做到物品要用才有價值;物品在此時、當下,應出現在他需要的地方,物品處於恰當的位置,才能展現美感。
願你放下執念,減輕對於物質過分的在意,輕鬆的享受與書為伴的日子。